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們搞清楚這樣一個概念——什麼是網紅?
在抖音、微博和知乎,這個身份通常叫大 V;小紅書是博主;在 B 站是 UP 主;從微信公眾號來看普遍稱為自媒體人。——這些稱呼往往有重疊,在底層邏輯上略有出入。而在普通人眼中,這些都可以以「網紅」代之。
在商業機構的眼裡,甲乙方看來,不管哪個平臺,只要能:通過營造人設、內容輸出獲取流量,並且具備傳播能力及商業價值的,則都可以稱作 KOL。(關鍵意見領袖Key Opinion Leader)。
年輕人嚮往「網紅」
在新華網一份 95 後就業觀報告中顯示,有高達 48% 的 95 後在畢業後選擇不就業。刨去一部分讀研、出國留學等繼續深造者,相當部分的年輕人嚮往著成為「網紅」。
筆者認識一個網紅,才16歲就開始做直播。2019年中考,現在已經一年多了,現在每個月基本上能有3萬以上的工作收入,遠比普通白領要高出許多。一夜爆紅的網紅們,確實在短短的時間裡「拋棄」了同齡人,獲得了許多人打工多年也得不到的財富。
韓安冉,想必芒果臺的忠實觀眾並不陌生。早期參加《變形記》的時候,因為一句「活到老整到老」的狠話,而將她叛逆的性格深深地烙在觀眾的腦海當中。節目播出以後,眼尖的機構立即跟韓安冉包裝起來,也將她送上了網紅之路。
[在參加完芒果衛視的《變形計》後而備受關注,成為了與眾不同的網紅]
[韓安冉大肆宣揚整容,還表示活到老整容到老,這樣的價值觀令常人無法理解]
但我也見過更多的年輕網紅,給大家講一下我所知道的一些網紅,以及他們背後的平臺,或許能給你思考的答案。
默默無聞是常態,巨星鳳毛麟角
坊間有許多關於年輕人渴望成為網紅的文章。這些涉世未深的人大多喜歡把一些特殊案例看作他們的動力。比如之前的 Papi 醬,和當下最火的李佳琦。
[李佳琦抖音上粉絲3000萬,他可以在15分鐘之內賣掉1.5萬支口紅,而且不止一次]
[2019年李佳琦突然爆紅,因為一句口頭禪,瞬間成為了「口紅一哥」]
媒體們認為,正是因為這些突然爆紅,擁有巨大流量,輕鬆日進鬥金的網紅,影響了年輕人的選擇。
[一位小夥子美妝博主,靠賣口紅,年入2億]
跟任何行業一樣,網紅的職業高度,也就是頭部那些年收入百萬的成功者。實際上只佔整個群體中,相當小的一部分。網紅的職業狀況也是呈金字塔形。李佳琦,或者曾經叱吒風雲的咪蒙,都是立於金字塔尖的人物。這些年收入千百萬的成功者被稱為「頭部網紅」,只佔據整個群體相當小的部分。
就像絕大多數人的職業規劃,是成為「中產階級」,而不是「億萬富翁」。只是因為這個職業的特殊性,那些頭部的成功者很容易被大眾所熟知。這跟電影明星是一樣的,一輩子跑龍套的遍地都是,默默無聞,無人知曉,成為巨星的鳳毛麟角。
主流輿論:「膚淺、拜金、媚俗」
主流媒體習慣於宣揚這些年輕人光鮮亮麗的「網紅生活」。同時,對他們的價值觀,品頭論足,站在道德制高點批判一番。
每當媒體提及「網紅」,幾乎都對其加以撻伐,而受教育程度較高的知識階層,更是一碰到「網紅」就蹙眉,唯恐避之不及。「膚淺」「拜金」「媚俗」等罵名與「網紅」總是如影隨形。對「網紅」的鄙夷和批判,也成為一種主流輿論。
說「網紅」膚淺也好,低俗也好,既不是「網紅」自己的錯,也不是「網紅」粉絲群體的錯。社會文化既需要有高雅的形式,也需要有通俗的形式。
不求穩定,不求待遇,只求隨性
這個職業的好處是,可以不用理會傳統複雜的人際關係,辦公室政治也可以儘可能避免。時間上靈活,能更自由安排時間,並且體面地養活自己——這才是年輕人趨之若鶩的原因。
在就業上,70後選擇「穩定」;80後選擇「待遇」;90後們非常看重「工作舒適度」,最好工作不受束縛。
複雜的同事關係,讓提前進入焦慮的年輕人越來越嚮往「自由職業者」,這個工作讓父母看來絕對稱不上「正經工作」。
看到自己的朋友、同學、甚至網友只要出鏡一個小時,或者寫寫東西、拍拍照片、剪剪視頻就"輕鬆"拿到高收入,這種衝擊遠比頭部網紅一單幾十萬要來得大。
因為每個人都覺得:我也可以做到!
對於「網紅現象」你能接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