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片解說員》——一封寫給舊時代電影的情書

2020-10-12 劉琦呈

盛夏光年,常感覺我們正青春,也常在這個季節做白日夢。電影院和我們分開的這幾個月,遙遠的卻像是上個世紀的離別,與其窩在屋裡想念著「天堂」電影院,不如打開屏幕看這部《默片解說員》。

現年64歲的日本導演周防正行的新片《默片解說員》就是一封寫給舊時代電影的情書,帶領我們這群新時代影迷做了場跨世紀的仲夏夜迷夢。

那時一百年前,黑白默片風靡全日本。俊太郎年少調皮愛新鮮,常和小夥伴混在演員人群中鑽來鑽去,不小心被拍進了電影裡成了搞笑的配角。

看起來俊太郎與電影結緣於此刻,源於相逢一笑的無心,但其實心底早已生出了憧憬。他跟著劇院門口遇到的小女孩梅子鑽偏洞溜進戲院,兩人分享著糖果夾在擁擠的大人堆裡偷看免費電影。俊太郎天賦異稟,邊看邊學,總能將講述旁白的解說員模仿得唯妙唯肖,而梅子的夢想是成為電影女演員,於是兩個小孩在劇院邊彼此鼓勵加油。

成為解說員是俊太郎自幼的夢想,長大後卻不幸被騙淪落為盜賊,流竄各地假冒解說員趁機偷竊。他的一面是裝扮的西裝革履紳士翩翩解說得慷慨激昂讓觀眾讚嘆不已,另一面是畏畏縮縮爭相偷盜被警察追趕不停。電影是他仰望的天,是水中夠不到的月,也是黑白雙面的中軸線。

直到某次逃跑被甩下卡車之後,他帶著贓款逃到小鎮劇院「青木館」,開始用不被壓迫無人知曉的身份,他才終於有機會接近夢想中的電影世界,即使只是從卑微的雜工做起。

當時的解說員是明星職業,各人各色,有英俊帥氣擅長言情片專吸引女性粉絲的首席,有容易出汗愛脫衣的肥宅解說員,也有沉溺醉酒名氣衰落的老年解說員等,彼此相互競爭相互妒忌,連同圍觀群眾也生出熒幕外的好戲。

俊太郎偶然幸運得到出場機會便立刻光芒耀眼,帶著瀕臨破產的劇院生生壓住隔壁新開張財大氣粗的新劇院一頭,自然惹來更多怒火。同時曾經的小偷集團、熱血警察緊追不捨,再次相逢的梅子勸說一起私奔逃離,還有新劇院的對壘打擊,最終形成了他講著電影裡的精彩故事,也成了驚險逗趣故事的一部分。

其實圍坐一起看電影的觀眾一直存在在歷史的長河,不管是舊時和服木屐吃著糖果抽著香菸的日本市民,還是現代休閒打扮手捧爆米花可樂的國人。大家愛電影很大程度是因為它熱鬧的氛圍和娛樂屬性,可在別人搞笑的遭遇中開懷解壓,也可在別人的深情裡落淚。

此時俊太郎依舊如孩童時愛電影愛的單純,他借著解說員的身份得到了掌聲,收穫了自信的慰藉,這是等待多年距離電影最近的時刻,電影緊緊包裹著他的生活,他是風頭最盛的默片代言人!

其實電影在衣食住行之外,會在繁盛時擁無限在懷,也會偶爾因經濟凋零衰敗。坐席的解說員們愛它,因為它帶來掌聲財富;老去的解說員恨它,因為時代總在衝刷太多攀附為生的人。借東風飛舞的人最終會被風吹下,除了看電影後留存的藝術的美妙和情感的共鳴,沒什麼外物是能永恆留存的。

因為看的長遠預測到默片的未來,曾經的明星解說員大叔如今終日醉酒,應付了事,他曾是帝王,默片是座下的龍椅,如今大廈將傾,打算等一抔黃土與默片共下葬。

但對於某些人而言,電影有著更加無法割捨的魅力:俊太郎捨不得放棄自己急中生智集大成的電影剪輯解說,那是滿場驚呼不已的高光時刻,他成神封聖后轉眼身份敗露被警察逮捕,丟了自由繁華成空。而車站等候的梅子被路過導演相中,決定跟隨去京都繼續她的電影演員夢。

電影讓兩個貧困的俊太郎與梅子感受到藝術的美和力量,形成存於心間永不滅的熱火,即使為此委曲求全飽受責罰。電影讓二人相遇相識,相知相助,也在約定私奔後放不下執念分道揚鑣,各自天涯。

天涯在何處?天涯在相隔幾米的監獄內,是不遠萬裡來見卻在最後一刻的離別。愛情的甜在小時候糖就給了,人生的甜在小時候電影也給了,電影就是二人一生抹不去離不開的「碧海藍天」,即使兜兜轉轉,期間放棄逃離也終究毅然追尋。

結尾最夠味的不僅是梅子的離別,也有俊太郎幽深的雙眼。他身困於囚籠,心與那些電影同在,依舊在炙熱的燃燒,勾引出旁聽罪犯們響亮的掌聲。

總感覺這部電影就如同電影本身,你看電影的時候,何嘗不是循著電影來做自己的白日夢呢?


相關焦點

  • 《默片解說員》幸福是焦糖牛奶糖的味道
    就是貧窮的你把僅有的一塊焦糖牛奶糖留給了同樣貧窮的我;就是你兩次拉起我纖弱的小手,帶我逃離成人世界的追逐;就是你用勇敢的手掌,幫我揮去生活中令人恐懼的蜘蛛;也是長大之後,當我們在十年光陰的故事後,還羞澀地沒有勇氣相認,卻可以在黑暗中,藉由別人的臺詞,在熒幕上傾吐我們的愛情所以我記憶中最珍貴的,或許還是你帶著我在童年一同鑽入通往夢想世界的那扇窄門,依然是你在我身邊,在我小時候就用聲音為我注入的,講述光影世界故事的夢幻這是一封周防正行寫給默片的情書
  • 《默片解說員》隔靴搔癢的時代切片
    一部是輾轉多地時隔83年重回上海的中國默片,一部是致敬默片時代「辯士」的周防正行新作,記憶中的辯士和電影中的辯士交相輝映,在時光倒流的旅程中慢慢重疊,悠然講述著電影的童年時代。暖黃色的回憶籠罩之下,1915年的染谷俊太郎與慄原梅子因默片而結緣。他們偷偷溜進電影院,驚訝地看到大熒幕上的自己。
  • 《默片解說員》我們還需要電影嗎
    它告訴我們,我們到底有多需要電影,有多需要電影院?在日本,默片解說員名為「活動辯士」,按電影學者四方田犬彥的說法,「在大城市裡,觀眾是否去看一部電影與其說取決於影片內容,還不如說取決於是哪個辯士解說。」故事的開始,少年俊太郎與少女梅子穿梭於金黃的樹林,這是浪漫的大正時代。
  • 《默片解說員》與我常在——獻給電影
    想起曾經惡補電影史的一段時間裡,不得不集中一段時間看黑白或者默片。為了調劑胃口和視力,我會偶爾饑荒似的找些時下新片來做休息。每每發現無論如何新電影都沒有老東西真誠,考究的時候,我曾自言自語的詛咒過:電影不要在進步了,不要再繼續了。我希望時間就此停住,逼的所有快餐男女都去看小津,所有青年導演都去抄寫並背誦比利懷爾德的劇本。沒有想到2020年會一語成讖。
  • 日本《默片解說員》,無聲電影時代的明星職業
    今天來說一部日本電影,《默片解說員》。 電影是從默片開始的,從1895年盧米埃爾兄弟的《火車進站》誕生的那一天起,到1923年第一部有聲電影《爵士歌手》上映,這中間的幾十年間,「電影本身沒有聲音」幾乎是一個共識,絕大多數觀眾都對此習以為常。
  • 日本《默片解說員》,無聲電影時代的明星職業
    今天來說一部日本電影,《默片解說員》。 電影是從默片開始的,從1895年盧米埃爾兄弟的《火車進站》誕生的那一天起,到1923年第一部有聲電影《爵士歌手》上映,這中間的幾十年間,「電影本身沒有聲音」幾乎是一個共識,絕大多數觀眾都對此習以為常。甚至直到有聲電影誕生以後,還有很多人認為「聲音毀了電影」。
  • 《默片解說員》默片
    觀《默片解說員》有感 無聲電影(或稱「默片」),是指沒有任何配音、配樂或與畫面協調的聲音的電影。默片技術發明於1860年左右,但在1880至1900年期間,當單卷電影的製作已經變得容易時,默片仍然算是新奇的東西。 把電影影像與聲音配合的想法,幾乎是與電影本身俱生的;但由於技術上的困難,在1920年代末以前,大部份電影都是默片。默片的影像等同共通的語言。
  • 《默片解說員》獻給默片時代
    今年目前為止最驚喜的電影,一部講述電影的電影。估計導演很喜歡卓別林的默片電影,所有打鬥交手的片段都很有默片風格。片子一共差不多三條線,雖然故事普通,但是融合得非常好。一開始我以為這是一部講述「默片解說員」,日本非常擅長的匠人類型,但是整部片子真的非常可愛,除了默片風格的打鬥,還有就是,男女主角背影莫名其妙融合在電影裡、男主角以為口紅是流出來的血、很喜歡流汗驕傲自大的解說員等等,打打鬧鬧說說笑笑就結束了。
  • 《默片解說員》小而精
    六月事兒太多了,手都生了,來給大家說說這部默片解說員。這是一部很難用文字去描述其好的電影。就很像搞文字的人通常也覺得有些書被翻拍成電影,不可能會成功的嘛!因為文字敘述會給讀者大量想像空間,怎麼把這些文字之外的空間拍出來呢!那可是一個超級豐富的世界啊!這一部呢,他最突出的優點在畫面呈現。這一部電影像是經費不夠用的劇組或者像是大學社團拍的電影。他的場景特別窄,特別小。
  • 《默片解說員》默片時代的「電 影 院 往 事」
    彼時,日本的電影處於默片時代。普通大眾面對這種新穎的影像媒介,還存在一定的隔離感,而充當二者橋梁的,是被稱為「活動弁士」的默片解說員。他們和現在的演員一樣,是當時的大眾明星。解說員是講故事的人,也是掌握著話語權的媒介。 他們可以將一個故事隨意打碎、糅雜、潤色、重組再傳遞出去。這意味著解說員既是敘述者,也是創作者。 「電影曾經是無聲的,但是日本從未有過真正的默片時代。」
  • 聲色秀場 · 5年一部新作,周防正行用《默片解說員》致敬日本獨有的默片時代
    他是一名默片解說員,負責在電影院中向觀眾講解無聲電影。他為電影中的對白配音,並通過旁白解說劇情的發展和人物的情感。對那些並不熟悉電影這種全新事物的觀眾來說,默片解說員曾是引導並幫助他們理解故事的重要存在。雖然在歐美電影歷史上,這個職業在20世紀最初的10年間就被字幕所取代,但在承載了日本人最多浪漫遐想的大正時期,這個職業卻存在了很長一段時間,直到1930年。
  • 默片不沉默,周防正行新片致敬日本獨有的默片時代
    大家都知道電影曾經是無聲的,但在日本幾乎沒有這個階段,因為有弁士解說,也就是默片解說員。默片解說員能把死的說成活的,黑的講成白的,他們是無聲電影時代的超級巨星,類似於現在的流量明星,有無數的女粉。今天帶給大家的這部電影,講述的就是主人公勵志成為默片解說員的故事。
  • 盤點電影《默片解說員》中致敬的那些經典黑白默片
    2019年上映的日本電影《默片解說員》講述了無聲電影時期在日本影界大放異彩的特殊職業「日本活動弁士」,前期的任務是在電影放映前用誇張語言大致介紹一下影片的信息,後期慢慢走上舞臺,配合樂團,成為專業的電影解說。
  • 《默片解說員》默片並不沉默的年代
    對於那些因為面對電影這種全新敘事媒介而茫然無措的觀眾,默片解說員是引導並幫助他們理解故事的重要存在。在歐美,默片解說員是個曇花一現的職業,隨著字幕的出現,在1910年代左右就迅速消亡。但日本的默片解說員卻存在了相當長的一段時期,直到1930年代有聲電影進入日本,才漸漸退出歷史的舞臺(引導黑澤明走上電影道路的兄長黑澤丙午【藝名須田貞明】就是一名默片解說員,並因為有聲電影對解說員事業的巨大衝擊而最終自殺)。當時在日本,「電影」(映畫)尚被稱之為「活動寫真」,於是默片解說員便被稱之為「活動弁士」。
  • 人生還有續集——《默片解說員》
    100年前大正年間的默片時代。默片時代的電影都是沒有聲音的黑白視頻,而默片解說員的任務就是在電影放映前用誇張語言大概介紹一下影片信息,後來他們慢慢走上前臺,配合樂團現場演奏,成為與默片播放同步的實時電影解說。
  • 人生還有續集——《默片解說員》
    默片時代的電影都是沒有聲音的黑白視頻,而默片解說員的任務就是在電影放映前用誇張語言大概介紹一下影片信息,後來他們慢慢走上前臺,配合樂團現場演奏,成為與默片播放同步的實時電影解說。默片解說員只是「寄生」在電影膠片之上的行當,一旦電影行業發生變化,自己這個行當自然會面臨滅頂之災。
  • 周防正行《默片解說員》:2019年末難忘的驚豔
    《默片解說員》顧名思義,講述了一個只存在於日本大正年間的職業。電影在日本曾被稱作活動寫真,因為在電影的默片時代,演員們的聲音無法傳遞給觀眾。而日本人對此的解決方法是,在放映電影的同時,配上解說員(辯士)現場解說。這個職業曾在日本盛行了30年,讓日本電影從來沒經歷過真正的默片時代,也影響了一代電影人。例如,電影大師黑澤明的哥哥就曾經擔任此職。
  • 《默片解說員》對電影,這是對所有熱愛電影的人們的致敬
    電影曾有默片時代,但在日本並沒有真正的默片時代,因為有一群被稱為默片解說員的人們。——稲垣浩最初知道默片解說員是從黒澤明監督的自傳「蝦蟇の油(蛤蟆的油)」,因為他的哥哥曾經做過默片解說員,因而他得以比更多人更多更深更早地了解電影,想來這也是他後來成為導演的一大契機吧。
  • 《默片解說員》默片解說員 日本版的天堂電影院
    》講述了一個從小喜歡默片解說的小孩,長大後,誤入犯罪團夥,陰差陽錯進入默片解說行業,並在此碰到自己青梅竹馬的故事。在拍攝《後藤市之丞》這部電影的時候,二人闖入拍攝鏡頭,並被記錄到電影中。可以看到諸如山崗老師、茂木、內藤等老師對這份職業、對電影的熱愛。當假的「國定」老師站在解說的位置,整個人都煥發著自信的光芒,就像這些解說員說的,電影暢銷不是電影好,而是他們解說的好。
  • 《默片解說員》日本從來都沒有默片時代
    兩年前特別幸運在大銀幕上看過一次《雄呂血》,1925年的電影,只有畫面沒有音軌,所以更幸運在毫無預期的狀況下,現場見識了一下真正的弁士是什麼樣子。今天看到《默片解說員》裡,池松壯亮飾演的《雄呂血》導演二川文太郎一出場,馬上心裡一驚,臨近結局時提到阪東妻三郎的名字,又是一驚,直到片尾字幕一出,九十五年前《雄呂血》的影像出現在銀幕上,「日本從來都沒有默片時代」,太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