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片解說員》默片

2020-10-12 小喬

觀《默片解說員》有感 無聲電影(或稱「默片」),是指沒有任何配音、配樂或與畫面協調的聲音的電影。默片技術發明於1860年左右,但在1880至1900年期間,當單卷電影的製作已經變得容易時,默片仍然算是新奇的東西。 把電影影像與聲音配合的想法,幾乎是與電影本身俱生的;但由於技術上的困難,在1920年代末以前,大部份電影都是默片。默片的影像等同共通的語言。默片年代,亦被稱為「銀幕年代」。 在20世紀20-30年代的日本由於電影的普及,加之東、西文化的差異。從而產生了文化變異,隨之「辯士」(默片解說員)的出現紅遍島國日本。這一階段在日本電影史上留下了舉足輕重的一筆。 接下來從歷史觀、文化觀、人文觀「三觀」聊一聊《默片解說員》這部影片。 歷史觀:影片開始於日本大正四年(1916年)。自從19世紀6、7十年代日本開始明治維新,西方列強強制打開日本大門,使日本成為最早接受西方工業革命產物的東方國家。電影作為產物之一風靡了日本,同時給日本人民帶來了精神文化的享受。默片解說員的出現豐富了當時人們對視知覺上的滿足。從影片內容上有很多歷史畫面的體現,例如:演員的服飾多以日本傳統服飾和西方洋裝的混雜出現。影片中菊內家女兒的西式服裝和梅子的和服;俊太郎演出時的西裝和臺下的日本傳統服飾;另外影片中的默片內容多以日本武士道、西方的《茶花女》等等為題材,最後的無序剪輯將同一時代的日本與西方的內容無縫連接尤為神筆。以上無一不將觀眾帶入了那個特殊時代。 文化觀:說到文化觀就必須提到文化人類學和文化變異的概念;文化人類學是研究人類各民族創造的文化,以揭示人類文化的本質;它主要在研究比較人類各個社會或部落的文化,藉此找出人類文化的特殊現象和通則性。文化變異是指在一種文化產生之後隨之發展、壯大由於各種外因或內因的驅使形成一種與原有文化有關聯的新文化。說回影片,默片是當代影視的鼻祖,默片的出現是由於人類對精神文化的追求加之以工業革命為基礎產生的一種藝術形式。在電影出現之前多為舞臺戲劇。那麼辯士的出現就是文化變異,而且這種變異據了解只是出現在了日本,變異後的這種文化形式已經和默片成為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已經超過了原本的默片內容;例如:在影片中人們對辯士的熱愛已經遠遠大於對默片本身的熱愛了;辯士利用不同的解說方式可以改變默片原本要表達的內容,將悲劇變成喜劇等等。但是這種默片解說的形式也僅僅「存活」2、3十年,隨之被有聲電影取而代之。在影片中山岡也多次提到對這個行業的擔憂。但是我應該立體的、有辯證性的去分析這件事;今天的自媒體不是又回到了默片解說員時代了嗎?… 人文觀:說到人文其實就是人性;人性無外乎從親情、愛情、友情等方面表達人物之間的情感。本影片主要以愛情貫穿始終,一盒奶糖的多次出現,讓觀眾感覺尤為舒服。在影片的最後俊太郎坐在監獄大牢裡為最底層的人繼續講故事說明這種藝術形式的大眾性,同時那個畫面(俊太郎光頭,穿的勞服很像僧袍)很像和尚在念經普渡眾生的感覺。最後回到現實收到了一盒奶糖,讓觀眾感覺猶為舒服。 最後談談自己感覺的不足吧,影片的地域感很強,包括日語的表達形式;很難翻譯成其它國家語音。所以說國際性不是很強。(只代表個人觀點)

相關焦點

  • 《默片解說員》默片並不沉默的年代
    愛恨情仇,跌宕起伏,嬉笑怒罵,皆出自一人之口,此人便是所謂的「默片解說員」。他們為電影中的對白配音,同時通過旁白解說劇情發展和人物情感。對於那些因為面對電影這種全新敘事媒介而茫然無措的觀眾,默片解說員是引導並幫助他們理解故事的重要存在。在歐美,默片解說員是個曇花一現的職業,隨著字幕的出現,在1910年代左右就迅速消亡。
  • 《默片解說員》默片解說員 日本版的天堂電影院
    ,帶來一項特殊的職業,在默片播放的時候,有一個人在旁邊負責解說劇情,或者給人物配音。>《默片解說員》講述了一個從小喜歡默片解說的小孩,長大後,誤入犯罪團夥,陰差陽錯進入默片解說行業,並在此碰到自己青梅竹馬的故事。
  • 《默片解說員》獻給默片時代
    估計導演很喜歡卓別林的默片電影,所有打鬥交手的片段都很有默片風格。片子一共差不多三條線,雖然故事普通,但是融合得非常好。一開始我以為這是一部講述「默片解說員」,日本非常擅長的匠人類型,但是整部片子真的非常可愛,除了默片風格的打鬥,還有就是,男女主角背影莫名其妙融合在電影裡、男主角以為口紅是流出來的血、很喜歡流汗驕傲自大的解說員等等,打打鬧鬧說說笑笑就結束了。
  • 人生還有續集——《默片解說員》
    默片時代的電影都是沒有聲音的黑白視頻,而默片解說員的任務就是在電影放映前用誇張語言大概介紹一下影片信息,後來他們慢慢走上前臺,配合樂團現場演奏,成為與默片播放同步的實時電影解說。他們通過自身對默片的熟悉和理解,用多種語氣語調講解影片故事。很多默片解說員因為有著獨特本領和個人魅力,漸漸成了影片放映的招牌。這似乎讓默片解說員產生了一種自己才是真正明星的錯覺。在《默片解說員》中,過氣的默片解說員山崗秋聲對此有著清醒認識。
  • 人生還有續集——《默片解說員》
    他們通過自身對默片的熟悉和理解,用多種語氣語調講解影片故事。很多默片解說員因為有著獨特本領和個人魅力,漸漸成了影片放映的招牌。這似乎讓默片解說員產生了一種自己才是真正明星的錯覺。在《默片解說員》中,過氣的默片解說員山崗秋聲對此有著清醒認識。
  • 《默片解說員》小而精
    六月事兒太多了,手都生了,來給大家說說這部默片解說員。這是一部很難用文字去描述其好的電影。就很像搞文字的人通常也覺得有些書被翻拍成電影,不可能會成功的嘛!因為文字敘述會給讀者大量想像空間,怎麼把這些文字之外的空間拍出來呢!那可是一個超級豐富的世界啊!這一部呢,他最突出的優點在畫面呈現。這一部電影像是經費不夠用的劇組或者像是大學社團拍的電影。他的場景特別窄,特別小。
  • 《默片解說員》小雜感
    該如何定義解說員在影片中的角色呢?默片時代他們既存在於片中人物之中,又佔據了上帝視角,游離之外。對於染谷俊太郎來說,他的人生就像這樣,最開始模仿別的解說員四處行騙,想要掙脫但又逃不掉對解說的愛,即使後來名聲大噪,還是要為當年的錯誤買單,也錯過了愛情。山岡離開青木館廢墟的背影讓我想起藝伎回憶錄裡鞏俐回望置屋後再也不回頭的身影,我說不出這種關聯,不僅是新老交替,也是默片時代的尾聲。
  • 盤點電影《默片解說員》中致敬的那些經典黑白默片
    2019年上映的日本電影《默片解說員》講述了無聲電影時期在日本影界大放異彩的特殊職業「日本活動弁士」,前期的任務是在電影放映前用誇張語言大致介紹一下影片的信息,後期慢慢走上舞臺,配合樂團,成為專業的電影解說。
  • 《默片解說員》隔靴搔癢的時代切片
    ( 刊登於《南方人物周刊》,此處略有改動 )去年聖誕前夕,我在大光明電影院,仰頭望著眼前的《默片解說員》,時不時想起2014年的夏天——同樣是在這裡,我觀看了一代女星阮玲玉主演的默片《戀愛與義務》(1931)。與之相伴的,還有一位來自臺灣的「辯士」。
  • 《默片解說員》2020.08.22
    沒有經歷過默片解說的時代,等天朝普及電影時技術已經特別成熟,不需要解說了。這個所謂的默片解說員有點像我們現在的這些什麼「幾分鐘看完xxx」、解說xxx電影動漫之類的,反正就是把冗長乏味的部分不講,配成有趣自己的解讀,這樣的一個職業。
  • 《默片解說員》日本從來都沒有默片時代
    今天看到《默片解說員》裡,池松壯亮飾演的《雄呂血》導演二川文太郎一出場,馬上心裡一驚,臨近結局時提到阪東妻三郎的名字,又是一驚,直到片尾字幕一出,九十五年前《雄呂血》的影像出現在銀幕上,「日本從來都沒有默片時代」,太美了。
  • 《默片解說員》轉身之處,猶如新生
    默片時期是我沒經歷過的,印象裡黑澤明的哥哥好像是默片解說員,後來有聲電影問世,這些人也就淹沒在歷史中了。電影裡的默片大師說,電影沒有了解說員仍然存在,但是默片解說員沒有了電影就沒有存在的意義了。這樣的依附本就不公,何況時代不等人。縱然有新鮮血液的加持,但需要離開的還是會離開。落寞的背後是解說員們難以適從的心境,也是電影業的殘酷新生。
  • 日本喜劇《默片解說員》獻給電影的電影
    所以,應該有多少人對《默片解說員》這部影片期待已久了吧?近期,看了後發現果真是「對於電影的愛」以及「周防正行還是這麼值得期待,讓人開懷一笑」。《默片解說員》的卡司,可以說強悍且讓人驚喜。演技不俗,作風低調的年輕演員高良健吾(《橫道世之介》《南極料理人》等),則在本片中飾演了一個浮誇又萬人迷的「反派」解說員。同樣屬於年輕演員中的潛力股和19年最有存在感的日本男演員池松壯亮(去年他參演的《從宮本到你》《側顏》《默片解說員》都是優秀的作品),他在本片中扮演了一個默片導演。
  • 日本《默片解說員》,無聲電影時代的明星職業
    今天來說一部日本電影,《默片解說員》。 電影是從默片開始的,從1895年盧米埃爾兄弟的《火車進站》誕生的那一天起,到1923年第一部有聲電影《爵士歌手》上映,這中間的幾十年間,「電影本身沒有聲音」幾乎是一個共識,絕大多數觀眾都對此習以為常。
  • 日本《默片解說員》,無聲電影時代的明星職業
    今天來說一部日本電影,《默片解說員》。 電影是從默片開始的,從1895年盧米埃爾兄弟的《火車進站》誕生的那一天起,到1923年第一部有聲電影《爵士歌手》上映,這中間的幾十年間,「電影本身沒有聲音」幾乎是一個共識,絕大多數觀眾都對此習以為常。甚至直到有聲電影誕生以後,還有很多人認為「聲音毀了電影」。
  • 周防正行《默片解說員》:2019年末難忘的驚豔
    在去年年末上海、杭州兩地舉辦的「日本新片展」上,鄙人有幸觀賞了周防正行導演的作品《默片解說員》。這部淚中帶笑的喜劇片,除了讓現場千名觀眾從頭笑到尾之外,更是後勁十足,給人許多思考。日本人是很擅長拍《默片解說員》這種反映某些冷門職業的電影或者電視劇的,從《南極料理人》中的南極科考隊到《哪啊哪啊神去村》的伐木工,從《鐵道員》到《入殮師》,都做到了以小見大,見微知著,溫情而感動。
  • 《默片解說員》幸福是焦糖牛奶糖的味道
    就是貧窮的你把僅有的一塊焦糖牛奶糖留給了同樣貧窮的我;就是你兩次拉起我纖弱的小手,帶我逃離成人世界的追逐;就是你用勇敢的手掌,幫我揮去生活中令人恐懼的蜘蛛;也是長大之後,當我們在十年光陰的故事後,還羞澀地沒有勇氣相認,卻可以在黑暗中,藉由別人的臺詞,在熒幕上傾吐我們的愛情所以我記憶中最珍貴的,或許還是你帶著我在童年一同鑽入通往夢想世界的那扇窄門,依然是你在我身邊,在我小時候就用聲音為我注入的,講述光影世界故事的夢幻這是一封周防正行寫給默片的情書
  • 《默片解說員》默片時代的「電 影 院 往 事」
    彼時,日本的電影處於默片時代。普通大眾面對這種新穎的影像媒介,還存在一定的隔離感,而充當二者橋梁的,是被稱為「活動弁士」的默片解說員。他們和現在的演員一樣,是當時的大眾明星。解說員是講故事的人,也是掌握著話語權的媒介。 他們可以將一個故事隨意打碎、糅雜、潤色、重組再傳遞出去。這意味著解說員既是敘述者,也是創作者。 「電影曾經是無聲的,但是日本從未有過真正的默片時代。」
  • 《默片解說員》:在100年前,日本誕生了始祖鬼畜UP主
    《默片解說員》講述的是百年前的日本,那會還是默片時代:電影是沒有聲音的黑白片。於是,「默片解說員」這一職業就此誕生,在形式上,它更像是現場配音與劇情解說。迷上了默片的俊太郎,對許多默片的臺詞都能倒背如流,還學會了模仿有名的解說員。看默片時一同結識的女孩梅子,則夢想著有一天能成為默片女演員,他們結下了不解之緣。
  • 《默片解說員》100年前的日本電影,不能沒有他們!
    「有聲電影的發展為默片時代畫上休止符,威脅到無聲電影才需要的電影解說員,從這時候開始,對哥哥的生活造成嚴重影響。」 這番話也從側面反映了,電影解說員對無聲電影的重要性。可以說,100年前的日本電影,不能沒有默片解說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