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先民認為,天珠是神創造的超自然之物,是自然生成的或天降下來的,如果有誰說天珠是「天人合一」的工藝品,會遭到他們強烈的反對。從國內外專家考證及對其進行物理化學鑑定得到結論:天珠就是強鹼、硝雄蝕刻的工藝瑪瑙珠。德國著名的大衛·艾賓豪斯、麥可·溫斯騰博士,經過幾十年對自己收藏的幾百件天珠綜合進行研究,於20世紀80年代初出版《藏族的瑟珠》(瑟,取藏語天珠「熱」的譯音)。在這本書裡,兩位天珠研究專家明確地說:「就加工技術而言,藏族瑟珠是蝕刻瑪瑙珠一種。」
西藏天珠大王如凱·嘎瑪桑珠將不同類型的天珠送上海矽酸研究所化驗,其結論是:天珠圖案上的蝕刻花紋除酸鹼外,都含有矽酸鹽(瓷器上的釉,主要成分就是矽酸鹽)的成分。這再次證明,天珠是人為的,或者說是古裝是天然的,花紋是人為的,叫「天人合一珠」比較確切些。
大家對天珠是否入藥不再懷疑,但對天珠的製作心存疑問,畢竟在科技非常發達的今天,仍無人能復原老天珠的製作工藝。北京有一藏醫院的藏族醫生,每次用殘損天珠入藥時,不是簡單的用人工或機械法磨成粉沫,而是先進行消毒,這個過程需要一兩天時間,如果是黑白分明的珠子,顏色會大為淡化。再配以特殊藥水,兩三天後會化成粘稠狀的物質,這時天珠才可以配入其它藥物之中。消毒和稠化過程,是非常保密的,只在密室製作。我們和他作為一般朋友,只能看到買好要入藥的殘天珠,只能看到消毒後的天珠和最終炮製出來的粘稠狀的物質。舉這個例子,主要是請廣大天珠收藏愛好者進行逆向思考,在機緣成熟時,天珠的古法製作亦或可以破譯,很簡單,可能是「滷水點豆腐」式一物降一物的方法,配方材料在西藏當地肯定有,不一定是臺灣香港珠商講的、以及現代假天珠必須進行1400℃高溫的燒制,這只是大膽猜想。
根據狄克遜氏的鑲蝕瑪瑙五類分類法,天珠的製作方法有型一及型二乃至三、四、五等分類。但藏區的藏民並不以此方法做分類,因藏民認為不同地區、年代及不同製法而有不同差別而已。此法乃是方便藏區以外之收藏家做區別之用。其製造方法步驟如下:
1.以型一天珠來說,是以鹼水、白鉛或洗滌鹼等塗料,塗在未經處理的天然瑪瑙上,加熱一次即成。許多美索不達米亞及印度古珠,壽珠即是以此法製成。此種天珠再經過相當時日後,會逐漸褪色,大體需要數百年的時間。
2.型二天珠的製作方式,並無具體實證,因其實際製作方法已失傳,當前仍無百分之百確定無誤的說法。傳說,型二至純天珠是文殊菩薩從天灑下的寶石,或是住在地底的天珠蟲硬化而成。目前比較科學的猜測是用鹼水、白鉛或洗滌鹼塗在整塊瑪瑙上,加熱使之白化後,根據圖案設計塗上硝酸銅,然後再加熱變成黑色圖案,再經特別拋光程序後便大功告成。大部分型二天珠經歷了數千年,顏色還是不易剝落,現在依然可以見其圖案對比鮮明,這便是為何特別珍貴的緣故。許多好的型二天珠藏品也多落入歐美國家中,原因是近年來密宗在世界影響力日增,所以原本就不多的老天珠分散在全世界收藏家及博物館中,因此難得一見,更顯珍貴。
3.型三天珠是選取一顆打磨成珠型的天然瑪瑙,塗上加熱了之後可以形成黑色線條的一種塗料,然後再加熱,其過程和型一天珠之製作方式相反,這種天珠在印度產量較多,年代也頗為久遠。目前國內許多仿珠也是以此種方式製成,加上細度拋光,可以假型二天珠的樣子,不可不察。
4.型四天珠也同等於至純天珠,也是非常珍貴的,其製作的方法是將白化瑪瑙用的塗料塗在瑪瑙中間部分,其兩端保留不做任何處理,加熱後使中間便成白色,然後在白色的部分再塗上加熱後形成黑色的塗料,再次加熱,特殊拋光就成了型四天珠。
5.型五線珠同樣可稱為線珠,但製作方法不一樣,同樣是在兩端不做處理,在中間部分同時塗上白化及黑化的物質進行加熱,就能得到此種鑲蝕瑪瑙,但是這類線珠只有薄薄一層線條且有剝落的感覺,品質跟型四差很多,建議不收藏。
旁系或崩系:是指印度、尼泊爾、不丹等也是佛教聖地的天珠做法,或是比1300年前更早,或是型一、型二做法。 一般人所知的都是西藏1300年前左右的做法,認為那個時候是技術最純熟的時期。與2000多年前質地油潤印度壽珠相類似的瑪瑙質地珠子,歸類於崩系天珠,如黑白珠、足球珠、紅黑玉髓線珠等,以與藏系至純天珠相區別。
老天珠業界一般對天珠只有劃分為西藏天珠、印度天珠、巴基斯坦和兩河流域出產的鑲蝕瑪瑙天珠。所謂型一至型五,不過是研究天珠製作過程時,對上色及燒制之程序先後所做之描述,與判斷老舊並無關係。這五種製作方法的概括,現在來看並不科學。歡迎到古吉天珠一起和吉吉老師交流、鑑定、保養以及共同學習探討文玩藏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