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國家的女王雖多,但實際上並沒有多少人能廣受人民的愛戴以及承擔的起"大帝"的稱號。在這少數人中,只有一個人做到了,那便是俄國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同時也是葉卡捷琳娜大帝。葉卡捷琳娜本來是德國一個毫不起眼的小公國的公主索菲亞·奧古斯特,好在上天垂憐,這個與眾不同的小公主擁有了成為俄羅斯帝國皇儲妻子的機會。
索菲亞雖然如願的嫁給了俄羅斯帝國的皇位繼承人,但是也鄭重更名成葉卡捷琳娜。在俄羅斯的伊莉莎白女皇去世後,葉卡捷琳娜在身邊軍官的幫助下成功登上俄羅斯的皇位,成為葉卡捷琳娜二世。但是葉卡捷琳娜二世和葉卡捷琳娜大帝之間還相差甚遠,這位年輕的異國公主是怎麼一步一步在遙遠的俄羅斯帝國站穩腳跟並獲得了俄羅斯帝國人民的愛戴蛻變成葉卡捷琳娜大帝的呢?
一、領土擴張前的準備
能夠從索菲亞·奧古斯特蛻變成葉卡捷琳娜大帝,獲得俄羅斯人民的承認和尊重,這其中困難重重。好在葉卡捷琳娜的成就足以匹配她的地位,在她眾多的成就中,她在任期間俄羅斯的領土擴張就是其中最顯著的成就之一。
葉卡捷琳娜在外交和領土擴張方面的政策實際上是彼得大帝針對於俄羅斯擴張發展制定出的政策的延續。葉卡捷琳娜大帝希望在她治下的俄羅斯能夠打通黑海的同時兼併波蘭;為了保護得之不易的波羅的海沿岸,俄羅斯便要奪取芬蘭作為彼得堡的保護屏障。
但最主要同時也是葉卡捷琳娜擴張政策的第一步是揮兵向南、攻下奧斯曼土耳其,攻佔黑海的出海口。但是在對土耳其的戰爭之前,葉卡捷琳娜要率先解決一下歐洲各個國家在俄國和土耳其的鬥爭中各自的站隊問題。
英國因為要發展自己的海軍和海上貿易,因此需要大量的船隊,而英國建造各個類型的船和艦隊所需的木材基本上都來自於俄國。而且英國和法國在18世紀一直處於競爭激烈的敵對關係,雙方無論是在歐洲還是在海外殖民地都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爭鬥和分歧,為了能夠在歐洲本土牽制住法國,英國願意犧牲自己部分的利益來換取對法國的打壓。
最後再加上兩個國家在其他的領域也存在著延續多年的傳統貿易聯繫,所以即便英國在土耳其這種近東國家有自己的貿易領地和相關利益,英國也不願意將自己與俄國的關係鬧得太僵。進而對於俄國要攻佔土耳其這件事情,英國基本上是屬於冷眼旁觀的,而且還是會在中立的態度上更偏向縱容俄國的所作所為。
如果說英國是縱容俄國的所作所為的話,那麼法國就是堅定地站在俄國的對立面、土耳其的背後,反對俄國對土耳其的佔領。其實早在16世紀初,法國和土耳其的關係就已經十分密切了。為了貫徹執行統治者對哈布斯堡家族的反對策略,法國聯合了土耳其,再遊說了瑞典和波蘭對哈布斯堡家族形成反包圍。
等到18世紀時,法國和土耳其的關係就更為密切了。法國與土耳其之間存在著十分緊密商業往來。在18世紀,法國與土耳其之間的貿易額居法國與近東國家貿易額的首位;同時法國在土耳其境內實際上是享有特權的。而且考慮到英法之間的關係,法國基本上就是英國的對立面而且也不會有更改自己決定的可能了。
考慮到以上這些,對於葉卡捷琳娜來說在歐洲國家中對俄國還有拉攏價值的就只剩下奧地利和普魯士了。
奧地利在這件事情上對俄國的態度是十分糾結的。一方面奧地利需要繼續推進國家對巴爾幹地區的擴張,俄國對奧地利的支持是奧地利得以繼續擴張的主要力量;但是如果俄國擴大了自己在黑海和多瑙河附近的勢力,奧地利在巴爾幹地區的相關利益就會受到損傷。
所以對於奧地利來講,是否支持俄國對土耳其作戰是一件兩難的事情。為了拉攏到奧地利的支持,減少自己的對手,葉卡捷琳娜大帝利用了奧地利對于波蘭的野心成功的將奧地利拉入了支持俄國對土耳其戰爭的支持者行列。
相比於奧地利,普魯士加入支持者行列的過程就簡單的多了。普魯士當時雖然已經崛起登上了歐洲這個大舞臺,但國家的整體實力在英國、法國和俄國的映襯之下還是不夠看的。因此為了滿足自己國家的利益,普魯士只能依靠俄國的幫助。雙方於1764年籤訂了互助同盟條約。
解決了歐洲各國的站隊問題,接下來就要正式的開始推行自己的擴張政策了。1768年俄國發動了對土耳其的戰爭。
二、兩次俄土戰爭
俄國和土耳其的戰爭分成了兩次,從1768年正式開始直至1792年才宣告結束。在第一次的對土耳其的戰爭中,俄軍勢如破竹,一路南下。俄軍的陸軍部隊在這次的軍事行動中分成三路,分別在三個戰場上贏得了對土耳其軍事行動的勝利。
戰爭開始沒有多久,俄軍便在西南的多瑙河戰場贏得了勝利,佔領了摩爾多瓦和瓦拉幾亞,1771年末全部佔領兩個公國;南方的克裡木戰場上俄軍也是大殺四方,1771年俄軍完全控制了克裡木半島;俄軍還在高加索戰場行進駐了喬治亞。與此同時俄國的海軍繞過大西洋,由直布羅陀海峽長驅直入地中海,並在愛琴海擊敗土耳其,控制了黑海與地中海之間的通道。
但是在俄國第二次對土耳其宣戰中,俄國雖然與奧地利聯合完全控制了黑海,但是俄國對土耳其的所作所為引起了其他國家的恐慌。因此受制於其他國家的壓力和國際形勢的變化,俄國最終還是選擇了與土耳其講和。
俄國從1768年開始的對土耳其的戰爭在歐洲各國的幹預下宣告結束,雖然俄國最終沒有達成自己控制土耳其的目的,但總的來說也是得大於失的。
結語
經過兩次對土耳其的戰爭,俄國雖然沒有完成意想中的目標完全的吞併土耳其,而是迫於國際和形勢的壓力與土耳其媾和並籤訂了相關條約,但是俄國還是獲得了在黑海地區自由活動的權利,並鞏固了俄國在黑海的地位。在某種程度上,俄國經過對土耳其的戰爭達到了最初的目標,獲得了相應的利益。同時在位的葉卡捷琳娜也獲得了俄羅斯人民的承認與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