孽債,寫透了一代知青的悲歡離合,一筆難以講清和還清的感情債

2021-01-08 網易

2020-10-30 13:07:55 來源: 情感小圓桌

舉報

  60年代,大批知青從上海來到西雙版納,吳觀潮就是其中之一。

  在那裡,吳觀潮和同是上海來的楊紹荃相戀,兩人在西雙版納組建了家庭。和每一個下鄉插隊的知青一樣,他們把最美好的青春留在那片土地,但心中卻無時無刻不盼望著早點回到自己的故鄉。然而,等這一天來到的時候,吳觀潮和楊紹荃卻必須做出一個重要決定。

  

  
那時候,只有單身青年才有資格拿證明回上海去,這就意味著,吳觀潮和楊紹荃的婚姻必須終止,這對他們來說是個不小的打擊,不僅如此,他們現在還有一個3歲的兒子,想回去更加困難。
但是面對親情和未來,吳觀潮和楊紹荃還是選擇了後者。

  

  
那時候在雲南當地,夫妻離婚並不複雜,也幾乎不需要什麼證明,只要外人看來,夫妻感情不和,兩個人就可以離婚。就這樣,吳觀潮和楊紹荃離了婚。現在楊紹荃最擔心孩子。
楊紹荃問吳觀潮,孩子怎麼辦,吳觀潮說:「放心,兒子已經安頓好了。」他還向楊紹荃保證,將來一有機會就把孩子接回上海。可實際上,吳觀潮已經將兒子送給西雙版納當地一戶沒有孩子的人家。
回到上海,吳觀潮很快站穩腳跟,但是他和楊紹荃的關係卻走到盡頭,他愛上了一位領導的女兒,此後不久,便和楊紹荃分道揚鑣。

  吳觀潮組建了新的家庭,女方家庭條件好,在事業上給了吳觀潮很大幫助,他也過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只是,吳觀潮在西雙版納的那段日子,他始終不願再提,也更不會想自己的兒子。
多年後永輝長大成人,知道自己身世後,踏上了尋父之路。在路上,永輝還偶遇了四個小夥伴,也都是去上海找自己的父母。

  

  
這一日,永輝終於見到了吳觀潮,但父親臉上卻看不見一點笑容。永輝想與父親相認,但吳觀潮卻懷疑他,還要讓他拿出證據。
永輝沉默,說自己拿不出任何證據,他沒想到父親竟會說出這樣的話,更讓他失望的,還有他的母親。
自從和吳觀潮分手,楊紹荃又認識了一個男人,也很快結了婚。但是對方去了日本,留下她一人獨守空房,後來,楊紹荃便開始自暴自棄。
永輝找到母親時,楊紹荃非常愧疚,可是當永輝想認她時,楊紹荃又推給了吳觀潮,不想接受兒子。
永輝覺得自己是「多餘的人」,最終他決定離開上海回西雙版納,和養父母一起生活。而其他四個孩子,父母也都有了自己的家庭,於是全都選擇了回去。

  

  
《孽債》這部電視劇,相信很多人都記得,它寫透了一代知青的悲歡離合,特別是經歷過上山下鄉那段歲月的人,更能體會劇中人物的酸楚。
記得片中曾經唱過「美麗的西雙版納,留不住我的爸爸」,的確,五個孩子不會理解,為什麼西雙版納留不住自己的父母,而繁華擁擠的城市才是他們留戀的家。只能說,他們的父母們也是被浪潮裹挾著前行的一代,所以別無選擇。

  

  
最讓人感動的還是五個孩子,從西雙版納千裡迢迢來到上海尋找父母,滿心歡喜,卻不曾想到,自己的到來是「一石激起千層浪」。
孽債背後,是兒女們向爸媽討回渴望多年的親情,只可惜,這是一筆難以講清和還清的感情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豆瓣8.3《孽債》:從時代背景和複雜人性淺析「知青」的命運軌跡
    這是怎樣一部史詩般的電視劇,經得住時間的考驗,歷久彌新,今天小編就從時代背景和複雜人性兩個方面解析一下該劇霸屏的原因。01 《孽債》創作的時代背景,反映了知青這一代人的悲歡離合1968年到1978年,誕生了一個時代的符號「知青」,即自願從城市去到農村和農墾兵團務農或建設保衛邊疆的「知識青年」。萬千熱血青年響應「上山下鄉」的號召,前赴後繼奔赴祖國邊疆。
  • 豆瓣8.3《孽債》:從時代背景和複雜人性淺析「知青」的命運軌跡
    01 《孽債》創作的時代背景,反映了知青這一代人的悲歡離合1968年到1978年,誕生了一個時代的符號「知青」,即自願從城市去到農村和農墾兵團務農或建設保衛邊疆的「知識青年」。萬千熱血青年響應「上山下鄉」的號召,前赴後繼奔赴祖國邊疆。他們在那裡揮灑著自己的青春,充滿了對未來與前途未卜的迷茫與彷徨。
  • 豆瓣8.3《孽債》:小時候印象最深刻的電視劇,從時代背景和複雜人性淺析「知青」的命運軌跡
    這是怎樣一部史詩般的電視劇,經得住時間的考驗,歷久彌新,今天小編就從時代背景和複雜人性兩個方面解析一下該劇霸屏的原因。01 《孽債》創作的時代背景,反映了知青這一代人的悲歡離合1968年到1978年,誕生了一個時代的符號「知青」,即自願從城市去到農村和農墾兵團務農或建設保衛邊疆的「知識青年」。萬千熱血青年響應「上山下鄉」的號召,前赴後繼奔赴祖國邊疆。
  • 《孽債2》被指少了「知青味」「上海味」
    電視劇《孽債2》在東方電影頻道開播至今,收視率一路走高,最高5.5%的收視率令該頻道新年伊始就迎來了開門紅。但隨收視同步高漲的,卻是觀眾和網友的討伐聲。記者在網上發現,不少觀眾認為,沒有啟用原班人馬,是該劇的一大失誤,長大後的孩子們明顯少了「雲南味」。更多的上海觀眾表示,該劇的臺詞很少出現上海話,令本地觀眾缺乏親近感。
  • 「知青歲月」阿偉不是「孽債」
    每當人們得知我曾經在西雙版納上山下鄉十年的經歷後,他們都會善意地玩笑我:「你有沒有孽債啊?」我想不到,一部文藝作品會博得如此大的社會效應!憑心而論,從曾經上山下鄉去過版納以及至今還留在那裡的知青們的角度看,尤其是5個「孽債」所處的農場背景的知青角度看,這部作品的成功,主要在於電視劇裡反映的當年知青返城後的境遇而非那些「孽債」的故事。
  • 暢談《孽債》背後的故事情節以及劇中的歌曲
    全大媽是當年插隊安徽的知青,返城後才結婚生子,孩子出生時她36歲,丈夫41歲。雖然十年前已經看過,如今仍然不願落下一集。  當年《孽債》選取了一個巧妙角度,講述了知青們的經歷,讓一代人為之動容。  當年曾下鄉黑龍江的知青馬以鑫說:「感情很複雜,酸甜苦辣五味俱全,很難說清,也無法忘記,《孽債》的重播勾起了人們的懷舊之情。」
  • 90年代電視劇《孽債》道盡了當時多少上海知青和雲南棄兒的心酸?
    不知道大夥對90年代一部叫《孽債》的電視劇是否還有印象?該劇是上海電視臺於1994年拍攝的20集電視連續劇,根據作家葉辛的同名小說改編。由葉辛編劇,梁山,夏曉昀導演,黃蜀芹總導演,趙有亮,嚴曉頻,王華英等主演。 講述五個孩子從西雙版納到上海尋找自己親生父母、多年前返回上海的知青的經歷。
  • 雲南返滬知青講述過去支邊,讓我想起了《孽債》劇情
    他們在那裡揮灑著自己的青春,十年一夢,大返城的洶湧狂潮將這群已不再年輕的青年人帶回家鄉,在這片他們曾經耕耘過的熱土上,不僅曾留下汗水和淚水,還有他們生命的痕跡。 --摘自豆瓣《孽債》影評!孫阿姨就是隨著當年上海知青下鄉返滬一起回來的上海媳婦,自己的過往像極了《孽債》裡的橋段,說起過去,往事歷歷在目。
  • 當年上海觀眾為什麼那麼喜歡電視連續劇《孽債》?
    可是觀眾難以抑制追劇的渴望心情,仍然有許多觀眾打電話給電視臺,誠懇地說只要當晚播出該劇一睹為快,再晚都不在意。1995年上海電視臺播出的電視劇《孽債》,牽動著無數顆普通人的心。《孽債》當時何以受到觀眾特別是上海觀眾的追捧?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該劇是知青題材。
  • 姥姥的告誡:男人,千萬別欠這三種親情債,欠了,難還清
    人這一生,短短數十年,免不了會欠下一些東西,還清了,人生才能自在,若是拉拉扯扯的還不清,或許再無還清的機會,自己心難安,也會招來別人閒話。一個人要是欠了別人財物上的債,並不難還清,因為它有個具體的數目,自己心中也有底,只要努力,總有一天能還清。
  • 詩歌:罪債全還清 Jesus Paid It All
    主替我捨身,罪債全還清, 無數罪孽汙穢心,主洗比雪白淨。 2.我今確實知道,惟主權能浩大, 可使麻瘋潔淨,鐵石心腸軟化。 主替我捨身,罪債全還清, 無數罪孽汙穢心,主洗比雪白淨。
  • 「知青歲月」留在紅土高原上的「孽債」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在雲南西雙版納的密林,發生了各地知青大返城的狂潮。那時,在紅土高原已生活了一段時間的重慶男知青們與同在一起「屯墾戍邊」的上海知青、昆明知青、北京知青等結婚,並有了孩子。為了回到故土和親人們的身邊,他們把孩子送人、有的拋在汽車站、有的甩入叢林。幾十年過去了,進入天命年的他們,聚在一起談起20幾年前他們的「孽債」時,無不扼腕擊節。
  • 知青孽債——養豬班的女犯人
    序:這個故事裡的孩子,就像是知青作家葉辛,三十多年前寫的《孽債》裡許多失去父母,被丟棄在鄉下,或者邊疆,或山地一樣,又給知青的歷史添了一個可憐的,從小就失去父母的孩子。不知這個孩子如今在哪裡?不知他活得怎樣?不知他是否知道自己的身世?北京女知青鴿子坐在團部縫紉室裡,正咔咔咔地踩著縫紉機,給肚子裡的小寶貝專心致志地縫紉著一件小衣服。
  • 《孽債》在閔行重新開拍,還有續集,五個孩子長大後……(內有話劇《無人生還》贈票10張)
    電視連續劇《孽債》海報電視連續劇《孽債》曾經引起多少知青家庭共鳴,曾經風靡一代人。許多人通過畫面再次感受過去的日子,邊看邊哭,感慨萬千。 而今,《孽債》重新開拍,還要有續篇了呢!時隔20年,葉辛關心打造全新的《孽債》三部曲系列電視劇,該劇將在保留原著精髓的基礎上,結合現代觀眾的接受習慣和觀影特點,對小說內容進行擴充和拓展,包括五個孩子回到上海、長大成人、出國留學、新的時代、新的觀念、產生新的感情問題。
  • 李尚敏還完債了嗎為什麼欠了那麼多錢 欠多少錢債還清了嗎
    李尚敏還完債了嗎為什麼欠了那麼多錢 欠多少錢債還清了嗎  喜歡看韓國綜藝的人一定都知道李尚敏的名字,近日李尚敏在節目中回應稱自己終於要還完69億韓元的欠債了,以後可以開始正常生活了。  李尚敏還完債了嗎  11日,韓國藝人李尚敏宣布他已經還清全部69億8000萬韓元(約人民幣4220萬元)債務。  日前,韓國綜藝藝人李尚敏出演了金英哲主持的廣播節目《金英哲的力量FM》,在節目中李尚敏大方透露了自己的財政狀況。李尚敏在2006年的時候因為生意失敗欠下了69億韓元(折合人民幣4千萬)的巨額債務。
  • 還清前世債,了卻今生緣
    偶然相遇人世間是前世的債,長久的總是太長久也許你不應該踏進我的世界也許我不應該接納你的一切昨天已經過去,明天就要別離只希望你餘生無波瀾,有人與你共悲歡百世輪迴,千年等待,一朝夢醒,仰天大笑百世輪迴後我還是我,你卻不再是曾經的你了三世因果,六道輪迴輪迴百轉,為君修緣等待千年,只為遇見還清前世債
  • 還記得24年前的電視劇《孽債》麼?主演現狀大揭秘
    1995年,上海電視臺播映了一部家庭倫理劇《孽債》,這部電視劇當時可以稱得上萬人空巷,初播的滬語版本創下了42.62%的超高收視率。電視劇《孽債》改編自葉辛的同名小說,講的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一批上海知青去到雲南插隊,在時代的背景下,有的人在當地落戶,甚至有了孩子。在上山下鄉運動結束後,他們中的一些人為了能回到上海選擇放棄家庭,連孩子也一起留在雲南。
  • 傅晶演繹火熱《知青》大潮 純愛媲美《山楂樹》
    這部完整講述一代知青上山下鄉故事的電視劇將那個火熱年代再次呈現在觀眾的面前,劇中人物真實而坎坷的命運讓人唏噓,而劇中傅晶和唐曾的唯美浪漫的愛情故事堪比《山楂樹之戀》。網易娛樂10月13日報導 由著名作家梁曉聲編劇的大型年代戲《知青》已經拍攝近三個月。這部完整講述一代知青上山下鄉故事的電視劇將那個火熱年代再次呈現在觀眾的面前,劇中人物真實而坎坷的命運讓人唏噓,而劇中傅晶和唐曾的唯美浪漫的愛情故事堪比《山楂樹之戀》。
  • 上世紀的渣男電視劇《孽債》,幾個小主角如今怎麼樣了?
    其實渣男並不是現在才有的,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渣男也是普遍存在的,而渣男拍成的電視劇《孽債》,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還是獲得了不小的震動的。2000年黃蓉蓉後來考取了上海戲劇學院,畢業之後黃蓉蓉並沒有選擇出名迅速的電影和電視劇而是認認真真的做起了話劇和舞臺劇,較少涉及影視作品。
  • 1995年電視劇《孽債》
    《孽債》是上海電視臺於1994年拍攝的20集電視連續劇,根據作家葉辛的同名小說改編,黃蜀芹執導,趙有亮等主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