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片解說員》與我常在——獻給電影

2020-10-12 Buffalo 66

想起曾經惡補電影史的一段時間裡,不得不集中一段時間看黑白或者默片。為了調劑胃口和視力,我會偶爾饑荒似的找些時下新片來做休息。每每發現無論如何新電影都沒有老東西真誠,考究的時候,我曾自言自語的詛咒過:電影不要在進步了,不要再繼續了。我希望時間就此停住,逼的所有快餐男女都去看小津,所有青年導演都去抄寫並背誦比利懷爾德的劇本。

沒有想到2020年會一語成讖。

在這半年沒有電影的日子裡,我一聲不吭仿佛和它毫無關係。從物理角度來說,我和它是沒什麼關係。但是我們都熟知——太愛一樣事物的時候,反而會噤聲不語。

我開始顯示起我看似運籌帷幄實則煎熬的耐心。我知道它肯定會回來,可是如今寫下這些已然是上半年的最後一天。本來沒什麼儀式感,為了電影,我破了很多例。

差點忘了,這是為《默片解說員》寫的影評,一部關於電影的電影,也是我對電影的一封情書。

開始碼字的時候我終於明白科比退役那天所謂的「寫給籃球的一封信」。當時嗤之以鼻,渾身不適。如今我可能只會有過之而無不及。在這段時間裡,等待已經成了越發焦灼的過程,以至於感情周旋在看到這部影片最後,我不想再沉默。

這故事最打動我的是其中一位頗有魅力的角色——山岡秋聲。屬於老派弁士,即為默片做解說員的人。他在早期深受觀眾喜愛,因為「一個人能發出7種不同的聲音」,以一人分飾幾個角色的解說而著名。我們的男主染谷自小聽他的解說長大,也因為這個愛上了解說員工作。染谷長大了做了弁士以後,在一個放映館看到了已不再年輕的山岡,卻發現兒時偶像明星淪為酒鬼,終日渾渾噩噩,不開口說話,也不做解說。

一日深夜在酒館裡碰到山岡老師,他卻說了這樣一段話:其實這個叫電影的東西,都是人家拍出來剪輯好的,我們卻擅自給這些影片配上解說詞講給觀眾聽,實在是丟人啊!即使沒有解說,電影也能看,可要是沒有電影,我們就沒法解說了,我們的工作說到底,也就這麼回事。

看到這裡的時候我是有些意外的。我原以為的劇情是,老派解說員看不慣這解說江湖裡新人自大狂妄,方法譁眾取寵,進而隱退江湖終日酗酒。後來想想不禁覺得好笑,我全然把我們年代的矛盾代入了。山岡老師在對電影這門藝術加以了解以後,得出的結論竟然是價值感的丟失和意義的疑惑。這對普通弁士來說也許不算什麼,對一個真正愛它,把它視為藝術,為自己注入了心血而驕傲的大師來說,無異於心中燈塔的倒塌。他們只是電影聲音尚未成熟時的偶然產物,是電影發展的鋪路石——不是必要,並且壽命有限

多讓人悲傷的心事。

這條似乎唯一可以拿來做故事靈魂的旋律並不太完整,也是電影唯一的短板,在「這樣了以後呢」的思考中,導演也儘可能的給了答案:影迷警官在最後抓捕染谷的時候說出「電影結束了,但人生還可以有續集」。只不過影片沒有太多的篇幅來展現這個論點,導致落腳點過於單薄。對山岡的結尾處理也故弄玄虛淪為空中樓閣。有愛情,有生意,有藝術,有陰謀。早在那個時候,資本控制電影,迷影者與之抗爭,就已經是一條百看不厭的好戲了。

當然,早期觀影會將藝術與資本對立起來,後來慢慢的,竟然覺得二者的矛盾辯證出了一種惺惺相惜的情感。

影片中還有許多方面大有討論的維度,例如導演精心挑選的幾部致敬默片。還有膠片被燒毀以後,放映師對膠片的「修復粘貼」工作,幾乎就是剪輯師的雛形。另外因為打鬥而真正打破「第四面牆」的時候,幾乎是精準的戳中了每個影迷的心。

太多太多的點,喚醒了那根休眠的神經。電影史裡枯燥的章節也被這部電影填補的聲色滿當。如果追溯起電影對我很重要的那些時光,堪比一個認真愛著的隱秘戀人,不知從何悉數起密密麻麻的情感支撐。

時空有時候會在瞬間完成奇妙的跳接,類似於大學第一堂課,老師教我們的蒙太奇。彼時大學我帶著耳機翹課,為了獨自去影院看剛剛上映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40分鐘的路車聽著陳奕迅的《與我常在》。多年後的如今,下班路上在車內播放,恍惚間只覺心胸開闊。如果將情愛對象物化,那我和電影太熟了,我比任何人都有資格愛它。如果不夠,我就去打敗任何愛著它的人。它迷人,我也迷人,它落魄,我就耐心和溫柔。

「在一起看每出戲,在一起嘆每一口氣,在世上,同偕到老的況味」

相關焦點

  • 《默片解說員》獻給默片時代
    今年目前為止最驚喜的電影,一部講述電影的電影。估計導演很喜歡卓別林的默片電影,所有打鬥交手的片段都很有默片風格。片子一共差不多三條線,雖然故事普通,但是融合得非常好。一開始我以為這是一部講述「默片解說員」,日本非常擅長的匠人類型,但是整部片子真的非常可愛,除了默片風格的打鬥,還有就是,男女主角背影莫名其妙融合在電影裡、男主角以為口紅是流出來的血、很喜歡流汗驕傲自大的解說員等等,打打鬧鬧說說笑笑就結束了。
  • 日本喜劇《默片解說員》獻給電影的電影
    關於電影的電影,比如《天堂電影院》《日以繼夜》《好萊塢往事》《痛苦與榮譽》...在影片中加入電影元素,當然是存在許多影像交織的快樂,和隱藏著導演更多的私貨,一般好導演的作品自然是更值得期待。所以,應該有多少人對《默片解說員》這部影片期待已久了吧?
  • 《默片解說員》默片
    觀《默片解說員》有感 無聲電影(或稱「默片」),是指沒有任何配音、配樂或與畫面協調的聲音的電影。默片技術發明於1860年左右,但在1880至1900年期間,當單卷電影的製作已經變得容易時,默片仍然算是新奇的東西。 把電影影像與聲音配合的想法,幾乎是與電影本身俱生的;但由於技術上的困難,在1920年代末以前,大部份電影都是默片。默片的影像等同共通的語言。
  • 《默片解說員》默片解說員 日本版的天堂電影院
    》講述了一個從小喜歡默片解說的小孩,長大後,誤入犯罪團夥,陰差陽錯進入默片解說行業,並在此碰到自己青梅竹馬的故事。在拍攝《後藤市之丞》這部電影的時候,二人闖入拍攝鏡頭,並被記錄到電影中。可以看到諸如山崗老師、茂木、內藤等老師對這份職業、對電影的熱愛。當假的「國定」老師站在解說的位置,整個人都煥發著自信的光芒,就像這些解說員說的,電影暢銷不是電影好,而是他們解說的好。
  • 《默片解說員》——一封寫給舊時代電影的情書
    盛夏光年,常感覺我們正青春,也常在這個季節做白日夢。電影院和我們分開的這幾個月,遙遠的卻像是上個世紀的離別,與其窩在屋裡想念著「天堂」電影院,不如打開屏幕看這部《默片解說員》。現年64歲的日本導演周防正行的新片《默片解說員》就是一封寫給舊時代電影的情書,帶領我們這群新時代影迷做了場跨世紀的仲夏夜迷夢。
  • 《默片解說員》默片並不沉默的年代
    對於那些因為面對電影這種全新敘事媒介而茫然無措的觀眾,默片解說員是引導並幫助他們理解故事的重要存在。在歐美,默片解說員是個曇花一現的職業,隨著字幕的出現,在1910年代左右就迅速消亡。但日本的默片解說員卻存在了相當長的一段時期,直到1930年代有聲電影進入日本,才漸漸退出歷史的舞臺(引導黑澤明走上電影道路的兄長黑澤丙午【藝名須田貞明】就是一名默片解說員,並因為有聲電影對解說員事業的巨大衝擊而最終自殺)。當時在日本,「電影」(映畫)尚被稱之為「活動寫真」,於是默片解說員便被稱之為「活動弁士」。
  • 《默片解說員》我們還需要電影嗎
    /淹然新冠疫情下看這部〈默片解說員它告訴我們,我們到底有多需要電影,有多需要電影院?在日本,默片解說員名為「活動辯士」,按電影學者四方田犬彥的說法,「在大城市裡,觀眾是否去看一部電影與其說取決於影片內容,還不如說取決於是哪個辯士解說。」故事的開始,少年俊太郎與少女梅子穿梭於金黃的樹林,這是浪漫的大正時代。
  • 人生還有續集——《默片解說員》
    《默片解說員》。默片時代的電影都是沒有聲音的黑白視頻,而默片解說員的任務就是在電影放映前用誇張語言大概介紹一下影片信息,後來他們慢慢走上前臺,配合樂團現場演奏,成為與默片播放同步的實時電影解說。默片解說員只是「寄生」在電影膠片之上的行當,一旦電影行業發生變化,自己這個行當自然會面臨滅頂之災。
  • 人生還有續集——《默片解說員》
    默片時代的電影都是沒有聲音的黑白視頻,而默片解說員的任務就是在電影放映前用誇張語言大概介紹一下影片信息,後來他們慢慢走上前臺,配合樂團現場演奏,成為與默片播放同步的實時電影解說。默片解說員只是「寄生」在電影膠片之上的行當,一旦電影行業發生變化,自己這個行當自然會面臨滅頂之災。
  • 日本《默片解說員》,無聲電影時代的明星職業
    今天來說一部日本電影,《默片解說員》。 電影是從默片開始的,從1895年盧米埃爾兄弟的《火車進站》誕生的那一天起,到1923年第一部有聲電影《爵士歌手》上映,這中間的幾十年間,「電影本身沒有聲音」幾乎是一個共識,絕大多數觀眾都對此習以為常。
  • 日本《默片解說員》,無聲電影時代的明星職業
    今天來說一部日本電影,《默片解說員》。 電影是從默片開始的,從1895年盧米埃爾兄弟的《火車進站》誕生的那一天起,到1923年第一部有聲電影《爵士歌手》上映,這中間的幾十年間,「電影本身沒有聲音」幾乎是一個共識,絕大多數觀眾都對此習以為常。甚至直到有聲電影誕生以後,還有很多人認為「聲音毀了電影」。
  • 《默片解說員》100年前的日本電影,不能沒有他們!
    「有聲電影的發展為默片時代畫上休止符,威脅到無聲電影才需要的電影解說員,從這時候開始,對哥哥的生活造成嚴重影響。」 這番話也從側面反映了,電影解說員對無聲電影的重要性。可以說,100年前的日本電影,不能沒有默片解說員!
  • 《默片解說員》對電影,這是對所有熱愛電影的人們的致敬
    電影曾有默片時代,但在日本並沒有真正的默片時代,因為有一群被稱為默片解說員的人們。——稲垣浩最初知道默片解說員是從黒澤明監督的自傳「蝦蟇の油(蛤蟆的油)」,因為他的哥哥曾經做過默片解說員,因而他得以比更多人更多更深更早地了解電影,想來這也是他後來成為導演的一大契機吧。
  • 《默片解說員》小雜感
    該如何定義解說員在影片中的角色呢?默片時代他們既存在於片中人物之中,又佔據了上帝視角,游離之外。對於染谷俊太郎來說,他的人生就像這樣,最開始模仿別的解說員四處行騙,想要掙脫但又逃不掉對解說的愛,即使後來名聲大噪,還是要為當年的錯誤買單,也錯過了愛情。山岡離開青木館廢墟的背影讓我想起藝伎回憶錄裡鞏俐回望置屋後再也不回頭的身影,我說不出這種關聯,不僅是新老交替,也是默片時代的尾聲。
  • 《默片解說員》小而精
    六月事兒太多了,手都生了,來給大家說說這部默片解說員。這是一部很難用文字去描述其好的電影。就很像搞文字的人通常也覺得有些書被翻拍成電影,不可能會成功的嘛!因為文字敘述會給讀者大量想像空間,怎麼把這些文字之外的空間拍出來呢!那可是一個超級豐富的世界啊!這一部呢,他最突出的優點在畫面呈現。這一部電影像是經費不夠用的劇組或者像是大學社團拍的電影。他的場景特別窄,特別小。
  • 盤點電影《默片解說員》中致敬的那些經典黑白默片
    2019年上映的日本電影《默片解說員》講述了無聲電影時期在日本影界大放異彩的特殊職業「日本活動弁士」,前期的任務是在電影放映前用誇張語言大致介紹一下影片的信息,後期慢慢走上舞臺,配合樂團,成為專業的電影解說。
  • 《默片解說員》讓我極其想重回電影院裡和大家一起哭和笑
    前天看了《默片解說員》,去年底這部片子的呼聲很高,朋友在日本電影周上看了這部電影,評價不錯。果然馬桶是最適合人類思考的地方,不到一分鐘我就反應過來為什麼了!因為,默片解說員就該在電影院裡和影迷一起看!我是用18寸的電腦屏幕看的,別人是在電影院用大銀幕看的!這種迷影電影當然要在電影院和一群影迷一起看,一起發出笑聲才有意思啊!
  • 《默片解說員》這樣的電影,愛電影的人都無法拒絕吧
    關於電影的電影,比如《天堂電影院》《日以繼夜》《好萊塢往事》《痛苦與榮譽》...在影片中加入電影元素,當然是存在許多影像交織的快樂,和隱藏著導演更多的私貨,一般好導演的作品自然是更值得期待。所以,阿擺就問一聲:有多少人對《默片解說員》這部影片期待已久了吧?
  • 《默片解說員》幸福是焦糖牛奶糖的味道
    日本新片展,大光明1廳,8.4分所謂幸福,就是貧窮的你把僅有的一塊焦糖牛奶糖留給了同樣貧窮的我;就是你兩次拉起我纖弱的小手,帶我逃離成人世界的追逐;就是你用勇敢的手掌,幫我揮去生活中令人恐懼的蜘蛛;也是長大之後,當我們在十年光陰的故事後,還羞澀地沒有勇氣相認,卻可以在黑暗中,藉由別人的臺詞,在熒幕上傾吐我們的愛情所以我記憶中最珍貴的,或許還是你帶著我在童年一同鑽入通往夢想世界的那扇窄門,依然是你在我身邊
  • 對著電影講故事的人:《默片解說員》(2019)
    2020年已過半,全球疫情尚未見否極泰來之相,各國的好電影不免被「雪藏」,好看的新片真是「零落不堪」。數日前,年初就看過簡介的《默片解說員》出了資源,算是久旱甘霖了一把。這片,《默片解說員》,看片名就知道有意思。默片,當然是早期沒有聲音、沒有臺詞的電影,那時候的字幕是真的字幕,一幕黑,上邊寫著對劇情的解釋或角色的臺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