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風破浪的姐姐》中,李宇春給自己評定為「X」級,並給出了「X」獨到的見解。
「X」是一個孤獨的小孩
好像每個人都被歸類,然後你自己就是個異類。
我想說出這話,跟她早年的經歷是分不開的。
在05年《超級女聲》的節目裡,李宇春就是一個另類,相比於其他女生,他顯得更像個男孩。
可我們卻從這個,偏向於中性的女孩身上,看到了性感的一面。
她的性感,來自於個性的灑脫,也許這正是許多人喜歡她的地方。
正如李宇春所說:「好像每個人都被歸類」。
好像從一出生我們就被規定了,女孩只能玩洋娃娃,男孩只能玩槍,可女孩玩槍就是錯的嗎?
父母思想上的束縛,限制了孩子的自由成長,也限制了孩子思想的寬度。
幸福法則一:能隨意做自己的孩子,一定是幸福的
「X」代表無限可能,用自己的方式,去書寫你的人生
如果你家有一位痴迷做飯,數學只考1分的孩子,你會瘋嗎?
而在美國,年僅17歲的弗林·麥加利,就已登上《紐約時報》餐飲版封面。
在弗林·麥加利12歲時,父母跟他有過一次深層次的談話,弗林堅定地表示願意後,得到父母的支持,也成就了他自己。
再比如,流浪大師沈巍,當年的審計專業,審計工作,導致他性格孤僻,喜歡上了「撿垃圾」,可這何嘗不是一種,以自身為代價的反抗呢?
對於孩子來說,有太多「為你好」、「你還小」的言論,限制了他們自身的發展。
就像武志紅老師說的:「一個人的生命,終究是為了活出自己。」
幸福法則二:能自己決定人生的孩子,一定是幸福的。
「X」是用自我驅動力,去迭代的一種動力
不少父母苦惱於自己的孩子學習沒動力,沒人看著就各種小動作,寫作業必須得陪著。
孩子正是在陪的過程中一步步喪失了「自我驅動力」。
樊登老師曾說:孩子的精力都用來應付父母了,哪有心思學習。
當情緒腦,和本能腦戰勝理智腦時,孩子的腦袋一片空白,猶如一顆大白菜一樣,想讓大白菜學會1+1=2,顯然是不現實的。
而在生活上,我們充當孩子,起床時的鬧鐘、寫完作業後的書包整理著,妥妥的一個「直升機媽媽」,圍在孩子身邊打轉,孩子形成依賴性格,逐步失去了「自我驅動力」。
沒有「自我驅動力」,也談不上「成長性人格」,更別提「更新迭代」地戰勝自我。
幸福法則三:擁有「自我驅動力」的孩子,一定很幸福。
寫在最後:
李宇春對「X」的解讀,就是自己最真實的寫照。
在《我就是演員之巔峰對決》上,本以為是炮灰的李宇春,卻向大家展示了「無限可能」。
她的與眾不同,也曾受過非議,可她卻用一首首作品證明著自己。
究竟什麼樣的家庭,才能成就如此強大的孩子呢?
她的童年一定是幸福的。
用一句話來形容她最為貼切:「我就是我,不一樣的煙火」。
這樣的李宇春你喜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