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女喜劇演員太少了。比如最近熱播的《脫口秀大會第三季》,除了思文、趙曉卉、楊笠、雙胞胎,只有幾個表現一般的新人。放眼望去,根本沒有幾個拿得出手的女喜劇演員。即便把拿不出手的都算上,女喜劇演員的數量也是少得可憐。
再看整個表演圈,女演員的數量卻超級多,影視演員、歌手、模特都是女多男少。不僅中青代如此,新生代也是一樣,任何一個表演班裡都有70%以上的女學生。
那麼問題來了:女演員這麼多,女喜劇演員為什麼這麼稀少?
問題的答案,不容易從剛出名不久的新喜劇人身上得出。她們還沒有經歷過漫長時間的考驗,往後能不能一直做女喜劇人是未知數。想要弄明白「女喜劇人為什麼稀少」這個問題,必須從一個成名已久並且影響力巨大的女喜劇人身上研究。
賈玲,就是這樣一個名氣夠大、從業時間夠久的女喜劇人。
賈玲是標準的「80後」,跟八零後標誌人物韓寒一樣,生於1982年。
跟韓寒不同的是,賈玲沒有一個從事文藝工作的父親。她從小長大的家庭,是個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農村家庭。
貧窮、無聊,充斥著小賈玲的童年生活。她唯一能夠自得其樂的事情,就是聽相聲。
那個年代沒有德雲社之類的相聲團體,也沒有打開手機刷個沒完的喜劇節目。小賈玲聽相聲只有兩個渠道,一是電視裡的《曲苑雜壇》,二是磁帶裡的相聲集錦。
這樣聽相聲從小聽到大,在沒有任何文藝薰陶的環境下,小賈玲對表演有了深深地期待。
從左至右:賈玲母親、小賈玲、賈玲父親
賈玲上初中以後,對表演的興趣越來越濃厚。
沒有任何文藝背景的賈玲母親,滿懷善意地理解了女兒對表演的渴望。母親主動提出:給孩子報個藝術班。
今天我們可以看到,正是這位平凡母親的理解和支持,成就了登上中國喜劇巔峰的賈玲。
不過因為家庭文藝基礎太薄弱,賈玲的天資很一般。一心想要學舞蹈的小賈玲,因為身材比例先天不好看,退而求其次學了舞臺表演。
那個年代的孩子,一旦學上能夠登臺的專業(表演、朗誦等),就很容易陷入「虛榮」。這裡說虛榮不是貶低賈玲,是對那代孩子心理狀態的客觀描述。他們的普遍表現是:瘋狂登臺,在大人們不由分說的誇讚聲中刷存在感。
而他們瘋狂刷存在的舞臺,不過是十裡八村舉辦的各種小型演出。
這些在今天看來土味十足、尷尬連連的破舞臺,是小賈玲磨練舞臺經驗、打下表演功底的戰場。可惜的是,因為基礎過於薄弱,從初中到高中一直表演不斷的賈玲,並沒有考上中戲北電錶演班。
藝考失敗的賈玲像霜打的茄子,沒了往日登臺表演的積極性。經過這次失敗,她認識到之前的「虛榮」都是不靠譜的,小舞臺的演出經驗並不能成就演藝大路,表演正規軍並不接受小地方的土味演員。
在賈玲最垂頭喪氣的時候,當年主動支持她走上藝術道路的母親,再一次主動站了出來。
母親對賈玲說,今年考不上沒關係,咱們明年還有機會!
在母親的鼓勵下,賈玲重新振作起來,第二年再次報考中央戲劇學院。因為有過一次慘痛的失敗,賈玲這次報名時很謹慎,特意多報了一個競爭較小的「戲劇表演相聲班」。
最終,賈玲考入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專業卻是學相聲。
對於這段「誤入相聲專業」的經歷,賈玲給出過一個不知道是真實情況還是搞笑段子的說法。
據賈玲說,她當時被「戲劇表演」和「喜劇表演」兩個專業同時錄取。中戲招生辦老師為了確認賈玲到底要讀哪個專業,打電話到賈玲家。賈玲母親接起電話,用方言回答說「戲劇」,結果被老師誤聽成「喜劇」。
不管真相如何,賈玲的的確確在中戲學起了相聲。
賈玲讀大學期間,正逢國產電影商業化轉型的爆發期,跟影視沾邊的專業都非常火,同學們到處拍片子賺錢。
而賈玲就讀的相聲專業,因為相聲行業大環境越來越差,連個像樣的演出機會都少見,更別提火爆和賺錢了。
畢業時,家裡人給她找了個待遇優厚的穩定工作,但賈玲卻跟自己不好找工作的專業較起了勁。
賈玲說,我要留在北京說相聲。
這場景,像極了今天執意去北上廣深闖蕩的年輕人,還有力勸孩子回家踏實工作結婚的親戚。
因為窮,賈玲只能住北京的地下室。這種地下室廉租房現在已經取締了,當時可以說是必不可少的北漂「窮人樂」。雖然租金極其便宜,但是地下室陰冷潮溼,水電暖供應嚴重不足,最要命的是人多嘴雜,牆壁都不怎麼隔音。住在那樣的環境裡,根本談不上安居樂業,只能說是活遭罪。
支撐賈玲留在北京的動力,除了非要說相聲闖出一片天的信念,還有一個特殊人物的名氣。這個人就是當時屈指可數的相聲名演員馮鞏,也是賈玲大學期間的班主任老師。
四處跟著馮鞏跑龍套,每場演出掙點辛苦錢,回地下室吃饅頭鹹菜。
即便有馮鞏罩著,賈玲依然爭取不到多少演出機會。當時的相聲行業整體跌入谷底,比賈玲大9歲的郭德綱此時也掙扎在溫飽線上,更何況只是個小學徒的賈玲。
最慘的時候,賈玲交不起房租,天天躲著房東,白天幾乎不敢出門;冬天太冷,沒錢天天燒暖氣,就把撿來的報紙糊得老厚,當棉被蓋。
堅持不下去的時候,她就念叨那些大明星,想著自己有一天也會像他們一樣紅。
艱苦奮鬥了很久的賈玲,終於引起馮鞏的高度關注。
馮鞏發現,這個天資不怎麼高的農村姑娘,比所有人都能吃苦,工作也很賣力氣。更關鍵的是,她是真的愛相聲,跟那些只拿相聲當混體制工具的油頭粉面不一樣。
漸漸地,馮鞏開始給賈玲爭取更多的演出機會,她的報酬也越來越高。但賈玲沒有像某些春風得意的人一樣,一有錢就馬上揮霍,四處得意忘形敗德行。
老實的賈玲,把跟師父演出賺到的錢全都收起來。過了很久以後,她突然意識到自己已經有上萬塊存款了,這才搬離艱苦的地下室,住進了乾淨溫暖的單人間。
雖然生活質量有所提高,但賈玲的相聲事業依然不理想。
轉眼賈玲26歲了。對於一個北漂女演員來說,已經算是高齡了。一份跟在馮鞏身後賺點演出費的工作,對奔三之年的賈玲來說根本不叫事業。如果繼續這樣熬下去,未來要怎麼發展,要怎麼生活,結不結婚,生不生孩子。這些賈玲想都不敢想。
她敢想的是,當年宋丹丹29歲才上春晚,我還有時間可以奮鬥。
那時的賈玲年輕漂亮,身材纖瘦,有個男朋友。為了讓自己看起來更好笑,賈玲開始故意增肥。後來增肥很成功,男朋友也永遠離開了她。
看著「胖若兩人」的賈玲,家人們也都很難接受,紛紛勸她早點離開北京相聲圈,回家踏踏實實過日子。
但賈玲不死心,她一定要幹好喜劇這一行不可。
終於,賈玲迎來了事業上的重大轉機:白凱南。
今天因為白凱南抄襲張博洋的段子,這個人的名字我們不太願意提起。但是不可否認,在賈玲事業起飛的道路上,白凱南是極其重要的僚機,是不可或缺的夥伴。
賈玲&白凱南這對搭檔,憑藉新鮮的表演風格和紮實的舞臺功底,一舉奪得相聲大賽三等獎。
與此同時,曾經親手把趙本山送進春晚的姜昆,給賈玲打來電話,表達了對賈玲作品的認可。
姜昆說,我會給春晚推薦你的。
賈玲不僅得到了參選春晚的機會,還做得非常出彩。僅在初審環節,賈玲白凱南就說完了整段相聲,把在場領導逗得捧腹大笑。
要知道,其他人來初審,都只是比劃一下,聽聽領導意見而已。
眼看就要登上春晚,賈玲卻沒敢跟家人提前說明。
原因很簡單:她怕臨時出問題,上不去,讓家人空歡喜一場。
最終在即將登臺的前5分鐘,賈玲火速給家人打電話,讓他們準備在電視裡看自己。
深知賈玲吃了多少苦的家人,看著賈玲在電視機裡說著春晚相聲,一聲也笑不出來。賈爸爸坐在電視機前,止不住地淚流滿面。
上春晚以後,賈玲以為自己要火了,做足了各種心理準備。
但很意外,賈玲並沒有火。
據賈玲自己分析,上了春晚卻沒火,是因為她的節目被安排在0點以後。那個時間的觀眾不多,節目影響力不大。
但實際上,是賈玲白凱南這對組合的氣質,註定不會大紅大紫。
人們可能會看到他們,會被逗笑,再次看見會覺得臉熟,但很難形成深刻的印象,更不會期待他們新的節目。
好容易登上春晚的賈玲,需要一個新的戰場。這時,《百變大咖秀》來了。
應湖南臺導演邀請,賈玲參加當時還是新節目的《百變大咖秀》。
在節目中,賈玲展現了驚人的模仿天賦,搞笑能力也被越來越多的年輕觀眾所熟知。
原本只是特邀嘉賓,因為表現過於出色,賈玲被節目組籤成了常駐嘉賓。
隨著《百變大咖秀》火爆熱播,賈玲的人氣一路飆升。再加上之前相聲大賽、春晚積累的老觀眾,賈玲終於成為了喜劇界的一線笑星。
終於「紅了」的賈玲,並沒有原來想像中的那種興奮和喜悅。
由於在《百變大咖秀》的表演過於搞怪,師父馮鞏提出了嚴厲批評。
很多主流相聲圈的朋友,因為賈玲走上搞怪路線,也都選擇敬而遠之。
賈玲一度猶豫過,要不要繼續錄製《百變大咖秀》。思量再三,賈玲決定走自己的路,讓別人愛說啥說啥吧。畢竟大家只看到賈玲搞怪的醜樣,沒有看到她吃苦十年的辛酸。
後來賈玲越來越胖,人氣也越來越旺。從《百變大咖秀》到《歡樂喜劇人》再到《王牌對王牌》,一個個金牌綜藝與賈玲互相成就。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當人們談起中國喜劇的時候,男演員第一個想到沈騰,女演員好像只能想到賈玲,再多一個就是賈玲的跟班張小斐。
可惜的是,當年全力支持賈玲學藝術的母親,早就去世了。
母親沒能活著看見賈玲的巔峰成就,沒能親眼看到女兒登頂中國喜劇一姐,沒能體驗到當一個一線明星的媽媽是怎樣的感覺——這是賈玲最大的遺憾,是終生都不可能抹掉的心傷。
在小品《你好,李煥英》中,賈玲就像周杰倫致敬母親葉惠美一樣,把媽媽的名字寫進了作品裡。
舞臺上,賈玲哭泣著對遠在天國的母親說:「咱家有錢了,好多好多人喜歡我,我好想你。」
這個小品,看哭了幾千萬中國人。
馮鞏提攜,姜昆推薦,白凱南助陣——這些固然是賈玲成功路上的重要因素。但這些,都比不上賈玲母親的兩次出手:
一個與文藝完全不沾邊的家庭,母親義無反顧地主動讓孩子學藝術。
一個藝考失敗的農村女孩,母親義無反顧地鼓勵孩子再考一年。
不為大人自己的面子而改造孩子,一心只願成全孩子哪怕聽起來不太靠譜的夢想,這才是真正值得歌頌的無私母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