河南南陽超500噸有機蔬菜滯銷餵雞 愁哭菜農(圖)

2021-01-08 環球網

法制晚報訊(記者 王選輝)從成為蔬菜專業合作社社長,陳大勇這半年頭髮稀疏了不少,「蔬菜賣不出去,我愁啊!」

陳大勇是河南省南陽市臥龍區永盛蔬菜專業合作社社長。去年9月,陳大勇進入有機蔬菜種植行業。他想不到,在蔬菜生產一片豐收的情況,卻出現了大規模滯銷的情況。而後,小白菜在大棚裡開了花,30釐米就可以收成的茼蒿長到一米多,油麥菜葉從黃變綠……

近日,《法制晚報》記者在南陽市多個縣區走訪發現,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地,南陽市為了能讓京津人吃上安全的水和蔬菜,發展起來了不少專門從事有機蔬菜種植的農業公司、農業合作社。

但由於多數農業公司(合作社)都處於申請有機蔬菜認證的2年轉換期內,還沒拿到正式「身份證」,再加上北京市民對於水源地有機蔬菜的了解不多,銷售市場並未完全打開,大面積高質量的蔬菜或是低價銷售、或是爛在地裡。

為保護水源地南陽種上有機菜

在當地政府「推進優質水源和有機農產品」同步進京(津)的號召下,今年49歲的陳大勇成了南陽市臥龍區永盛蔬菜專業合作社負責人。

南陽市地處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生態屏障和水源保護最為敏感的區域,直接關係著向華北特別是京津地區的供水安全。

「以往用傳統方式種植蔬菜,總要加大量的農藥和化肥,對於水源和地質的汙染比較大。總是要改變。」陳大勇說。後來由於南陽成了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地,南陽市先後關停了100多家汙染嚴重的「十五小」企業,並大力推動有機農業的發展以減少化肥、農藥對水質的影響。

在這個背景下,陳大勇搞起了合作社,「我家裡7口人5人是黨員,有義務去做一些貢獻。」

和陳大勇一樣,在去年10月份,南陽市社旗縣的「蔬菜大戶」張丙玉也投入到了有機農業的種植當中。

在以他名字命名的「丙玉蔬菜種植合作社」目前已經和上百名菜農以「公司加農戶」的模式進行合作。同時,還有40餘名全職殘疾人員工。

類似陳大勇、張丙玉等人的形式已經在南陽各縣區慢慢發展起來。資料顯示,截止2014年年底,南陽市已累計認定無公害生產基地175個、667萬畝,認證無公害農產品205個、綠色食品16個、有機農產品51個。

蔬菜滯銷:茼蒿長到一米多

最初做有機蔬菜,完全是因為責任和感情,陳大勇想不到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會碰「一鼻子灰」。

3月18日,記者來到永盛蔬菜專業合作社,陳大勇和合作社菜農們正忙著處理因滯銷遺留下的蔬菜。一車車小白菜、油麥菜、茼蒿等從大棚中被菜農們用板車運出,堆放在合作社旁的養雞場。

「多好的蔬菜啊,沒人要全部只能餵雞了。」陳大勇臉上愁雲密布。

在合作社的大棚裡,記者看到了讓人心痛一幕幕:因無銷路,原本長勢良好的小白菜集中在地裡沒被採收,最後頂上開出了黃花;具有消食開胃功能、常在吃火鍋時作為配菜用的茼蒿,在長到30釐米長時就可以收割銷售,好多已經長到一米多高;細長平展的油麥菜葉子從綠色變得枯黃……

在合作社工作的菜農老王平常負責油麥菜種植、當合作社負責人要他將種植好的菜全部採收,然後再拿去養雞時,老王覺得「感情上無法接受」,遲遲不去收割,一直拖了半個月,眼看原本綠油油的菜地變得枯黃。面對記者的提問,老王控制不住情緒掉了眼淚,「都成這樣了,還能咋說?」

在西峽縣丹水鎮的南陽金籃子生態有限公司同樣面臨著陳大勇的困難。公司會計瀋陽告訴記者,去年9月,曾有15個當地農民以承包的方式經營15個大棚蔬菜,全部種滿了西紅柿。想不到,外地市場還沒有開拓好,在本地市場面臨著極為巨大的競爭壓力,這些平常可以賣至2元一斤的西紅柿,以2毛錢的低價被收購。

「現在,15個農民都不幹了,全部出去外地打工了。」說到這,瀋陽苦笑了一下。

2年轉換期的「身份尷尬」

今年36歲的張森此前在福建泉州打工了十餘年,去年回到南陽老家,找到一些當地菜農,一起在丙玉蔬菜種植合作社裡承包了10個棚種植西紅柿。在合作社幹了半年,張森、張東燕夫婦收入只能夠勉強補貼家用。張森說,沒辦法,這兩年得咬咬牙「熬過去」。

張森說的「兩年」,其實是指從開始有機管理至獲得有機認證之間的2年轉換期。《法制晚報》記者通過調查了解到,南陽市近一年開始推行有機農產品種植和管理,但按照認證機構標準,有機認證的轉換期不低於24個月,而轉換期的產品不被承認是有機產品。

按照有機蔬菜的標準種植,成本大幅度提高,但是由於沒有得到有機認證,出現在市場身份「尷尬」,價格只能按照普通市場銷售,這是眾多農業公司和農業合作社目前面臨的一個問題。

在南陽金籃子生態有限公司裡共有15個大棚,大棚外蓋著兩層薄膜,中間夾著厚厚的棉被,以保證大棚保持室內溫度。經理陳笑麗介紹,每個種植西紅柿的大棚投入大概在20萬到30萬之間,同時每個月還得花去2000到4000元用於維護大棚的運作。

南陽市政府:呼籲北京市民多了解水源地有機菜

南陽市政府菜籃子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李如舉接受《法制晚報》記者採訪時說,南陽市作為南北方的分水嶺,無空氣汙染,最適宜種植有機農作物。

據介紹,去年,南陽市政府牽頭與企業聯合成立中線渠首(南陽)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整合上遊合作社(基地)、生產加工企業和下遊冷鏈物流配送及商超終端售賣等資源。

對於目前北京市場整體銷售局面還未完全打開的現象,李如舉呼籲北京市民多多了解南陽市有機農業產品,南陽市政府也在積極和北京市政府溝通,讓更多首都市民分享到南陽水源地原汁原味的有機蔬菜。

本版文/特派南陽記者王選輝攝/記者林暉

相關焦點

  • 張家口蔬菜大批量上市進京 菜農說今年行情比預想好
    由此,張家口也迎來了真正意義上的大批量蔬菜上市期。挺過去年蔬菜滯銷的低谷,熬過今年上半年的疫情,張家口的菜農們說,今年的行情比自己預想的稍好一些。 即便近期價格回落,如今的行情仍比老劉預期要好,「本來以為今年因為疫情的關係,可能會影響蔬菜銷售,但現階段來看影響不大,主動來拉菜的客商沒見少。」老劉說,當地蔬菜除了少部分對接商超,更依賴於客商的收購。 經歷了去年的蔬菜滯銷,老劉覺得今年再次面臨滯銷的可能性不大,「只要蔬菜質量沒問題,菜農不至於賠錢。」
  • 200噸湖北滯銷農副產品運抵江南果菜批發市場
    ),近200噸湖北農副產品將從這裡,走進廣州千家萬戶。於是,松洲街大黨工委迅速聯動江南市場、新源油糧市場、槎頭蛋品市場等前往湖北集中採購當地滯銷的新鮮農副產品,並組織商戶大力銷售。25日上午9時許,近200噸湖北農副產品順利抵達江南市場,隨後便分派到場內各大商戶銷售。記者看到,有的商戶還提前打通銷售渠道,現場就將這批新鮮時蔬搬上自家送貨車,直接送達客戶手上。
  • 有機生態應季蔬菜管護忙
    有機生態蔬菜種植基地一片忙碌(央廣網發 通訊員供圖)菜農正在施農家肥、澆水、打理菜地(央廣網發 通訊員供圖)央廣網吉水1月5日消息(記者王一凡 通訊員廖敏 楊敏)1月5日,小寒,江西省吉安市吉水縣金灘鎮金灘二村有機生態蔬菜種植基地一片忙碌,菜農正在施農家肥、澆水、打理菜地
  • 吉林為滯銷農產品「吆喝」
    「白城市洮北區東風村80噸大蒜滯銷,要成蒜苗了」「蛟河市牤牛村5000隻笨雞賣不出去,只能在雪地溜達」「婆婆丁遇『疫』滯銷,快幫幫雙陽菜農」……連日來,吉林省上上下下,從各級各類媒體到機關幹部、村書記,利用各式各樣的渠道為因疫情滯銷的農產品代言
  • 求助,塔城市500噸洋蔥滯銷,菜農急盼銷路,懇請幫助!
    13579785169堆積的洋蔥正等待著收購商500噸紫皮洋蔥本該是今年的「希望之果」,駐村工作隊與村兩委入戶走訪時了解到了徐金環一家的難處,並積極協調解決,通過發布朋友圈、抖音等方法為徐金環的洋蔥找銷路,通過不斷努力,目前已賣出了70噸洋蔥,但是由於種植面積較大,大約產量在300噸左右,如果長時間找不到銷路,地裡的洋蔥會出現腐爛的情況,如何將剩餘的230噸洋蔥銷售出去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 愁壞了!濟源這個菜農300萬斤洋蔥滯銷,求幫助!
    但如何才能把這滿地的洋蔥賣出去,楊型剛和楊龍飛一樣,只剩下「愁」。 在這裡,小編想呼籲一下 如果您最近有買洋蔥的需求 希望您能優先考慮這裡 您既能吃到新鮮的蔬菜 也能幫助身處困境的菜農們!
  • 從農民的地裡到市民的餐桌:長順22噸滯銷小瓜「進城記」
    據了解,今年5月底以來,在南明區商務局的牽線搭橋下,貴州蔬菜集團有限公司與長順縣鼓揚鎮多家農業合作社、平臺公司達成合作,赴當地採購小瓜總計22噸,有效幫助鼓揚鎮解決了小瓜滯銷難題。「5月底,在跟隨區領導赴長順縣鼓揚鎮開展對口幫扶工作的過程中,我們了解到鎮上種植的蔬菜已經開始上市了,但因為產量大、銷路窄等方面原因,導致當地種植的小瓜出現了滯銷難題,就想著可以藉助南明的市場資源,幫助他們尋找銷路。」
  • 泰安高新區良莊鎮:「智慧農業」讓菜農「錢包」鼓起來
    天氣轉寒,大棚蔬菜開始唱主角。12月8日上午,記者走訪泰安高新區良莊蔬菜批發市場了解到,這裡蔬菜一天的銷售量達150噸,銷售量較前期有所上升。今年,菜農還首次嘗試從微信公眾號上賣菜,招攬全國的顧客。用菜農的話說,「這裡的蔬菜暢銷全國,不愁賣」。
  • 疫情期間搶光1370噸滯銷農產品,淘寶吃貨:沒想到我還有這一天
    疫情期間搶光1370噸滯銷農產品,淘寶吃貨:沒想到我還有這一天 iwangshang / 王彥之 / 2020-03-16 摘要: 吃貨的力量。
  • 這裡的菜農種植有機蔬菜按盆賣啦
    來源:二三裡資訊 蔬菜升級變盆栽,顧客可以看菜下單,這種模式不僅滿足了人們對健康飲食的需求,也滿足了盆栽有機蔬菜種植戶致富的夢想。
  • 花椰菜滯銷讓大家「花」心思
    朱蓮丹 攝  溫州網訊龍灣農商行10噸、龍灣巨木公益團隊訂購花椰菜10噸,溫州紅日亭、三樂亭、復興亭、旭日亭慈善聯盟10噸,溫州洲億國際大酒店5噸,萬科物業公司4噸……受疫情影響,龍灣花椰菜滯銷的消息一經溫州日報全媒體平臺發布後,昨前兩天,越來越多的企業、個人、社會團體加入這場愛心接力中,幫助農戶渡過難關。截至昨天下午5點,永興街道菜農已賣出近60噸花椰菜。
  • 江津祥禾鮮合作社1000噸泡菜 即將銷往全國各地
    江津網訊(記者 鄧浩 通訊員 代華)4月9日,重慶市江津區祥禾鮮農業股份合作社(以下簡稱祥禾鮮合作社)廠房裡,10餘名工人分工協作,將收購的新鮮蔬菜洗淨處理、裝入醃製池和泡菜罈裡,醃製新泡菜。祥禾鮮合作社位於賈嗣鎮崇興村,主要從事蔬菜收購和批發,以及以泡菜為主的蔬菜深加工。
  • ...不停運,新鮮蔬菜管夠!日均上市蔬菜200-250噸,蕭山蔬菜人默默奉獻
    疫情防控正處於關鍵時期,蕭山「蔬菜人」奔波忙碌在田間地頭,落實應急生產措施,確保基地產品生產供應順利開展,共同為打好疫情防控阻擊戰貢獻力量。為保障供應,從1月28日開始,蕭山區「菜籃子」基地採收上市蔬菜,日均上市量在200-250噸左右,預計近一個月內將上市各種蔬菜7500噸左右。
  • 儲備調運蔬菜超960噸
    據了解,目前該集團蔬菜保供基地已做好蔬菜搶收準備工作。截至10月12日,已提前組織採摘部分蔬菜入冷庫儲存,13日和14日擬組織採摘菜心、小白菜、小芥、上海青、黑葉白、空心菜、地瓜葉等7種蔬菜約27噸,另外蓮藕可日採2000斤,確保颱風過後的蔬菜保供穩價工作。
  • 實拍:綠色有機果蔬長啥樣
    隨著社會對食品安全和健康的重視,一些毒水果、毒蔬菜的報導屢見媒體。各種化學肥料、農藥、激素一起用於蔬菜生長。我親眼目睹菜農戴著防毒面具打農藥,從地邊路過就能聞到刺鼻的藥味兒。 有一次,我跟朋友去一個瓜地,女主人熱情地請我們吃瓜:「你們放心吃吧,這是留著我們自己家吃的,沒打藥。」看來,菜農們心知肚明啊。
  • 保障4萬居民日常生活,「跑腿俠」騎電驢一天送貨超5噸
    疫情嚴重時,突擊隊17位「跑腿俠」日送物資超5噸,而他們的主要出行工具只是16輛電瓶車。現在,突擊隊隊伍壯大了,「跑腿俠」還摸索出解決青稞餅乾滯銷等問題。通過搭建平臺和「跑腿」服務,解決了疫情期間需要宅家和購買生活必需品的衝突,減少外出、串門、聚集等疫情風險,築牢疫情家庭防控「牆」,又為農牧民增收出了一份力。「跑腿俠」送貨。
  • 有機大米愁銷路,紅薯粉絲尋「粉絲」:娘家人直播帶貨,邀你買買買
    今年春節後,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河伯嶺鄉香菇滯銷。扶貧隊通過朋友圈、微信群發布香菇銷售信息,已先後銷售香菇10000餘斤,但還有數萬斤香菇滯銷。於是,呂天妮想到通過錄製視頻代言銷售香菇。據了解,河伯嶺是香菇生產的黃金地帶,出產的香菇品質優良,營養豐富,乃是山中珍品。
  • 雲南通海縣80後菜農:三畝地裡種出四層樓
    事實上,據史料記載,通海縣種植蔬菜的歷史已有2000多年,由於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日照充足,全年平均氣溫16℃左右,一直是蔬菜、花卉的最佳種植區。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通海縣開始進行蔬菜規模化種植,到1997年種植面積約4萬多畝。1998年,該縣把蔬菜作為一大新的支柱產業來抓,推進了種植業結構的重大調整,又進一步刺激了蔬菜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