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是中國旅遊日。
了解秦桑的讀者都知道,我最愛的,便是在工作之餘雲遊四海,嘗遍世間各種美食。
一直覺得,一個人去過多少地方,見過多少人,決定了他思維的寬度和生命的長度。
我們在旅行中追尋人生,同樣,人生也是一場漫長的旅行。
所以,每一次因為生活而迷惘,我都會背上背包,離開熟悉的城市,在陌生的環境中放空自己、又重新填滿自己。
但今年因為疫情或者經濟影響,阻攔了我們出行的腳步,精神卻絕不停止旅行,閒居在家時,尚有電影可以撫慰那顆躁動的心。
今天秦桑給大家推薦幾部關於旅行電影,這個夏天,不去擠人海,不去扎堆狂歡,窩在涼爽的房間裡看遍世界的風景,來日再用雙腳丈量世界和人生。
《少年派維斯的奇異旅行》
豆瓣評分8.5
懵懂而困惑的童年:
救贖不在遠方,只在當下
2020年,有的人遭遇失業,有的人面臨情感分裂,有的人失去了親友和摯愛。
當意外的不幸降臨,超出了生命所能承受之痛,弱小的我們又該如何實現救贖?
天才少年斯派維用一場奇異旅行找到了自己的答案。
他繼承了母親的聰明大腦,年僅十歲就發明了永動機,弟弟雷頓卻繼承了父親的狂野基因,喜歡西部牛仔的一切,一家人的生活熱鬧有趣。
但幸福止於雷頓的意外死亡,家庭墮入陰霾,最疼愛弟弟的父親整日酗酒,母親則對生物研究更加痴狂。缺乏關愛的斯派維,因為這場不幸更多了幾分自責,就在此時,他接到了從華盛頓打來的電話,告知他獲得世界科學大獎,並邀請斯派維去做演講。
面對眼前壓抑的環境和遠方的科學夢想,斯派維放逐了自己,獨自上路穿越美國。
電影中的西部牧場風光,和斯派維一路上的奇異經歷,讓影片在悲傷和治癒之外,又多了一層童話般的浪漫色彩。
通過孩子的視角,成年人偽裝和虛假也都暴露無遺。
曾幾何時,我們都像斯派維一樣簡單,卻在成長過程中變得複雜且荒誕,用堅強而扭曲的方式壓抑著自己的情緒,對生活中突如其來的意外選擇掩耳盜鈴式的逃避。
可實際上,我們的內心也如孩子一般敏感,閉口不談不代表已經釋懷,反而在孤獨和畏懼中煉成了傷人的利劍。
而導演想告訴觀眾的是,傷痛面前,無論是斯派維的出走,還是父母親的緘默,都不能讓自己和家人得到救贖。
唯有勇敢地去正視它,我們才能獲得真正意義上的成長。
《伴我同行》
豆瓣評分8.9
美麗而憂傷的少年:
告別,是過去寫給未來的一行詩
這是部老片子,改編自史蒂芬·金的自傳《屍體》。
作家戈迪回憶起童年時和小夥伴們一起,尋找一具男孩屍體的冒險活動,只為了當一回「英雄」。
遼闊的藍天、蔥鬱的森林、沒有盡頭的鐵軌,夏天和童年在明亮的色調中展開。
這4個少年,各有各的性格,也各有各的原生家庭所帶來的創傷。他們一路披荊斬棘,經歷過矛盾、誤會、笑和淚之後,理解了對方的痛苦,友誼的心也走得更近。
但電影沒有陷入「圓滿」的套路,就像現實生活,再要好的夥伴,最終也在人生的旅途上逐漸失散了,年邁的戈迪最後寫下,「我後來再也沒交到,像十二歲時那幫人一樣好的朋友。」
想起小時候,每一次和朋友告別,都會陷入情緒的低潮,身邊的親人接連離世,更讓我困惑——為什麼陪伴不能長久?為什麼感情不能永恆?
如今才明白,「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人生也從來就沒有什麼大團圓結局,只有不斷地相遇、告別、再相遇、再告別。
既然如此,只要在兩條直線互相交錯的歲月裡,彼此的世界因為對方而變得更明亮,只要在往後難捱的日子裡,這段時光能夠給予我們一點點安慰和勇氣,離散或不離散,也就不必太過糾結了。
《白日夢想家》
豆瓣評分8.5
又慫又燃的青年:
夢想家和冒險者之間,只差一步行動
我曾多次在文章中提及這部電影,但因為是我的心頭愛,所以還是忍不住再拿出來說一說。
電影的主人公沃特和我們一樣,是大公司的小螺絲釘,一位普普通通的社畜。他常常幻想自己是無所不能的王者,懟天懟地懟空氣,實際上卻是塊廢鐵,性格內向,能力平庸,甚至不敢跟喜歡的女同事搭訕。
直到平靜的生活被公司的併購計劃打亂,沃特必須找到攝影師肖恩的一卷膠片,完成雜誌最後一期的封面。
平庸的社畜不得不穿梭於冰原、大海、火山、喜馬拉雅,白日夢終於成真,也是在種種冒險中,沃特找回了被生活壓抑的自我。
每個在城市中奔波的人,都曾想過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然而現實總有各種各樣的理由把我們留住——難找的工作、不間斷的貸款、需要照顧的家人。
日復一日困守在柴米油鹽中,也容易讓人迷失,自己要的是什麼,原來的模樣又是如何?
但電影給了我們做白日夢的機會,看著那個唯唯諾諾的主人公痛快甩開刻薄的領導,在世界之巔探索未知與夢想,也會猛然想起當初那個敢闖敢拼、幼稚卻熱血的自己。
「開拓視野,看見世界,貼近彼此,感受生活,這就是生活的目的。」
如果生活迫使我們必須埋頭搬磚,也別忘了多抬頭看看詩和遠方,月亮和六便士,都是人生的必需品。
《午夜巴黎》
豆瓣評分8.3
愛抱怨的中年:
完美只存在於想像
人到中年,往往陷入動彈不得、無力改變的危機中。
當自身無法再遇突破,便只好把怨氣灑向外界的一切事物,怨命、怨社會、怨時代。
男主吉爾亦是如此。
他是美國人,卻鍾情於上世紀二十年代的巴黎,文學繁華,藝術興盛。相比較之下,如今的世道簡直糟糕透了,人們變得現實、勢利,遺忘了詩和遠方,侃侃而談的老同學也只不過是賣弄文藝的偽知識分子。
或許是上天有意考驗他,奇妙的穿越滿足了吉爾的心願。他回到從前的巴黎,結識了作家海明威、畫家畢卡索、考古學家斯坦因等,還迷戀上畢卡索的情人阿德裡亞娜。
吉爾浸潤在文藝的浪漫中,卻也逐漸察覺理想和現實的割裂……
在多災多難的2020年看這部電影,有種別樣的感受。
人們常常因為世事不如意,抱怨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甚至渴望像主人公吉爾一樣,可以回到某個時空裡,高談文藝、追求理想、享受自由。
這種「黃金時代理論」總會讓人陷入錯覺,覺得別的時代比現在生活的時代更好。
但「穿越」終究是黃粱一夢,所謂「黃金時代」,也只是那些無法應對現實的人所產生的浪漫主義缺陷。
每個時代都有它的局限,舊時代的浪漫與惡劣的醫療條件並存,新時代的發展免不了犧牲理想與夢。
而影片也在一開始,就為觀眾獻上長達3分鐘的巴黎美景,晴天的端莊、雨天的憂愁、白日的浪漫、夜晚的古典,還有塞納河上的遊船,閒坐街邊的旅人……
它用真實的鏡頭告訴你,從來沒有最好的時代,活在當下,才能品味真實的苦與樂,就如同導演伍迪·艾倫所迷戀的巴黎,每分每秒,都那麼絢麗。
《最爽的一天》
豆瓣評分7.8
敬重生命的老年:
生如夏花之絢爛,死若秋葉之靜美
如果生命只剩下最後一天,你打算怎麼過?
安迪和本諾的答案是,珍惜時間,肆意揮霍。
安迪夢想成為像莫扎特一樣的鋼琴家,但肺癌將他束縛在病床上,每日靠著氧氣面罩和藥物活著;本諾則是個無所事事、遊手好閒的無業游民,因為腦癌,隨時隨地陷入昏睡。
當生命進入倒計時,只能等死的他們卻不甘心就此結束於冰冷的病房,決定縱情燃燒至生命的最後一刻,然後轟轟烈烈死去。
兩個將死之人逃離了乏味的生活,在高速公路上狂飆,在非洲吹海風、看獅子,去做以前來不及做、不敢做的事,與死神賽跑,與美好相遇。
老實說,電影題材不算新穎,一切盡在套路中,但影片中狂野的草原、唯美的夕陽、蜿蜒的公路實在令人賞心悅目,看到兩個病人拼盡全力抓住生命的尾巴,去感受生命真切的鮮活,也還是不由得動容。
這讓我想起那個94年的患癌姑娘,一邊忍受病痛的折磨,一邊用日記記錄世界的溫柔與善意,字裡行間的樂觀給了許多人鼓勵和勇氣。
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姑娘瀟灑寫下遺言,「江山給你們,朕玩夠了,拜拜」,然後離開她深愛的世界。
在生死的古老命題面前,有人草草交卷,有人肆意寫下想要的答案。
我們生來彷徨,身處其中卻常常迷惘不自知,抱怨不值得的事,煩惱不值得的人,將自己禁錮在條條框框之內,習慣性地忽略了自己的真實感受。
人活世上,終有盡頭,即便恐懼、避諱,終究要去面對。
當病毒拉近了人與死亡的距離,我們也更清晰地意識到生命有限,因而更要不斷去思考,怎麼過這一生。
寫在最後:
我是秦桑。
常常有人問我,旅行除了燒錢還有什麼用?
拋開各異的風景不說,旅行最簡單的意義,就是暫時跳脫常規的環境,重新審視自己和他人。
多災多難的2020年,我們疲於壓力,倦於生計。但日子越是難過,我們越是要心懷詩和遠方,才不至於被生活徹底捲入泥潭。
希望這幾部電影能給你短暫的歇息,好好思考、規劃自己人生的方向,然後整理行裝,再次出發。
文字為極物原創,轉載請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