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廖秀
五年級女生繆繆(化名)縱身一跳,從江蘇常州市金壇區河濱小學四樓墜落身亡。墜樓前,她的作文《大聖三打白骨精》被老師批評「負能量」,要求重寫。
6月12日,金壇區政府辦、教育局等部門組成聯合調查組,發布「關於河濱小學學生墜樓的情況通報」稱,未發現當天課堂中存在辱罵、毆打學生情況。
案發後,繆繆家屬認為老師教育方式有問題,而其他家長則在群裡齊齊為老師點讚。記者試圖聯繫河濱小學校方及涉事老師,均未獲回應。
一個年輕生命的離去,網友們爭論甚囂塵上。一篇作文就將「後浪」拍在沙灘上?悲劇的發生令人深思。
6月15日,封面新聞記者專訪教育學者熊丙奇,從教育層面探討學科教育與生命教育的現狀與矛盾。
「
「好作文」
封面新聞:對小學生來說,什麼樣的作文才是好作文?
熊丙奇:實際上是要從兩個角度來看,一個是理論上的好作文,一個是現實中的好作文。理論上的好作文,從教育的目的意義來講,是要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允許學生能夠自由表達獨立的看法。但是現實中,從小學到中考再到高考,我們更加強調的是應試作文訓練,我們強調的是主題先行,因此老師會教育學生,你必須怎樣去理中心思想,你必須怎樣去表達才能寫出老師喜歡的作文,你怎樣用好詞好句才能寫出高分。
按照這樣的作文要求來看,前者是理論上的好作文,後者是評價體系中的好作文。因為你的文章需要表達自己的觀點,但這個觀點卻不是老師喜歡的觀點,你肯定就會得低分。雖然我們都知道這個道理,但其實在家裡,家長輔導孩子的作業也會告訴孩子,這些話是你想說的話,但是不要寫。
封面新聞:如何兼顧應試作文和孩子想寫的所謂「負能量」呢?
熊丙奇:很難兼顧。因為一旦這樣的話,考試的時候就會有風險。可能會有老師給你高分,但是大部分情況下得不到改善。因此作為教學來說,首先要保證你不得低分,要得到至少合格以上的分數,滿足這個前提,才可能有一點個性化的表達。
封面新聞:這種教育方式會不會造成童真被社會閹割,讓以後孩子們的作文都是按照套路寫作,而不願意寫自己內心真實的情感了?
熊丙奇:老師們都明白應該保護孩子童真的道理,但問題是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在現實中很矛盾。關於應試的培養,是要從小學就開始培養的,舉個簡單例子,你現在讓孩子獨立思考以後,再告訴他不能獨立思考,怎麼能夠這樣呢?
所以最好的就是老師要教孩子這兩種表達,一個是我們需要這份真情實感,另一個是滿足應試作文的標準,這很難,這也是今天我們教育的一個問題。
「
「錯了嗎」
封面新聞:近年來發生的學生跳樓事件較頻繁,你覺得是否是因為現代學生的心理比較脆弱?
熊丙奇:這裡面就有多方面的問題了,第一個學生和家長,還包括老師,因為升學制度和應試考試,都越來越功利,在這種功利情況之下,顯然學生的內心需求是很難去關注到的。第二是現在的教育更多的是學科知識教學,但很少回歸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命教育其實就是一個權利的教育,教育你有什麼樣的權利,你有什麼樣的責任?你違反了這個規則,就要付出後果,這也應該作為我們的教育一部分,但是這些教育我們現在是很淡化的,最後也會導致學生的悲劇。
封面新聞:家長和老師應該如何正確引導孩子心理呢?從什麼方面能夠預防學生自殺的隱患?
熊丙奇:如果沒有從根本上改變的話,這種悲劇還是會不斷發生的,這其實和學生高考中考失敗之後去自殺是同一性質。從小我們的個性是不被關注的,為什麼德智體美勞得不到重視,就是因為這些東西不是作為我們升學的重點來考查的。就像我們基礎教育分主科和副科,但這本身就是違反義務教育法的,沒什麼主科和副科,都是我們的升學科目。學校是培養人,而不是培養一個社會合格的勞動者,這並不是學校開設一門心理教育課就可以了,而是需要改變整個評價體系,所有老師的教學都要體現這個理念,只有從深層教育入手,並且不是只說不做,才能改變。
封面新聞:一篇作文將後浪拍在了沙灘上,是誰導致了悲劇的發生?
熊丙奇:這是一個很深層次的問題,這個老師錯了嗎?她沒錯,她其實是在培養學生寫應試的好作文,她批評這個孩子,就是擔心你寫偏了,雖然你成績好,但如果這樣寫,你就得不到好的分數,所以說她著急。而假設這個小學生沒有採取自殺這種極端方式,你會發現老師這種對學生的指點評價,比如她專門用一節課來對學生進行講評,表示老師是多麼的重視應試作文,可能會作為一個正面的典型。但出了問題之後,大家就會說這樣做是不對的。
歸根結底,這是我們教育評價體系的問題,比如說我們在關注學生的時候,只能不過多關注他的分數高低,而是針對個體發展,興趣培養,但大環境注重的升學率,就不是對學生的整體培養,這是根本性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