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大家來到Anne老師的一分鐘對視育兒直播案例分享。每周二晚8:00,Anne老師會在超級育兒師的微博直播間內,與特邀嘉賓對視一分鐘。幫助家長了解孩子的性格,挖掘孩子的天賦所在。
Anne老師有這樣一種技術:通過對視任何人的眼睛一分鐘且不講話,就可以看出對方的五層信息:
1.性格特徵
2.當下情緒壓力
3.原生家庭的影響
4.身體病痛史
5.對未來3-5年的期待
這次參與直播的,是一對來自廣東的母子。父母都是知識分子。在直播前,媽媽發來這樣的訴求:
小朋友不願出現在直播的鏡頭中,因此直播中出現的只是Anne老師和手機的背面。
對視過程非常的順利。對視的反饋也簡單扼要。更重要的是,在這次直播中,我回答了媽媽心中很多的困惑。
1.性格: 舟舟是老虎型。是一個有自己想法,有目標的孩子。
2.情緒壓力: 在綠黃紅三個小球的壓力指標上,舟舟的壓力在黃色區域,有壓力但是可控。
3.潛能: 潛能在於領導力。
結束對視後,小朋友說Anne老師說的都對。但是媽媽還有很多疑慮和焦慮:
7歲的孩子,總是咬手指,怎麼辦?
學校老師說孩子看起來蔫蔫的,不像別的孩子那麼有朝氣,孩子怎麼了?
小朋友一起玩的時候,很多時候是一個人玩,是不是不自信?
1. 孩子是一個變化中的整體。家長不要過度放大某一個行為。想像一下,在我們上小學的時候,是否也有一些同學習慣咬手指?我們現在年齡30+,小學同學再聚會的時候,誰還會咬手指呢?
2. 咬手指的行為,也許確實是一種安全感的缺乏。那麼,只是制止孩子不去咬手指,是否有用呢?如果有用,舟舟媽媽也不會提出這個問題了。說明,從咬手指的現狀到不咬手指的結果,舟舟媽媽是沒有方法的。因此,學習有效的方法,才能從現狀A點到達結果的B點。
3. 什麼方法比較有效呢?我給出的建議是,用催眠式語言溝通。也許你看到催眠兩個字,就覺得,太專業了,太深奧了!其實,真的沒那麼深奧。我寫出來的話,你照著念,就是催眠式的語言了。(這裡不考慮語音語調,面部表情,肢體動作的影響)
舟舟,你為什麼喜歡吃手指?是覺得這樣開心,放鬆嗎?那你做別的什麼,也會開心和放鬆呢?你願意跟媽媽一起做這個事情嗎?
當孩子給出更多選項,也是能夠達到吃手指的效果的時候,孩子就會有更多選擇。當有了更多選擇,才會選擇最佳的方式。
家長只是制止孩子吃手指,並沒有給出孩子更多的選擇,孩子還是會再次吃手指的。再加上制止的時候,語氣很兇,反而破壞了親子間的和諧關係。
現在我們做一個遊戲,你坐在我身邊,盡情咬手指20分鐘。我們一起上一個鬧鈴。鬧鈴沒響之前,你一直都可以咬手指。鬧鈴響了,就停止。每天晚上享受20分鐘的咬手指,好嗎?
另外,當你遇到你不喜歡的人,讓你生氣的人,你也要大大的咬手指。好嗎?
我為什麼給舟舟媽媽,這樣「反常」的建議呢?
我是從催眠大師米爾頓·艾瑞克森的經典案例中學到的。
一天,一個女孩子隨父母來看艾瑞克森先生。她15歲了,還要吸吮手指。
米爾頓.艾瑞克森將父母請出了諮詢室,然後給女孩子布置了作業:
1、每天晚上在父母身邊,調上鬧鐘對著他們盡情吸吮手指20分鐘。
2、到了學校,看到令她不爽的老師或同學,也要大吸特吸。
3、結果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女孩子就死活不肯再履行這一義務,忙著去幹更有意思的事情了。
這個治療過程看上去太簡單了,但其實是艾瑞克森精心設計的治療方法。
1、把父母請出諮詢室,代表著放逐壓制、不接納、沒耐心的權威,尊重女孩是個獨立個體。
2、要女孩子故意在父母和討厭的人面前吸吮手指,是將這個無意識的行為重新建構為一種表達內心憤怒的方式。
3、將吸吮手指變成一個非盡不可的義務,使女孩子不勝其煩,最後自己決定終止這個行為.
艾瑞克森先生沒有對女孩子進行分析,更沒講任何道理,女孩子的行為卻有了變化--因為她的潛意識已經被擾動,那裡的一些信息已經被重寫。催眠是一種探索和處理潛意識的方法,在潛意識的深海中,有我們過往經驗形成的漩渦暗流,也湧動著巨大的生命潛能。
我是授證的催眠引導師,可以跟我預約一對一的催眠諮詢。
因此,關於吃手指的這個話題,我給出兩個方法。
第一,找到更多讓孩子放鬆下來的方式,讓孩子自己選擇替代吃手指的方式。
第二,陪伴孩子每天咬手指20分鐘,探索咬手指的行為。不是用講道理的方式,而是帶著好奇和陪伴的方式。
吃手指的問題,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父母和孩子共同面對的課題。
學校老師說孩子看起來蔫蔫的,
不像別的孩子那麼有朝氣,怎麼了?
孩子看起來坐不正直,總想靠著或者躺著,看起來有點蔫蔫的。很可能是因為孩子身體的原因。我估計這個孩子的消化能力不是太好,可以讓孩子去看看中醫,調理一下脾胃。同時,也看一下孩子的脊椎是否發育正常。
身體,情緒和心靈是一個人的三個方面。身體是地基。如果身體不好,情緒和心靈都會都受到極大的影響。
另外,一個7歲的男孩子,如果整天在家裡看書學習,沒有適當的戶外運動,也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幫孩子揉肚子,輕拍後背。
跟孩子有更多的身體親密接觸,會讓孩子提升安全感。更重要的是,讓媽媽看到孩子的存在,而不僅僅是看到孩子的能力或者成績。
當你摟著孩子,撫摸孩子,內心的愛自然就會流淌起來。而孩子被撫摸的時刻,會感受到自己被愛,被關注了,他的內心會更加平和。
這個過程就是打造和諧的親子關係。親子關係的地基穩固了,和諧的關係建立了,才有機會跟孩子講道理。否則,孩子的情緒一直在緊張、焦慮、不安全的狀態,父母的道理再有「道理」,孩子也聽不進去。
直播之後,媽媽也發來微信。
作為一個老虎型的孩子,舟舟是不是不自信呢?
我的觀點是:舟舟在行動之前會觀察。在做好準備之前是不會輕易行動的。
在直播中,我跟舟舟確認,是否沒有準備好就不會去做,只有準備好了才會去行動?舟舟很肯定的說,是的。
這個特點,在媽媽的眼中,變成了自信不足,不敢挑戰,遇到困難容易放棄。
所以,同樣的一個行為,兩個人的解讀會有非常大的差異。
在安全範圍內,適當探索不確定性。
怎麼理解呢?
每個人都有一個舒適區。在這個舒適區裡面,是我們習慣的、確定的部分。通常,只要去做,就會得到我們有把握的結果。而舒適區之外,就是不確定的部分。即使努力了,也不一定會取得期待的結果。而期待的結果如果沒有達到,對於鎖定目標的老虎型來講,會有很大的挫敗感。
如果全部準備好是100分,面對這次的小汽車模型比賽,你的準備是多少分?當你的分數達到多少分,你願意參加這個比賽?
好的,超過80分會參加比賽。那你現在的分數是60分,暫時不願意參加比賽,對嗎?
那我們想想,怎麼從60分達到80分,讓自己有機會參加比賽呢?
當孩子自己開動腦筋,想辦法去提升自己準備的分數時,他就已經在心裡準備迎接挑戰了。接下來的工作,就是幫助孩子梳理思路,提供建議和支持,讓孩子從60分到80分了。
迎接挑戰,不僅僅是孩子面臨的新挑戰,更是家人團結一起迎接挑戰。
如果你想私下與老師對視諮詢, Anne老師已經在超級育兒師商城上架一對一視頻諮詢服務,可以跟您和您的孩子對視,並且給您20-30分鐘的教育反饋。掃描下方二維碼了解更多詳情~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
眼睛是靈魂的窗戶
看見就是被治癒
看見就是被接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