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是如何成為武俠小說界「獨孤求敗」式的人物的?多數人都認可金庸的地位,也知道他文字功底強,講故事的能力強,但這些能力強的作家何其多?歸根結底,在筆者看來武俠小說還是需要一種氛圍感,一種讓人不由自主被帶入故事中的感覺,而要做到這一點,一部作品、兩部作品也許都是不夠的,甚至是十部作品也許都是不夠的,因為獨立的故事讓人讀過就忘,而金庸作品則不同,他利用各部書中種種細節將自己筆下的十五部作品緊密的聯繫在一起,如此將一個完整的武林體系呈現在讀者面前便讓作品除了正篇故事之外有更多的可讀性。
(金庸)
比如金庸在自己筆下的多部作品中都反覆用過幾門武功,像是越女劍法、降龍十八掌、《九陰真經》等武學就被代代相傳下來,又如少林、丐幫、華山派等門派也多次在不同的作品中登場,並且都是一脈相承的, 於是金庸的各部作品就被聯繫在一起,所以金庸筆下並不只有「射鵰三部曲」,只是因為這三部曲在故事連續性上最強才有了這樣的稱呼,事實上金庸筆下的十五部作品也可以說是「十五部」曲。
(獨孤求敗劇照)
那麼問題就來了,從《天龍八部》的北宋哲宗元佑紹聖年間到《射鵰英雄傳》的寧宗慶元五年期間江湖中發生了什麼故事?這期間少說有百來年,這為何金庸不將《天龍八部》寫成另一個三部曲?眾所周知,《天龍八部》堪稱金庸筆下的武學巔峰,這一時代江湖中不僅有中原的丐幫、少林,就連西夏、吐蕃、遼國、大理也是高手如雲,尤其是在故事結尾之時虛竹和段譽兩位主角都已經是多門神功加持,若以他們的傳人為主角,或者直接以晚年的他們為引做文章相信也有不少讀者願意看,為何金庸不寫這段故事?根據《神鵰俠侶》中楊過的判斷,獨孤求敗存活於七十多年前,所以他應該是這個時代故事的主角,不過仔細讀《射鵰》便會發現更大的秘密。
(楊過劇照)
首先是不存在《天龍八部》與《射鵰英雄傳》不同世界觀的問題的,雖說前文已借武功、門派證明過這一點,但對於這兩部作品其實還有一個更直觀的聯繫,那就是大理段氏的傳承,《天龍八部》中最終是由段譽當了大理國的皇帝,而段譽的原型即是歷史上的段和譽,又稱段正嚴,在新修版的《天龍八部》中又提到他晚年出家,由其子段正興繼位,而歷史上這位段正興的兒子就是後來在《射鵰》中被稱為「一燈大師」的段智興了,所以這兩部作品完全是一脈相承的,只不過是金庸刻意避開了中間這空白的百年而已,那麼還是回到之前的問題,為何金庸不寫這段故事。
說出來你也許不信,因為答案是「數百年前就已經有人寫過這段故事了」,什麼?金庸《天龍八部》到《射鵰英雄傳》之間的故事在數百年前被人寫過?不用驚訝,這事其實應該反過來理解,即是這段故事早就被人寫過,金庸不過是為它加了一個前傳(即《天龍八部》)和後傳(即《射鵰英雄傳》),而這部作品絕大多數人都讀過,它即是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成書於元末明初之時,由施耐庵所著。
有人說「金庸作品是金庸作品,《水滸傳》是《水滸傳》,根本風馬牛不相及」,當然,對於《水滸傳》來說,它單方面與金庸作品是毫無關聯的,然而金庸作為後世之人,卻是可以以《水滸傳》的故事為藍本添油加醋進行創作,所以金庸在創作《射鵰英雄傳》的時候便早早引用了《水滸傳》的元素,那就是將主角郭靖設定為梁山好漢「賽仁貴」郭盛後人。
(郭盛劇照)
金庸此舉等於是打通了《水滸傳》和自己筆下武俠世界的「次元壁」,也就是說在金庸所塑造的武俠世界中的確是存在梁山好漢這一群體的,於是乎一切都說得通了,金庸之所以不寫這段故事是因為施耐庵早已在《水滸傳》中寫過了,這一時代的「主角」就是梁山好漢們,可金庸若是將這些綠林好漢全部寫進自己的武俠故事中便完全是畫蛇添足了,於是他選擇對這一時代一筆帶過,在筆者看來,不寫這段故事乃是金庸最明智的選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