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浪財經
近期,在《資本配置者》最新一期「史文森門徒」系列訪談中,衛斯理安大學(Wesleyan University)首席投資官(CIO)安妮·馬丁(Anne Martin)分享了她離開耶魯捐贈基金後如何管理衛斯理安大學捐贈基金,通過十年時間使其資產規模由大約五千萬美元逐漸達到近十億美元。 以下為《線索Clues》對原文中譯版的摘錄:
作者:竺宇瑛
如果你對耶魯大學捐贈基金感興趣,好奇人們會在這間聞名全球的投資辦公室裡學到什麼,離開後又會有怎樣的職業發展路徑,那麼今天的內容請一定不要錯過。
縱觀安妮·馬丁的職業生涯,她在私募股權基金的經歷幫助她敲開了耶魯大學捐贈基金的大門,師從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首席投資官大衛·斯文森(David Swensen),她在那裡改變了思維方式,學會了如何管理捐贈基金,並應用於新的實踐中——在十年前,她接手了衛斯理安大學的捐贈基金,管理著這所全球頂尖文理學院近十億美元的資產。
1 從私募股權基金到捐贈基金
在加入耶魯大學捐贈基金前,馬丁專注於科技領域的私募股權投資,在矽谷的創業圈裡持續關注和投資半導體、軟體、網際網路等產業。這段經歷給她帶來了很多寶貴的財富——對資本市場的深入理解、在新興產業的人脈關係以及對合作關係的解讀。
與絕大多數資本配置者不同,馬丁對於公司生命周期中股權的形成與分配有著更深的理解,她總是能夠很快抓到重點,明白一家公司的核心賣點是什麼。同時,在舊金山矽谷圈生活的九年中,馬丁與很多初創企業的投資者和管理者有很緊密的關係,她能夠隨時給他們打電話,獲得他們的想法與見解。馬丁對於合作關係的解讀主要是以下兩點,投資者需要持續關注其他投資者進行某項投資的原因,以及與人建立和維護合作關係是十分困難的。
這段經歷也使得她比常人更加關注投資管理和投資銀行業之間的差別。在投資銀行業裡,人們總是關注下一單生意,關注信息和反饋,因為這是他們賺錢的方式。然而,投資管理則要求在合適的時機與充分的思考下做一單又一單「正確」的生意,除了關注財務數據之外,更需要平衡被投資團隊的文化、組織架構、穩定性、透明度和可指導性。因此,馬丁給讀者們的建議是,如果想要做好投資管理,那就一定要拋開投資銀行業中常見的交易思維框架。
2 在耶魯學到的幾件事
在耶魯大學捐贈基金工作的六年中,有幾件事讓馬丁記憶猶新。
首先是投資機遇之多。幾乎所有人都想與耶魯大學捐贈基金的員工一同開會,聊一聊市場上的機會。在這種情況下,員工很容易迷失自我,在機會之多中猶豫不決。馬丁也遇到了同樣的問題,但她聽取了蒂姆·蘇利文(Tim Sullivan)的建議,「你不需要拿下每一單好生意,只是你做的每一單生意都必須是好的。」換言之,不要害怕錯失良機,學會篩選機會。
馬丁認為篩選機會是一件很困難的事,需要對自己的原則體系有足夠清晰的了解。在耶魯大學的原則體系之下,他們最為看重的篩選條件是基金經理的質量:首要條件便是專注投資、努力工作和獨立思考;其次,則是看這些基金經理是否與自己合拍,「如果你不想與這位經理一同晚餐,那就不要投資他。」
具體的篩選過程還有觀察基金經理對待你的方式,對話是否誠懇,性格是否合拍,能否將複雜問題看透並簡要輸出等等。投資基金經理是一個非常長期的過程,你們會共同享受市場上好時機帶來的成果,但也需要在壞時機來臨時攜手面對。因此,如果其中有一兩個條件不符合你的原則體系,那就放棄吧,因為世界很大,機會永遠會有很多。
當然,總會有一些例外情況。比如,你可以投資一位你自己並沒有那麼喜歡但卻很尊重的基金經理。他對自己的投資工作十分嚴謹,是個能與你進行溝通和對話的人,換句話說,他能夠幫助你理解他內心的思維框架和底層邏輯。
3 在衛斯理安大學重構框架體系
馬丁與衛斯裡安大學有著很長的淵源,從1929年起,她的家族成員幾乎都畢業於這所頂尖的文理學院。在馬丁的內心深處,她一直都深愛著這所學校。為了維持陡峭的學習曲線,她離開了耶魯大學捐贈基金,成為了衛斯裡安大學的首席投資官。
然而不得不承認的是在馬丁接手之前,這所學校基金管理不佳。在學生規模有三千人的情況下,資產規模只有五千萬美元,投資組合只包含二十六位基金經理,沒有清晰的治理架構,整理好的歷史數據還有錯誤。用馬丁的話說,當時這所學校的捐贈基金就像一個初創企業,幾乎所有的事情都需要重新調整。馬丁與她的團隊一起搭建了新的辦公室體系,整理了所有的文件並進行分類,實施了新的治理架構,回顧並調整了投資組合。
馬丁這段日子過得很辛苦,她常常會想究竟應該如何打理這樣一個小規模的捐贈基金,而她的方法則是將衛斯裡安大學與耶魯大學這兩家捐贈基金進行比較,在求同存異的情況下做出決策。
首先,衛斯裡安與耶魯一樣,核心是進行股權投資和保持多元化的投資組合。衛斯裡安大學的最低資本回報率其實很高,因此名義回報率必須在7.5-8%左右,這使得投資組合中一定要以股權投資為核心。
其次,衛斯裡安相較耶魯,在流動性上的彈性更低。因為衛斯裡安大學有兩千萬的債務,在投資組合中必須要保留充分的流動性。為了更好地進行決策,馬丁建立了一個模型,評估這所學校能夠承擔的最大的流動性風險。在當時這個數字大約是35%,現在則上升到42%。
最後,衛斯裡安在吸引人才從而為之效力的能力上不如耶魯。耶魯大學名氣更響,總是有能力找到最有才華的人們並吸引他們加入,在談判的過程中也底氣更足。然而,衛斯裡安大學則沒有這樣的能力,一旦找到自己心儀的基金經理,很可能沒有談判的機會,更不用提設置條件了。
衛斯裡安大學的投資組合主要有兩個核心點:一,馬丁仍然相信並選擇耶魯大學首席投資官大衛·斯文森的模型,認為只有承擔了流動性風險才能高回報,尤其是在私募股權和風險投資領域。二,了解分析自己的優勢,避開弱點,做出比大多數人好的決策。舉例來說,馬丁認為她在私募股權和風險投資領域的見識和人脈是一項優勢,團隊中也有人精通其他細分領域。在這兩點信念上,她建立了一個全新的風險投資組合,持有中等規模的不動產投資組合,和逐漸降低投入的石油和天然氣投資組合。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比耶魯權重更高的股票投資組合。
4 對投資領域新事物的看法
4.1 新興市場和領域的投資
馬丁認為投資新興市場和領域是一件很難的事,困難主要是以下兩點:在人手不充足的情況下區分數量龐大的基金經理;給新興投資分配合理的比例。
現在的新興投資市場回報十分出色,在水漲船高的情況下做投資就好比一場賭博,需要明白浪花退去後剩下的是什麼。換句話說,要分辨出哪些投資者是真正懂門道的。作為資本分配者,需要評估投資組合的質量和抗壓能力,思考現有的投資組合是否能夠承擔壞時機帶來的下行危機。
為了更好地進行評估,可以在與基金經理開會前做足功課,問詢他們為什麼要做這項投資,為什麼這些公司可以賺錢而那些不可以。當你與他們聊得足夠多時,這些問題能夠幫助你分辨這些基金經理究竟是熱愛創新的投資人,還是追逐利益的資本玩家。
4.2 選擇全才還是偏才
在搭建團隊的時候,馬丁最關注的是個人的經驗和能力,她希望招進來的員工和她一樣,能夠在幾個細分領域獨當一面。但現在由於團隊很小,五個人需要管理擁有六十位基金經理的投資組合,每個人都從專才成了全才。
這件事也引發了馬丁對於人才的思考,她認為全才和專才各有優缺點。全才的好處在於團隊成員可以共同討論投資決策,從一個可以相互比較的角度理解某項投資中回報和風險的關係。而專才則可以深耕某個資產大類,提供更好的機會和見解。舉例來說,團隊中專才的存在對於風險投資來說至關重要。在這個領域裡,沒有從頭到尾的參與是無法了解市場行情的,更不用說分析哪些初創企業值得一投了。
4.3 投資是否要謹慎
先前提及了馬丁選擇接受風險從而獲得高回報,但這不代表她不是一個謹慎的投資者。在更高的回報和對投資決策更強的信心中進行選擇,馬丁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後者。在她看來,投資需要保持謹慎,對自己的決策也要有足夠強大的信心,因為犯錯帶來的成本遠比錯失機會來得多。正如老話所說,最好的賺錢方式就是不要輸錢。
在投資謹慎度上,馬丁認為大衛·斯文森是一個很好的榜樣。因此,她常常會在與基金經理的會議中思考:如果現在坐在桌前的是大衛,他會怎麼想?會不會投資這個人?
5 總結與思考
耶魯大學捐贈基金的回報率始終站在行業的前沿,大衛·斯文森也通過幾十年的努力為業界帶來了一場全新的投資革命。在高回報的吸引力下,每個人似乎都開始關注並借鑑這套體系下的投資方法,如股權導向、多元化配置和投資者質量評估等。
然而,一味的借鑑是無法跑贏市場的。真正的學習要像馬丁那樣,在了解這套體系的底層邏輯後,根據實際的管理情況,對具體的方法進行調整,專注於發揮自己和團隊成員的優勢。
(摘錄:線索Clues / 樊文佳)
編輯精選: 洛克菲勒大學副首席投資官:棒球與投資是一回事 普林斯頓CIO:每天花大量時間思考的問題 資本配置者:美國聖母大學首席投資官專訪 首席投資官:三步管理投資流程 選擇ETF構建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