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端新聞·大河報記者劉瑞朝文圖
黃河沿線將打造「自然風光+黃河文化+慢生活」沿黃生態廊道,邙嶺將打造「春賞花、夏乘蔭、秋採果、冬觀景」邙嶺森林生態文化體驗路網體系。
大河報記者從鄭州市人民政府了解到,《鄭州市2021年林業生態建設工作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已經發布,鄭州將實施國土綠化面積31312畝(含種苗花卉6400畝),完成108個森林鄉村和11個森林特色小鎮創建工作。
【邙嶺】春賞花、夏乘蔭、秋採果、冬觀景打造邙嶺森林生態文化體驗路網體系
沿黃生態帶建設包括三個方面。一方面是邙嶺綠化提升工程,加大西部邙嶺綠化力度,利用反坡梯田、育林板等綠化技術,對邙嶺荒坡、荒溝實施立體綠化,營造水土保持林、國儲林,栽植多年生草本花卉、灌木綠植,減少黃土裸露,治理風沙源和水土流失。
沿邙嶺主要交通道路兩側,各栽植1-2行常綠喬木和花灌木、草花地被,用「綠廊、花徑、果香」連通S312、大河文化綠道、歷史文化景點、生態民宿、觀光採摘園等,形成「春賞花、夏乘蔭、秋採果、冬觀景」的邙嶺森林生態文化體驗路網體系。
圍繞「雙槐樹、虎牢關、漢霸二王城、西山」等歷史文化遺址,實施生態保遺工程,營造防護林、景觀林,打造遺址公園。
【綠道】建設「自然風光+黃河文化+慢生活」沿黃生態廊道
沿黃生態廊道和綠道仍然是重點之一。根據《實施方案》,自惠濟區江山路向東至中牟縣狼城崗,沿黃河大堤兩側及延展區規劃建設沿黃防護林帶和S312生態廊道,優化特色經濟林種植園,建設休閒採摘園。
對歷史文化節點、重要交通路口節點進行高標準綠化,建設生態文化公園、遊園。對現有防護林和苗圃進行改造提升,降低鬱閉度,調整樹種結構,提升林分質量,增加花草地被和灌木綠植,鋪設遊路棧道,建設休閒驛站,開展森林鄉村、特色小鎮創建工作,打造一條「自然風光+黃河文化+慢生活」的沿黃生態廊道,實現「北靜」發展目標。
《實施方案》提出,沿大河文化綠道兩側,結合邙嶺荒坡綠化提升和溼地生態修復,建設護坡林、護路林、防浪林和溼地植物生態涵養帶,並連通邙嶺上歷史文化遺址和交通道路網絡,打造集合生態、休閒、旅遊等多功能於一體的黃河生態文化旅遊綠道。
【布局】打造城市生態隔離帶建設鄭州城區生態走廊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鄭州市將打造城市生態隔離帶。結合城鄉接合部環境整治和「四好」公路建設,持續對G107、G343、S312、京港澳高速等國省幹線公路兩側實施綠化提升。
城市建成區以外沿線是耕地的按照單側5米的寬度,採用常綠樹種為主、喬灌草花合理搭配模式,規劃建設道路生態廊道,並與城鄉接合部環境整治、鄉村振興和已建成的生態廊道有機結合,打造環城鎮建成區的生態隔離帶。
城市建成區以內,結合城區綠化,按照「疏林草地、綠籬花叢、景石小品」等模式,打造城區生態走廊。在進行生態廊道和綠化隔離帶建設時不得佔用永久基本農田。
【運河】實施大運河綠化工程優化濱河生態空間
「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裡賴通波。」風流人物俱往矣,運河故事沉水底,但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卻有十分重要之意義。汴河新柳是曾經的鄭州八景之一,通濟渠在惠濟區留下了遺蹟。而根據《實施方案》,鄭州將實施大運河綠化工程。
《實施方案》提出,在城市建成區(含建制鎮)外具備條件的主河道有水段,進一步優化濱河生態空間,在嚴格保護耕地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生態綠化用地、林地和拆遷跡地、山區「四荒」(荒山、荒溝、荒丘、荒灘)、農村「四旁」(村旁、路旁、宅旁、水旁)等閒置土地資源,栽植河堤防護林、水源涵養林。
山區段,對水岸線至第一層山脊可視範圍內的宜林地、無立木林地等,開展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和栽花種草,治理水土流失,涵養水源;平原段,通過新造和更新改造,完善提升沿河生態廊道,建設農田防護林網,打造濱河生態防護林體系。
【工程】繼續開展森林鄉村和特色小鎮建設推進5個森林公園建設
小橋流水人家,孤村落日殘霞。森林鄉村和特色森林小鎮將給廣大民眾提供郊外的詩意和遠方。
《實施方案》提出,結合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引導村鎮群眾利用農村「四荒」「四旁」等土地資源進行綠化美化,開展村鎮綠化、庭院美化,爭創省級森林鄉村、特色森林小鎮。根據計劃,2021年鄭州市要完成108個森林鄉村和11個森林特色小鎮創建工作。
按照既有規劃,持續推進鞏義河南嵩頂國家森林公園、鞏義河洛溼地公園、新密市雪花山森林運動公園二期、鄭州黃河溼地中牟鳥類棲息地、中牟趙口引黃灌區沉沙池生態修復工程(中牟雁鳴湖溼地公園)等5個森林(溼地)公園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