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沙溪鎮黨委書記徐成彬跟環衛工人、教師、護士、企業家等各界代表一起手疊手,大家齊聲發出吶喊:沙溪一定行!如此激動人心的一幕,出現在12月22日舉行的「我是沙溪人,沙溪因我行」大討論啟動儀式上。該鎮將用5個月的時間,發動全鎮各行各業、海內外鄉親一起反思沙溪過去、構想沙溪未來、共同建好沙溪。
鎮委書記提出三個反思
本次啟動儀式的舉辦地點選在沙溪鎮濱河南路的江邊公園內,為疫情防控需要,場地設有測溫點,但活動場地沒有拉警戒線,沒有限制人流,所有人均可到現場。濱河南路一度因300多名小販佔道經營而擁堵不堪,周邊的居民意見很大。本月月初,沙溪鎮通過周密計劃,向小販進行細緻解釋工作,一夜之間還路於民,恢復了濱河南路原本的美麗面貌,而且,全過程沒有任何投訴和糾紛。
「之所以選在這裡舉辦啟動儀式,就是要讓所有人知道,沙溪是有能力把工作做得很漂亮的!」一位組織者透露。徐成彬表示,沙溪改革開放40餘年來的發展進程,沙溪的經濟、人文實力都曾讓其他鎮街望其項背,至今沙溪也仍是全市三個可以參加省委全會的中心鎮之一。然而,「近年來,我們越來越深切地感受到,沙溪的發展出現了停滯甚至是倒退,已經不能再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吃老本』。面對沙溪嚴峻的經濟發展形勢,我們不禁反思,沙溪的城市定位和發展方向是不是出現了偏差?各類社會主體的思想是不是與社會發展的要求不相適應?幹部群眾的凝聚力和精氣神是不是低迷渙散?我們舉辦大討論活動就是為了正視和解答這些問題,為沙溪高質量發展聚人心、謀出路、想點子。」
改變固有思維模式
徐成彬說,希望通過大討論把沙溪人的眼界放得更廣更遠。他認為,沙溪與發達鎮街的差距,表面上看是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實質上還是思想觀念的差距。有差距不可怕,怕就怕看不到差距,甚至看到差距還自甘落後。沙溪的幹部工作很勤奮、幹事很努力,但或多或少存在思維模式固化的問題,謀發展總是跳不出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跳不出已有的條條框框。想趕超標杆,要深刻認識到構建新發展格局是服務全國、全省、全市一盤棋的大循環,而不是一鎮一村的自我小循環,要打贏沙溪的特色牌和優勢仗就必須有開放的理念、全局的視野、長遠的眼光。開放的理念,就是要打破慣性思維,破除以資源稟賦和區位條件論開放的思想,敢於走出去、請進來;全局的視野,就是準確把握全局發展的形勢,跳出沙溪看沙溪,在省委「1+1+9」工作部署和全市建設國際化現代化創新型城市布局中找準定位;長遠的眼光,就是要增強預見性、前瞻性,跳出一時一地的局限,能夠把握住未來發展的大勢,深謀遠慮促發展。
「大討論不是解決一時一地問題的權宜之計,而是要通過討論促進思想的大解放,推進改革再深入、實踐再創新、工作再抓實。全鎮要做到上下一條心,不能只當『看熱鬧、說閒話』的『吃瓜群眾』。」
「四個重構」定位新沙溪
徐成彬認為,沙溪應該直面土地之困、產業之困、交通之困、隊伍之困、財政之困、人才之困,「在有些領域,部分沙溪人還存在坐等上面給標準、給路徑、給辦法的問題。因此,要通過大討論,下大力氣破除碎片化思維,主動出擊、主動求變,既在面上著力解決影響和制約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又在點上把解決問題的方案和路徑設置得更多更活。」
記者了解到,針對沙溪鎮發展存在的問題,本次大討論將圍繞四個重構進行:思路重構、能力重構、產業重構、城市重構。徐成彬透露,沙溪鎮黨委近期提出了「中山西城市新中心,深圳西產業首選地」的定位,「深中通道通車後,從深圳到沙溪全程45分鐘,沙溪有非常好的條件抓住承接深圳產業外溢的機會。沙溪文化底蘊深厚,特色美食眾多,很有吸引力。」
徐成彬提出,沙溪鎮領導班子成員要帶頭解放思想,結合自身分管領域,在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城市規劃建設、社會治安管理、民生服務保障、基層組織建設等重點工作中對標找差,深入村居、企業開展調研活動,尋找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全沙溪各行業、各領域都要動起來,全體黨員幹部、機關及學校幹部職工要率先從本職工作出發,從專業知識出發,抓住產業、交通、環境等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重點難點問題,做高質量發展和高速度增長的組織者、引領者;企業家要牢固向高端產業轉型發展的經營理念,善待員工,做好員工教育工作;個體商戶要胸懷社會責任感,誠信經營,自覺踐行「門前三包」;村民要充分發揮主人翁精神,積極行使民主權利,參加人居環境整治、志願服務等活動中來,共建美麗、善治、和諧家園;普通工人群眾要愛崗敬業,誠信友善,為新沙溪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姜永濤 通訊員 李志峰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姜永濤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楊洪權
【來源:廣州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