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版《西遊記》是一個無法逾越的經典。
該劇拍攝期間,為取景跑了無數地方,頗有西行之意味。
1986年,《西遊記》一經播出便獲得巨大反響,隨後迅速風靡全國。
在隨後的幾十年中,更是被無數次的重播,熱度不減當年。
而這部劇的成功,收益最大的便是唐僧師徒四人的扮演者。
其中最為出名的便是扮演「孫悟空」的六小齡童——章金萊了。
只是,幾十年過去了,六小齡童雖然仍以不同方式活躍的螢屏上,但再也沒有拿的出手的作品。
反而在前兩年開始人設崩塌。
但為什麼人人尊敬的悟空現在路人緣越來越差呢?
其實,在六小齡童主演的電影《財迷》中,我們就能找到一些蛛絲馬跡。
明星也是人,也愛錢。
明星也要吃飯。
特別是六小齡童。
眾所周知,娛樂圈中最常見的就是炒作,通過造勢獲得大量流量,為此獲取暴利。
但到了六小齡童這裡,似乎有些行不通。
六小齡童比不上唐僧的扮演者遲重瑞。
遲重瑞娶了富婆陳麗華,更是在婚後退出娛樂圈。
他不需要炒作,不需要宣傳,更不需要拋頭露面去代言。
他本身的存在就是錢的代言。
六小齡童亦比不上唐國強。
唐國強被稱作承包了上下五千年的男人。
從元始天尊到偉人毛主席,他幾乎演了一個遍。
在那個年代他被稱為「奶油小生」。
年輕時的唐國強
但在以前奶油小生是對演員的貶義。
唐國強力破這種局面,幾經波折下拿到了《高山下的花環》的男主角,播出後觀眾大譁。
他又出演《解放》《中國遠徵軍》《特赦1959》等熱血劇,獲得觀眾喜愛。
後來,唐國強又成功轉型為帝王「專業戶」及特型演員,演員之路可謂是大放光彩。
而接踵而來的商業活動自然不斷。
而六小齡童在《西遊記》之後沉醉於孫悟空給他帶來的功名和榮譽,身上的標籤印子越來越重,最後刻在了骨子裡。
他塑造的熒幕上的「孫悟空」太過經典。
以至於,將他後半生的演藝生涯框定住了。
而這一局限性,導致了六小齡童身上可以炒作的噱頭少得可憐。
這也就造成了六小齡童的吃相如此難看。
他甚至把楊潔導演踢開,帶著師徒其餘三人去商演,徹徹底底傷了楊潔的心。
以至於在西遊記播出後的十幾年裡,楊潔從來不看這部經典作品。
大哀莫過於心死。
他否定了除他以外的大部分孫悟空形象。
他否定了當年拍攝片場時曾用過替身的事實。
他需要的是徹底將《西遊記》、將孫悟空緊緊的捆綁在自己身上。
才能讓自己還留有一絲價值。
86年西遊記播出後的二十多年裡,六小齡童也零零散散的接了一些劇本。
但基本都是壞多於好。
不論是《石敢當之雄峙天東》中的玉皇大帝或是《歡天喜地七仙女》中的太上老君,他的表演都有些差強人意。
而他在《吳承恩與西遊記》中,一人分飾兩角,卻依舊無法改變這一爛片的味道。
再來說說之前提到的《財迷》這一電影。
電影講的是郝鯤鵬(六小齡童飾)十年前因好友入了兩萬元的水股突然上漲變成兩千萬,整日在房間中數錢享受這份快樂。
與好友朱首富(馬德華飾)、沙大海(劉大剛飾)、唐善曾(汪粵飾)問題百出最後並共同完成了一件大事。
然而,整部電影不接地氣。
故事劇情缺乏邏輯支撐;電影轉折無比生硬;人物感情的塑造膚淺扁平;煽情的部分平淡尷尬,讓觀眾毫無共鳴,甚至摸不著頭腦。
這部電影所有的鏡頭語言都看不到應有的專業性。更像是業餘票友拍的微視頻。
而電影的宣傳海報和開頭仍在用《西遊記》做噱頭!
最終,財迷這部電影以票房32萬、豆瓣評分2.6慘澹收場。
可以說,六小齡童「出道即巔峰」。
不管是演藝事業還是演技。
相比之下,前文中提到的唐國強,在專研業務水平這方面足以讓六小齡童望其項背。
甚至是年輕演員王傳君和金世佳也都致力於破打《愛情公寓》中「關谷」和「展博」的標籤。
棄演《愛情公寓》接過《我不是藥神》不是偶然,而是一個演員的成長。
他懂得了測劇本,明白哪個劇本更適合自己。
在《我不是藥神》播出後觀眾們不禁感慨:這真的是我認識的「關穀神奇」嗎?!而金世佳在《一個勺子》中扮演的勺子(傻子)形象,深深的烙在觀眾心裡。
至此,他們都跳出《愛情公寓》給他們的標籤。
勇敢的走出了他們的舒適圈,打造了艱難的新人設,一個自己專屬的標籤。
反觀六小齡童,他沒有做出嘗試,一直待在孫悟空的舒適圈,接的劇本也屬於西遊範圍。
這位「老戲骨」並沒有為自己做出長遠的考慮。
但社會在進步,觀眾的眼光也在進步。
六小齡童他痴迷於孫悟空,內心不適應這一變化,導致他的作品、他的演繹都不再被人接受,沒了水準。
過度消費的「西遊」情懷
最初,孫悟空這個角色的人選並不是六小齡童。
六小齡童的父親——六齡童先生多次與楊潔導演協商最終才為六小齡童爭取到孫悟空這個角色。
六齡童與六小齡童
六小齡童是猴戲世家,他的父親、哥哥也都是猴戲演員,在他的潛意識裡面自然會認為孫悟空的最佳扮演者就是自己。
六小齡童這輩子都活在「孫悟空」裡,並美其名曰「弘揚西遊文化」。
有網友發現前些年在吳承恩故居創建的「吳承恩故居館」中陳列吳承恩事跡及史料寥寥可數。
卻有大量的六小齡童照片,還辦有美猴王世家藝術館。
但榮譽會長六小齡童卻稱自己毫不知情。
這回應未免難以讓人信服。
從2004年起,六小齡童便以正經孫悟空自居來傳播「西遊文化」。
十餘年間走訪海內外100所大學、200多所中小學,籤售書籍。
他在節目中表示某些電視情節惡搞西遊文化可恥,多次在不同節目批評某些情節,說自己受不了這些人不尊敬我們的傳統文化。
於是便有了那句經典名言:
「戲說不是胡說,改編不是亂編。」
但就在他批評完這些之後自己卻接了西遊題材的網遊代言,引發了網友紛紛吐槽「大型打臉現場」、「這是什麼神雙標啊」、「六小齡童這是怎麼了,缺錢都這種地步嗎?」等等。
而這些行為也讓觀眾對他愈加失望。
而關於替身的說法,六小齡童始終持否定態度。
直到「六學」潮的爆發後,六小齡童終於在某綜藝節目才首次承認自己使用替身。
但面對他的「洗白」說法網友們並不買帳。
而他與導演楊潔的糾葛,甚至在楊導葬禮上宣傳自己的新片,這些行為更是讓很多人對六小齡童好感盡失。
其實,傳播西遊文化是中國人都願意看見的。
但是僅憑一個飾演「孫悟空」最佳扮演者的頭銜便將孫悟空與自己捆綁在一起,並諷刺其他孫悟空的演繹,只會讓觀眾覺得六小齡童沒有心胸。
六小齡童對孫悟空的認識和理解僅僅停留在他口中的「真善美」。
而「西遊記」其中的黑暗面與映射的現實,他卻是隻字不提。
這也讓人不禁發問,章先生所弘揚的西遊文化,到底是誰的文化?
六小齡童的前半生可以說是活成了娛樂圈裡人人都想要的樣子,但是他的標籤化過於嚴重。
而他自己又不去努力打破這個標籤,過度消費觀眾的感受,又有了「西霸」這個標籤。
他所說的一個專門黑他的小組織,其實就是觀眾對他過度消費《西遊記》和孫悟空的不滿。
最終,六小齡童的路人緣越來越差,人設徹底崩塌。
所謂成也悟空,敗也悟空。這條艱難又光輝的路徹底讓六小齡童走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