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黑船祭」
在日本神奈川縣橫須賀市的久裡濱,有一座佩裡公園。
當年由美國東印度艦隊司令馬修·培裡率領的黑船登陸的地點,建有一座佩裡登陸紀念碑,上有前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手書:「北米合眾國水師提督佩裡上陸紀念碑」。
每年,這裡都要舉辦開國紀念活動,被稱作「黑船祭」。
以武力威脅迫使日本籤訂第一份不平等條約的佩裡,在活動中作為英雄出現,被視為日本的恩人。
黑船來航
19世紀中葉,最早發展現代工業的歐美國家,為了原材料和市場,早已將美洲、非洲、中東以及印度沿海地區的土地瓜分殆盡,開始積極謀求向東亞發展。
在黑船來航之前,日本以中國為榜樣,也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只和中國和荷蘭進行有限的海上貿易。
之所以和荷蘭貿易,是因為之前日本打擊天主教時,信仰基督新教的荷蘭幫著日本幕府對付天主教,所以日本對荷蘭頗有好感。
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看到中國慘敗的日本感到惶恐不安,但也不知道應該如何改變。
1853年7月8日,美國海軍準將、東印度艦隊司令馬修·培裡率領艦隊強行駛入江戶灣的浦賀及神奈川(今橫濱),以武力威脅幕府開國,不開國就開火。
培裡是第一個將蒸汽動力船引進美國海軍的人,也是美國第一艘蒸汽動力軍艦艦長,因此被譽為美國蒸汽動力軍艦之父。
這是培裡的第一次來航,艦隊共包括4艘軍艦,都是木殼護衛艦。兩艘是蒸汽動力,噸位在兩千噸上下。兩艘是帆船,噸位不超過一千噸。
之所以被日本人稱作黑船,是因為在木殼之外包有鐵皮,為了防止鐵皮生鏽,外面塗了一層瀝青。
日本官員受邀登艦參觀,近距離觀摩了艦上的艦炮。培裡向幕府贈送了展示工業力量的火車機車模型和電報機。
4艘軍艦上共有63門艦炮,江戶灣同等火力的岸防炮只有20門。
幕府首腦們經過權衡,既不敢拒絕,也不願立刻答應。幕府的首席老中(相當於副總理)阿部正弘藉口要得到天皇的批准,和培裡約定下一年再給出答覆。
二次來航
1854年2月13日,培裡再次率領艦隊來到日本,這次艦隊一直深入江戶灣內,到達橫濱附近才停船。
這次一共有7艘軍艦,1艘木殼巡洋艦是旗艦,6艘木殼護衛艦。3艘蒸汽動力,4艘帆船,噸位和上次差不多。
面對更加強大的艦隊,幕府無奈,只好接受開國的要求,在橫濱籤定了《日美親善條約》(日本漢字全名為《日本國米利堅合眾國和親條約》)。
隨後,英國、俄國、荷蘭等列強紛紛效仿,陸續與日本籤定了親善條約。日本被迫結束閉關鎖國。
黑船事件後續效應
條約籤訂過程中,由於德川幕府害怕承擔責任,總想以天皇名義締約。又向各大名、藩士、學者、甚至平民,廣泛徵求意見。
各種政治力量,以救國為旗幟,趁勢登上政治舞臺。
1858年,幕府大老(相當於總理)井伊直弼,不待天皇敕許,逕自籤訂《日本國美利堅合眾國修好通商條約》。主張攘夷的藩主、公卿策動天皇下詔,拒不批准籤約,宣揚尊王攘夷。
之後,以薩摩、長州、土佐、肥前四藩為主的改革派結盟為倒幕派,「尊王攘夷」逐漸演化為武裝倒幕。
1867年,年幼的明治天皇繼位。次年,倒幕派得到天皇密詔,發動政變,宣布「王政復古」,廢除幕府統治,以大久保利通、西鄉隆盛、木戶孝允為首成立新政府。
江戶幕府末代將軍德川慶喜宣布「王政復古」為非法。隨後,以薩、長兩藩為主力的天皇軍5千人,在京都附近與幕府軍1.5萬人展開激戰,戊辰戰爭由此爆發。
最後德川幕府戰敗,奉還大政予天皇。
此後明治維新正式開始,日本積極謀求脫亞入歐,嘗試加入殖民者行列。
「白馬義從」威震邊塞的公孫瓚,為何趙雲離他而去最後投奔劉備?
曹操「五子良將」之一于禁,經歷坎坷晚景悽涼,遭曹丕羞辱而死
李世民「凌煙閣24功臣」排名,房玄齡、李靖、程咬金因長壽吃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