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在做銷售行業的工作時,公司都是會給出一個業績量,如果沒有達到的話,那就會有一定的處罰,又或者在工資上扣除,不過大家肯定沒看過,連打掃衛生的保潔都有業績要求,比如垃圾分類要求各種垃圾的數量。
在長沙就有個小區是這麼要求的,每天至少要整理出1桶溼垃圾,保潔湊不齊1桶溼垃圾,還到菜市場去撿拉回小區湊數,業主都感覺很奇怪,我們一起來看看。
事情是這樣的,家住在長沙雨花區的黎郡小區的業主,在前不久發現了一件奇怪的事,小區內的保潔大媽天天去菜市場撿垃圾,再把這些垃圾給拖回小區內,接著再把垃圾給運出去,這也讓許多業主感覺很奇怪,還質疑是物業在亂花業主的錢。
在接到業主們的反映後,記者也找了小區的保潔大媽了解情況,對方表示並非是閒著沒事做,而是物業有給她定業績量,每天至少要有1桶溼垃圾才達標,但是小區內的垃圾是有限的,她才會到菜市場去撿爛葉子和水果來湊數,不然主管又要打電話。
那麼情況是否和保潔說的一樣?記者又找了物業的工作人員詢問,對方表示是有業績的要求,不過她不承認是從菜市場撿來的,而是小區內水果店產生的溼垃圾,這個每天1桶溼垃圾的業績要求是街道分配給社區,社區再下達到物業的。
不過社區方面表示並非強制,而是屬於激勵機制,業績達標會有額外獎勵,沒達標也沒有處罰,街道方面也證實了社區的說法,確實是屬於激勵機制,也是物業對保潔人員出的,而物業負責人也表示沒有強制,可能是理解上出了誤會。
目前物業已經在進行整改,後續不會再出現去撿垃圾湊業績量的荒唐事了。
小結
本來垃圾分類也是件好事,但是不能以激勵機制來,可能物業公司是出於好意,也是想讓保潔能有分類的意識,但是傳達到具體的幹活人員處,這個激勵可能就會變質,保潔為了能達標,經理為了數據好看,演變成到外面撿垃圾湊數的事。
要我說,要求保潔有垃圾分類的意識,其實沒必要以數量來衡量,要從她拖走的垃圾來看,如果檢查出分類做得很好,物業就可以給予獎勵,如果做得不好就口頭教育,相信長此以往下來,保潔也會有很強的垃圾分類意識了。
大家對此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