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芝士鹹魚 十點人物誌
作者 | 芝士鹹魚
十點人物誌原創
黑瘦、寬臉、扁嘴,5年前,7歲江西男孩範小勤因酷似馬雲走紅全網,人送外號「小馬雲」。
馬雲本人也被相似度震驚,他轉發範小勤的照片,「感覺自己在照鏡子」。
蝴蝶輕輕扇動翅膀,馬雲的無心之舉,為素不相識的農村男孩範小勤帶來了一場巨大風暴。
▲ 小馬雲
他被自稱「世界第一華人催眠大師」的男人帶走,「大師」安排他住豪宅坐豪車,不斷利用他的名氣獲利。
近期,有媒體爆出,正是上小學的年紀,12歲的範小勤已經近一年沒有上學。
範小勤在生活中消失了,依然以「小馬雲」的形象活躍於各大視頻網站。
「酷似馬雲男孩現狀」這個話題,讓範小勤再次置身風口浪尖上。
小馬雲消失了?
成為「小馬雲」之前,範小勤的生活很苦。
他住在江西省永豐縣石馬鎮嚴揮村河山自然村,一級又一級的地名可以窺得故鄉的偏遠。
範小勤祖父去世,祖母老年痴呆,父親範家發早年被蛇咬傷落下殘疾,母親患有智力障礙,這是一個相當貧苦的家庭。
轉折發生在2015年,幾張照片,將農村男孩範小勤帶到一個光怪陸離的世界。
嚴揮村的一位村民回鄉時,發現了一個酷似馬雲的小男孩。村民一時興起,隨手拍了幾張男孩照片,上傳網絡。
時任阿里總裁的馬雲,不知從哪兒看到範小勤照片,特意發條微博:
「乍看這小子,還以為是家裡人上傳了我小時候的照片。這英武的神態,我感覺自己是在照鏡子啊。」
▲ 馬雲微博
明星臉不少,經過本人承認不多。擅長造勢的阿里沒有放過這個機會,次年雙11晚會,他們特意請來範小勤,「小馬雲」由此誕生。
範小勤的意外走紅惹來巨大爭議,關於他的的傳言四起,甚至有人逼捐馬雲,中央媒體點名批評:
「是不是長得像馬化騰、李彥宏、劉強東的孩子,也可以去找他們要錢了?」
調侃和爭議聲中,範小勤火了。他被稱作「真正靠臉吃飯的男人」,困頓的家庭也得到了大量關注。商家們想方設法利用「小馬雲」賺錢,每天都有很多人開車停在了範家門口。一部分人來捐款,另一部分人想讓範小勤為自己的產品做廣告。
其中,一位自稱「世界第一華人催眠大師」的劉遠和他的工作人員把範小勤接走了,「大師」向範父承諾:
如果未來範小勤考上大學,他會一直供孩子讀書,如果考不上,也會讓小勤來自己公司上班。
團隊為範小勤打造了兩個響噹噹的人設:
企業家小馬總,鄉村貧困學生代言人。
這位「大師」究竟為培養範小勤做了什麼呢?
「大師」將範小勤從江西帶到了河北石家莊,範小勤如今住在學校附近最貴的小區,還有一位年輕漂亮的保姆專職照顧。
每天上下學,黑色奧迪停在小學門口,穿著時髦的範小勤在保姆和司機的照顧下緩緩下車,哥哥範小勇和同學都很羨慕他。
他常出席一些陌生場合,在一群成人中間,東張西望顯得有些不知所措,只是一遍遍地重複著:「大家好,我是小馬雲」。
長期關注範小勤的人發現,幾年來,範小勤身高沒什麼變化,還是瘦瘦小小的,沒有長大的痕跡。
團隊曾為打造「公益童星小馬雲」形象做過策劃。先是讓範小勤給另一個貧困的農村「冰花男孩」寫信,承諾資助他到大學畢業,信裡有不少都是拼音代替。
他們還曾在「大師」和團隊的安排下見面,兩個孩子在鏡頭下有些迷茫,經過大人們的指示,他們握手勾肩,範小勤拿出一個紅包遞給了對方。
▲ 冰花男孩
團隊人員很快將這一幕拍了下來,拍完後,他們又將範小勤給出的紅包拿了回來,解釋,這只是一個道具。
「大師」透露,培養範小勤的目的是讓公司「小馬總」成為另一個阿里巴巴。可他對範小勤的培養和初衷背道而馳。
12歲,正是小升初的年紀,範小勤沒有和同齡人那樣坐在學校,而是穿梭於各種陌生場合,連九年制義務教育沒完成就輟學了。
人們都說「小馬雲被養廢了」。
沒人知道這個孩子的未來會走向何方,只留看客唏噓不已。
「小馬雲」事件背後有兩層核心:一是關於貧困兒童的生活和學習困境。另外,一個普通人,僅憑藉著和名人相似的臉獲得流量,這合理嗎?
如今看來,答案不難回答,一點也不合理。
在模仿秀和山寨明星爆紅的時代,像範小勤這樣靠一張「明星臉」爆紅的大有人在。
風靡一時的模仿秀
2004-2014十年間,模仿秀類節目像是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
先是現象級綜藝《歡樂總動員》中開了一個新欄目《超級模仿秀》。節目組邀請民間素人模仿當紅明星,很快成為收視王牌。
有人以面貌相似取勝,有人以聲音相似取勝。
《超級模仿秀》的成功,讓各地電視臺紛紛效仿,東方衛視主打《中國達人秀》,有普通人模仿明星,湖南衛視推出《百變大咖秀》,讓明星模仿其他明星,天津衛視更是推出《天下無雙》,讓普通人和明星同臺競技。
《天下無雙》拍攝期間,節目組找來齊秦本人,齊秦感嘆:「模仿者們太像『齊秦』了,每次我都希望不要排在最後一名。」
▲ 齊秦錄《天下無雙》
各地電視臺都推出了模仿秀節目的同時,一些商家舉辦大型活動也會邀請他們,讓模仿秀一度風靡全國。
模仿秀的熱度,持續了近十年。隨著從業人群不斷壯大,有些模仿者逐漸從單純「模仿」演變成了山寨明星。
「模仿秀不都是「山寨明星」,山寨明星必定是模仿秀。」社會學家艾君曾為模仿秀和山寨明星做過定義:
不以商業演出為目的自娛自樂者,是模仿秀,而具有了一定知名度、為一定目的服務的模仿者則屬於「山寨明星」。
2006年,一些從模仿秀出身的模仿者們聚集,組織了一個「中國山寨明星藝術團」,承接各類商演、演唱會、品牌代言,籤約了600多名山寨明星。
這些山寨明星,多數從模仿秀起家,他們來自各行各業,有農民,有工人、也有應屆大學生,涵蓋各個階層。
周杰倫和劉德華是被模仿最多的對象。
模仿者們長著一張和明星相似的臉,又苦練模仿明星們的聲音與平日動作,讓他們看上去更像了。
▲ 山寨明星
一次「明星大雜燴」模仿秀上,周杰倫看到模仿者周展翅,驚嘆「真的太像了。」
臺灣華視做過劉德華模仿秀專場,邀請幾位華仔的模仿者,從長相、唱歌幾個維度評選,讓劉德華本人選出最像的一位。
劉德華模仿者教海譁分享過一個故事:
他做過劉德華的替身,當他穿著電影裡的戲服時,劉德華拍了拍他的肩膀讓他坐下,後來他才知道,劉德華把他認成了另一個替身。
在不斷的模仿與接近中,真與假的界限沒那麼分明。
經過不斷被報導和節目帶來的熱度,這些模仿者們短時間內被賦予名利,成了真正的明星。
明星臉爆紅的背後
模仿秀與山寨明星之所以能十餘年不衰,不止媒體和群眾喜聞樂見,主要還得靠背後強大的商業力量助推。
古人云,錢能通神。錢能通神,亦能造神。
明星模仿的主要變現渠道是廣告和三四線城市及縣城的商演,小縣城的商家請不起正牌明星,又想為活動造出聲勢。
山寨明星們成了最佳選擇:「咖位」大,價位低。
其次是粉絲心理支撐,偶像遙不可及,哪怕花費高價去看演唱會,也只能遠遠瞄上一眼,山寨明星就不同了,他們隨時能開見面會,粉絲可以近距離接近「偶像」。
人人都知道這是假的,但成本不高,足夠誘人。
全中國有283個普通地級市,374個縣級市,超過 1600個縣,網際網路獨角獸們還沒明白下沉市場是片廣袤藍海時,假德華和假杰倫們已經懂了。
《財經天下》的記者曾去採訪相關人士,正版明星出場費動輒幾十上百萬,還不一定願意來,山寨明星出場費通常在幾千元到一兩萬元,才藝噱頭一個不落。
對商家們而言,山寨明星比明星本人還要吃香。
山寨明星們也獲得了實際利益,比較成熟的山寨明星,一個月能跑20多場商演,月收入高達25萬。
在模仿秀節目《王者歸來》裡,評委問一位常年模仿梅豔芳的模仿者,年薪百萬究竟是真是假?得到的回答很微妙:
「不說有沒有100萬,但如果我真的想賺100萬,是很輕鬆的事。」
▲ 張麗
100萬,多少普通人一輩子都賺不到的錢,在山寨明星眼裡像賺100塊那樣輕鬆。
事實上,生活不易,掙錢更難。
山寨明星們好不容易找到賺錢門路,麻煩緊跟其後,用明星名義開展商業活動,涉及侵權。
學者孟愛華解釋,組織山寨明星模仿秀可能違反我國反不當競爭法。至於山寨明星模仿秀是否侵犯明星肖像權則需分開看待:
如果「山寨明星」只是以模仿取樂,沒有侮辱明星,損害其名譽,不一定會牽涉到法律問題。他們若以明星名義從事商業活動,就侵犯了明星的民事權利,也對公眾形成欺詐。
丁勇曾因模仿汪峰一夜成名,不但在外貌唱歌上模仿汪峰,5年前,汪峰向章子怡求婚時上,「假汪峰」丁勇還和一位「假章子怡」還原了求婚儀式,兩人頂著汪章夫婦的臉為美容醫院做代言。
▲ 丁勇
一怒之下,汪峰將丁勇告上法庭,索賠五十萬。丁勇得知,第一時間拿起手機發微博:
「難道長得像也是我的錯?「
此後,他的舉動更是讓人瞠目結舌,趁熱打鐵提高了自己的商演價格,從一場8000飆升到30000。
林俊傑模仿者範一賢也曾被林俊傑的唱片公司多次警告,出席商演時,宣傳海報上稱他「小林俊傑」,「林俊傑」佔據主要部分,「小」字很容易被忽略。
▲ 範一賢
韓紅看到報導曾為林俊傑發聲:「欺人太甚!模仿秀我們能接受,但是你用「林俊傑」的名字欺騙消費者實在太無恥了。」
有人撰文調侃粉絲被忽悠去看「小林俊傑」的演出體驗,「大概是吃著「康帥博」牛肉麵,啃著「粵利粵」,喝著「脈劫」。」
模仿秀本身沒什麼錯,但在利益推動下,離單純的「模仿」越來越遠。
當熱度褪去
或許是山寨明星走紅十年讓人有些厭倦,也可能是網際網路讓任何奇觀都顯得平常,到了如今,山寨明星們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
電視上很少再有模仿秀出現了,人們連電視也懶得看,其實他們沒有消失,只是轉向了新的舞臺。
越來越多的模仿者出現在短視頻平臺上,山寨明星們從商演活動走向直播間,從代言廣告變成帶貨。
只要和明星有張相似的臉,名利唾手可得。這在當代似乎依然適用。
在短視頻平臺上,「小麗穎」的粉絲超過600萬,直播3天,據說光是打賞就超過百萬。廣東女孩何承熹酷似範冰冰,成功轉型時尚博主,粉絲142萬。
▲ 何承熹
沒什麼人再去模仿四大天王和周杰倫,畢竟天王遲暮,曾經的青春代言人周杰倫也成了孩子他爸,山寨界正當紅的是「小鹿晗」、「小楊冪」和「小熱巴」們。
有人統計,短視頻網站的「山寨鹿晗」有60多位。
他們不需要精通表演才藝,只需要用相似角度,抓住熱門話題就能在網絡中脫穎而出。
我無法判斷新一代的模仿者們能笑多久,早一代的模仿者已顯落寞。
那位自稱年薪百萬輕鬆賺得的梅豔芳模仿者張麗,因無意間記錯梅豔芳的一場演唱會時間,被情緒激動的鐵桿粉絲們不斷攻擊。
也有人入戲太深,活在巨星們的昨日光環下,難以脫身。
雙11晚會現場,範小勤原本沉默地跟著團隊往前走,當馬雲出現在大屏幕時,範小勤突然高喊:「馬雲爸爸來了!馬雲爸爸來了!」
除了那條微博和營銷活動,他和真正的馬雲沒有任何關係,範小勤此生或許都要背著「小馬雲」的名號度過。
小勤年紀太小,難以區分虛擬實境很正常,扮演劉德華20年的教海譁入戲更深。
為了保持和劉德華相似臉龐,多年來,教海譁始終保持著苗條身材,時刻注意形象,造型自己打理,臉上不見皺紋。
▲ 教海譁
需要做重大決策前,他會先問自己,如果劉先生在這裡,他會怎麼做?
教海譁一度覺得自己在替劉德華圓夢,縣城演出後,粉絲明明知道他是假劉德華,演出結束,他們依然會大哭,追著車跑。
教海譁經歷過模仿秀大火的年代,為了適應和摸索新的環境,也曾試著和年輕人一樣用短視頻作為新的謀生方式。
他總覺得繞不過腦子那道彎:
「演員只能服務於這種小視頻,總覺得……」他沒有繼續說下去。
學者王琬瑜總結過這種心理,「無論出自個人興趣還是市場需要,對大眾喜愛的事物進一步地模仿接近,在這個過程中,將本我儘可能地消滅,模擬出一個虛幻的「我」。」
學者生,像者死。「本我」消失後,模仿者們往往喪失了創造力,這也是模仿秀演員難以持久的原因。
作家馬克斯韋爾·莫爾茲在《人生的支柱》裡寫到:
無論何時,你都只應「模仿」你自己,成為你自己。
哪怕被模仿的名人本人,也不可能始終停留當紅時刻,活在名人光環和陰影之下的模仿者們,更難長久立足。
模仿他人或許能獲得短期利益,無法成為生存的立身之本。
你可以冒充別人的面孔,卻無法盜走他的人生。
點【在看】,願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路。
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可聯繫刪除。
參考資料:
1.澎湃新聞《「消失」的小馬雲》
2.極晝工作室《製造「小馬總」》
3.每日人物《「劉德華」在三河》
4.毛志成《悲哀的「模仿秀」》
5.田維綱、張亞敏《超級模仿秀造就了電視節目「套娃」》
6.音樂先聲《拼多多版」林俊傑們的山寨生意》
今日互動
你看過模仿秀節目嗎?
怎麼看待這些模仿秀演員?
點擊下圖,閱讀更多推文
原標題:《爆紅5年後,「小馬雲」怎麼樣了?》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