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作為現象的後戲劇劇場發生已有半個世紀,探討這一現象的《後戲劇劇場》出版已有二十年後,近期我國戲劇學界關於後戲劇劇場的爭議,是一場稍稍滯後然而非常必要的戲劇觀討論。本期我們推出「後戲劇劇場專題」,希望在學理層面推進這一討論。
漢斯-蒂斯·雷曼的《楊·法布爾:悖論的巨人》評論了這位比利時藝術家、後戲劇劇場代表人物之一的風格和成就,雷曼區分了成功(success)和影響(impact),法布爾的作品不僅影響了他人的創作,而且改變了劇場實踐的概念,在戲劇劇場的統治時代之後,它是我們時代的「本質性藝術」(essential art)。現代劇場藝術的發展不是由「主流」推動的,在易卜生、契訶夫當時如此,在今天恐怕依然如此。在圍繞後戲劇劇場的爭議中,一些學者對「drama」和「theatre」的中譯問題持有不同看法,張巖、李亦男的《「劇場」辨析》闡述了使用「劇場」一詞的理由。呂效平的《釋「後戲劇劇場」》對drama進行了細緻辨析,他認為,需要真正讀懂亞里斯多德和黑格爾所描繪的drama的「世界觀支柱」,將drama從體系範疇轉換到歷史範疇,在這一共識之上,才有可能真正展開關於後戲劇劇場的討論。
本期「天涯看戲」評論了中國臺灣演員蕭東意的獨角戲《東意在哪裡》,不同於多數袒露自我的獨白劇場作品,這部作品使觀眾始終處於觀看演員抑或觀看角色的不確定感之中。
本期有三篇文章組成「影展專題」。柳青的《回望2020上海國際電影節──後疫情時期,承擔起公共討論功能的電影》結合對上影節作品的分析,探討了在失去主流娛樂產品地位之後,電影能否為日益分裂的世界提供討論平臺,引入新的秩序。馬然在《製造「青年」電影作者──有關新自由主義全球化時代東亞地區電影節展的不完全思考》一文中提出,電影節/電影展不是單純的電影展映平臺,她重點探討了在東亞這個地理政治區域內,電影節/電影展如何在話語表述及策展實踐的層面對所謂「青年」電影導演進行概念化並對其進行品牌塑造。段曉莎、沃可心針對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線上影展的觀察報告,分析了線上影展的桎梏和創新,並展望了未來的產業化之路。
本期「劇本推介」是英國新生代劇作家的代表之一──露西·柯克伍德的新作《蒼穹》(胡開奇譯)。柯克伍德較早的作品如《中美共同體》《孩子們》更多關注全球性政治問題,新作則將視角轉移到性別問題,這部乍看像「女版《十二怒漢》」的法庭戲有一個宏大的標題,正如劇中對女性施加暴力的不是個人,而是一個仇視女性的制度。如果將《蒼穹》看作是一部女性主義作品, 那麼和前輩劇作家如卡裡爾·邱吉爾相比,柯克伍德的主題是溫和的,形式是傳統的,但她至少書寫了某種形式的姐妹情誼,而那是千百年來男性劇作家無意也無力書寫的。
陳 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