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效平 | 本世紀頭10年的中國大陸戲劇

2021-02-21 戲影豁蒙

21世紀第一個10年中國大陸的戲劇文學創作主要面對兩個困境,它的成就也是在對這兩個困境的突破中實現的。這兩個困境,一是戲劇作者的「個人」身份遭遇剝奪,戲劇作品被「國家化」的普遍趨勢,二是作為一種以表演的方式展示情節的藝術,日益被電視劇所取代,日益被鏡頭所敘述的戲劇邊緣化。這兩個困境,一個是中國特色的,一個是全世界共同的。也許我們可以這樣說:看21世紀中國大陸的戲劇作家怎樣堅持「個人」身份,抗拒「國家化」的徵服;看他們怎樣用自己的作品來回答:當通過鏡頭來表現的戲劇已經如此成熟、如此發達、如此普及後,依賴表演的戲劇文學還有什麼存在的理由呢?我們就能夠透過雜亂紛繁的戲劇現象,把握本世紀開頭10年戲劇文學創作的脈絡與價值。

雖然同處一個大時代,21世紀中國大陸戲劇的「生態環境」與小說、詩歌創作,甚至與電影創作的差別,還是相當本質性的。無論如何,不會有人對本世紀中國大陸小說和詩歌創作者的「個人」身份提出質疑,儘管小說和詩歌裡會充滿它們時代的印記,但是,沒有人說它們不屬於「個人」的作品。這一方面因為,小說和詩歌的寫作本來就是不必依賴於他人,更不必依賴於集體的個人事務,另一方面也因為,小說和詩歌的閱讀,也是私密的,不是集體共同完成的。而戲劇的演出和觀賞,一般說來,是公共事件。在公共事件中,國家權力介入的意志肯定更強大,介入的途徑也更便捷。電影的放映和觀賞也是公眾事件,所不同的是,在當代,電影的盈利空間遠大於戲劇,在藝術家的個人表達與國家權力幹涉公共「閱讀」的意志之間,還有資本的介入。國家權力在面對資本的時候,不像它在面對藝術家個人的時候那樣強勢;藝術家也有可能利用市場前景與資本結成同盟,應對國家權力的幹涉。

不為劇場寫作的劇本,不是真正的戲劇作品。但一部戲劇作品要在劇場裡呈現需要基本的投入,而且盈利的可能一般很小,能夠吸引的資本也就很少。因此,戲劇也許是最需要政府和社會資助的一門藝術。在充分現代化的國家,戲劇藝術家擁有足夠的法律、傳統資源和藝術家個人對藝術尊嚴的自覺以抵制資助人對創作自由的幹涉,政府也會因幹涉的渠道太少和成本過高而降低或者放棄幹涉的慾念。我們還不是充分現代化的國家,在制度和傳統兩個方面都缺乏可資抵制幹涉創作的資源,戲劇藝術家對藝術自由的預期也不高。政府的意志便最集中地體現在戲劇這個創作與觀賞公共化,最少吸引資本又最需要資金資助的藝術門類上。這也就是當今中國戲劇成為各地乃至全國藝術各門類中一塊「短板」的根本原因。

上世紀90年代以前,政府對戲劇行業的撫養,主要是給劇團行政經費;自90年代以來,政府發放劇團的行政經費比例逐漸下降,而改為購買「精品」劇作,「精品」的認定則是中央、省、市各級政府的幾個大獎。作品不僅在獲獎時得到上級政府的高額獎金,而且在爭取成為「精品」的生產過程之中已經得到本級政府的大筆投入。各地戲劇生產的主要流程是:文化主管部門或演出公司主管為爭取重大獎項確定「工程」項目和資金投入,然後選擇編劇生產劇本,選擇導演進入劇場製作。在這個過程中,最關鍵的是必須使戲劇產品被評為「精品」,文化官員們需要政績,戲劇藝術家們需要生存,在這一點他們是完全一致的。確認一個戲劇「工程」是否「精品」的「專業」人員,在各地都非常有限,往往多年不變。一方面是他們的觀念陳舊,知識老化,另一方面他們也並不是以其戲劇藝術家的個人身份參加工作,而是替各級政府選拔戲劇「精品」。本世紀迄今,實際上是各級政府確認「精品」的評獎委員會,強有力地操控了中國大陸戲劇創作的走向。在這最近十幾年裡,各級政府投入戲劇事業的資金,比較過去幾十年,有了數十倍的增長,這些資金的絕大部分用在這個以選拔「精品」為關鍵動作的戲劇生產流程之中。

只要看本世紀吸納了戲劇生產主要資金的「精品」劇目演出說明書封面就可以知道,這些劇目的第一責任人並不是編劇或者導演、演員,而是出品人、監製人、策劃人和統籌者,藝術家不單排名下降了,而且事實上成為實現「精品」工程項目目標的僱傭工匠。這類「精品」劇作屬於各級文化主管部門,而不屬於藝術家個人。

問題是,戲劇作為藝術,必須是藝術家個人的精神產品,是「詩」,當它的創作主體轉移為政府的時候,它的「詩」的性質也就隨之發生了變化,變成了頌揚政績或宣傳道德楷模的「應用文」。這就像為了方便政策宣傳,政府有時候也會使用韻文寫作,但是沒有一首真正的詩歌是屬於世界上任何一個政府的。因為藝術創作僅屬於人類精神領域的活動,政府則是人類實踐活動領域的存在。具體地說,在精神領域裡,人類的全部實踐活動,人的存在以及我們的人性都被主體看穿了「有限性」,因而成為令人憐憫、驚駭或者使人發笑的對象;戲劇作為藝術,必須達到悲劇或者喜劇的高度才能成為真正的詩。但是政府思維永遠不可能達到這個精神領域,沒有一個稱職的政府會察覺和承認自己是令人憐憫、驚駭或者使人發笑的。「文革」後的「新時期」,藝術家們從思想解放運動中獲得了30年來未曾有過的精神自由,那時候的戲劇是藝術家個人的作品,演出說明書上只有編劇、導演、設計、主演的姓名。上世紀80年代的戲劇作品中,悲劇和喜劇,尤其是悲劇的比例非常高。「新時期」的戲劇代表作京劇《曹操與楊修》、話劇《桑樹坪紀事》《狗兒爺涅槃》《天下第一樓》都是悲劇作品。悲劇當道,既是思想解放的結果,也是思想解放早期的特徵,當年堪與悲劇作品比肩的喜劇作品大約只有京劇《徐九經升官記》,如果思想解放運動不被中斷,可以相信,隨著人們精神自由度的提高,中國劇壇一定還會有一個喜劇的時代。隨著戲劇創作的主體由藝術家個人讓位與政府,本世紀中國大陸戲劇創作的最大特徵是悲劇與喜劇寫作的中止,幾乎所有被確認為「精品」的戲劇「工程」都是正劇,有機會在正規劇場上演的絕大多數戲劇作品也都是正劇。例如,中國戲曲學會在上世紀80年代末把第一枚「中國戲曲學會獎」授予了悲劇《曹操與楊修》,而在本世紀,它不得不把這個獎授予平庸的正劇《廉吏于成龍》,而當年與陳亞先、馬科共同創作了不朽悲劇《曹操與楊修》的京劇表演藝術家尚長榮,在本世紀被認為堪比《曹操與楊修》的作品,也是這部平庸的正劇《廉吏于成龍》。例如,同樣是農村題材,80年代的悲劇《桑樹坪紀事》描寫了農民的愚昧與艱辛,本世紀最有影響的該類題材劇作《黃土謠》卻描寫臨終前要求子女為鄉親們還貸的鄉村支部書記,一部道德楷模的正劇。例如,同樣描寫民初的商人,《天下第一樓》表現命運的撥弄與人間過客的蒼涼,榮獲本世紀官方戲劇最高榮譽的《立秋》卻頌揚了晉商的誠實守信,也是一部道德楷模的正劇。

正劇,是從俯瞰實踐世界的精神高度上降下來,站在實踐的泥土中,堅信能夠或者已經找到一點絕對的東西徵服人的命運、人的存在和人性的「有限性」。有時候,它是懷疑和摧毀既存制度及其意識形態的啟蒙工具;更多時候,它是維護和強化人們對於既存制度及其意識形態信仰的馴化工具。前者,如它在狄德羅或易卜生手中的時候;後者則如它在17-18世紀平庸的法國新古典主義者和「文革」時期江青手中的時候。黑格爾說,「這個劇種沒有多大的根本的重要性」。 

本世紀迄今為止,是中國戲劇的正劇時代。籠統地說,劇作家們堅守個人立場寫作的悲劇和喜劇作品不但數量很少,也很少有得以演出的機會,即便獲準上演,一定會根據方方面面的意見和考慮被閹割為正劇;佔盡演出資源和獲得「崇高」榮譽的,基本上是藝術家們作為工匠為文化部門的「工程」打造的正劇。但實際情況要複雜得多,我們在一些上演和獲獎的作品裡,既能看到藝術家個人的堅守與退讓,也會看到個人才華在戲劇「工程」作品裡的倔犟展露。這種戲劇文學與戲劇劇場的分離,也是本世紀頭10年中國戲劇的一個特色。

相關焦點

  • 呂效平||關鍵詞:啟蒙主義和現代化 ——董健的中國現代戲劇史言說和當代戲劇批評
    董健先生是1900年以來中國大陸戲劇學界堅持啟蒙主義立場和理想,堅持中國戲劇現代化方向的一面旗幟。雖然早在1980年代,先生已經是國內的著名戲劇學者和評論家,他與陳白塵先生共同主編,並由其執筆撰寫《緒論》的《中國現代戲劇史稿》於1989年出版,不久便獲得教育部頒發的全國教材特等獎,但是那時「現代化」還是中國戲劇創作、批評和研究的第一關鍵詞。
  • 傅 謹 | 新世紀中國戲劇全景掃描
    如果從最初在祭祀儀式中的萌芽狀態開始算,人類戲劇已經有數千年歷史。即使從中國戲劇出現其成熟形態的兩宋之交起,也已經有將近千年的歷史。但悠久的歷史只是當下的背景,21世紀中國戲劇的成就與缺陷,既與歷史相關,更體現了當下中國戲劇人的作為。
  • 觀察 臺灣戲劇角逐大陸市場的背後
    臺灣戲劇在大陸升溫2006年之前,來大陸演出的臺灣劇團並不多,劇目品種也比較單一,主要以話劇為主,近幾年雙方之間的戲劇交流逐漸頻繁起來。從戲劇類型上看,除了話劇以外,兒童劇、音樂劇等舞臺劇也在慢慢增多。「臺灣和大陸之間的戲劇交流早期基本上是官方之間的邀請和訪問行為,主要目的是展示和交流,幾乎不涉及商業演出。」
  • 《戲劇與影視評論》 | 2020年9月總第三十八期目錄
    在作為現象的後戲劇劇場發生已有半個世紀,探討這一現象的《後戲劇劇場》出版已有二十年後,近期我國戲劇學界關於後戲劇劇場的爭議,是一場稍稍滯後然而非常必要的戲劇觀討論。本期我們推出「後戲劇劇場專題」,希望在學理層面推進這一討論。
  • 開山大師兄|胡星亮:人類創造戲劇、電影主要不是為了娛樂
    就是我1999年被評為教育部的跨世紀人才,就給我一個項目,等於做了一個現代比較戲劇史的下卷,《當代中外比較戲劇史論(1949—2000)》這本書。這兩本書就是從1999年開始到2009年,《當代中外比較戲劇史論(1949—2000)》是2009年出版的,我這十年就等於把《中國現代戲劇史稿》和《中國現代比較戲劇史》做一個續編。
  • 當吳念真遇到王家衛 當臺灣戲劇對話大陸戲劇
    《臺北上午零時》(大陸版)1月30日-2月1日,上海東方藝術中心,即將溫情上演!吳念真:意外的人生時間:2015年1月5日 19:15地點:上海市群眾藝術館(徐匯區古宜路125號)臺灣文化大師吳念真編導舞臺劇首登大陸,一次笑與淚的心靈解放,獻給所有期待感動的人
  • 大陸與臺灣的文化意象審思——賴聲川戲劇的家國情懷
    大陸與臺灣的文化意象審思賴聲川戲劇的家國情懷文丨蔡明宏■□■□■□在東方戲劇圈,與大陸一水之隔的中國臺灣近年來戲劇演出喧囂熱鬧,1980年代始,臺灣導演賴聲川的一部《那一夜,我們說相聲》使得不少臺灣觀眾平生第一次走入劇場
  • 大陸與臺灣的文化意象審思 —— 賴聲川戲劇的家國情懷
    至2012年《那一夜,在旅途中說相聲》依然能夠在200多萬人口的臺北連演14場,1500人的劇院場場爆滿。賴聲川的第二部力作《暗戀桃花源》原計演12場,結果加演成23場,打破其1985年的連演記錄。該劇於1991年、1999年、2006年三度重演,至今已超過四個版本,並改編為電影。
  • 21世紀被遮蔽的日本當代戲劇
    日語對於「當代戲劇」有兩種解釋,一是能劇、狂言、歌舞伎等傳統之外的戲劇,另一是反應日本社會當下現實情況的戲劇。前者是對過去的戲劇形式的否定,後者則是對當今現實的追求。19世紀60年代:新劇的傳入日本自1868年明治維新開始打開國門,日本人的習慣隨著全面西化及現代化改革影響而發生變化。從歐洲傳入相對傳統而言新的表演方式——新劇。
  • 南京大學校園話劇《蔣公的面子》:無心插柳成功之作 掀起大陸觀劇...
    這部作品在2012年5月南京大學建校110周年慶典首演後,立刻引發了文藝界的關注,隨後開始大陸巡演,目前已走過北上廣深等16座城市,演出近百場。藍天野、濮存昕等藝術家紛紛到場觀看,眾多文人、話劇巨擘爭相推薦。該劇編劇、南京大學「90後」在校生溫方伊獲得首屆「紫金·人民文學之星」獎。今天我們就向各位臺灣朋友介紹這部引起大陸觀劇轟動熱潮的話劇《蔣公的面子》。
  • 本世紀頭十年,想起來都淚目
    進入新世紀,頹廢的香港電影被2002年上映的[無間道]救贖。不但大街上到處都響著「快使用雙截棍 哼哼哈兮」,年輕人中10個有8個,隨身聽裡都在放這首歌。2001年10月7日,是老球迷回想起來都會熱淚盈眶的日子。
  • 21世紀中國大陸「第一縷曙光」首照何處?
    中新網北京10月18日消息: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昨日透露,由於有關測算尚未完成,紫金山天文臺將於10月28日公布21世紀中國大陸「第一縷曙光」最早觀測地最終結果。  北京青年報引述紫金山天文檯曆算部何玉囡研究員的話說,「所謂第一縷曙光是指太陽上端邊緣和地平面相切只有一個交點。
  • 2017年中國戲劇發展報告
    2017年第十四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入選的10部戲劇作品都是現實題材和革命歷史題材。在第十五屆中國戲劇節、第八屆中國京劇節、全國基層院團戲曲會演等全國性戲劇展演活動中,均可見這一傾向。10月,「梅花蓓蕾向陽開——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中國少兒戲曲小梅花二十年匯報演出」在北京梅蘭芳大劇院舉辦,成為「小梅花」創辦二十年來活動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校園戲劇方面,世界戲劇教育聯盟2017國際大學生戲劇節、第16屆金刺蝟大學生戲劇節舉行。安徽舉辦了首屆「全國青少年戲曲嘉年華」,北京、福建、武漢等地也相繼舉辦大學生戲劇節,校園戲劇活動正在全國蓬勃開展。
  • 中國大陸新世紀第一縷曙光照射點確定
    中新社北京十月二十六日電 (記者 陳靜)二00一年一月一日早上六點四十六分,只有在浙江省溫嶺石塘的人們才看到,祖國大陸照亮二十一世紀的第一縷陽光。  中國二000年委員會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王綬琯今天在此間說,根據國際天文學界通用標準和計算方法測算出中國領土第一縷陽光地理經緯點為南沙群島海馬灘;祖國大陸新世紀第一縷曙光的地理經緯點為浙江溫嶺石塘。  據悉,這一計算結果得到了國際天文界權威機構格林尼治天文臺和美國海軍天文臺的證實。
  • 專屬劇院的誕生與十七世紀法國戲劇的職業化進程
    在戲劇領域,這場自由化運動早在十七世紀初就已經發生。然而,它卻並沒有催生出一家「王家戲劇學院」;取而代之的是1629年出現的法國歷史上第一家專屬劇院——勃艮第府劇院。正是後者的變遷構成了十六世紀末以後法國戲劇的職業化轉型歷史。陳杰,男,巴黎索邦大學文學博士,主要研究領域為十七世紀法國文學,發表本文時為復旦大學外文學院副教授。
  • 《戲劇》2020年第3期丨李言實:貝克特戲劇在中國的影響和接受
    1.對「荒誕」的誤讀從20世紀80年代到21世紀10年代,從荒誕意識到荒誕手法,從荒誕感到荒誕性,貝克特的影響一直伴隨著改革開放後中國的戲劇創作,這種影響在不同時期表現出由表面到深入,由形式到內容,由手法到本質的發展過程。
  • 徐崢是中國大陸著名的電影演員、戲劇演員和導演
    徐崢是中國大陸著名的電影演員、戲劇演員和導演。1994年從上海戲劇學院畢業後,他成功進入上海仁一(上海戲劇藝術中心)當演員。 後來因為在《春明豬八戒》中塑造的憨厚可愛的豬八戒形象而被大家記住。後來,他因為在《李衛之官》中扮演一個流氓、正直、睿智的李衛而成為電視明星。 在取得了良好的成績後,徐崢也開始涉足電影。
  • ...1980年 1983年 林家聲 萬水千山總是情 創世紀-中國新聞-東方網
    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最大的時代主題是救亡圖存,在家仇國恨的背景下,跌宕起伏的人生離合多了幾分盪氣迴腸的意味。汪明荃飾演的女主角莊夢蝶與謝賢飾演的男主角阮庭深,因家仇而無法順利結合,卻因國難當前,患難更見真情。這部同名電視劇《萬水千山總是情》是令汪明荃走進大陸觀眾視野的一部劇。據稱,此劇當年是第一部在大陸做全國性播映的電視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