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石化新聞網訊 「『文中老三塊』為文10塊、文25塊、文15塊,是中原油田最早的開發區塊,歷時41年仍然保持高效開發。讓老區塊煥發新活力就是要摸對區塊開發治理的路子。」文留採油廠地質研究所所長王庫說。
區塊開發治理最關鍵的一步是找準剩餘油在哪裡。技術人員加大剩餘油監測力度,對過去的監測資料解釋結果進行高精度二次解釋,發現區塊強水淹的厚油層內還存在中水淹和弱水淹層段。
「厚油層內中水淹、弱水淹及未水淹儲量是下步厚油層韻律挖潛與提高採收率的主要物質基礎,也是『老三塊』持續高效開發的保障。」王庫說。
面對「老三塊」,該廠技術人員將目光瞄向差異化挖潛技術。
文10塊:建立耦合調驅新模式
「水井文側10-53井與油井文10-60井是位於文10塊的一個『一注一採』井組……」10月9日,技術人員正對文10-60井組的耦合調驅技術方案進行討論。
文10塊剩餘油分布具有「普遍存在,局部富集」的特點,因井損造成井網完善程度低,形成層間剩餘油。加之沉積層內部形成的層內夾層、物性變化等造成優勢通道的存在,形成層內剩餘油。
為此,技術人員創新應用耦合調驅新模式,對文10塊進行深度驅替。調驅封堵前,技術人員對主流線油井進行提液,放大生產壓差,對水井低速注入堵劑,引導堵劑深部運移;調驅封堵後,技術人員對次流線油井進行提液,適時放大生產壓差,水井提高注入壓力,擴大波及體積,進而提高驅油效率,增加儲層動用程度。
文25塊:應用反向堵水技術
文65-側29井組位於文25塊東北部相對封閉的夾角內,為「一注一採」井組,水淹嚴重。技術人員對油井文65-側29井實施高滲帶反向堵水,進行韻律段挖潛,上措施後日增油4噸,含水率下降15%,效果顯著。
「這類油層的油水分布有一個鮮明特點:底部水淹嚴重,注入水受重力作用影響,會優先選擇向油層底部突破,造成注入水沿油層底部水竄錐進,因而很難波及油層頂部,油井見水後含水率上升快,開採效果差。」文25塊負責人胡賢能解釋。
為此,技術人員加大技術攻關力度,針對厚油層的滲透率差異、剩餘油分布、堵劑的實驗室評價和施工工藝設計,創新形成油井納米凝膠反向堵水工藝技術。該技術利用納米凝膠顆粒在油井出水的油層外編織一張過濾網,封堵住出水大孔道,解堵未水淹的小孔道。這張網能夠實現只把油過濾出來,釋放了高含水油層潛力,讓老區釋放「新」潛能,有效改善層內矛盾,實現控水、治水、增油的目的。
文15塊:應用「均衡流線」提液技術
「對油井文15-79井進行放大生產壓差提液後,這口井日產油從0.8噸一躍上升至6.4噸,且一直保持穩產。」10月11日,技術人員正在錄取文15-79井的生產數據時,難掩激動之情。
相對於其他兩個區塊,文15塊的典型特徵為油藏地層壓力低,產出液含水率高。如何實現在特高含水期保持穩產,成為文15塊重點研究方向。
技術人員發現,按比例大幅度提高油井產液量,強力保持合理的生產壓差,可提高水驅階段採收率。技術人員進行數值模擬後對油藏提液時機、提液幅度進行創新研究,首次應用「均衡流線」提液技術。
技術人員根據不同提液方式與生產壓差關係,繪製文15塊生產壓差對應日產液機採匹配圖版,根據流場來確定壓差,針對不同壓差需求,選擇相應的提液量和提液方式。單井提液30至50立方米,生產壓差在14兆帕以下,選擇直徑為57毫米的常規螺杆泵。生產壓差在14至17兆帕之間,57毫米的常規螺杆泵則無法滿足生產需求,需要進行減載深抽。
今年年初以來,通過建立耦合調驅新模式等差異化挖潛技術的應用,「老三塊」綜合遞減率為-4.03%,自然遞減率更是持續下降,實現了高效開發。(中原石油報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