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電影《默片解說員》中致敬的那些經典黑白默片

2020-10-12 追劇少女韓芳芳

2019年上映的日本電影《默片解說員》講述了無聲電影時期在日本影界大放異彩的特殊職業「日本活動弁士」,前期的任務是在電影放映前用誇張語言大致介紹一下影片的信息,後期慢慢走上舞臺,配合樂團,成為專業的電影解說。

影片中的故事發生地「青木館」是大正時期一家默片放映館,匯集了當時一批有名氣的「弁士解說」,比如能用七種聲線講解《後藤市之丞》的山岡秋聲,從小立志成為默片解說的後起之秀染谷俊太郎

「青木館」囊括了當時東西方一系列經典的黑白默片,並且在每部默片放映前,都會印製宣傳單發放給路過的行人,或是將人物海報張貼在放映館上。而影館內播放的影片也是主創團隊經由弁士之口,向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那些璀璨的經典默片所做的致敬。

1.1916年美國上映的默片《十誡》中的經典片段「摩西開海」

默片時代雖然沒有電腦特技,但是依靠宏大逼真的美工建築、數以萬計的群眾演員、波瀾壯闊的沙漠和海洋布景,製造出十分震撼的視覺效果。同一時期的《大都會》甚至開創了群演人數之最。

(1923年版的十誡電影海報)

《默片解說員》致敬了這一版《十誡》中的篇章《出埃及記》,摩西屹立於岸邊,廣袤的紅海被神旨自動闢為兩半,那種破除天塹般的神跡有如一副巨大的畫卷驟然鋪開,最終帶領了自己的子民找到了彼岸流淌著蜂蜜和牛奶的棲息地。

這一場景中,兩邊被分開的海當時是用超市隨處可見的果凍拍攝而成。

2.染谷俊太郎孩童時期模仿的《怪盜吉格瑪》(1911年法國默片)

法國的犯罪武打片《怪盜吉格瑪》(1911年)在日本上映的時間是明治四十四年,因受到廣泛好評繼而拍攝了續集,也翻拍了日本版的《怪盜吉格瑪》。

影片的內容是法國的強盜團夥Z團夥的首領吉格瑪和他的情婦咪兔率領著幾十名部下,時而綁架富豪,時而在列車裡開槍,將巴黎攪得天翻地覆。為了追捕,名探波林也通過偽裝與犯罪團夥進行了激烈的較量。

雖然大多數吉格瑪犯罪的鏡頭已經被剪掉了,但這個怪盜在火車上對著客席亂槍齊發,乃至在行動中動用炸藥爆破,這樣的場面還是經常嚇得沒見過世面的日本觀眾尖叫不已。

日本電影導演黑澤明在《黑澤明之十二人狂想曲》一書中就提到了,自己對電影初次接觸,就是童年在電影院看到的首映數年後再次上映的《吉格瑪》。

3.《巴黎聖母院的鐘樓怪人》(1923年美國上映)

《鐘樓怪人》改編自雨果1831年創作的長篇小說《巴黎聖母院》,以15世紀法國社會為背景,刻畫了形形色色的經典人物形象。面目醜陋、心地善良的敲鐘人卡西莫多最後為了救心愛的吉普賽女郎而獻身。

(1923年電影海報)

好萊塢第一次將這部文學巨著搬上銀幕,是1923年拍攝的默片《巴黎聖母院的鐘樓怪人》,由當時著名醜星朗·切尼主演,收穫了全球350萬美元的票房。

4.《茶花女》(Camille 1921年)

影片改編自小仲馬的小說,講述了身為茶花女的僕人為自己權利而奮鬥的故事。這一時期翻拍了不同版本的《茶花女》,現在能查到的有1921版,1926版,還有最有名的葛麗泰嘉寶主演的1936年版

(1926年版海報)

5.《國定忠次》/《忠次旅日記》(1914版、1927年版、1960版)

和《茶花女》一樣,日本經典默片《國定忠次》也翻拍了多個版本。影片中主人翁國定忠次在日本歷史上確有其人,一個梁山好漢似的英雄人物,一貫獨來獨往、不畏強權,影片堪稱日本黑幫電影中的典範之作。

(1927年版海報)

1927年版的《忠次旅日記》,由伊藤大輔指導,由[甲州殺陣篇]、[信州血笑篇]、[御用篇]三部曲組成,屬古裝武打題材。

5.《金色夜叉》(1912年日本默片)

原小說《金色夜叉》是明治時代日本作家尾崎紅葉的代表作品,於1897年到1902年在讀賣新聞連載,圍繞「金錢與愛情的鬥爭」,一反男女痴情的主題。

影片中,被收養的孤兒貫一與隆三的女兒阿宮青梅竹馬,得到了老人們默許的婚約。然而銀行家之子富山的出現,卻成了貫一原本美滿人生的轉折點。

多年後,經歷人生巨變的貫一和阿宮偶然相遇。阿宮開始寫信懺悔,早已成為金錢的惡魔的貫一始終冷漠以待,不為所動。而阿宮的生命,卻隨著心死而走向死亡。

(1937版的金色夜叉,1912年版資料已無法獲取)

主人公貫一與阿宮訣別的地方——熱海溫泉,如今已成為日本蜚聲海外的旅遊勝地。

6.日本默片《火車阿千/摺紙鶴的阿千》

(日本女演員瀧澤靜子飾演的阿萬)

值得一提的是,《默片解說員》講解《火車阿千》這一片段也是全片最為出彩的點睛之筆!在染谷嗓音受損的情況下,女主角慄原梅子飾演的阿千首次走上舞臺詮釋著影像作品,從原本的電影講解,到化身為銀幕內的男女「走出」銀幕外上演戲外的對手戲,精彩演繹收穫了滿堂喝彩。

《火車阿千》中,男主人公秦宗吉一心想成為醫生,為了完成夢想,他一人來到東京,半工半讀。可惜世事難料,為了維持生計,宗吉被迫成為熊澤家的下人。而熊澤的情人阿千視宗吉如同自己的弟弟,關懷有加。阿千與做不正當生意的熊澤分手後,與宗吉同住在一個屋簷下,情同手足。為了宗吉能夠完成學業,阿千不惜賣身,然而這一切宗吉全被蒙在鼓裡。多年後,宗吉終於如願以償成為了醫生。一天,宗吉在萬世橋巧遇阿千,然而人事已非,阿千竟成為了廢人。

《火車阿千》的原作兼編劇泉鏡花,師從尾崎紅葉,被視為「觀念小說」代表作家,作品充滿浪漫主義色彩,具有古典唯美主義傾向。

目前我在網絡上只找到了1935年版本的阿千,影片中提到的火車阿千應該比這部年份要再靠前一些。

7.不如歸(1922年日本默片)

改編自日本明治時代小說家德富蘆花的成名作,寫的是一位舊時代的女性「浪子」非常悽婉悲涼的一生,通過浪子與疾病、家庭問題的鬥爭來把她對愛的渴求與生的希望統統毀滅,來展現一出時代悲劇。

8.慄原梅子小時候想看的《克婁巴特拉》(1917年)

克婁巴特拉另外一個更廣為人知的名字是埃及豔后,這部黑白默片於1917年在美國上映,時長125分鐘,由當時的女影星Theda Bara主演,不遜於後來重拍的伊莉莎白泰勒版本。

影片中的埃及豔后克婁巴特拉憑藉自身的魅力和政治手腕,迅速讓凱撒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不但獲得了對埃及的統治權,而且還以美貌徵服了羅馬。

(1963年伊莉莎白泰勒版《埃及豔后》海報)

9.《卡裡加裡博士的小屋》1920年德國默片

《卡裡加裡博士的小屋》,由羅伯特維內指導,德國表現主義電影代表作之一。講述了一個身兼心理學博士和殺人狂雙重身份的卡裡加裡利用夢遊殺人的恐怖奇幻片。

10.《有馬怪貓傳》1920年日本默片資料缺失

除此之外,《默片解說員》還提到了《南方羅曼史》、《喀秋莎》與《後藤市之丞》三部默片,但因為年代久遠+翻譯問題,資料有所缺失。日後找到資料會補上。

默片時代已經遠去,而經典默片作品所展示的手法與故事內核依然對當今的電影流派產生著影響。《默片解說員》刻意搭建出一個只有黑白灰三色的放映銀幕,輔以放映館現場吹奏的古典樂,將無聲電影時代特有的職業「弁士」放置到對歷史敘事的再現中,本身便是對那個充滿璀璨作品的默片時代最好的回望與致敬。

參考:以上默片可檢索到的現存資料。

相關焦點

  • 年度佳片《默片解說員》 在歡笑中致敬老時光
    默片雖遠,悠悠我心。弁士猶愛,沉吟至今。默片以獨特的魅力在電影史上大放異彩。那今天向大家安利的影片,就是在2019年釜山電影節上大獲好評的《默片解說員》。影片導演是周防正行,該影片獲得了日本電影學院獎多項獎項提名,目前,豆瓣評分7.9。如果你是影迷朋友,那這部致敬日本默片黃金時代的電影就不要錯過啦!那解說員是如何產生的?電影講了什麼?
  • 《默片解說員》對電影,這是對所有熱愛電影的人們的致敬
    電影曾有默片時代,但在日本並沒有真正的默片時代,因為有一群被稱為默片解說員的人們。——稲垣浩最初知道默片解說員是從黒澤明監督的自傳「蝦蟇の油(蛤蟆的油)」,因為他的哥哥曾經做過默片解說員,因而他得以比更多人更多更深更早地了解電影,想來這也是他後來成為導演的一大契機吧。
  • 《默片解說員》默片並不沉默的年代
    對於那些因為面對電影這種全新敘事媒介而茫然無措的觀眾,默片解說員是引導並幫助他們理解故事的重要存在。在歐美,默片解說員是個曇花一現的職業,隨著字幕的出現,在1910年代左右就迅速消亡。《默片解說員》有著日本人民喜聞樂見的青梅竹馬與同業競爭等標準情節劇設置,卻又不僅僅如此。和《藝術家》有著同樣的內核,《默片解說員》也包含著對必將逝去的默片時代的緬懷。如果說前者承繼的是歌舞片的傳統,後者則嘗試再現卓別林和巴斯特·基頓等人奠定的經典喜劇。《默片解說員》並非一部默片,周防正行意圖再現的並非無聲的部分,而是通過純粹簡單的動作和道具製造的喜劇效果。
  • 《默片解說員》默片
    觀《默片解說員》有感 無聲電影(或稱「默片」),是指沒有任何配音、配樂或與畫面協調的聲音的電影。默片技術發明於1860年左右,但在1880至1900年期間,當單卷電影的製作已經變得容易時,默片仍然算是新奇的東西。 把電影影像與聲音配合的想法,幾乎是與電影本身俱生的;但由於技術上的困難,在1920年代末以前,大部份電影都是默片。默片的影像等同共通的語言。
  • 《默片解說員》轉身之處,猶如新生
    默片時期是我沒經歷過的,印象裡黑澤明的哥哥好像是默片解說員,後來有聲電影問世,這些人也就淹沒在歷史中了。電影裡的默片大師說,電影沒有了解說員仍然存在,但是默片解說員沒有了電影就沒有存在的意義了。這樣的依附本就不公,何況時代不等人。縱然有新鮮血液的加持,但需要離開的還是會離開。落寞的背後是解說員們難以適從的心境,也是電影業的殘酷新生。
  • 解讀日本電影《默片解說員》中的「迷影精神」
    原標題:疫情過後,「迷影精神」何以為繼去年底,日本著名導演周防正行帶著新片《默片解說員》登陸第二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展映單元。電影以喜劇片的形態,聚焦日本默片時代的特有記憶和元素,生動地展現了早期日本電影產業生態和迷影者的狂熱狀態。影片首映後,獲得了業內一致好評,影迷們直呼對影片中出現的場景歷歷在目、倍感親切。
  • 聲色秀場 · 5年一部新作,周防正行用《默片解說員》致敬日本獨有的默片時代
    他是一名默片解說員,負責在電影院中向觀眾講解無聲電影。他為電影中的對白配音,並通過旁白解說劇情的發展和人物的情感。對那些並不熟悉電影這種全新事物的觀眾來說,默片解說員曾是引導並幫助他們理解故事的重要存在。雖然在歐美電影歷史上,這個職業在20世紀最初的10年間就被字幕所取代,但在承載了日本人最多浪漫遐想的大正時期,這個職業卻存在了很長一段時間,直到1930年。
  • 《默片解說員》100年前的日本電影,不能沒有他們!
    「有聲電影的發展為默片時代畫上休止符,威脅到無聲電影才需要的電影解說員,從這時候開始,對哥哥的生活造成嚴重影響。」 這番話也從側面反映了,電影解說員對無聲電影的重要性。可以說,100年前的日本電影,不能沒有默片解說員!
  • 人生還有續集——《默片解說員》
    默片時代的電影都是沒有聲音的黑白視頻,而默片解說員的任務就是在電影放映前用誇張語言大概介紹一下影片信息,後來他們慢慢走上前臺,配合樂團現場演奏,成為與默片播放同步的實時電影解說。他們通過自身對默片的熟悉和理解,用多種語氣語調講解影片故事。很多默片解說員因為有著獨特本領和個人魅力,漸漸成了影片放映的招牌。這似乎讓默片解說員產生了一種自己才是真正明星的錯覺。在《默片解說員》中,過氣的默片解說員山崗秋聲對此有著清醒認識。
  • 人生還有續集——《默片解說員》
    默片時代的電影都是沒有聲音的黑白視頻,而默片解說員的任務就是在電影放映前用誇張語言大概介紹一下影片信息,後來他們慢慢走上前臺,配合樂團現場演奏,成為與默片播放同步的實時電影解說。他們通過自身對默片的熟悉和理解,用多種語氣語調講解影片故事。很多默片解說員因為有著獨特本領和個人魅力,漸漸成了影片放映的招牌。這似乎讓默片解說員產生了一種自己才是真正明星的錯覺。在《默片解說員》中,過氣的默片解說員山崗秋聲對此有著清醒認識。
  • 《默片解說員》默片解說員 日本版的天堂電影院
    》講述了一個從小喜歡默片解說的小孩,長大後,誤入犯罪團夥,陰差陽錯進入默片解說行業,並在此碰到自己青梅竹馬的故事。在拍攝《後藤市之丞》這部電影的時候,二人闖入拍攝鏡頭,並被記錄到電影中。可以看到諸如山崗老師、茂木、內藤等老師對這份職業、對電影的熱愛。當假的「國定」老師站在解說的位置,整個人都煥發著自信的光芒,就像這些解說員說的,電影暢銷不是電影好,而是他們解說的好。
  • 日本《默片解說員》,無聲電影時代的明星職業
    這裡推薦一部經典電影《雨中曲》,講述的就是默片時代的演員導演是如何向有聲時代的過渡的。默片本身沒有聲音,但當時觀眾看到的電影可不是悄無聲息的,影院會根據情節進行現場配樂,還會有專門人員進行解說。 默片時代,各個國家都存在過電影解說員這個職業,但基本都是曇花一現。唯獨在日本,人們把解說員這個崗位發揚光大,優秀的解說員甚至能成為全國明星。
  • 日本《默片解說員》,無聲電影時代的明星職業
    比如喜劇大師卓別林就曾經表示過不喜歡有聲電影,甚至在有聲電影誕生之後還繼續拍了幾部默片。 當然卓別林後來也拍了有聲電影,第一部便是《大獨裁者》,大師不愧為大師,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一出聲便技驚四座。這裡推薦一部經典電影《雨中曲》,講述的就是默片時代的演員導演是如何向有聲時代的過渡的。扯遠了,說回默片。
  • 《默片解說員》迷影萬歲!這才是年度超級大爽片
    《藝術家》的成功,便是向「默片時代」最好的致敬。所謂「默片解說員」,便是打破「沉默」的存在。在今年的第二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上,有一部向「默片時代」致敬、講述「默片解說員」這一職業的電影,成為了眾口皆碑的影展爆款之一。這便是由日本導演周防正行執導的最新作品《默片解說員》。這部又好看又好笑的迷影之作,在海南電影節上掀起了一波觀影熱潮。
  • 《默片解說員》小而精
    六月事兒太多了,手都生了,來給大家說說這部默片解說員。這是一部很難用文字去描述其好的電影。就很像搞文字的人通常也覺得有些書被翻拍成電影,不可能會成功的嘛!因為文字敘述會給讀者大量想像空間,怎麼把這些文字之外的空間拍出來呢!那可是一個超級豐富的世界啊!這一部呢,他最突出的優點在畫面呈現。這一部電影像是經費不夠用的劇組或者像是大學社團拍的電影。他的場景特別窄,特別小。
  • 《默片解說員》隔靴搔癢的時代切片
    一部是輾轉多地時隔83年重回上海的中國默片,一部是致敬默片時代「辯士」的周防正行新作,記憶中的辯士和電影中的辯士交相輝映,在時光倒流的旅程中慢慢重疊,悠然講述著電影的童年時代。暖黃色的回憶籠罩之下,1915年的染谷俊太郎與慄原梅子因默片而結緣。他們偷偷溜進電影院,驚訝地看到大熒幕上的自己。
  • 《默片解說員》——一封寫給舊時代電影的情書
    電影院和我們分開的這幾個月,遙遠的卻像是上個世紀的離別,與其窩在屋裡想念著「天堂」電影院,不如打開屏幕看這部《默片解說員》。現年64歲的日本導演周防正行的新片《默片解說員》就是一封寫給舊時代電影的情書,帶領我們這群新時代影迷做了場跨世紀的仲夏夜迷夢。那時一百年前,黑白默片風靡全日本。
  • 《默片解說員》與我常在——獻給電影
    想起曾經惡補電影史的一段時間裡,不得不集中一段時間看黑白或者默片。為了調劑胃口和視力,我會偶爾饑荒似的找些時下新片來做休息。每每發現無論如何新電影都沒有老東西真誠,考究的時候,我曾自言自語的詛咒過:電影不要在進步了,不要再繼續了。我希望時間就此停住,逼的所有快餐男女都去看小津,所有青年導演都去抄寫並背誦比利懷爾德的劇本。沒有想到2020年會一語成讖。
  • 《默片解說員》:在100年前,日本誕生了始祖鬼畜UP主
    《默片解說員》講述的是百年前的日本,那會還是默片時代:電影是沒有聲音的黑白片。於是,「默片解說員」這一職業就此誕生,在形式上,它更像是現場配音與劇情解說。這種想法自然在電影發展中被消滅的渣都不剩,然而在今天,活躍在各平臺的電影UP主,又何嘗不是「默片解說員」呢?
  • 日本喜劇《默片解說員》獻給電影的電影
    關於電影的電影,比如《天堂電影院》《日以繼夜》《好萊塢往事》《痛苦與榮譽》...在影片中加入電影元素,當然是存在許多影像交織的快樂,和隱藏著導演更多的私貨,一般好導演的作品自然是更值得期待。所以,應該有多少人對《默片解說員》這部影片期待已久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