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按
2013年,雙柏縣成為南京大學定點幫扶對象,南京大學一批批優秀學者、青年幹部紮根雙柏,發揮教育、科技、人才優勢,依託雙創辦等部門,幫助當地提高「造血」能力。2019年4月,雙柏以零錯評、零錯退、零漏評、群眾認可度95.92%的成績實現脫貧摘帽,目前貧困發生率降至0.76%。
今天,中國教育報頭版頭條刊發了以《南京大學發揮人才、科技、創新優勢定點幫扶雲南雙柏——彝鄉唱響富民謠》為題的報導,講述了南京大學發揮三大優勢定點幫扶雲南雙柏的動人故事。
南京大學發揮人才、科技、創新優勢定點幫扶雲南雙柏——
彝鄉唱響富民謠
《中國教育報》10月12日報導
【編者按】
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是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協同發展、共同發展的大戰略,是加強區域合作、優化產業布局、拓展對內對外開放新空間的大布局,是實現先富幫後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的大舉措。
近一段時間以來,中國教育報記者走進接受幫扶的地區,發現多地多校完善結對機制、細化幫扶舉措、紮實推進東西部教育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攜手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共同走向全面小康,各項工作取得了新進展、新成效。今天起,本報推出「決勝全面小康 決戰脫貧攻堅·聚焦東西部教育對口支援」專欄,聚焦對口支援中的區域、高校典型做法和經驗,對口支援中湧現出的優秀掛職幹部、支教教師以及精準扶貧典型項目,全方位、多角度報導東西部教育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給當地帶來的可喜變化、留下的一片深情。
南京大學學生在雲南省雙柏縣和平村開展扶貧調研。(資料圖片)
車輛在霧氣繚繞的崇山峻岭中盤行,藍天白雲和青山綠水的環繞中,低頭望去,懸崖峭壁近在咫尺。
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雙柏縣仿佛是隱沒在哀牢山東麓的秘境,山區面積佔比99.7%,縣內沒有一平方公裡完整的平壩,閉塞的地理環境讓雙柏這個「中國彝族虎文化」的故鄉,遭遇了發展困境。
一次跨越1800公裡的牽手,給雙柏人脫貧攻堅平添了幾分底氣。2013年,雙柏縣成為南京大學定點幫扶對象,在「雙柏所需、南大所能」的原則下,南京大學一批批優秀學者、青年幹部紮根雙柏,發揮教育、科技、人才優勢,幫助當地提高「造血」能力。持續7年的接力攻堅使得最終幾個數字被定格:2019年4月,雙柏以零錯評、零錯退、零漏評、群眾認可度95.92%的成績實現脫貧摘帽,目前貧困發生率降至0.76%。
消費扶貧——
倒逼生產觀念轉型升級
一場大雨趕走了雙柏夏日的暑熱,也喚醒了大山深處的「精靈」。
夏季是雲南的食菌季節。如今,這些大自然饋贈的鮮美不再是本地人舌尖上的獨享,松茸、牛肝菌、雞樅菌等十幾個品種的菌子陸續被端上了南京市民的餐桌。
消費扶貧,一頭連著貧困地區的「錢袋子」,一頭連著城市的「菜籃子」,通常被視為最直接、見效最快的扶貧方式之一。從學校直接採購到搭建外部推廣平臺,南大人一直致力於幫助雙柏本地農產品打開銷路,對接更廣闊的國內市場。
然而,山貨的出山之旅並不總是一帆風順。
在雙柏縣妥甸鎮,有著600多年歷史的妥甸醬油經過18個月自然發酵而成,營養價值豐富,可是銷往外省後最初並未如願收穫好評。
原來,雲南本地人口味較重,偏鹹的醬油並不適合江浙人的味蕾。為了幫助妥甸醬油開拓市場,南京大學專門組織江蘇連雲港工程研究所專家前往醬油生產廠家改進生產技術,調整口感。如今,妥甸醬油已成功銷往全國各地。
為了進一步對接市場需求,南京大學師生組成社會實踐志願服務團。在為期一個月的調研中,團隊幫助雙柏梳理全縣84個鄉村外銷型農業作物的種類和種植規模,「一戶一策」指導農業生產。
「消費扶貧要尊重市場規律,與消費地市場實現精準對接才能保證消費扶貧持續健康發展。」在南京大學掛職幹部、雙柏縣副縣長王建富看來,推動農產品融入全國大市場,帶來的是當地思想觀念、生產模式的一系列變革。
在經歷了幾番碰壁後,妥甸鎮原生佛手雞養殖基地負責人劉燚發現,市場上雞的養殖周期普遍在90—120天,而本地農戶的養殖周期通常在一年以上,不僅增加了人工和飼料成本,而且在口感上偏柴,需要長時間燉煮,並不適應大城市白領快節奏的生活。
「以前我們認為散養的模式最健康,養殖周期越長越好,後來發現並非如此。」對於科學養殖,劉燚有了新的認識。在南京大學的資金幫扶下,劉燚正在建設標準化的籠養基地和屠宰場,針對外省客戶的口味特點,縮短佛手雞的養殖周期,並嘗試開發雞肉休閒小零食。
與多數地方靠行政力量推動消費扶貧不同的是,南京大學專門成立雙柏南大勵行科技園發展公司,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探索在生產、流通、消費各環節打通制約消費扶貧的痛點和難點,在貧困地區和消費市場之間架起橋梁。
一年多來,公司精心打造了「情系雙柏」和「情系滇西」兩個系列的農特產品,在設計、包裝上下功夫,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打造特色銷售渠道,目前銷售額已突破800萬元。
「外界的助力可能會帶來一時的消費,但要形成可持續的消費扶貧效應,還需要在生產端來一場供給側改革。」雙柏縣農業農村局黨委書記李梅深知,特色農產品要追求品位和質量,推動農產品標準化、品牌化,才能讓綠色、有機的金字招牌擦得更亮。
產業扶貧——
激活產業發展原動力
「腰杆更硬了,底氣更足了。」最近,雙柏縣大莊鎮農盛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陳衛兵正計劃著擴大蔬菜種植面積。
今年,南京大學與農盛農業「結對子」,將其打造為南京大學訂單式農業生產基地,首筆300多畝的蔬菜訂單已經籤訂,涵蓋蘆筍、娃娃菜等16個蔬菜品種。
雲南光照充分,紫外線強,蔬菜瓜果病蟲害相對較少。5年前,正是看中了雲南優越的氣候條件,來自浙江溫嶺的陳衛兵選擇投資雙柏。
「一開始沒有穩定的銷售渠道,蔬菜價格受市場波動影響大,碰上行情不好的時候,蔬菜只能爛在地裡。」陳衛兵曾動員當地農戶種植辣椒,公司免費提供種苗和肥料,可農戶擔心承擔風險,響應者寥寥無幾。
南京大學保價訂單的合作模式徹底打消了市場銷售的後顧之憂。如今,公司帶動320多戶農戶進行蔬菜種植,在提供種苗和種植技術的基礎上,與農戶籤訂回購合同,以保底價的方式實現百分之百回購。
從過去單純的「造血式」扶貧到激發農民的內生動力,在高校、企業的多方帶動下,大莊鎮綠色蔬菜生產走上了規模化、產業化發展道路,逐步成為全鎮農民增收的重要支柱產業。
「貧困地區脫貧根本措施是發展產業,要讓消費扶貧的市場紅利最後能夠真正落到扶貧產業上,就要助力當地培育形成亮點突出、特色鮮明的優勢產業。」紮根雙柏的日子,讓王建富愈發意識到因地制宜發展支柱產業的重要性。
不僅在大莊鎮,「一鄉一業」「一村一品」正成為雙柏縣經濟發展的新格局。
種黃精收黃金、種重樓住高樓、種續斷窮根斷……這是流傳在雙柏縣愛尼山鄉的一段順口溜。
曾經的愛尼山鄉底子薄,貧困程度深。境內山高坡陡箐深,「隔山喊得應,見面跑死馬」,一代又一代人的夢想似乎總也飛不出哀牢山的層巒疊嶂。
經過多方考察,愛尼山鄉決定「靠山吃山」,依託得天獨厚的森林資源優勢,「把山當地耕,把藥當菜種」,大力發展中藥材種植產業。截至目前,全鄉種植中藥材達5萬餘畝,入駐中藥材種植企業5家,組建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15個,帶動1850多戶農戶增收致富。
「發展中藥材種植產業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雙贏,為愛尼山鄉贏得了『雲藥之鄉』的美譽。」愛尼山鄉黨委書記李冬梅介紹,對接生物醫藥大健康產業後,愛尼山鄉有了更宏偉的藍圖——建設「中國彝鄉康養小鎮」,努力打造醫藥種植、森林旅遊、養生基地。
科技扶貧——
念起脫貧致富「智慧經」
最近,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何楨祥加快了生物驅蚊劑的研髮腳步。這項新產品以楚雄州本土生長的印楝果實為原料,開展生物殺蟲劑關鍵成分印楝素的提取方法與工藝研究,真正實現安全、高效、環保。
項目研製成功後,南京大學將引進資金在楚雄南大科技園建立生物蚊香廠,並向蚊香廠提供專利產品全套技術。
作為人才與科技資源高地,高校如何發揮科技優勢助力脫貧攻堅,是南京大學一直探索的課題。2019年,南京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楚雄州雙柏科技園正式揭牌,這是南京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在江蘇省外建設的唯一的大學科技園區。
在科技園去年舉行的科技項目楚雄對接交流會上,包括「生物驅蚊劑新產品」在內的10多項科技項目成功找到了「婆家」。藉助交流會,南京大學專家教授、企業家擰成了一股繩,共同助力雙柏縣高新產業發展。
為了吸引更多高新技術企業入駐,園區為企業提供審批、財政、稅收政策等方面的支持,為農戶及合作社提供科技中介服務、科技成果的技術推廣服務,企業發展所產生的稅收全部反哺雙柏。
「高校開展定點扶貧工作,不能簡單以投入多少作為評價標準,不能以數字論英雄。高校的優勢在長遠,在人才和教育,在科技和創新。」南京大學校長呂建認為,要真正把高校的優勢發揮到定點扶貧領域,把雙柏打造成高校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試驗田和特區。
科技的種子正在這塊試驗田裡生根發芽。2019年,南京大學將工業大麻項目引進雙柏,總投資達3.2億元。項目的背後是南京大學教授朱海亮團隊研發的植物成分分離純化核心技術。
「雲南有種植工業大麻特有的地理條件,工業大麻的管制特點又適合在原產地開發加工,深加工的利潤將留在當地,從而帶動當地百姓增收致富。」雙柏工業大麻項目負責人張軍良表示,項目建成後將實現對工業大麻的基地化種植和有效利用,在醫藥、化妝品等領域開拓新市場。
如今,工業大麻項目帶來的集群效應已經顯現,雙柏縣規劃了面積達110畝的工業大麻產業園,吸引了3家工麻企業先後落戶,這標誌著雙柏的工業大麻產業群初步形成。
隨著人才、科技、創新資源在雙柏的不斷匯聚,南京大學黨委書記胡金波對「雙柏所需、南大所能」8個字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以前講『南大所能』講的是能力,是指南大有多大力就使多大力;今後講『南大所能』應當講『能量』,南大擅長什麼我們就努力為雙柏奉獻什麼,真正把南大所能、南大所長輻射到雙柏去」。
來源:中國教育報
原標題:《頭版頭條!中國教育報報導南京大學發揮三大優勢定點幫扶雲南雙柏》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