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當年在臺灣是如何推行「皇民化」的?

2021-02-13 歐風美雲

擊上面藍色字關注,即可免費訂閱歐美風雲。

歐美風雲(微信號:zoujinoumei)——《歐美內參》變身《歐美風雲》,深入解讀歐美社會,全球數千萬華人的精品閱讀選擇,輻射180多個國家和地區,更全面、更獨到、更精緻、更有料。觀歐美,比中國,你的視界,從此大不同。

商務合作請聯繫微信號:xingzhizaixianMKT,QQ:3103302190,投稿請聯繫:whazhhh1@163.com

來源:地球知識局(ID:diqiuzhishiju),《歐美風雲》刊載此文已獲授權。

19世紀下半葉,日本經過明治維新,國力增強。但日本列島資源匱乏,對於當時的日本高層來說,如果想續寫高速崛起的夢想,就必須尋找新的資源產地,掠奪更多的領土。

 

此後的日本,也確實對周邊廣泛採取侵略活動。這種行為持續了近一個世紀,直到二戰戰敗。

 

這期間,琉球、朝鮮半島、中國、東南亞、太平洋諸島等國家和地區都飽受日本的蹂躪。而為了更好地榨取佔領地的價值,日本也推行了一系列文化和意識形態上的同化政策,妄圖讓更多的人為帝國的春秋大夢效勞。

日本對待被佔領區的民眾的政策多變,依據不同情境所採取的方式也各有不同。以1934年為界,在這之前所佔領的地區,日本採取的是日本化運動,也就是「皇民化運動」。

日本面向本國少數民族和殖民地族群

搞出了「皇民化」這麼一套同化操作▼

「皇民」一詞,語源出自《續日本紀》第37卷桓武天皇延曆2年(783年)的敕言:「同曰皇民,豈合如此」,帶有強烈的佔有性和侵略性。琉球群島、中國臺灣、朝鮮半島、偽滿洲國等地均是皇民化的受害者,而其中又以琉球和臺灣的「皇民化運動」最為兇猛。琉球如今事實受日本管轄暫且不論,這種運動在中國臺灣的遺毒才算是貽害萬年。

成長於日本殖民統治下的李登輝

讀全日語的學校,學習日本劍道,加入日本海軍

是被殖民者深度同化的一類人

(圖片:Wikipedia)▼

臺灣初級版本的皇民化最早可以追溯到甲午戰爭之後的次年。1895年首任臺灣總督樺山資紀在舉行總督府的開幕典禮時,對文武百官進行訓令,特別強調臺灣是日本帝國的新版圖,現在還是未接受皇民化之地。

兩者之間有時代的落差,很有種殖民者的感覺

(圖片:石川寅治 / wikipedia)▼

樺山強調:「從現在開始,須以愛育撫宇為主旨,使其沐浴皇恩,樂意歸屬帝國。」

臺灣島被割讓,歸予日本管轄

遭到了臺灣民眾的強烈反對

在這期間,出現了一個短暫的政權-臺灣民主國

但在日軍面前還是被擊敗瓦解

(臺灣民主國 國旗及國璽)

(圖片:Jeff Dahl  / Wikipedia)▼

此後,他多次在各種場合中表達了這一主張,提出殖民統治的目標——在於使臺灣成為日本的殖民教化基地,使臺灣人成為忠於日本天皇的臣民。這可以說是日本官方層面首次明確提出「皇民」教化方針。

明治二十八年即1895年,樺山資紀諭示

《馬關條約》的籤訂

導致臺灣全島和澎湖列島被迫割讓給了日本

(圖片:Pbdragonwang / wikipedia)▼

然而,由於臺灣島是日本新攫取的土地,飽受漢文化薰陶並習慣向大清效忠的臺灣一時半會難以接受日本風俗。所以在初期,日本對臺灣採取的措施也並不激進,而是採用逐步蠶食的辦法,同時也採用各種日臺有別的政策來滲透教化。此時的臺灣人至少在日本官方的眼裡,還並不是真的日本人。

1896年臺灣地圖

(圖片:Reverend William Campbell/ wikipedia)▼

轉變出現在1922年,臺灣第八任總督田健次郎宣布廢除差別教育,實施日臺人共學制,設置通婚制度,實施一視同仁政策。這一手「寬仁」政策確實徵服了很多臺灣人,讓一些獲得利益的臺人有了效忠日本的認同。回顧歷史,這一套循序漸進的方式和日本當年徵服北海道其實有著諸多相似點。

將太陽旗,和服,神社,日之丸國歌

慢慢滲透到殖民地人民的生活中▼

在1895~1937年這一段時間中,除了上述基本政策外,具體的實施行動也有不少。比如確立日語中心主義政策,在臺灣推行普及日語,私立日語學校和公立學校都以日語教育為主幹道,除此之外,還頒布各種「皇民教材」,作為學生學習的唯一合法教科書。

把日本人喜愛的棒球運動也帶到了臺灣

(圖片:Wikipedia)▼

歌唱日本國歌、升降日本國旗、向天皇御照敬禮等等各種日常,則更是成為當時臺灣學生義不容辭的責任。

「皇民化」教育下的臺灣小學生

(圖片:Wikipedia)▼

但是,這一時期的「皇民」培養效果仍然不夠好,日本認同在臺灣社會依然長期沒有變成普遍的共識。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中日之間的戰事進入了新的階段,臺灣的戰略地位日益突出。

1937年,南京大屠殺是中國歷史上永遠的傷痛

但被洗腦的臺灣青年卻在日本人帶領下遊行慶祝

而歷史會告訴他們,這不過是一時的自我欺騙▼

立足已穩的日本當局放棄了以往傳統的緩慢滲透行為,開始採取一些激進措施。他們急於把握臺灣人的思想動向,防止他們響應大陸的抗日鬥爭,並進一步引導臺灣人參與日本侵華。

除了延續之前的政策外,日本人又開始整了新活,向臺灣人灌輸「皇民奉公」觀念。

其實就是進入了新的「皇民化階段」

既是皇民,那就要向公家奉獻▼

具體操作是在臺灣社會強行掀起「寺廟整理運動」、「家庭正廳改善運動」、「改姓名運動」、「曆法運動」等,強行改造臺灣的宗教民俗,向日本本土靠攏。其中最為人所知的就是改姓名運動,昨天病亡的「巖裡政男」就是這一政策的產物。

其他方面,日本還向公立學校頒發具有軍國主義思想和日本皇國史觀的教材,教導學生要形成勤勞節儉、無私奉公的觀念。當然,這裡的勤勞奉公是服務於天皇的,節儉無私也是為了方便帝國榨取物資。

這一階段的政策實施還不到五年,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皇民化運動」正式進入高潮時期。這一時期的主要特徵就是日本強制臺灣人參與「皇民奉公」的實踐運動(之前只是培養意識為主)。

這是因為隨著日本海外侵略戰線越拉越長,無論在戰略物資的供應上,還是兵力的補給方面,都大大超出了日本本土所能承受的極限。此時日本已經陷入瘋狂,對殖民地放棄了長久經營,而希望通過全面搜刮掠奪來賭最後一次國運。

臺灣就是重災區。在這裡,以皇民奉公會為最高指揮中心,逐級建立奉公團體,形成了金字塔式的皇民奉公組織(類似傳銷),強制臺灣各階層民眾參與奉公實踐,種類有勞務、物資、兵役等。

在勞務奉公方面,臺灣學生必須接受軍事訓練、參與勞動服務,正常的學業年限逐漸縮減。1945年之時,殖民當局甚至規定所有學生必須停課一年,全身心地投入皇民奉公實踐,部分臺灣學生被徵調到海外當學徒兵。巖裡政男就是在這一時期參加日軍。

覆巢之下無完卵,臺灣女性不但被強制從後方從事生產活動、募集資金、慰問軍屬、救護軍人等繁重工作,還必須遊說家族中的男性成員踴躍參軍,完成軍方攤派的各種任務。

即使皇民化的宣傳一刻也沒停下

但臺灣人從來都不是日本人

在二戰中,被迫害被洗腦導致的傷害到今日仍未消散

(圖片:Voice of America / wikipedia)▼

臺灣男性則被編組成海外勞務奉公團,從事兵器彈藥的搬運、糧食蔬菜的培植等基本工作,有時還擔負通譯、特工等特殊的任務。

至於物資奉公方面,日本在臺灣發起了諸多比如「勤儉報國」、「愛國獻金」、「儲蓄報國」等等名目繁多的運動,搜刮民脂民膏。

在兵役奉公方面,日本對臺灣施行陸海軍特別志願兵役制和徵兵制。說是志願,其實都是強行徵召臺灣男性參與,以補充日本本島上日益稀少的青壯年兵員。

戰時經濟導致的失業和長期以來被皇民化影響

使得大量青年入伍接受訓練

而他們不過是日本不切實際的侵略計劃的陪葬品

(圖片:朝日新聞社)▼

日本軍國主義者的一系列政策,當然是不得民心的,臺灣有識之士對此多有抵制。

自日本殖民臺灣起,臺灣人民的抗日運動從未間斷

其中西來庵事件又是規模最大,犧牲最多的一次

(圖片:wikipedia)▼

在學校裡,臺灣籍教員往往團結一致,與不甘淪為奴隸的學生一起激烈反抗「皇民化」。但在當時的大形勢下,這些努力往往都被鎮壓。

日本在大力普及日語的同時,臺灣民眾先後創辦了《臺灣青年》《臺灣民報》《臺灣新民報》等漢文報紙,介紹中國的新情況,提倡白話文,以保存漢民族文化,大力開展「振興我們漢民族觀念」的教育。

新民報創刊於東京,但全部為漢文版

其後為了遷回臺灣,被迫增加了日語版

臺灣新民報第157號封面

(圖片:Wikipedia)▼

著名士紳林獻堂就終身不學日語,與日本人交談必帶翻譯。

而普通民眾也以各種方式對日語進行抵制。比如在日語講習所,人們表面上在學習日語,一旦日籍教師離去,則使用漢語交談。

以流血方式抗日,付出的代價太大

一些有識之士組建了臺灣文化協會

通過文化講座等,揭露政治、經濟、教育的不平等事實

(圖片:wikipeida)▼

到1944年,日本當局宣布,在臺灣人中日語的普及率達71%,然而卻有45萬名公校畢業生不能自如地使用日語,多數畢業生在畢業後基本上就把日語荒廢了。

日本當局的愚民化活動推廣的火熱

但實際上漢語從來都是臺灣同胞的母語

(圖片:阿爾特斯  / wikipedia)▼

其實在皇民化運動中,樂於像「巖裡政男」一樣以日文名示人的臺灣民眾並不多。直到1942年,全島改名的人不過10萬,還都主要集中在臺北這樣的大城鎮,至於偏遠地區那就更少了。

也有不少民眾在巨大的壓力下,雖改了姓名,但仍要使姓氏帶上民族標記,以明示自己依然是中國人。比如陳姓改為「潁川」、林性改為「長林」、呂姓改為「宮下」、劉姓改為「中山」、魏姓改為「大梁」、黃姓改為「江夏」,呼應著中國大陸的祖先籍貫之所在。

深層次上,堅持傳統習俗也是臺灣民眾的日常。例如日本人不讓臺民過農曆「臺灣年」,還專門挑這些日子讓臺灣人進行工作,防止臺民慶祝自己的節日。但大家大多按照大陸習慣過年,對聯、放炮必不可少。

日本進入臺灣後,還極力推行神道,並開展各種宗教活動,對臺灣民眾強制推廣宗教信仰。但臺灣民眾仍然堅持中國人傳統的信仰習慣,他們祭拜奉祀的依舊是觀音、天公、媽祖、保生大帝、清水祖師等中華民間神明。

臺灣第一座神社是由鄭成功廟改建的開山神社

日本人試圖借著本地信仰來推展神道傳播日文化

此後在臺灣全省建立了大大小小200多座神社

現多已拆除或改建

(圖片:wikipedia)▼

其實,臺灣民眾從來都是智慧明理的,他們很清楚全盤倒戈以後,究竟會在日本軍國主義體系中佔據怎樣的位置。即使他們把自己當成了日本人,日本人也不會真的把他們看作同胞。事實上當時的在臺日人就經常稱呼臺灣人是「清國奴」或「非國民」。

電影《南京大屠殺》中曾有這樣一個情節,臺籍士兵與大部隊一同參與南京戰役後,有日本官兵這樣發問:「臺灣人是日本人嗎?」

看來同樣是「皇民」,總有些「皇民」比你更「皇民」。

發自內心願意與臺灣人融為一體、共建家國、同享繁榮的,從來都只有大陸人。

:【版權歸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處,還望諒解,如原作者看到,歡迎聯繫風雲君認領(可發郵至whazhhh1@163.com或直接在公眾號留言),風雲君會在後續文章聲明中標明。如覺侵權,風雲君會在第一時間刪除。多謝!】

風雲君向大家推薦一個不錯的公眾號:

潘幸知(ID:sharpshow)

一句話,沒有在深夜讀過潘幸知的人,不足以談婚姻。

相關焦點

  • 什麼是臺灣「皇民化」?
    而為了更好地榨取佔領地的價值,日本也推行了一系列文化和意識形態上的同化政策,妄圖讓更多的人為帝國的春秋大夢效勞。日本對待被佔領區的民眾的政策多變,依據不同情境所採取的方式也各有不同。以1934年為界,在這之前所佔領的地區,日本採取的是日本化運動,也就是「皇民化運動」。
  • 李登輝的日本名及臺灣日治時期的「皇民化運動」
    為了配合本土的「國民精神總動員運動」,臺灣總督府開始推行了一系列強制同化的政策,意在抹去臺灣人對中國的認同,即所謂「皇民化運動」。 第一階段是1936年底到1940年的「國民精神總動員」,重點在於「確立對時局的認識,強化國民意識」。通過各種思想宣傳與精神動員,致力於消弭臺灣人的祖國觀念,灌輸大日本臣民思想。
  • 臺灣的「再皇民化運動」為什麼會成功?
    造成的後果有二:  一、在島上的中國大傳統被大幅削弱,對殖民者透過教育體系強加於臺灣人民的日本大傳統抵抗力降低,這是「皇民化運動」在臺灣比在朝鮮成功的原因之一;  二、臺灣失去了全島性的本土領導階層,以致在整個殖民時期無法出現如朝鮮三一運動那樣的全島性抗日事件。  日本人深知:語言、文字不是單純的生活工具,它背後有其文化、價值、觀點、立場。
  • 在臺日本人後裔被指上百萬 「皇民化臺獨」泛濫
    在臺日裔之所以引起關注,原因之一是許多當年從臺灣回到日本的日本人,近年因思念臺灣而來島內找尋歷史記憶,加上日本後裔或臺灣朋友協助他 們找尋當年的故裡、鄰居,以致讓人誤會仍有許多日裔居住在臺灣,只是後來他們都改成漢名,追尋不易。這完全是種誤會。只要查閱一下日本、臺灣官方檔案,甚 至憑著多數人的生活經驗,應該不難判定:在臺日本人後裔並不多。
  • 歷史上的今天 I臺灣光復前後,陳儀是如何在臺灣推行去皇民化運動的?
    日本在臺灣推行殖民統治,政治是專制的、壓迫的,經濟是剝削的、搜刮的,文化教育是奴化的、毒化的。光復以後,陳儀決心使臺灣文化徹底擺脫日本的殖民色彩。臺灣既然復歸中華民國,臺灣同胞必須通中華民國的語言文字,懂中華民國的歷史。陳儀期盼一年內,全省教員學生大概能說國語,通國文,懂國史。
  • 皇民化「臺獨」不是「臺灣價值」
    但我們知道日據下《臺灣警察沿革志》云:「臺灣人的民族意識之根本起源乃係於他們原是屬於漢民族的系統,本來漢民族經常都在誇耀有五千年傳統的民族文化,這種民族意識可以說是牢不可破的。臺灣人固然是屬於這漢民族的系統,改隸雖然已經過了40餘年,但是現在還保持著以往的風俗習慣信仰。」
  • 日本佔領臺灣期間,是如何對當地人進行同化的?
    殖民同化政策之二是推行「皇民化」。日寇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後,為壓制臺灣民眾的愛國熱潮,「培養忠良帝國臣民的素質」,把臺灣建成進攻華東、華南和發動太平洋戰爭的基地,日本第17任總督小林躋造在1936年9月到任不久,即開始推行「皇民化運動」。1937年9月30日,日本殖民當局在臺北市公會堂召開「(日本)國民精神總動員講演會」,臭名昭著的「皇民化運動」就此開始。
  • 日本是如何給臺灣人洗腦的?
    在侵略之初日本軍國主義政權對於臺灣還是殖民者心態,忙於平定武裝抗日活動,搜刮財產人力來擴大殖民成果,對臺灣當地人的思想滲透還未加以重視。同時殖民政權在當地的統治機構也並不健全,沒有足夠的精力和能力大規模推行同化政策。
  • 談談臺灣皇民對韓國人的稱呼
    現在這種友好的稱呼在皇民論壇上越來越少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朝鮮狗」或者「韓狗人」,總之會有一個「狗」字,「朝鮮狗」一詞是日本殖民朝鮮半島時期,日本殖民者對朝鮮半島居民的侮辱性蔑稱,性質和稱呼中國人為」支那豚「類似。現在無論是日本的2ch論壇,還是臺灣的PTT論壇,很多時候是「豬」(豚)對應中國人,「狗」對應韓國人。
  • 楊振明教授記述:臺灣竟然還有那麼多日本人
    現在他們在臺灣的後代估有200萬人之多,真正的臺灣人不可不防。以前我一直不能理解為什麼臺灣有激進親日分子,自2014年6月間,高中歷史教科書微調案引發後,不少「臺獨」學者抗拒,只準使用「日治」不同意用「日據」等,進而「去中國化」、「去臺灣化」、推行「皇民化」……這些激進親日分子,其背景沒有人去追究。
  • 「感謝日本皇軍!」為何臺灣人如此「媚日」?
    1為何臺灣人如此「媚日」?首先要提的就是當年日本的「皇民化教育」。1936年,日本海軍上將小林躋造就任臺灣總督,開始推行「三化」,即:「皇民化、工業化、南進基地化」。工業化和南進基地化是硬體建設,而皇民化,則針對人心。
  • 「皇民」統治:必須揭穿的謊言
    李登輝就說過:「日本對我的生命有巨大的影響,臺灣的發展歷程受益於日本。」歷史真的如此嗎?  日本帝國主義對臺灣50年的殖民統治,究竟是開啟了臺灣的工業化進程,還是打斷和遲滯了臺灣的工業化步伐?殖民統治下的臺灣經濟,是在日本本土經濟的帶動下「沐浴皇恩」繁榮昌盛,還是不斷為日本本土經濟和軍國主義戰爭機器「輸血」而已?
  • 這群人竟如此跪舔日本,你以為鬧臺獨的都是臺灣人?
    請大家看看臺灣大學楊振明教授記述:以前我一直不能理解為什麼臺灣有激進親日分子,自臺灣高中歷史教科書微調案引發後,不少臺.獨學者抗拒,只準使用「日治」,不同意用「日據」.等,進而除「中國化」、除「臺灣化」、推行「皇民化」.這些激進親日分子,其背景沒有人去追究。
  • 臺灣教授楊振明:臺獨是日本的百年陰謀
    混在臺灣內的日本人臺灣大學楊振明教授記述:二戰結束後,有30萬的日本人留在臺灣,變更姓氏為臺灣人,臺獨就是混在臺灣內部的日本人之陰謀。現在他們在臺灣後代估有200萬人之多,真正的臺灣人不可不防。以前我一直不能理解為什麼臺灣有激進親日分子,自去(民國 103)年6月間,高中歷史教科書微調案引發後,不少臺獨學者抗拒,只準使用「日治」不同意用「日據」… 等,進而除「中國化」、除「臺灣化」、推行「皇民化」…這些激進親日份子,其背景沒有人去追究。
  • 楊振明:200萬日本人暗藏臺灣,正在密謀驚天陰謀!
    二戰結束後,有30萬的日本人留在臺灣,變更姓氏為臺灣人,臺獨就是滯臺日本人的陰謀...現在其在臺灣後代有將近200萬人之多,不可不防...,不少臺獨學者抗拒,只準使用「日治」不同意用「日據」…等,進而除「中國化」、除「臺灣化」、推行「皇民化」…這些激進親日份子,其背景沒有人去追究。
  • 在臺灣有多少日本人後裔?數量讓國人震驚
    在臺日裔之所以引起關注,原因之一是許多當年從臺灣回到日本的日本人,近年因思念臺灣而來島內找尋歷史記憶,加上日本後裔或臺灣朋友協助他們找尋當年的故裡、鄰居,以致讓人誤會仍有許多日裔居住在臺灣,只是後來他們都改成漢名,追尋不易。
  • 臺灣真有600萬日本人後裔嗎?
    在臺日裔之所以引起關注,原因之一是許多當年從臺灣回到日本的日本人,近年因思念臺灣而來島內找尋歷史記憶,加上日本後裔或臺灣朋友協助他們找尋當年的故裡、鄰居,以致讓人誤會仍有許多日裔居住在臺灣,只是後來他們都改成漢名,追尋不易。這完全是種誤會。只要查閱一下日本、臺灣官方檔案,甚至憑著多數人的生活經驗,應該不難判定:在臺日本人後裔並不多。
  • 五十年殖民史,日本人在臺灣都幹了什麼
    按照後藤新平設計的日程,完全同化臺灣人當在八十年之後。為此,日本有獎勵臺灣人的「皇民化」政策:全家講日語的「國語」家庭,而又願意供奉日本神社的「麻」者,則「晉升」為「皇民」,地位超過一般臺灣人。然而,到1942年太平洋戰爭時,廁身「皇民」的臺灣人不過百分之四。太平洋戰爭中,臺灣人參軍,也有人因此「晉升」為「皇民」,至戰爭結束「皇民」比率已到百分之七。按照這一進展速度,大約需要八十年,方可將臺灣人完全同化。
  • 五十年殖民史,日本人在臺灣都幹了什麼?
    按照後藤新平設計的日程,完全同化臺灣人當在八十年之後。為此,日本有獎勵臺灣人的「皇民化」政策:全家講日語的「國語」家庭,而又願意供奉日本神社的「麻」者,則「晉升」為「皇民」,地位超過一般臺灣人。然而,到1942年太平洋戰爭時,廁身「皇民」的臺灣人不過百分之四。太平洋戰爭中,臺灣人參軍,也有人因此「晉升」為「皇民」,至戰爭結束「皇民」比率已到百分之七。按照這一進展速度,大約需要八十年,方可將臺灣人完全同化。
  • 日本佔領臺灣時期臺灣人民是怎樣反抗殖民化的?
    「欲使臺民團結一致,為我大日本『國運興隆』做貢獻,就須通過灌輸國民精神,振興普通教育、匡勵語言風俗等手段,來培養他們忠良帝國臣民的素質,以落實大本營指令,早日把臺灣建成進攻華東、華南和今後太平洋戰爭的基地。」為此,他「精心策劃的『皇民化』運動,必須使之覆蓋全臺!我們要通過這場靈魂革命,讓臺民同我們皇民一樣,感覺到衷心的光榮和愉快,欣然參加天皇的一切指令和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