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動性」時代的日本當代戲劇

2021-02-07 JapanFoundationBeijing

2018年1月24日,著名的日本戲劇評論家藤原力先生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PSA)為大家講述了日本當代戲劇的發展和形成過程,以及當代戲劇的機動性。

下面是講座內容的總結,希望能夠為大家在欣賞日本戲劇時提供幫助。

藤原力先生是一位戲劇評論家,也是一個藝術家,這次是作為東亞文化交流使來到上海。為大家講述日本當代戲劇標誌性的事情,即日本當代戲劇的機動性。

機動性指的是藝術家有多個據點,在各個據點之間移動,這在當代藝術和舞蹈的領域裡,大家會覺得是件理所當然的事兒,但在戲劇當中經常換據點這件事並不是一個常見情況。日本的戲劇處在一個聚變的時期,藤原力先生就此與大家進行了討論,並從三個方面為大家講解舞臺藝術家的機動性。

 第一部分劇的輕量化 


日本的傳統戲劇,一般來說都是有很大的舞臺美術裝置,有非常多的演員,所謂的輕量化,就是簡化掉了這些東西。

日本戲劇的輕量化的關鍵人物就是岡田利規。

上個月他的劇團chelfitsch在北京上演過《三月的5天間》創新版,這部劇第一次是在2004年上演的。為什麼說《三月的5天間》對日本當代戲劇有這麼大的影響呢。原因有很多,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這部戲沒用使用任何舞臺美術。

臺詞會用到日本年輕人的一些語言,然後會有一些奇怪的肢體語言。

2007年,這部戲還受到比利時的Kunstenfestivaldesarts藝術節邀請參展,因為參展獲得了很大的成功,在歐洲chelfitsch這個名字也變得非常知名。

為什麼這部劇不怎麼用舞臺美術,只有演員在上面說,藤原力先生提到這不是一個偶然的結果。其中很重要的一個理由就是岡田利規很窮,屬於日本的「迷失的一代」。

關於日本的「迷失的一代」:

與日本「迷失的一代」相關的三個大事件

第一個就是1995年的阪神淡路大地震。

「當時我是17歲,我現在都有記得當時電視裡震災情景所受到的那種衝擊。在那之前我一直覺得,我那種平靜的生活會持續下去,但地震的當天,我的認知被顛覆了」。

第二個就是奧姆真理教在東京地鐵放了毒氣的沙林事件。當時也出現了很多死者。更令人驚訝的是奧姆真理教的主要成員都是東京大學之類的社會精英。

第三個就是,1997年,山一證券的倒閉。

因為這三個事件,使當時的年輕人看不到未來。也就是所謂的迷失的一代。

就是在這樣慘澹的背景下誕生了《三月的5天間》這部戲劇。

這部劇一出來就獲得了非常強烈的反響,是因為在那樣一個慘澹的世代背景下,雖然編劇比較窮,但是他們在舞臺上努力的表演,讓這些迷失的一代的年輕人產生了共鳴。

對迷失的一代來說,之前一直相信只要好好學習努力工作就能得到美好的生活,但是在日本泡沫經濟崩潰後,這種理想已經都不能相信,都是假的。在這種情況下,很多年輕人從《三天的5天間》這部戲裡看到了希望。

2005年-2015年之間是日本當代戲劇的黃金時期,不光岡田利規,當時也出現了很多有名的作家和劇團。

 第二部分:機動性的加速 


剛剛講了日本戲劇的黃金期,黃金期發生劇烈轉變是在2011年。

當時發生了東日本大地震。

福島核電站被海嘯摧毀的畫面,大家應該都比較記憶猶新。當時東日本大地震對戲劇是有很大的打擊,當然精神方面是一方面,但另外一方面,因為核電站倒了,電力不足,會有停電。

所以當時很多劇場都沒有辦法開演,以至於很多劇團不得不停演。

核輻射成了當時大家都非常擔心的問題。當時,岡田利規就做了一個跨時代的舉動,帶著全家搬到了熊本。熊本是距離福島非常遠的日本西南部的一個縣。因為他的孩子很小,所以為了保證家人的身體健康,才決定舉家搬到熊本。

由於岡田利規在戲劇圈子裡的影響力,舉家搬遷到熊本這件事對戲劇界的其他人有著很大的影響。但是,岡田利規並不是單純的逃到熊本,每年還是繼續在東京發表新作品。

例如:《現在地》

背景是在小村莊的湖面上突然出現了一片雲,然後這片雲不會移動,村民非常擔心這片雲會帶來什麼。有人說,我要留在這裡,而有些人會說,我不知道這片雲在這裡會帶來什麼,我決定要搬走,它實際上是對東日本大地震的一個隱射。

《現在地》2012  ©Tsukasa Aoki

《在房間裡流淌的時間之旅》
這部作品是chelfitsch的一部新作品。只有三個演員。大家可以看到,穿黃衣服的演員,站著的男演員本來馬上要開始一段戀情的,但是右邊穿著藍色衣服的女生的幽靈出現了,這個人是這位男性的亡妻。這個亡妻是在東日本大地震不久後就過世了,所以她的記憶還停留在地震發生不久之後。

日本在東日本大地震之後有過很美好的時期,雖然周圍發生了很糟糕的事情,但是,只要大家都互相幫助,互相付出一份愛都會變好的,有過這樣非常樂觀的時期,這個幽靈的記憶就停留在這個時期。這個幽靈自己的想法是只要我們努力就會變得更好,但是之後的日本社會並不樂觀,其他的兩個人,覺得並非如此。表現出裡面的反差。有一定的諷刺在裡面。

《在房間裡流淌的時間之旅》2016  ©Misako Shimizu

岡田利規搬到熊本之後,依然能夠在東京發表作品這件事,成了一個很好的範例。大家都知道,做戲劇沒必要一定呆在東京,東京集中主義開始崩潰。

在岡田利規之後有很多藝術家都分散到了日本各地,甚至海外去進行他們的藝術活動。

其代表人物就是柴幸男 ,他是劇團mamagoto的創始人。在此之前是在劇場裡做戲劇,其風格是每個細節都會把控得非常嚴格。2013年,一個非常偶然的機會被瀨戶內國際藝術節邀請到日本四國地區香川縣的小豆島駐留製作作品。

『わが星』《我們的星球》

小豆島是個非常小的島,島上沒有劇場,島民基本不知道戲劇是什麼。他們劇團當時,帶著連環畫、拿著樂器,到島的各個地方進行戶外演出。有時也會跑到老人的家裡去拜訪。這樣的演出沒有任何票房收入,但會收到村民的農產品,比如說面,醬油等等。與在東京的生活是截然不同的。


藤原力先生強調到不是鼓勵大家離開大都市,去小城市表演。
而是一方面在小城市表演,一方面還會在東京大劇院演出發表新作品,這在日本戲劇界終於成為了一種日常。

 第三部分:新藝術家網絡 


藝術家的活動範圍,不僅僅是在日本國內而是延伸到了海外。

比如說不久前,「贅澤貧乏(Zeitaku Binbou)」 劇團在杭州進行了表演。

除此之外,在南京和武漢也進行了演出。這個劇團的演員的平均年齡在24-25歲左右。像這樣日本的年青藝術家,大家也都逐漸在往海外走。

圖中表演者只有4個人,下面3個人,和上面睡著的1個人(導演兼編劇)。這個表演是一個非常輕資產的表演。只要有這樣的箱子,去哪裡都可以表演。

藤原力先生提到自己是受機動性浪潮影響比較大的批評家,寫過一本關於日本當代戲劇黃金期的書叫做《演劇最強論》。《演劇最強論》有個網站,網站的視頻裡面有岡田利規的採訪,大家如果感興趣的話可以參考。

北京日本文化中心圖書館藏書,可借閱

此外,藤原力先生製作過一部叫做《ENGEKI QUEST》的作品,這部作品在全世界很多地方都有實行過。內容是由觀眾拿著這本書走到街頭,按照書中內容的指示,自己選擇路線的一個項目。最新的一個版本是在橫濱,裡面有11個小故事。通過這些小故事讓大家從不同的角度去看這個城市。雖然看起來是遊戲,但藤原先生強調這是藝術。因為它可以改變參與者觀看世界的方式和感受,起碼他以這點為目標而創作。

比如說,韓國的安山是一個計劃都市,當地分成兩個區域,右邊是新的住民區,左邊是舊的住民和移民住的區域,然後這個新區和舊區中間仿佛是有牆的,互相完全沒有交流。

藤原力先生想通過這個活動,看有沒有什麼辦法,把這些完全分開了的人們連結起來  。

藤原力先生提到今天這個講座雖然是關於日本當代戲劇,但覺得藝術家的社交網絡的劃分,以城市劃分比較好些,而不是以國家劃分。

舞臺藝術受到自身的限制,需要一個固定的場地,需要表演者和觀眾需要在同一個場地,之前是受到很多的限制,但現在終於也開始有一定的機動性。不像裝置或電影可以把作品放著,觀眾可以隨便看,甚至作家不用在場,表演有一個又麻煩又有趣的特點,就是表演者需要在場。雖然,在網絡上可以獲得到很多信息,但,表演也好,戲劇也好,舞蹈也好,通過用身體來溝通,是能夠產生完全不同的體會。

比如說,孫曉星曾經帶著一群年青的女孩子去日本表演,這些女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受到過日本文化的影響。或許日本的民眾在電視上或者新聞裡看到過或聽到過中國的年青一代是受到過日本文化的影響,但這個概念在他們腦子裡只是看到過而已。當他們看到孫曉星的這個表演,看到這些女孩子的一舉一動,通過自己的體驗,他會得到一個結論,這些女孩子確實是受到過日本文化的影響的,這個是跟在電視機上看到的是不一樣的。

日本人在國內看到一些中國的信息,但是這些信息是把中國作為一個單位來報導。而實際上北京和上海也不一樣,每個地方都有各種各樣的人,身臨其境就發現其多樣性。不像普通的旅行者,藝術家還可以帶著屬於他們身體的某種信息到各地分享。

「換句話來講,與其說自己日本人,不如說自己是一個在東海區域或南海區域活動的藝術家來到了上海,尋找一個能夠一起長期合作的藝術家」。


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是日本唯一一所在世界各國及地區綜合性地開展國際文化交流事業的專門機構。1994年北京日本文化中心作為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的北京事務所成立。為加深中日兩國相互理解,基於以上理念,本中心在中國各地舉辦了多種多樣的活動及事業。主要活動分為文化藝術交流、日語教育、日本研究知識交流三個領域。

更多日本文化藝術活動信息

官網http://www.jpfbj.cn

官方微博@北京日本文化中心

☜ 官方微信(ID:jfbeijing)

相關焦點

  • 21世紀被遮蔽的日本當代戲劇
    然而可惜的是這次系統引介日本當代戲劇的活動,並未在中國業內收穫較多反饋,雖然主辦方邀請了悉數學者,甚至不乏研究日本戲劇的知名人士,到場者卻悉數寥寥,其它觀眾也以年輕人居多,對日本戲劇多是出於興趣,抱著看一看的心理。首先,德永京子從歷史角度梳理了「日本當代戲劇以及小劇場的發展」。
  • 日本當代戲劇搜尋引擎——記2014東京國際劇場藝術節
    在日本,最大的劇場藝術節絕對是東京國際劇場藝術節(Festival/Tokyo,簡寫為F/T),本人這次受邀參加F/T14的「藝術多樣性」研討會,期間觀摩了9臺演出,5臺為日本導演作品。而這5臺演出就像可被鍵入搜尋引擎的關鍵詞,一些縱深之中的人名和地址相繼出現,成為進入日本當代戲劇的途徑。↑《烏鴉,我們上彈吧!》
  • ACT上海當代戲劇節 不止戲劇
    今年以「不止戲劇 More Than Theatre」為主題的上海當代戲劇節將於11月3日至11月29日為期一個月的時間內,集中呈獻來自印度、新加坡、日本、英國、西班牙、韓國、希臘、墨西哥、中國香港、中國臺灣等15個國家和地區的22臺國內外最先鋒、前沿、創新的當代戲劇作品,包括舞蹈劇場、肢體劇、喜劇、群口話劇、沉浸戲劇、紙偶劇、多媒體劇場、實驗劇場、面具表演、親子劇場等不同類型的戲劇形式,演出將分別於上海話劇藝術中心
  • 戲劇理論從古老治療儀式到當代戲劇治療
    在探索戲劇的實踐中,與古老治療儀式最為接近的當屬戲劇治療。誕生於二十世紀的戲劇治療是當代心理治療的新興分支,屬於表達性藝術治療的範疇。它在戲劇歷程中加入心理療愈的意圖,可謂戲劇與治療的跨學科結合。戲劇治療建立在劇場表演的基礎上,也許因為它跨越的領域已經超過當代戲劇界所能接受的尺度,戲劇治療的實踐者通常不被認為是戲劇家。
  • 藝述:黃莎莉|當代西方戲劇的後戲劇劇場
    後戲劇劇場藝術創作的「視點」方法後現代文化中,只有舊的與循環使用的意象,主體的一致性消失,代之以異質性的破碎的身份,這樣的時代,雷曼的「後戲劇劇場」產生了。後戲劇劇場反對完整的、封閉的亞里斯多德式戲劇,與後現代消費社會的碎片化狀態是對應的。
  • 日本戲劇:盡在咫尺,遠在天邊
    早在1868年,邁入明治時代起,日本就以開放的姿態,向越來越多對日本文化與傳統著迷的歐洲人張開懷抱。在過去的150年間,日本文化一點一滴地浸潤到了西方的社會中,並且影響著西方人對於東方世界的認知。 今天我們將以兩篇文章的內容向大家整理法國巴黎秋季藝術節上,全部的日本作品,整理出一條日本戲劇在法國舞臺上的足跡。沒有別的意思,只是特別想知道,「近在咫尺」的日本戲劇,怎麼讓我們感受到「遠在天邊」的。
  • 西體中用:論吳興國「當代傳奇劇場」的跨文化戲劇實驗
    而世界戲劇為中外觀眾所熟知的幾個高峰,自然是古希臘戲劇、莎士比亞戲劇和荒誕派戲劇了。[1] 盧健英:《絕境萌芽:吳興國的當代傳奇》,臺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頁218當然,選擇並沒有那麼簡單、輕鬆,吳興國並沒有一個預設的以京劇搬演世界戲劇經典的系列計劃。藝術創作是需要感性經驗來激發創作靈感的。
  • 俄羅斯戲劇的「返璞歸真」時代
    這就像是距今遙遠的洞窟畫與當代散落街頭的塗鴉牆,二者相差甚遠,但本質上都記錄著各自時代人類搏動的藝術靈魂,散發著自由而純粹的生活氣息。尤其是20世紀初俄國文學「白銀時代」的由現代派作家引領的戲劇改革浪潮,仿佛是把當時日益深陷自然主義與庸俗習氣桎梏中的戲劇創作和劇場藝術拽了出來,將其領回遙遠的洞窟,在晦暗之中點燃火把,為世人照亮了那些簡潔有力而震撼人心的畫面,在這些飽經風霜卻依然鮮活的圖騰、形體和敘事中,蘊含著經緯人類命運、聯結古今未來的永恆而質樸的價值觀念,簡單的象徵中隱藏著某種穩固性,道盡了命運與發展的崇高主題。
  • 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講座(戲劇) 第四講:傳統與創新並舉的古典戲劇——日本歌舞伎(上)
    出版專著《日本狂言》(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年)、《雕刻靈魂的表情——日本能面與能面師》(人民郵電出版社2017年)、《藝藻集——中日傳統戲劇思考》(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8年4月);出版譯著:「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研究叢書」《品梅記》(文化藝術出版社2015年)、《不願做奴隸的人——聶耳傳》(新星出版社2019年7月1日)。
  • 《戀愛的犀牛》:一部執拗的拖拽著時代的「先鋒」戲劇
    這大概是戲劇的魔力,它從不曲高和寡。孟京輝戲劇作品《戀愛的犀牛》11月26日19:00 & 11月27日19:00生命不息 戀愛不止犀牛在狂奔《戀愛的犀牛》是當代中國戲劇旗幟性作品。導演:孟京輝孟京輝是當前國際劇壇最具影響力的中國戲劇導演。他以辛辣、幽默、批判的戲劇功力,屢創劇壇奇蹟,開創了當代戲劇的新面貌,為戲劇舞臺多元化的新局面注入了活力。他那獨具個性的創造力以及多元化的藝術風格,已經成為一種值得矚目的文化現象。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至今共創作40餘部作品,每一部作品的問世都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 韓曦《當代美國戲劇思潮與流派研究》讀後
    韓曦新著《當代美國戲劇思潮與流派研究》通過跨文化、跨領域、多層次、多角度的講述與解析,以一種全球視野下平等對話的中國學者之獨立姿態和曉暢明潔的文字,為我們展示了當代美國戲劇的整體風貌。當我閱讀韓曦《當代美國戲劇思潮與流派研究》(南京大學出版社,2020年1月出版,下稱《思潮與流派》)一書時,卻驚喜地發現,展示一個跨文化、跨領域、多層次、多角度的研究視角,選取一種全球視野下平等對話的中國學者獨立的學術姿態,是該著的鮮明特色。在美國的文化語境裡,當代美國戲劇是一個具有本土化、民族化的藝術演進史的概念。
  • 呂效平||關鍵詞:啟蒙主義和現代化 ——董健的中國現代戲劇史言說和當代戲劇批評
    《桑樹坪紀事》《狗兒爺涅》這些名震一時的作品,也都是以啟蒙為己任的,因此發聲反對董健觀點的人並不多,他的聲音並沒有特別地顯得令一個時代的戲劇及其評價體系不安,也不會特別地令人感覺酣暢與振奮。20世紀90年代以後,董健先生撰寫的《田漢傳》和與他的學生共同主編的《中國當代戲劇史稿》《中國現代戲劇總目提要》(450萬字)、《中國當代戲劇總目提要》(520萬字)先後出版,尤其是他在世紀之交前後發表的《論中國現代戲劇「兩度西潮」的同與異》(《戲劇藝術》1994年第2期)、《中國戲劇現代化的艱難歷程——二十世紀中國戲劇回顧》(《文學評論》1998年第1期)、《二十世紀中國戲劇:臉譜的消解與重構》(
  • 臧寧貝:從亞歐國家戲劇節看當代戲劇的發展
    從亞歐國家戲劇節看當代戲劇的發展
  • 日本妖怪文化與戲劇
    據說因為鬼怪太多,日本古代政府設立了專門的巫師---陰陽師。這個職務的尊貴在平安時代達到高峰,因為這個時候日本國內社會動蕩、人心不安,統治階層沒有解決的辦法,於是把種種問題歸結於神鬼。因此,人們在生活中不免小心翼翼,唯恐觸犯某種禁忌招致鬼神報復。
  • 李偉:西體中用:吳興國「當代傳奇劇場」的跨文化戲劇實驗
    吳興國「當代傳奇劇場」的跨文化戲劇實驗獲得了空前的成功,在世界範圍內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我們可以說一種新的戲劇型態誕生了,但我們也不無疑慮,「當代傳奇劇場」是否可以繼續下去?畢竟吳興國已經是年近花甲之人了,《欲望城國》中那掀起心底波瀾的最後一翻還能翻多久?
  • 【當代戲劇節】看戲咯!一大波最前沿戲劇作品即將席捲申城
    中國•當代劇場《小風景III 動起沓起》時間:2015.11.28 -11.29 19:30地點:上海話劇藝術中心•戲劇沙龍(安福路288號3樓)演出:小珂×子涵中國臺灣•現代戲劇《蚵仔夜行軍》時間:2015.11.17 -11.19 19:30地點:上海話劇藝術中心•戲劇沙龍(安福路288號3樓)演出:三缺一劇團
  • 日本傳統戲劇科普!
    與中國一樣,日本也擁有許多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就包括四大傳統戲劇能劇、狂言、歌舞伎以及人偶淨琉璃,接下來老師就帶同學們進入日本傳統戲劇的世界中吧!能,是日本獨有的一種舞臺藝術,為佩戴面具演出的一種古典歌舞劇 。
  • 日本戲劇大師蜷川幸雄+新感線女神天海祐希,五部戲劇影像北京上海首映!
    蜷川幸雄(1935-2016),是日本當代戲劇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舞台風格鮮烈、激情,兼顧藝術性與商業性。日本評論家野田學認為,蜷川幸雄從他的武士版《麥克白》開始,便大膽地將莎士比亞日本化。在蜷川幸雄的《NINAGAWA麥克白》中,櫻花飄舞,紅日當空,武士間的刀光劍影……三位女巫以歌舞伎的形式演繹,從時而閉合時而開啟的巨大佛龕舞臺,窺見這場權力鬥爭。莎士比亞悲劇在日本的安土桃山時代豁然展開。
  • 請收好,這是通往法國當代戲劇的密鑰!
    我們最近和宮老師一起出版的科爾泰斯的戲劇作品輯,一共7本,是2017年的時候拿到了法國出版商的版權,我們三位譯者一共翻譯這7本書。下面我請宮老師先講一講科爾泰斯在歐美當代戲劇領域的重要性。宮寶榮:首先還是要感謝水晶女士把我們請到一個這麼漂亮的地方,談一個這麼偉大的劇作家。我想知道,在座的有沒有人知道這位法國劇作家?
  • 張樞導演/翻譯當代小劇場戲劇作品《闖入者》|即將到來
    《闖入者》INTRUDER當代小劇場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