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被遮蔽的日本當代戲劇

2021-02-08 劇場摩天輪

文/孫曉星

論壇翻譯提供/北京日本文化中心(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

現場整理/朱怡帆



八月,本人受北京日本文化中心(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之邀,參與主持了在北京舉辦的論壇《演劇最強論 in China》,嘉賓德永京子與藤原力是日本劇壇正活躍的觀察者及批評家,而《演劇最強論》也是他們合著的一本介紹日本最新世代創作者的訪談錄。然而可惜的是這次系統引介日本當代戲劇的活動,並未在中國業內收穫較多反饋,雖然主辦方邀請了悉數學者,甚至不乏研究日本戲劇的知名人士,到場者卻悉數寥寥,其它觀眾也以年輕人居多,對日本戲劇多是出於興趣,抱著看一看的心理。

首先,德永京子從歷史角度梳理了「日本當代戲劇以及小劇場的發展」。日語對於「當代戲劇」有兩種解釋,一是能劇、狂言、歌舞伎等傳統之外的戲劇,另一是反應日本社會當下現實情況的戲劇。前者是對過去的戲劇形式的否定,後者則是對當今現實的追求。

19世紀60年代:新劇的傳入

日本自1868年明治維新開始打開國門,日本人的習慣隨著全面西化及現代化改革影響而發生變化。從歐洲傳入相對傳統而言新的表演方式——新劇。

20世紀50、60年代:新劇的普及階段

隨著二戰結束,日本重建經濟,地方人口向大城市湧入,勞動者和工人地位得到提升。各個工會組織出現,戲劇開始成為勞動者和工人閒暇時間的娛樂形式,一些例如「演劇觀賞會」的活動遍布全國,並出現許多表演新劇的劇場。這期間上演的新劇以歐洲的劇本為主,例如易卜生的戲劇,主要是對社會政治的反應。

20世紀60、70年代:地下戲劇的誕生

如果把日本當代戲劇的發展分為三次浪潮,那麼這一時期就是第一次浪潮。年輕人開始對現實表達不滿,大量的學潮運動出現,他們以演劇的形式表達思想,因此推動了日本戲劇的發展。旨在脫離西方,脫離新劇,強調反現代化的姿態。該時期的代表人物正是為中國業內所熟悉的名字:蜷川幸雄(現代人劇場、櫻社)、鈴木忠志(早稻田小劇場、SCOT)、別役實、唐十郎(紅帳篷、狀況劇場)、寺山修司(天井棧敷)、佐藤信(當代戲劇中心、黑帳篷)、太田省吾(轉形劇場)、清水邦夫、松本雄吉。

20世紀70年代:淚中帶笑宣洩情感的戲劇

隨著學潮結束,第二次浪潮來臨,社會上赤軍派製造了若干起暴力事件,革命與反叛令人反感,其顯著表現為戲劇的去政治化傾向,也是對上一代戲劇人的反抗,內容轉移為對身邊事物的關注。例如冢公平的作品,書寫對象多為出身、外表平常的普通人或同性戀群體等。

20世紀80年代:想像力與創造力的戲劇繁榮時代

經濟形勢繁榮之下的日本,更多年輕人開始投身戲劇創作,掀起了第三次浪潮。這一時期的特點是作品對於戲劇時空設定的改變,事情不是發生於現在,而是穿梭神話和未來之間,內容變得複雜多樣,臺詞逐漸增多,表現方式也更為激烈。代表人物是野田秀樹(夢的遊眠社、野田地圖)、鴻上尚史(第三舞臺)。

20世紀90年代:泡沫經濟破碎,多領域人才進入戲劇

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東京地鐵沙林毒氣事件使日本社會遭受了巨大影響,戲劇領域也掀動波瀾。人們開始反對繁華熱鬧的戲劇,出現平田織佐為代表的安靜戲劇(當代口語戲劇),旨在突破戲劇的土氣(例如過去對觀眾竭力嘶吼、滿面流汗的表演)。另外一個現象是電視、漫畫、音樂等多領域尤其是次文化人才不斷闖入劇壇,例如松尾SUZUKI(大人計劃)、三谷幸喜等。

21世紀00年代:後當代口語戲劇的產生(主要是平田織佐派系導演)

這一時期的戲劇人出生在社會不景氣的日本,充滿對政治的不信任感。2001年的美國恐怖襲擊案,對後當代口語戲劇的發生起到了促成作用,這些導演大多屬於平田織佐的學生,比如岡田利規(Chelfitsch)、柴幸男(Mamagoto)、巖井秀人(Hi bye)、松井周(Sample)等。

21世紀10年代:「AMEOBA」戰略的誕生與實行

「AMEOBA」又稱「變形蟲」,指以各種形態不斷分裂、成長和擴散。10年代的戲劇人一方面受上一代對政治不信任感的影響,另一方面由於3·11大地震的福島核洩漏事件又產生對政治的關注。他們的戲劇不直接引入政治題材,而是選擇重大事件先行消化後再放入戲劇中進行表演。代表人物是藤田貴大(Mum&gypsy)、山本卓卓(範宙遊泳)、三浦直之(lolo)、山本健介(JIEN社)。

經過德永京子的梳理後,本人表達了一種匪夷所思的感受,比如東京地鐵沙林毒氣事件、3·11大地震的福島核洩漏事件,這些對日本戲劇的影響極為迅速,而在中國的汶川地震、天津爆炸事件、昆明火車站案件後,對中國社會似乎並未造成浮上水面的影響,那麼反應到戲劇界,相應題材的創作更是沒有。

藤田貴大(Mum&gypsy)的作品在「Tpam in 橫濱」和北京青年戲劇節的舞臺上都有看過,post-rock和漫畫元素的引入,能迅速吸引年輕觀眾,也難怪常年關注Mum&gypsy的德永京子第一次隨團來北京時,會問及「中國的當代戲劇是否被納入了青年文化的一部分」這樣的問題。而事實是,除卻近幾年的北京青年戲劇節和北京南鑼鼓巷戲劇節等,中國戲劇仍沉溺在過時的上一代甚至更上一代的審美下,年輕的創作者也過早地屈居於保守和被動的創作。不客氣地說,相較於音樂、視覺藝術等領域,並不是最酷的年輕人在從事戲劇創作,因此社會當下的熱門在其它次文化領域呈爆炸式發展的同時,戲劇界卻毫無意外地感到麻痺。

另一位嘉賓藤原力先是剖析了「現代演劇構造轉換」即「AMEOBA」概念的具體形成。先前的金字塔構造——穩固的系統、權威的價值觀、導演決定一切,從小劇場到中劇場,再到大劇場,固有的觀念認為這是成功的發展模式,而該構造影響了日本戲劇很長時間,直到2011年左右「AMEOBA」概念出現,開始慢慢瓦解。「AMEOBA」沒有固定形狀、靈活改變進入任何地方,這是它的特點所在。日本社會也由過去的認知開始轉變,新一代的戲劇人不斷探索,充分展現了當代戲劇的多樣化。

之後,藤原力總結了21個日本當代戲劇的特點

1. 後戲劇劇場的普及(三浦基《自私鬼約翰·法茲的滅亡》)

2. 跨越不同領域的合作(藤田貴大《Cocoon》)

3. 受後網際網路以及次文化的影響(FAIFAI)

4. 簡練的印象

5. 脫東京中心主義(柴幸男)

6. 脫離劇場和融合當地特點的形式

7. 輕量化

8. 傳統歌舞伎和當代舞臺結合

9. 和日常生活越來越接近(山田由梨)

10 .與政治和社會的接近(山本卓卓)

11. 接近歷史

12. 社區藝術

13. 作為媒介的戲劇

14. 沼澤、閉塞感

15. 脆弱性(飴屋法水)

16. 駐留藝術家項目

17. 開拓新的戲劇人口

18. 構建和亞洲各國的關係

19. 提升製作的存在意義

20. 國際經驗的不斷增加

21. 推特等網際網路平臺的流行。

以上特點部分脫離了在地的語境會變得有些不太容易理解,譬如其中「脫東京中心主義」指的是大量日本戲劇導演都是以東京為根據地開展創作的,而也有越來越多的導演開始建立東京以外的多個根據地,像柴幸男在小豆島的創作,藉由表演與當地居民發生連接,同時當地並沒有劇場,於是不斷改變著表演的形式。「沼澤、閉塞感」是對1995年之後日本社會的灰暗和壓抑的反應,特意讓人產生閉塞感,如同置身沼澤之中不舒服的感受。「脆弱性」包含災害留下的創傷,並向創傷發出對話的主題,在表演時會做出較危險的身體動作,比如飴屋法水有部作品甚至讓自己的女兒站在隨時可能跌落的高處。

而「輕量化」是本人最感興趣的,也是藤原力認為很重要的特點。岡田利規獲岸田國士戲曲獎的《三月的5天間》沒有任何布景,並且是在有些簡陋的劇場內演出,在中國看來這是典型的地下或邊緣戲劇的特點,中國尚處在藤原力先前所說的「金字塔」構造,大劇場(也是大製作)是一個戲劇導演真正「成熟」或「成功」的標誌,如此才能進入「主流」戲劇的視野,那麼日本戲劇到底是如何從這樣的觀念轉變過來的?


岡田利規《三月的5天間》攝影:Toru Yokota

針對上面的問題,德永京子介紹了日本對於大、中、小劇場的劃分,只是容納人數的量級不同,但並無先入為主的藝術質量水準的區別,相反許多戲劇導演是以在小劇場創作自豪的。藤原力解釋說,岡田利規的《三月的5天間》即是「輕量化」一個重要的起點,這之後的年輕戲劇人覺得這樣就很酷,那些繁複的舞臺布景反而顯得老土,尤其是這樣更可以節省多地甚至出國演出的成本。比如山本卓卓(範宙遊泳)的作品,就是在空的舞臺且基本無燈光的情況下用一臺投影儀播放PPT特效完成整臺表演,他的《幼女X》也被邀請到2016杭州當代戲劇節。

 
山本卓卓《幼女X》攝影:Amemiya Yukitaka

最後,藤原力播放了幾部作品的視頻:柴幸男《我們的星球》、三浦基《三姊妹》、岡田利規《香草冰激凌》、藤田貴大《Cocoon》等。

 


柴幸男《我們的星球》

 柴幸男《我們的星球》

柴幸男從前的夢想是成為一名說唱歌手,而《我們的星球》就是將Rap和戲劇結合的作品,它的故事將地球的誕生、發展及消亡與一個社區的居民結合,舞臺視覺呈現代表星球的圓形,人們在它上面循環重複著無聊的生活,其劇情的平庸也是為了讓人感受到不平凡的平凡。《香草冰激凌》首演於德國曼海姆戲劇節,岡田利規也成為德國慕尼黑室內劇院的常駐委託創作導演,並不斷擴大其國際影響力。藤原力著重介紹了《Cocoon》(同名漫畫改編),它的內容是一位當下的女高中生通過夢境穿越到二戰末期美軍登陸的衝繩後,與那時擔任護士工作的女高中生相遇,一起加入救援;舞美也由藤田貴大擔當,舉在演員手中的木框同時代表學校的窗戶和漫畫的格子;在創作過程中,藤田貴大以及演員多次自費赴衝繩了解當地真實情況,更好地傳達戰爭帶來的創傷;而藤田貴大注重與多領域包含服裝、文學的一流人才合作,並以公開招募的方式獲得支持,是「AMEOBA」概念最好的體現者。

 
藤田貴大《Cocoon》攝影:橋本倫史


 藤田貴大《Cocoon》攝影:橋本倫史

論壇至此,不知道現場的觀眾對如此鋪天蓋地的信息是否能順利接受,即使是中國戲劇業內的人士,這裡面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導演和作品都是陌生的。包括本人,可以說在2014年之前從未對日本戲劇產生過興趣,直到受邀赴「Tpam in 橫濱」和東京國際劇場藝術節看過真正的日本當代戲劇之後,才發生了改觀。同年,北京成為戲劇奧林匹克的主辦地,鈴木忠志收穫巨大反響,而包括之前媒體關於利賀村的報導都無不在誤導觀眾——東京的戲劇環境已經過度商業化,而真正的戲劇歸隱偏遠小村這樣的神話。

我們目前的情況和上世紀初正發生巧妙地契合,多重社會因素使當時的上層知識分子選擇了西方的寫實主義戲劇進入中國,企圖成為塑造國民性的工具,隨著一系列戲劇實用化的衍化,在建國後參與進國家表演的部分環節。那麼二十一世紀初的今天,在日本當代戲劇已經如此多樣化的「AMEOBA」概念下的今天,是什麼樣的驅動力使我們要遮蔽21世紀的日本當代戲劇而選擇鈴木忠志,如果單純是一種時差的誤區,那麼同時代的寺山修司、佐藤信等人為何未能在中國業內獲得如此追捧?而只在少部分次文化範圍有其知名度?這是否暗示了藤原力所說的「金字塔」構造並沒有消失,只是從日本經人之手挪移到了中國。

以上文章載於《G. D. ART》2016年9/10月

相關焦點

  • 「機動性」時代的日本當代戲劇
    2018年1月24日,著名的日本戲劇評論家藤原力先生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PSA)為大家講述了日本當代戲劇的發展和形成過程,以及當代戲劇的機動性
  • 長谷川祐子 & 妹島和世:金澤21世紀當代藝術館
    請金澤21世紀當代藝術館:靈活,平等,透明,開放長谷川祐子曾任金澤21世紀當代藝術館主策展人與創始藝術總監,自2011年至今擔任犬島藝廊項目的藝術總監,並策劃了多個國際雙年展項目。她現在是東京當代藝術館的藝術總監,東京藝術大學國際藝術學院的教授。
  • ACT上海當代戲劇節 不止戲劇
    今年以「不止戲劇 More Than Theatre」為主題的上海當代戲劇節將於11月3日至11月29日為期一個月的時間內,集中呈獻來自印度、新加坡、日本、英國、西班牙、韓國、希臘、墨西哥、中國香港、中國臺灣等15個國家和地區的22臺國內外最先鋒、前沿、創新的當代戲劇作品,包括舞蹈劇場、肢體劇、喜劇、群口話劇、沉浸戲劇、紙偶劇、多媒體劇場、實驗劇場、面具表演、親子劇場等不同類型的戲劇形式,演出將分別於上海話劇藝術中心
  • 日本當代戲劇搜尋引擎——記2014東京國際劇場藝術節
    在日本,最大的劇場藝術節絕對是東京國際劇場藝術節(Festival/Tokyo,簡寫為F/T),本人這次受邀參加F/T14的「藝術多樣性」研討會,期間觀摩了9臺演出,5臺為日本導演作品。而這5臺演出就像可被鍵入搜尋引擎的關鍵詞,一些縱深之中的人名和地址相繼出現,成為進入日本當代戲劇的途徑。↑《烏鴉,我們上彈吧!》
  • 韓曦《當代美國戲劇思潮與流派研究》讀後
    韓曦新著《當代美國戲劇思潮與流派研究》通過跨文化、跨領域、多層次、多角度的講述與解析,以一種全球視野下平等對話的中國學者之獨立姿態和曉暢明潔的文字,為我們展示了當代美國戲劇的整體風貌。【關 鍵 詞】美國戲劇;移民文化;社會問題劇;反戲劇法案▼韓曦《當代美國戲劇思潮與流派研究》書影▼還是在20世紀80年代初,我在中央戲劇學院文學系讀研期間,課程中就有一門「美國戲劇」,由廖可兌先生主講,以作家、作品為主線,留下深刻印象的有《進入長夜的漫漫旅程》《推銷員之死》等劇目。
  • 戲劇理論從古老治療儀式到當代戲劇治療
    在探索戲劇的實踐中,與古老治療儀式最為接近的當屬戲劇治療。誕生於二十世紀的戲劇治療是當代心理治療的新興分支,屬於表達性藝術治療的範疇。它在戲劇歷程中加入心理療愈的意圖,可謂戲劇與治療的跨學科結合。戲劇治療建立在劇場表演的基礎上,也許因為它跨越的領域已經超過當代戲劇界所能接受的尺度,戲劇治療的實踐者通常不被認為是戲劇家。
  • 傅 謹 | 新世紀中國戲劇全景掃描
    如果從最初在祭祀儀式中的萌芽狀態開始算,人類戲劇已經有數千年歷史。即使從中國戲劇出現其成熟形態的兩宋之交起,也已經有將近千年的歷史。但悠久的歷史只是當下的背景,21世紀中國戲劇的成就與缺陷,既與歷史相關,更體現了當下中國戲劇人的作為。
  • 《阿波隆尼亞》:21世紀第一個十年·波蘭戲劇最經典、最偉大的傑作
    波蘭戲劇從2015年夏天開始密集轟炸,不能讓人忽視其美學思想的獨特意義。除了導演具備深厚的舞美功底、較高的知識層次,演員演技炫目、馬拉松式超長時間等普遍的鮮明特點,其藝術特徵和信念追求也極富啟示。 波蘭當代戲劇的關注點並不在情節展示和性格刻畫上,所謂現實主義的體驗早已成為陳舊的坐標。
  • 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講座(戲劇) 第九講:20世紀80-90年代的中日戲劇交流
    我們精心安排了「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講座,希望通過此次不受空間距離限制的活動,能夠讓更多的朋友們從中感受到日本文化以及日本研究的魅力。第九講:20世紀80-90年代的中日戲劇交流中國國家話劇院 國家一級演員 於黛琴
  • 21世紀最牛逼的21部電影
    世紀最牛逼的電影。花與愛麗絲(2004) 巖井大神在超級散亂的片段組合中捧出了一個無比純粹的日本化輕盈情緒。它看似輕飄實則極端到了峰值,舉重若輕四兩撥千斤的表達了一股近似於變態的迷人自戀情結。既健康又扭曲,既美好又色情。回顧電影史,沒有任何一部電影做到了這一點。
  • 呂效平||關鍵詞:啟蒙主義和現代化 ——董健的中國現代戲劇史言說和當代戲劇批評
    20世紀90年代以後,董健先生撰寫的《田漢傳》和與他的學生共同主編的《中國當代戲劇史稿》《中國現代戲劇總目提要》(450萬字)、《中國當代戲劇總目提要》(520萬字)先後出版,尤其是他在世紀之交前後發表的《論中國現代戲劇「兩度西潮」的同與異》(《戲劇藝術》1994年第2期)、《中國戲劇現代化的艱難歷程——二十世紀中國戲劇回顧》(《文學評論》1998年第1期)、《二十世紀中國戲劇:臉譜的消解與重構》(
  • 《戲劇》2020年第3期丨孫曉星:21世紀的表演藝術——數位技術、機器、賽博格與人工智慧
    一、異體與算法政治2019年由歌德學院(中國)舉辦的「排演數字時代:21世紀的劇場」系列研討會邀請了德國、韓國與中國相關領域的創作者、製作人和學者參與。[5]上世紀這種反人文主義的革命論不絕於耳,21世紀更不乏回聲。但拯救人類命運才是一般共識,技術義肢在《異體:組態》中像個「魔鬼」,陽具的性徵還暗示著機器的父權屬性,與商業廣告為數字設備、家用機器人塑造的富有親和力的「天使」形象不同,它不製造引人愉悅的幻覺,技術的陌生化引起的驚異更多是驚駭。
  • 戲劇學|葉寧《本土化的家 ——20世紀80年代以來澳大利亞戲劇中的世界主義》
    在澳大利亞戲劇的發展中,家的概念一直貫穿於各個時期的戲劇創作當中,從殖民地時期對英國及歐洲戲劇的引進和上演中對母國故土的思念,到紮根本土的叢林漢戲劇對叢林的依託,再到新浪潮時期更加全面和成熟的都市戲劇,瀰漫於當代澳大利亞戲劇字裡行間的對歸屬感的探求都離不開一個對家的概念的發展與深化。家可以是固定的物理空間,也可能是族群的心理維繫,更可能是延申至個人對在廣闊宇宙中的生存定位和追問。
  • 【閱讀】遮蔽的天空
    一生只創作過四部長篇小說,卻被視為20世紀美國極具代表性的作家,《時代周刊》稱他是那個年代獨一無二的作家。2002年,其作品由美國著名非營利性出版機構美國文庫收錄出版,成為傳世經典。◆鮑爾斯深受存在主義文學影響,曾翻譯過薩特、博爾赫斯等作家的作品,美國評論界稱:「沒有哪位作家能像鮑爾斯那樣對存在主義哲學作出這樣全面的闡釋。」
  • 21世紀的日本電影,魅力究竟何在?
    21世紀的電影是個宏大的敘述場景,很難用寥寥幾語概括總結或是隨便丟下一二定義,她只能放在時代的語境裡被解讀,看從中折射出的日本社會,調整我們的認知角度。和四方田犬彥一起從日本遠道而來的,是一臺已經用了很多年的電腦和15盤DVD。儘管21世紀的日本電影體系龐雜、數量豐富、種種新現象層出不窮,四方田犬彥卻巧妙地從四個方面入手,通過截取經典電影片段來展示的方法,向讀者展示21世紀以來的日本電影。
  • 【當代戲劇節】看戲咯!一大波最前沿戲劇作品即將席捲申城
    中國•當代劇場《小風景III 動起沓起》時間:2015.11.28 -11.29 19:30地點:上海話劇藝術中心•戲劇沙龍(安福路288號3樓)演出:小珂×子涵中國臺灣•現代戲劇《再說*再見》時間:2015.11.21 -11.22 19:302015.11.22 14:00地點:上海話劇藝術中心•戲劇沙龍(安福路288號3樓)
  • 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講座(戲劇) 第四講:傳統與創新並舉的古典戲劇——日本歌舞伎(上)
    2008—2009年擔任日本國立新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部客座研究員。2018年9月—2019年9月日本早稻田大學訪問學者(獲得國家留學基金資助,文化和旅遊部藝術類人才培養特別項目),2013年始至今為日本早稻田大學演劇博物館特聘研究員。  研究方向為日本傳統戲劇與中日戲劇比較研究。
  • 呂效平 | 本世紀頭10年的中國大陸戲劇
    21世紀第一個10年中國大陸的戲劇文學創作主要面對兩個困境,它的成就也是在對這兩個困境的突破中實現的。這兩個困境,一是戲劇作者的「個人」身份遭遇剝奪,戲劇作品被「國家化」的普遍趨勢,二是作為一種以表演的方式展示情節的藝術,日益被電視劇所取代,日益被鏡頭所敘述的戲劇邊緣化。這兩個困境,一個是中國特色的,一個是全世界共同的。
  • 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講座(戲劇) 第八講:中日現代戲劇交流——以日本新派劇、新劇和左翼戲劇對中國戲劇的影響為中心
    著作有:《中日現代演劇交流圖史》、《戲劇魂——田漢評傳》、《田漢在日本》(合編)、《唐槐秋與中國旅行劇團》(合編)、《當代戲劇散論》《20世紀中國文藝圖文志,話劇卷》、《中國話劇百年圖文志》、《新時期戲劇啟示錄》、《追尋心靈之光一孟冰戲劇創作之路》。參加編輯《田漢全集》、《顧毓鏽全集》和《中國話劇百年劇作選》、《中國話劇百年展》。
  • 《21世紀的探戈音樂會》向福田進一大師致敬
    關於《21世紀的探戈》甫於2020年4月推出生涯第100張演奏專輯,福田進一這項紀錄可謂空前絕後,在當今世界吉他樂壇無出其右。1987年,福田進一發行了一張拉丁音樂專輯,日文標題為「21世紀のタンゴ」(中文: 21世紀的探戈),不但直接點明了專輯音樂的風格,同時也揭示收錄曲目具備劃時代的意義。從阿根廷探戈黃金時期到皮亞佐拉的新探戈風格,更將觸角延伸至其他國家的代表性舞曲,亦可視為華麗的中南美洲音樂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