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訪者案例:「不知道這段感情該不該繼續下去,我們是經朋友介紹認識的,初中開始,他的父母就離世了,他是一個人生活長大的。可能是因為我覺得他怪可憐的,也可能是我能覺得他一個人挺孤單的,有可能是他當時給我留下的印象還不錯,反正,我們後來就在一起了。可是相處時間久了,我感覺他變了,他不再像以前那樣聽我的了,自己想幹啥就幹啥,根本不照顧我的感受。還有就是,他有事沒事總是和他的一個女同事閒聊,我發現了,他就說是工作上的事情,這讓我很受不了。還有就是,他有些不好的習慣老是改不掉,我和他說了很多次,他都答應說改,每次我也相信了,可是我感覺是我錯了,他還是一如既往,我真得無法一味地做到包容。這份感情讓我越來越窒息,可是因為我是一個心軟的人,分手的話就在嘴邊,可是每次都說不出口,也許還是因為捨不得吧,因為我對他還是蠻依賴的。可是這樣下去,我真的很擔心,總有一天他會離開我。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了,老師你能告訴我該怎麼做嗎?」
來訪者想知道這段感情應不應該繼續下去,要想徹底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展開逆向的思考,因為,單純地給予肯定地回答,或否定地回答,意味著來訪者只是在遵從某個意識模式,只是去順應某個觀念,這壓根就沒有對問題展開思考。因此,要想充分地、徹底地對來訪者的問題展開探究,我們必須以逆向的思考方式展開探明,這不表示對來訪者所描述的問題的否定,請來訪者和讀者朋友不要一下子抱持某個結論,而是要一步一步地進行探明。隨著探尋逐步地展開,我們將懂得他們之間這段關係的真相,我們將懂得什麼是愛。
當來訪者和她男朋友的關係充滿了依賴、嫉妒、擔心、支配和自以為是,你能夠把這個稱作是愛嗎?當一方依賴另一方的時候,是在滿足自己內心的需要,這能夠叫做愛嗎?當沒有了解和理解男朋友和同事之間的溝通內容的時候,而自己感到不舒服,嫉妒的時候,你會把這個稱為愛嗎?當兩個人相處的時候,要求一方聽從自己的要求,按照自己的意願進行支配,這樣的關係是親密的關係嗎?當兩個人相處的過程中,背後隱藏著恐懼,他們還能夠進行直接的接觸和交流嗎?如果男朋友真的把某些習慣視為問題,他自然會擺脫習慣的束縛,所謂的習慣有問題是依據誰的判準呢?——這個判準難道就沒有問題嗎?所有這些,顯然不是愛。也就是說,只要存在依賴、嫉妒、擔心、支配和自以為是就不是愛。我們以依賴為例做進一步的探討,當你去依賴對方的時候,心理必然產生恐懼,帶著恐懼必然給直接的接觸和交流帶來阻礙,儘管你把依賴視為愛,但它卻跟愛相距很甚遠。
讀者朋友們,也許你們正在熱戀,或者已婚,請務必去體驗一下,當你們依賴或佔有對方,當你們心懷恐懼或嫉妒,當你們試圖去支配對方,當你們自以為是的時候,請務必意識到這個,務必弄清楚,自己帶著這些意識內容的時候,自己能否算作是處於愛人的狀態嗎?
來訪者對男朋友的處境表示同情,那麼憐憫是愛嗎?憐憫的涵義究竟是什麼呢?我並不是說不應該憐憫他人——請不要為憐憫辯護,敞開心扉,因為我們一起在探討、體驗有關愛的問題。當你心生憐憫的時候,是你自己內心覺得可憐,你處於可憐的狀態,不是嗎?很明顯,當你同情對方的時候,你有意識地給予對方照顧,此時,重要的使你,而不是需要照顧的那一方,你說呢?用心體會一下,情況是否如此。當你有意識地給予別人照顧的時候,你在表達自己的憐憫和同情——不管對方有沒有這樣的需要,你把自己看得很重要,不是嗎?當你擁有某些東西,比如憐憫,你有所給予,你處於憐憫的狀態,這樣的狀態是愛的狀態嗎?因此,來訪者的同情不是愛。
來訪者說自己感覺到自己錯了,她無法再一味地包容下去了。請問來訪者本人,你覺得自己錯在哪裡了呢?其實,你並沒有認識到自己的問題所在,不是嗎?你只是自己的意願沒有通過對方達成,感到無語罷了。其實,你真的錯了,因為,因為你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同時,當自己所愛的人遇到了問題,你卻並沒有能夠給予充分地理解,你也沒有給到應有的幫助,說明你並不愛你的愛人,這就是你的錯吧?你理解我說的言語背後的涵義了嗎?——你並不愛你的愛人,甚至可以說,你連自己也不愛,比如,你愛可憐的自己嗎?你愛心懷嫉妒的自己嗎?
來訪者對自己愛人的某些習慣已經無法包容了,在此,懇請來訪者抱持敞開的心扉去體驗,讓我們就此探個究竟吧。你所說的寬恕是愛嗎?當一個人的心理懷有愛,還需要寬恕嗎?男朋友答應你的事情沒有做到,你對此有意見,耿耿於懷,爾後,要麼因為強迫,要麼出於懊惱,你說你無法一味地包容了。你先是抱持耐心,然後是內心的抗拒,這意味著什麼呢?你仍然是那個重要的人物,你仍然是重要的,你的意願必須要別人來滿足。顯然,你懷著寬恕的態度——無法寬恕蘊含著寬恕,那麼重要的是你,而不是你寬恕或不寬恕的那個人。所以,是你帶著某種情緒,然後又牴觸這種情緒,這顯然不是愛。只要你扮演仲裁者,就不會有愛出現,因為仲裁者總是按照自己內心的判準去進行裁判,而這種武斷不過是各種形式的自我意願,它只會讓愛腐朽,愛無法因此而得到滋養。
顯而易見,依賴、恐懼、支配、憐憫、嫉妒、寬恕都是自我意識的產物。當自己的意識和這些東西糾纏不清的時候,心靈就會變得窒息,當我們的心靈和這些東西把玩的時候,我們就製造出了問題,時間久了,以為是對方變了——我不排除對方的心理也存在著類似的問題,請你先不要做出這樣的思考。殊不知,正是我們內心培養出了這些意識內容,所以愛才會缺失,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的問題會與日俱增,兩個本來相愛的人之間的衝突會愈演愈烈。正是我們的意識製造出了問題,當我們試圖從問題的層面也就是意識的層面去解決問題,那麼問題永遠得不到解決。意識要想解決自身的問題,它就必須停下來,唯有如此,愛才會來臨。要想讓自我意識停下來,需要你通過你和男友之間關係這面鏡子,去發現、去覺知、去領悟這些意識內容,當所有這一切停止的時候,你才會知道什麼是愛。
整個探討的過程中,我並沒有說男方沒有問題,請你也不要拿著對方的問題掩蓋自己的問題,請你也不要再按照這樣的思考方式看待問題了。如果你能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你才可以走出自己內心的困惑,你的心靈才能從混亂的束縛走向自由。當你心中懷有愛,只有當愛之花綻放的時候,你才能夠了解和理解對方的問題,因此,你內心也就不會因為你認為的對方的問題——實際上是自己的問題——而困惑。從此,你才可能幫助你愛的人一道意識他的問題所是,你們才可以在愛的路上一起成長和成熟,從此你們便將體會愛的幸福。
文章作者:Jens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