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過程中最先受力的就是魚鉤和子線,好多釣友一直在問子線和魚鉤之間有沒有固定的搭配技巧,這裡大咖肯定的講沒有固定的搭配準則,比方說0.4的子線可以搭配1號袖鉤同時它也可以使用2號袖鉤,但是它們之間的搭配卻有邏輯可循,只要根據魚種、活性、魚情三個因素的判斷不同的情況不同的應對方式,搭配自然就很簡單,接下來我們就從這三個方面進行詳細的闡述。
魚種不同搭配方式不同
魚種的不同它們的身體構造、爆發力也不近相同,就如同鯉魚和鰱魚,是屬於大體型魚種,但是嘴型的大小不同它們在魚鉤的選擇上就會不同,同樣是兩斤重的鯉魚和鰱魚它們的子線線號可以一致,但是鉤子的大小卻要相差兩個號,比方說兩斤的鯉魚魚鉤用到伊勢尼5號,但是鰱魚使用5號的魚鉤就會太小,小號的魚鉤很容易發生脫鉤空槍現象,嘴型的不同魚鉤的大小也會不同。
爆發力不同導致的子線不同,南方比較常見的鯪魚屬於爆發力超級猛的一種魚,所以很多釣友都說:「釣三兩重的鯪魚就需要帶失手繩」,說法雖然有些誇張,但是一斤的鯪魚瞬間的爆發力絕對頂的上3-4斤鯉魚的拉力,但是鯪魚的嘴巴又比較小,如果按照以往釣鯉魚的子線魚鉤選擇,絕對讓你切線切到懷疑人生,所以一般魚鉤3號伊勢尼搭配1.5號的子線應相對較穩妥,這裡延伸一點,釣鯪魚我一般不使用尼龍子線而是直接使用0.4號PE線,鯪魚嘴巴小且生性謹慎過粗的子線很容易造成擋口,PE線的好處就是質地軟且拉力值大,根本不用擔心切線跑魚,爆發力的不同導致子線選擇的不同。
活性不同搭配方式不同
一年四季中魚的活性會隨著水溫的改變、身體的改變而變化,活性的高低變化直接影響著子線所承受的拉力值的變化,就比如春季魚甩籽時身體可能是一年四季中最無力的時候,這個時候同樣的魚鉤線號可以小最小到四個線號。
案例:今年4月初夜釣,那個時候一般魚已經甩籽完畢,使用了3.6米0.8+0.4+3號袖鉤,作釣剛甩籽完畢的大板鯽,很多時候就是這樣釣小魚遇到大魚,釣上了一條接近6斤重的大鯉魚,雖然上魚過程很辛苦,但是經過十分鐘的軟磨硬泡最終把它釣上來了,一條挺著大肚子的鯉魚。
其實這個案例僅僅是個例,但凡鯉魚稍微用力子線絕對會切,但是因為鯉魚的身體變化沒有過多的力氣,魚鉤和魚線的搭配也存在這種個例情況,就如晚秋之後水溫降低魚的活性降低,夏季釣半斤左右的板鯽可能需要使用3號袖鉤+0.6子線才最有保障,但是水溫降低後的這段時間完全可以降低一個線號使用0.4的子線。
魚情不同搭配方式不同
魚情這裡指的是密度和開口性,黑坑最容易體會這種魚情變化帶來的搭配方式的改變,黑坑搶魚和偷驢同樣的魚鉤不同的子線大小效果截然不同,搶魚過程都是生口魚居多,餌料味型對口都是在卡卡連竿狀態,雖然過粗的魚線會造成擋口但是面對的是生口魚這種影響可以說是微乎其微,為了能夠上岸6H8H的超硬竿,沒有粗的子線搭配固然不行。
而在偷驢的時候這種搭配就必須要進行改變,雖然還是使用新關東1號魚鉤,但是子線上必須小上一號,因為偷驢大都面對的是滑口魚回鍋魚,這種魚開口謹慎過粗的子線就會發生擋口的情況,造成魚口打不中魚。
寫在最後
子線和魚鉤沒有固定的套路搭配,只有經驗之談,一般的情況下半斤以內的0.6+3號袖鉤、半斤到一斤使用0.8+4號袖鉤,一斤到兩斤使用1+3號伊勢尼,這差不多都是比較常見的魚情、魚種、大小的搭配方式,如果出現以上三種個例情況則需要經驗性的增大或縮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