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奉陰違、磨蹭、故意犯錯:警惕孩子的「隱形攻擊」行為

2021-03-04 錢志亮工作室

當提到孩子表達憤怒、不滿的方式,我們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發脾氣、哭鬧、你讓他往東,他偏往西。

然而生活中,也有這樣一種現象:孩子平時表現得挺乖,很順從,但總是會出現一些「莫名其妙」的行為。

比如很簡單的事情弄砸了,不管讓他做點什麼都磨蹭拖延,答應好的事情經常忘記,犯一些「低級錯誤」。

這些行為,比起正面發脾氣、哭鬧,更令家長感到氣憤、無語。於是,孩子就通過這樣隱蔽的方式,達到了激怒父母的目的。

這種心理機制,常被比喻為「隱形攻擊」。

美國心理學家蒂姆·墨菲在《隱形攻擊》一書中做了這樣的定義:

「關係中弱勢的一方通過拖延、躲避、故意激怒、暗中報復等非直接方式,向強勢一方表達因地位不平等而累積的憤怒。」


認識的一位媽媽,孩子在讀高中,她說孩子平時表現很聽話,不怎麼會反駁父母,但是他總是會忘記父母交代給他的,哪怕很小的事情。

比如讓他不要忘記把學校的衣服帶回來換洗,他就是不帶;讓他給附近的哪個朋友送個東西,他答應得好好的,轉頭就去做自己的事情了,問他就說忘了,還有很多類似的小事。

這位媽媽總是忍不住覺得孩子「當面一套,背後一套」,表面上表現地特別懂事、順從,但實際上經常撒謊,對於自己做的事情也不敢承認。

她很苦惱,不知該如何管教。

孩子為什麼會出現「隱形攻擊」行為?

觀察發現,越是親子關係不平等的家庭,孩子越容易出現「隱形攻擊」行為。常表現為:

父母太強勢,對孩子控制太多,僅憑自己的想法和意願來管教、安排孩子的一切;

父母比較嚴厲、挑剔,經常看不慣孩子的某些行為,常常指責孩子;

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常常得不到尊重,被忽視和否定;

父母不允許孩子表現出生氣、憤怒等情緒,看不得孩子對自己不滿。

在這樣的家庭中,孩子一直受到父母的控制、嚴厲管教,卻不敢直接反抗,但心裡一直積攢著憤怒和不滿,就會用表面乖巧,但在行動上拖延、慢、「陽奉陰違」、故意出錯等方式,發洩內心的情緒。


那位苦惱的媽媽,正是在教育中犯了這些錯,比較強勢,總是以自己的想法來說服孩子,讓孩子聽話,孩子沒有一點自己的表達權、決定權,這才會導致後面那些行為的出現。

孩子「隱形攻擊」行為背後的心理需求,其實是渴望擁有自己成長的自主權,希望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得到尊重和接納。

如果父母不了解,不能及時調整自己的教育方式,孩子內心只會越來越壓抑,感覺自己不被接納和重視,缺乏成長空間,背地裡和父母較勁,親子關係越來越差,也不利於孩子心理和性格的健康發展。

父母應該怎麼做?

當看到孩子拖延、慢吞吞、犯一些低級錯誤,有些家長還是用簡單粗暴的行為來管教孩子,比如不停地催促、斥責孩子。

我們會發現,這樣做對孩子改正行為一點作用也沒有,甚至會變本加厲。

從孩子這些行為背後的需求出發,父母最應該做的事情是以下三點:

允許孩子表達憤怒、不滿等情緒:

很多父母還是沒有把孩子看做一個獨立平等的人,見不得孩子生自己氣、表達對自己某些行為的不滿和失望等情緒,他們內心總覺得:

「我是你父母,你有什麼資格生我的氣?」

可是生活中,父母又常常做一些忽視孩子感受的事情,比如承諾孩子的事情不履行、不經過孩子同意動他的東西、當著很多人的面批評孩子······

親子之間,孩子會因為父母的某些行為而流露出生氣、不滿、失望的情緒,是很正常很普遍的事情,家長只要換位思考一下,就能夠接納和理解。

所以,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應該帶著一種平等、尊重的心態對待孩子,重視他的感受,允許孩子表達憤怒,並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正確管理好情緒。

比如溫和地詢問孩子:「是不是因為媽媽不讓你吃冰激凌,你生氣了?」不忽視、斥責,阻止孩子的情緒表達,等孩子平靜下來,再講清楚不能吃的原因。

另外,家長自己沒做好的事情,應該勇於向孩子承認錯誤:「媽媽說好來接你忘記了,對不起啊。」孩子即便生一會氣,很快也就會諒解父母了。

被允許表達情緒的孩子,心理更健康,情商更高。

適當放手,把成長的自主權還給孩子:

很多父母總喜歡命令、控制孩子,讓他按照自己的安排寫作業、上興趣班、閱讀,等等。

而孩子如果長期在這樣嚴格的管教下,沒有一點自己選擇和決定的權利,缺乏自由的空間,就會陷入厭煩、叛逆中,有些孩子就喜歡用拖延、磨蹭來表達自己的不滿。

隨著孩子的長大,家長要懂得慢慢放手,該管的原則性問題給孩子把好關,其他的大部分事情,都可以給孩子自主權,多傾聽孩子的想法,讓孩子學著自己管理自己,自己做選擇和決定。

越是把孩子控制的密不透風,孩子越是想逃離。

少挑剔指責,多鼓勵欣賞:

有些父母對孩子要求很高、期望很大,就總是忍不住挑剔孩子,一點錯誤就會放大來指責孩子。

每個孩子都渴望父母溫暖的愛,希望得到父母的肯定、支持和欣賞。

總是被批評、否定的孩子,時間長了會產生自卑、無力的感覺,覺得自己不被愛,不斷否定自己的價值:

這種消極的心態,會降低孩子做事的熱情與積極性,越來越懈怠,「反正我做什麼父母都不滿意,乾脆放棄努力」,於是也出現「隱形攻擊」行為,消極抵抗。

父母應多鼓勵欣賞孩子,讓孩子感受到愛和接納,他會更有勇氣、有自信,行為往積極的方向發展,讓自己變得更好。

相關焦點

  • 孩子拖拉磨蹭怎麼辦?
    當孩子全神貫注的時候,好心的提醒會打斷他的思維、打亂了他的節奏,當他再次開始時自然就會慢了下來;當孩子正為作業後將會獲得的自由時間而奮筆疾書時,家長們又無情地為孩子的學習加碼,一想到寫不完的作業,孩子還能快起來嗎?改變自己的行為,幫助孩子重拾信心,改掉拖拉磨蹭的不良習慣。
  • 你已身受「隱形攻擊」傷害
    如果包麗能更早發現男友人格的缺陷與行為的問題,脫身離開,也許不會造成這樣的慘劇。隨著各種PUA事件的爆出(如近日Yamy爆被公司老闆侮辱一事,大眾能夠快速明辨這是職場PUA),大家開始逐漸熟悉這種套路,並產生警惕。PUA行為固然可怕,但其有跡可循。
  • 孩子磨蹭拖拉,家長越催越慢:3個方法改變孩子磨蹭的壞習慣
    這一句,很形象地描述出了家長在催孩子寫作業時的場面。孩子磨蹭是所有家長的痛,孫儷作為育兒典範也忍受不了孩子的磨蹭,曾經在微博上吐槽孩子吸收磨蹭:「我叫了八百遍先去洗手,沒人理我......「,」我又叫了八百遍催他們去洗手了。」
  • 孩子越來越磨蹭?都是因為他常聽這兩個字
    不是孩子磨蹭,而是.小明媽媽一直抱怨孩子做事慢,覺得孩子做事跟不上自己要求的節奏,就給孩子貼上了「磨蹭」的標籤,卻沒有弄清楚:到底是孩子磨蹭,還是你覺得他比較慢?孩子的生活節奏、生理節奏本來就跟大人不一樣,他們吃飯比我們慢、洗漱比我們慢,不是因為故意磨蹭,而是他們的能力就僅此而已。判定孩子是否磨蹭,不應該以家長的節奏為標準,真正的評判標準是同齡孩子的速度。
  • 孩子越來越磨蹭?都是因為他常聽這兩個字……
    歡迎分享到班群、朋友圈、幫助更多孩子。你看你,出門都說了20分鐘了,你到現在衣服都沒穿好。熟悉吧,是否發現不管孩子做什麼事情,家長都得催一下孩子。因為爸媽覺得孩子,實在是太磨蹭了.這就是老師今天要和大家一起聊的話題:你家孩子磨蹭嗎?
  • 為什麼父母越催促,孩子越磨蹭
    但是我們發現越是催促,孩子越是不緊不慢。其實每一個孩子磨蹭的背後,都有著許多不得已。孩子磨蹭,是不認識「時間」因為趕著要去上班,我必須要在一個小時後出門,於是和孩子約定好,他再玩10分鐘後就要去刷牙吃飯,孩子聽到這個要求後,滿口答應。
  • 孩子磨蹭,是催出來的
    眼看要遲到,只好敗下陣來,替孩子完成一切,急急忙忙把孩子送進學校,再趕到單位,依然遲到兩分鐘。對,孩子的磨蹭,其實是我們一手催出來的。孩子做事一慢,我們就忍不住去催催催。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磨蹭拖延行為也不是一天養出的。
  • 陳小春怒吼兒子「快走」:每個磨蹭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個急性子的家長
    (圖片來源:網絡)為什麼每次家長不厭其煩地催促,孩子仍然慢慢悠悠的呢?其實,孩子並不是故意要拖延的,他們這麼愛磨蹭是有原因的。心理學家皮亞傑通過研究兒童的認知發展發現,2歲以下的孩子是沒有時間觀念的,6歲以下的孩子仍然沒有抽象的邏輯思維,不能理解時間。直達上小學後,孩子才有一點時間概念,知道要按時上學,知道什麼時候要做什麼事。所以,孩子們愛磨蹭真的不是故意的,而是沒有時間觀念。
  • ★對付孩子磨蹭,我有絕招!
    由此不難看出,其實磨蹭的背後是一種無聲的博弈,這很像一個蹺蹺板,一旦孩子佔據了控制權,大人就會不斷向孩子妥協,最終在央求、提醒和催促、焦慮之間來回遊移。孩子在不斷的試探中,幾乎是用「四兩撥千斤」的方式,輕易地鞏固自己的控制權。於是,磨蹭從無意識的行為變成了有意識的策略,就這樣,最終磨蹭變成了一個頑症。
  • 救助父母:孩子有推人、抓人、打人等攻擊行為,需要這樣管教
    文/笑雪育兒思考有的孩子對人有攻擊行為,無論是跟小朋友還是大人,總會出現一些不良行為,例如掐脖子、咬人、踢人、咬人、揪頭髮、吐別人口水、打人巴掌、擰人、抓人等等,都屬於攻擊行為,那麼這樣的孩子需要怎麼管教呢?
  • 致孩子:磨蹭怪獸逃跑啦
    女兒阿美上幼兒園期間,磨蹭曾是她的痼疾。起床磨蹭、吃飯磨蹭、換鞋磨蹭、睡覺磨蹭……幾乎什麼事都能發揮這個「特長」。就連她最喜歡的周末美術課外班,不遲到的時候都很少。當然我也承認,孩子遲到責任在家長,可是每每除了催,我一直都沒有什麼好辦法,而我又不想變成嘮叨的女人(事實上已經變成了),所以這事兒總也處理不好。
  • 孩子磨蹭不睡覺怎麼辦?想要快速撂倒孩子,「談判」技巧少不了
    實際上在孩子做事情磨蹭缺少積極性裡,也都說明孩子的自控能力包括自律習慣缺少,在孩子的眾多墨跡裡也可以說,孩子磨蹭著不睡覺幾乎都是父母們放在心尖上的一大核心問題關注,儘管父母們都希望自家的孩子學習天天向上,但孩子的健康成長仍然是首要任務、這也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 孩子做什麼事都磨蹭,沒完沒了的,誰來幫幫我
    你越急,她越慢,甚至我覺得她是故意的;實在急了也打過她,一點效果也沒有,好像越來越磨蹭了!後來我想了一個辦法,就是如果8點之前寫完作業,可以去樓下溜達溜達玩玩,稍微有點效果。大家還有更好的辦法嗎?快來幫幫我吧!
  • 幼兒園孩子起床磨蹭,不要著急吼叫,原因可能在於父母自己
    天氣冷了,孩子起床磨蹭賴床,成為母子一天的開始。父母受不了孩子的磨蹭而火山爆發,孩子被吼叫、責罵,委屈的哭泣,帶著糟糕的心情去上學,磨蹭真是互相傷害啊。每一個孩子磨蹭的原因都不相同。但抽絲剝繭之後會發現。根本原因有可能都是父母自己。
  • 孩子拖拉磨蹭幾個原因,除了催促還有更好的辦法。從小養成是根本
    不是孩子磨蹭,是家長心急有的時候孩子會因為年齡小或者沒有掌握做事的技巧,而顯得很磨蹭,但其實他們可能已經儘量在做了,只不過家長並沒有意識到。總是在以自己做事情的速度或者著急的表現去衡量孩子有沒有抓緊時間。未必是孩子沒有加快速度,而是他們盡力也只能做到那樣了。
  • 心理學:經常犯錯的人,內心都比較恐懼,他們是孤獨可憐的孩子
    經常犯錯難道跟家庭有什麼關係嗎?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經常犯錯誤的人,我們可以歸類出3點原因。1、受虐型人格,喜歡被虐。2、大大咧咧或智力有缺陷!3、故意的,希望被關注。終上所述,上文中那名經常犯錯的孩子和年輕白領都是非常健康的人,那麼他們經常犯錯的原因只有一個了,故意的!原因是,受原生家庭的影響,缺愛!
  • 孩子磨蹭,比父母嘮叨一百遍管用的是,用這一招
    上周一早晨,我早早起床,準備送孩子到站牌,讓他乘車去寄宿學校,叫他起床,磨蹭半天,問他在家吃早飯還是出去吃,他說出去買著吃,我說行,我說不早了,再磨蹭就遲到了,我收拾好在樓下等他,等的心急如焚,一遍遍看手機的表,不是想著凌晨別人都在睡覺,真想大聲吆喝他趕緊下來,10多分鐘後他才下來
  • 磨蹭的孩子不是病,催促的家長才最要命:磨蹭真相竟然是這樣……(深度好文)
    什麼時候能夠不磨蹭?很抱歉,不存在這樣的時候。因為不管多大年紀的孩子都會磨蹭,這是人的天性。但對於類似於半小時、20分鐘之內的時間到底有多長,他們沒什麼感覺;7歲的孩子已經能夠分得清時間了,卻是他們最磨蹭的時候:在他們的潛意識裡面,其實還沒有接受在特定時間做特定事情的節奏。所以,磨蹭其實是孩子的必經階段。只有當他按照自己的節奏,一步一步感受「時間」、感受按時做事情的規律,才能真正成長起來。
  • 孩子一犯錯就關「小黑屋」?懲罰方式要謹慎,慎用「愛的撤回」
    不管不顧的把孩子關進小黑屋裡,孩子難道真的會有精神去思考自己是否做錯嗎?孩子情緒失控時,面對小黑屋有的只是滿滿的恐懼,而且孩子不可能一直不犯錯,總不能孩子一犯錯就把孩子關進小黑屋吧。因此當孩子犯錯誤時,家長的懲罰方式要謹慎,慎用"愛的撤回"。"愛的撤回"很大意義上更像是一種冷暴力,家長利用孩子對自己的需要以及孩子想得到認可的情感弱點,來操控孩子的行為。"愛的撤回"一般表現為生氣時不愛搭理孩子,無論孩子說什麼話提出什麼要求都是充耳不聞,有時候對孩子的失望情緒積累到一個點,就會故意不回應孩子。
  • 「壞媽媽代表」陶虹:在孩子小的時候,允許他犯錯很重要!
    同理,在教育孩子方面,你越擔心孩子犯錯,越怕孩子犯錯,孩子反而就越會犯錯。那麼,當孩子犯錯時,父母到底應該怎麼處理呢?當孩子犯錯的時候,家長的態度很重要,過度的自責和埋怨都沒有什麼用,採取正確的方法來處理,才是正道。以下五種方法供父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