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以來的道教戰神神譜中,其最為顯著及崇奉範圍最廣者,則非「北極玄天上帝」即通稱的「真武大帝」莫屬。關於真武信仰的研究,數十年來於海內外道教學界漸有興起之勢,且研究角度亦各有所長。惟將真武大帝作為戰爭之神和武術之神來進行綜合考察的,卻至今鮮見。本文思考道教「尚武精神」,即側重由此視角展開,並以雷法和內家拳為例來進行切入。
從道教雷法的發展史來看,真武大帝與雷法的關係甚為緊密。真武本為「北極四聖」之一,李遠國先生曾指出:「神霄雷霆的主帥即為天蓬、天猷、翊聖、玄武四大元帥,合稱北極四聖。」 實際上,宋元興起的「北極四聖」與彼時戰亂紛仍的社會背景息息相關,故四聖基本作為天庭戰神而被廣泛崇拜。雷法應時而起,宣揚以「四聖」之神力降伏諸魔,從而更加強化了這一信仰崇拜的傳統。
《道法會元》已有記載,將此「四聖」作為專門祈請的神將團隊。而在元代所繪永樂宮三清殿壁畫中,更可以清楚看到「北極四聖」共同出場的威風形象。如其中的天蓬元帥,《道藏》即專門載有「上清天蓬伏魔大法」,後也成為清微雷法所祈請的雷部尊神 。當然,隨著社會政治及道教本身的發展,真武大帝在四聖中脫穎而出,成為影響橫跨不同民族政權的全民尊神。
不晚於兩宋交替之際,真武大帝即開始被視為戰神;而其勇猛力量的表現,除了如《元始天尊說北方真武妙經》這樣的基本經典描述外,更多顯著於道教雷法之中。《道法會元卷八十》的《欻火律令鄧天君大法》,署名「領籍上仙披雲楊耕常傳授」,實為神霄一派的正宗雷法。其中即有:「主法北極佑聖真君玉虛師相玄天上帝」之神位。
《道法會元卷九十五》的《雷霆使者飛捷大法》,在其雷法科儀的檄文之中,有「教主北極鎮天真武玉虛師相玄天上帝,祖師三天扶教大法天師泰玄上相張,祖師高上神霄玉清真王南極長生大帝」的神位列法。《道法會元卷一百三十》的「北真水部飛火擊雷大法」更是專門以「教主北極佑聖真君玄天上帝」作為唯一的主法神靈。《道法會元卷一百三十一》的「石匣水府起風雲致雨法」,也是需要法師啟奏並變身為真武大帝的雷法。由此可知,真武大帝堪稱宋元時期較早融入雷法信仰及其神靈譜系的道教神祇,而且其「掌兵伐魔」的戰神色彩非常突出。
較之神霄雷法,清微雷法與真武大帝具有更為深厚的歷史淵源。現存最早的武當山志《武當福地總真集》,即由武當清微派高道劉洞陽所纂。其中記載:「惟玄帝天一之精,丁甲風雨水火之神,俱隸主治,能蕩除氛穢。右侍玉童,持符往召玄帝,被旨上朝天顏,恭領帝命,部坎離真相,蒼龜巨蛇,丁甲五雷神兵三十萬。神將、巨虯、師子、毒龍、猛獸,齊到下方,恭行天討。」 這表明最遲至元代,真武大帝已完全被視為具有雷部戰神統帥的身份。至武當清微派盛行之時,即將真武大帝納為其道法體系中重要的主法之神。
在武當清微派基本典籍《清微神烈秘法》所列「聖位」中,主法神靈為「紫皇太乙天君李嚞」。楊立志先生根據《玄帝實錄》中「太上賜玄帝李姓,蓋取宗化之源」一說,以及《清微神烈秘法》中《清微天寶家書》所云「嗣法曾玄孫姓某,即日三黛九沐,頓首。書上萬法教主玉虛師相紫皇太一天君」,認為武當清微派道書將玄天上帝列為祖師之一,稱為「萬法教主」「法主」,為清微道士崇奉的尊神 ,此論甚是。
如我們還可以在《清微言功文檢》的「清微開天寶章」裡看到,真武大帝已經與魏華存元君、祖舒元君並列為清微弟子具狀申請的神真。因此,形成於元代的武當清微派,之所以被稱為「新武當派」,不僅體現在它以清微雷法為主體,構建了新的道法修煉體系;還在於它將宋代以來作為武當道教重要傳統的真武信仰,充分納入到清微雷法的修持施法中去。
考《清微神烈秘法》卷上,有《大梵水火元始心章》,即需法師書玄帝諱而統攝龜、蛇二將。卷下載有「請師香信符」,為行持雷法時祈請祖師仙真加持所用之道符。其第一道符,即為祈請真武大帝,之後方是祈請張天師、許遜真人、魏華存元君及清微派歷代祖師的道符。
出自武當清微派的《清微玄樞奏告儀》中,有「然燈念咒」的法事環節,其咒語配合鬥燈之儀,召請雷部正神:「玄武大聖,臺中三星。治病除禍,回死作生。違敕者死,稟救者生。大降威力,誅斬妖精。三魂附體,七魄安寧。鬥燈一照,身宅光明。」
清微雷法高道張守清,在元仁宗皇慶元年、二年的京師祈雨活動中靈驗有加,備受京師官庶欽服。當時有範德機作《送張鍊師歸武當山》一詩,提到了張守清在東市門開壇作法時,「庭中玄武旗,飄飄墨黍黑」 。
即反映了張守清以黑色令旗象徵真武大帝,作為主法的雷部神靈,從而行持清微雷法以祈雨禱晴的事跡。另外,《清微傳度文檢品》中尚有「箋玄帝」一節,稱真武大帝為清微雷法中的「法主」,需申請法職的清微弟子單獨具文奏告;同時,真武大帝以「上帝」之尊也可向同為清微法主的「北極四聖」中其他三聖轉達清微弟子之祈請(三聖的職位是「元帥」或「真君」),這也在事實上構成了四聖戰神集團的新層階。
不難看出,真武大帝非僅是武當清微派斬妖除魔的戰神,更且是宮觀主奉之神。包括其座下的神將部屬,亦成為清微雷法道士所經常召請的護法將帥 。這個傳統在元明以後的武當山道教中,被很好地保留下來,並顯諸各宮觀的真武戎裝造像中。隨著清微雷法在宋元以後流傳至全國各地,受其影響的道教宮觀也日益深化了對真武大帝的信仰和祭祀。
根據現存方志文獻的記載,明以後全國各地與雷法有關的正一、全真道觀,其所奉祀的主神有相當大部分即是真武大帝,或至少供奉了真武大帝。由此可見,作為戰神的真武的信仰傳播與法術傳承,在元明以後逐漸結合成為一種具有代表性的「共生現象」。真武神的勇猛剛強與雷法的氣吞八極,在精神上恰好形成了一種完美的契合,從而深刻影響了道教的某些面貌。
可見,真武信仰與武術發展也構成了類似於其與雷法那樣的共生現象。特別是在宋元易代的歷史巨變中,信奉真武的武當道人群體將戰場殺敵禦侮之術,巧妙地引入到道教修煉中來,極大地發展了道教武術。而他們同時也是雷法之類法術的傳承者,這就在無形中將真武大帝的戰爭之神與武術之神的神性進一步結合,從而鑄就了道教神譜中獨具魅力的「武神真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