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熱播的《安家》中,海清飾演的宮蓓蓓第二次置換房子,而且因為此事與老公起了爭執,正是這一段爭吵,戳痛了無數人的心。人到中年,就是有這麼多的無奈。一句「大家不都是這樣過的嗎?」似乎就可以掩蓋所有的問題。
宮蓓蓓和老公都是博士畢業,留在上海打拼,隨著二胎的到來,本就擁擠的二居室顯得越來越不夠住,於是在中介房似錦(孫儷飾)的幫助下,終於找到了合適的房子。
可是沒想到,即使是住在這樣的跑道房裡,家庭的之間的摩擦還是讓宮蓓蓓喘不過氣來。於是她決定再買一套學區房,一個是方便老大上學,一個是可以和公婆分開住。雖然這樣一來她要更辛苦地工作賺錢,可是丈夫卻不同意,因為看中的這個學區房是二居室的,他的父母不能搬過來,一番爭吵過後,甚至對妻子說:「你這是卸磨殺驢、忘恩負義。」
很多現代女性都像宮蓓蓓一樣,不僅工作努力出色,經濟獨立,而且承擔了大部分的家庭照料工作,可到頭來得到的卻是丈夫和公婆的不理解和指摘。
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婚姻裡的無奈與困頓,也折射出三個關於中年婚姻的真相。
01 關於中年婚姻的三重困境
彭明輝教授在他的《怨偶與佳偶》一文中指出,戀愛和婚姻的差別:前者是不需要負擔責任的享受,後者是為共同的家庭與人生目標而開始的付出與奮鬥。情侶只需要彼此取悅與陶醉,夫妻卻需要成全一個理想家庭而付出與承擔各種的現實。
在熱播的《安家》當中,我們看到了許多夫妻的相處百態,卻往往忽視了婚姻中隱藏的有不可名狀的真相,今天我們來略窺一二。
困境一:義務感是破壞婚姻的元兇
《婚姻法》使兩個不同背景的人甚至家庭聯繫在一起,使婚姻中的夫妻雙方享有責任和義務。但是我們現實生活中的夫妻互動模式卻建立在一些莫名其妙的義務感上。
比如,當我們因為家務或者職場壓力而心煩氣躁時,經常以極為蠻橫的方式要求對方、責備對方。對方的溫柔與體貼變成了「理所當然」的義務,而我們對配偶的粗暴程度,如果錄下來,真的會讓自己瞠目結舌,無法置信。
我們在婚姻中,常常只看到自己的苦心,而在不自覺間把對方的努力當做「理所當然」,絲毫不加珍惜。心情不好的時候,更經常把對於對方的「期待」當做是對方的「義務」去加以要求。
同樣是在《安家》中的闞先生闞太太,在面對出軌這個事實時,闞生以為自己低聲下氣哄哄老婆就能抹去所有汙點,拿著助理炒的板慄去討好邀功不成後,惱羞成怒:「我都這樣了,你還想怎麼樣?你看看外面的女人哪個能有這樣的待遇。」
因為在長時間的婚姻中,他覺得只要他低頭,妻子就「應該」要原諒他。男人總是會犯這樣的錯誤的,女人「應該」要在男人回頭是及時收手。夫妻兩本帳,每個人都只會記下自己受的苦,而看不到對方的委屈。
多少的夫妻在結婚後,理所應當地以為,對方就是要「應該」對我好,我做得不好的部分,就是要「應該」包容我。有多少的感情就是在這種所謂的「義務感」裡消磨殆盡,因為在你覺得理所應當的時候,對方多少的付出都不會被你看在眼裡,也不會懂得珍惜。
困境二:文化的差異是夫妻吵架的必然性
婚姻中的兩個人出身於不同的家庭,有各種不同的生活習慣與價值,絕不可能靠一紙結婚證書和一場盛大的婚禮,就徹底消除兩人間長期不同生活經驗所累積下來的歧異。
有些人的家裡習慣節儉,剩飯剩菜一定要熱過直到吃完;有些人的家裡注重營養和新鮮,吃剩的一概不要,直接倒掉。這些看似無關緊要的差異,背後卻往往帶著童年家長灌輸的道德教訓與人格意味,使得小事情變成攸關道德與人格的衝突。
《安家》中的朱閃閃在即將與男友買房結婚時,問了對方一連串的問題:「你吃香菜嗎?榴槤呢?豆漿你吃甜的鹹的?火鍋是鴛鴦鍋還是清湯鍋?牙膏你從中間擠,還是從後面擠?內衣和襪子你是一起洗還是分開洗?那你睡覺的時候說不說夢話?打不打呼嚕?磨不磨牙?夏天你空調開幾度?」
很多人看了,尤其是男生,覺得莫名其妙,覺得這些不都是些小事嗎?但是正如劇中閃閃說的,這些可不是隨便問的。其實在精神分析的理論中,認為我們的每一個行為模式和習慣都代表著這個背後的思維邏輯以及潛意識。不要看著這一件件是小事,正是這樣的小事才會一點點地磨掉婚姻裡的溫情。
夫妻經常都處於文化與價值的差異中,除非彼此有高度的信任,不然隨時都會轉為尖銳的對立。這裡沒有任何情感問題,單純只是彼此被迫要跨越個人生活經驗的極限,陷入極度不安的冒險。
困境三:隱藏在爭吵之下的權利爭奪
在《安家》中,宮蓓蓓為什麼一定要再重新買一套房子?有人說是因為婆媳矛盾,是也不全是。在中國的家庭中,婆媳矛盾或許是比較極端又普遍的現象,但是這並不只是家庭中兩個女人之間的矛盾,而是家庭權利的爭奪。
在劇中,宮蓓蓓回家後,看著兒子五歲了,還在被餵飯,而且一邊吃飯一邊看平板。作為一個婦產科的醫生,她當然知道這是非常不好的習慣,但是她的老公,她的公婆都覺得這種行為雖然不好但也無可奈何。於是她要行使她當母親的權力,她要去糾正孩子的行為時,所有的人都攻擊她,說她一回來,家裡就亂了。這才是她最傷心,最不能忍受的部分。
我們都知道在一個家庭中,夫妻關係是最重要的,但是一旦有一方的父母介入,就會打破這種平衡。作為這個家的女主人,作為買下這套房的出資主力,她卻沒有在家的話語權。所以她寧可自己拼命掙錢,也要再買一套房,她需要自己的自主權。
很多人會在婚後勉強忍受夫妻間的差異,但是孩子一出生,就再也不願意自己得孩子變成另一半那種讓人無法忍受的價值和品味。孩子的教養往往會把最細膩而難覺察的文化、價值差異凸顯到最尖銳而無法妥協的程度。
宮蓓蓓在跟丈夫爭吵的時候說到,我謝謝你給我一對父母,強制性地給我一對父母,讓我連教育我自己孩子的權力都不能夠。當夫妻中的任何一方,失去了原本該屬於他的權力,勢必會打破家庭的平衡,導致爭吵不斷。
如何才能更好地解決家庭的矛盾,緩解婚姻的困局呢?我覺得至少要抓住兩個關鍵。
02 如何緩解婚姻困局
1、跳出文化與制度性的陷阱
首先,我們要覺悟到戀愛的激情是註定無法持久的,只有靠正確而合乎人性的期望與對待,才有機會通過兩人共同的努力,將戀愛的激情轉化為淡然卻更能持久的夫妻情。
夫妻婚前的價值與文化相近卻不相同的兩個人,彼此有不同的生活經驗與背景,婚後絕大部分時間是在不同的職場環境與心情下,做不同的事情,經歷著不同的心路歷程,因此,絕對不要期待對方是你肚子裡的蛔蟲,可以未卜先知你的心事。
其次,我們要徹底意識到,夫妻吵架有許多問題時處在整個社會的既有體制上,而不見得是「遇人不淑」。要覺悟到「換個結婚對象說不定還更糟」,才會痛下決心來面對婚姻中的各種問題,去尋求彼此最佳的互動模式。
最後,當你一肚子火要發作是,千萬要記住夫妻各有一本帳,每個人都必然最清楚自己的犧牲,而不見得會看到對方所有的犧牲,因此每一個人的帳本裡都是自己犧牲得多,對方犧牲的少。事實上,夫妻間的帳永遠算不清,其實也沒必要算清。這樣才不會老是鑽牛角尖,哀怨自己,抱怨對方。
2、走出刻板的制度陷阱
第一,放棄「夫唱婦隨」的美麗謊言
夫妻在婚前是具有不同文化、價值與家庭背景的兩個人,婚後也還是兩個人。一方不能自然地要求另一方,放棄自己原本的部分。
既然現在社會把夫妻兩個教育成渴望獨立的人格,也都有各自生命史的好惡,就應該讓婚姻成為兩個生命相互成全的盟約,而不是相互兼併與消滅的過程。
第二,放棄「如膠似漆」的假想
我們常常在外時,只看到別人夫妻恩愛的鏡頭,卻從來不曾警覺到:每隊夫妻當然只有在彼此心情好的時候才會一起出門,誰會在吵架的時候一起出門?
一旦進入婚姻後,就要面對很現實的生存問題,夫妻雙方不得不為生活與子女忙碌,當覺得戀愛時的「如膠似漆」消失後,有些人甚至陷入恐慌,想盡一切辦法想要把伴侶拉回到初戀的情境。可想而知會以失敗收場。
第三、不要做「融洽大家庭」的幻想
不要野心太大,夫妻關係都搞不好,還要立刻馬上搞出一個氣氛和諧融洽的大家庭。婆媳間的感情是要靠時間培養的,不可能靠一場婚禮就讓妻子對婆婆產生母女之情。婆媳之間不由自主地會有一些緊張,不是善意就能解決的。
想想看,你對她的爸爸真的可以做到「情同父子」嗎?如果你做不到,為什麼要求她做到呢?儘量給彼此保留個人情緒和風格的餘地,才能減少彼此不必要的壓力。
03 總結
假如夫妻像朋友,一路走來可以分享彼此的心路歷程,再加上疾病與患難是的相互扶持,即使別人想介入夫妻生活,也不能被完全取代。
知心的朋友關係才是夫妻間最能持久,最無法被外人取代的一種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