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3日是第六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國之祭,民之願」。在這個沉痛的日子裡,讓我們深切緬懷南京大屠殺的無辜死難者,深切緬懷所有慘遭日本侵略者殺戮的死難同胞,深切緬懷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獻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12月13日央視網)
    珍視和平,遠離戰爭,是人類孜孜以求的目標,也是共同願景。但就在82年前,侵華日軍佔領南京後,以極其殘忍的手段大屠殺30萬中國平民和被俘人員。從這段歷史裡,我們更加感到戰爭的罪惡與和平的珍貴。在南京大屠殺82周年這個特殊的歷史節點上,14億中國人必須不忘抗戰精神,牢記戰爭的教訓,珍視今天來之不易的和平發展環境,團結奮鬥,開創民族復興更加燦爛的明天。
    穿越歷史風雲,我們致敬昨天。今天回望歷史,才能聽到歷史的聲音,懂得來之不易的「和平密碼」。在那場血與火的戰爭中,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母親,家鄉淪陷了,她叮囑孩子「記住,咱們是中國人,到死也不能忘了祖宗」。遊擊隊成立,她竭盡所能籌軍糧、做軍鞋、照料傷員,先後把丈夫和5個孩子送上前線,他們全部為國獻身。她叫鄧玉芬,她犧牲的丈夫和兒子分別叫任宗武、任永全、任永水、任永合、任永安、任永恩。像這樣的故事在那段歷史中不勝枚舉。昭昭前事,惕惕後人。今天我們紀念歷史,以國家的名義公祭同胞們,絕不是延續仇恨,而是希望以此來凝聚起和平時期反對侵略戰爭、維護世界和平的人類共識,進而凝聚起我們民族復興的偉大力量。
    走進奮進的時代,我們開創明天。每年我們都以公祭日緬懷那些逝去的人們,堅守和平、維護正義,已經融入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成為中國人民薪火相傳的價值基因。進入新時代,戰爭雖已遠去,但是橫在前面的困難、險阻依然很多。國家公祭日舉行的最大意義在於是一次矢志復興的精神檢閱,並煥發、凝聚起今人的責任與使命。面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重任,我們既需要和平發展的環境,也需要當年面對外敵眾志成城、同敵人血戰到底的豪邁氣概和英勇精神。「最好的紀念,不是在死者血泊的周圍踟躕,而是踏著他的血跡前進,向死者與我們共同堅信的真理前進!」今天的我們是幸福的一代,因為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更接近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所以,在新的歷史關頭,在國內外形勢日趨複雜的情況下,我們唯有把內心的愛國情感的力量匯聚起來,心連心,手牽手,繼續以新的精神狀態和奮鬥姿態不斷朝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奮勇前進。這是我們對待這段歷史的應有態度,也是讓東方大國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必經之路。
    戰爭的陰霾早已成為歷史,但歷史的啟示依然清晰可見,越是歷經滄桑的國家,越懂得自強的重要。我們堅信,今天我們銘記歷史、緬懷先烈就是為了更好前進,雖然已經過去了82年,但中國人民的追求和夢想卻始終如一,我們必將奔向光輝燦爛的民族復興的美好明天!
    文/陳壽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