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臨終前告誡:「中國將來會大放光彩,要注意《周易》」

2020-12-22 聚焦汕尾

1990年11月26日,北京友誼醫院裡面,一位奄奄一息的老人在囑咐完遺囑之後,他旁邊的學生詢問是否還有什麼要留下的。

這位老人想了一會,只留下了一句遺言:「中國將來一定會大放光彩,要注意《周易》。」

這位老人,就是《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簡史》、《中國哲學史新編》、《貞元六書》等的作者,被譽為現代新儒家的馮友蘭先生。

說起《易經》,大家都有所耳聞,知道是一部奇書,但很多人都覺得這本書很難懂。《易經》乃群經之首,是中國古代人民思想、智慧的結晶,直指大道之源,自然會有一些難懂。但其蘊含的至理,可為人生之天機,細細感悟,可終生受用不盡。

對於《易經》的定位一直存在爭議,有人認為這是封建迷信,也有人認為這是自然規律。科學的盡頭是神學,神學都是現階段科學無法解釋的科學,有西方學者提出《易經》是超科學的存在。

西方《遺傳密碼》和中國《易經》的64爻卦象驚人的一致,1953年,華生和克立克提出了DNA雙螺旋結構模型,12年後尼倫伯等人破譯了遺傳密碼,還將其做成了《國際普適遺傳表》。西方的學者驚奇地發現,《遺傳密碼》和中國《易經》的64爻卦象驚人的一致。

幾千年來,《易經》可以預測人生,並不是封建迷信,而是因為它本身就是開啟生命密碼的鑰匙。

1865年孟德爾發表從豌豆雜交實驗得出的遺傳基本傳遞規律,發現遺傳基因。

1910摩爾根通過果蠅實驗證實基因位於染色體上,說明了基因的物質基礎。

1953年華生和克立克提出了DNA雙螺旋結構模型。

1966年尼倫伯等人破譯了全部遺傳密碼!並製成了《國際普適遺傳表》。

《易經》的「陰陽二分」能包容一切,直至最精緻、最細微、超感覺的部分。

易經中講陰陽,把萬事萬物都劃分其中。比如日為陽,月為陰;剛為陽,柔為陰;開為陽,閉為陰;善為陽,惡為陰……陰陽不是一成不變,會隨著時間,空間的變化而變化。

在打個比方,如果一個人壞人被捆起來,路過的每個好人都要重重的給他一巴掌,你卻輕輕的給了他一巴掌,那麼這壞人就會覺得你是好人,而那些好人就會覺得你是壞人。好人與壞人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陰陽也一樣。

無論是水,是油,還是木頭,它們都是能摸得到的物資,它們都為陽。萬變不離其宗。

無論是空氣,電磁波,聲波它們都是我們摸不到的東西,它們都為陰。萬變不離其宗。

二進位的祖宗是易經,比西方早了幾千年,驚嘆陰陽與科學的契合。

萊布尼茨在1716年的時候,他寫了一卦信給他一個朋友雷蒙德,信件當中提到了《論中國的自然神教》,就是給雷蒙德的這封信當中,他承認了自己的二進位,來自於中國易經。

整個二進位地發現,直接導致了電子計算器和計算機的發明,並且讓計算機能夠得到迅速的普及,進入了各行各業,成為目前我們人類最重要的一個生產工具,非常非常重要,如果說現在你讓計算機停擺了,那麼可能日子我們都沒法過了,那麼二進位的實質就是通過0和1,就是陰和陽,就是這個來描述事件的。

《易經》這部寶典就靜靜地躺在那裡,你不搭理它,它也不搭理你。你理它,它也不會拒絕你。

其實《易經》中所講的道理,基本上都是從自然而生,都是一切向自然學習,以自然為師。

世人都說,閱盡世間萬卷書,不如讀懂一本《易經》。

德國有一個數學家,叫萊布尼茲,他就從《易經》八卦裡看出了二進位;

丹麥有一個物理學家,也是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叫波爾,它從太極圖裡看出來波粒二象性原理。

楊振寧、李政道從《易經》的陰陽消長的原理中得到啟發,提出了原子能態二組的奇偶性雖是不滅的,但不是不變的,而且存在著盛衰消長的變化,這一重大發現使他們獲得了諾貝爾物理獎。

在古人看來,易經之所以博大精深,歸根結底是因為它包羅萬象,但是對於普通人來說,《易經》其實是一部涵養福報的古籍,裡面暗藏著更為高深的智慧。

64卦對應64個人生決策心法,道明了婚戀、家庭、教育、職場的基本發展規律。

人生一世,真的該好好讀一讀《易經》,去感悟裡面的大智慧,或許會讓你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經常聽到周圍看易經的朋友說:古書文言文看不懂,解讀得很無聊看不下去,不知道如何用到實際生活中等等。

所以大家要讀,還是建議去讀帶有白話文譯文版的《易經》,最好還帶有配圖,這樣圖文並茂更便於理解《易經》。

目前我看的這本就是帶有白話文翻譯的圖解版易經,名叫《圖解易經》。它採用圖文解讀的方式,一一解讀了《易經》中的每一句話,將其深奧無比的智慧,以最淺顯易懂的方式展現在讀者面前,讓大家可以一探《易經》的古老智慧。

國學大師南懷瑾也曾說:千萬別晚上讀《易經》,不然一下就天亮了,足見其智慧的廣博;

馬雲更多次公開推薦《易經》,並忍不住感嘆「自己得益於比別人讀得早。」

相關焦點

  • 「中國一定會大放光彩,要注意《周易》」,1990年一位老人臨終告誡
    哲學大師臨終留下一句話,千叮萬囑,將一本書視為中國崛起的依仗馮友蘭,這個名字背後,是近代中國的哲學光芒在閃爍,其留下的諸部哲學巨著,直到今天依舊影響著世人。直至臨終之前,他依舊心憂著中國的哲學未來,面對近旁子女的戀戀不捨,他卻心狠不顧,單留下一句遺言:"中國將來一定會大放光彩,要注意《周易》。"語罷,老人於1990年11月26日與世長辭,其留下的金口玉言卻值得世人警覺。
  • 1990年一老人臨終前告誡:中國將來會大放光彩,要注意《周易》!
    1990年11月26日,北京友誼醫院裡面,一位奄奄一息的老人在囑咐完遺囑之後,他旁邊的學生詢問是否還有什麼要留下的。這位老人想了一會,只留下了一句遺言:「中國將來一定會大放光彩,要注意《周易》。」這位老人,就是《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簡史》、《中國哲學史新編》、《貞元六書》等的作者,被譽為現代新儒家的馮友蘭先生。說起《易經》,大家都有所耳聞,知道是一部奇書,但很多人都覺得這本書很難懂。
  • 馮友蘭老人臨終前囑咐「中國一定會大放光彩,要注意《周易》」
    1990年,中國一顆巨星,不幸隕落。這位隕落的巨星就是就是《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簡史》、《中國哲學史新編》、《貞元六書》等的作者,被譽為現代新儒家的馮友蘭先生。我不知道大家了解馮友蘭先生嗎?「在中國現代思想史和學術史上,還沒有哪部著作能像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這樣久傳不衰,在世界範圍內產生持久而深遠的影響。」這是世人對馮友蘭以及他的作品的評價。這樣一位對中國有巨大貢獻的先生,臨終前其學生問他,還有什麼要囑咐的嗎?老人思考良久只說「中國一定會大放光彩,要注意《周易》」。這是為什麼?
  • 「中國一定大放光彩,要注意《周易》」,1990年老人臨終前的告誡
    1990年11月26日,北京友誼醫院裡面,一位奄奄一息的老人在囑咐完遺囑之後,他旁邊的學生詢問是否還有什麼要留下的。這位老人想了一會,只留下了一句遺言:「中國將來一定會大放光彩,要注意《周易》。」這位老人,就是《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簡史》、《中國哲學史新編》、《貞元六書》等的作者,被譽為現代新儒家的馮友蘭先生。說起《易經》,大家都有所耳聞,知道是一部奇書,但很多人都覺得這本書很難懂。
  • 清華院長臨終前遺言:被大家質疑的迷信產物,中國會因它大放光彩
    清華院長臨終前遺言:被大家質疑的迷信產物,中國會因它大放光彩提起《易經》國人一定並不會陌生,這一部著作完成於6500年前,雖說《易經》流傳到現在,但很多人對其產生了質疑,有的人甚至覺得《易經》是封建迷信思想所留下來的產物。
  • 上世紀,常春藤博士臨終前告誡世人:中國將會大放異彩,注意周易
    1990年11月26日,北京友誼醫院裡面,一位奄奄一息的老人在病床上留下了一句遺言:「中國將來一定會大放光彩,要注意《周易》。」這位老人,就是中國中央研究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清華大學文學院院長,《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簡史》、《中國哲學史新編》、《貞元六書》等的作者,現代新儒家馮友蘭先生。這句話就是他對後人的告誡。
  • 中央院士臨終告誡:被質疑的迷信產物,中國可能會因它大放異彩
    在30年前,一位中央院士在臨終前就曾提到了《易經》在囑咐完遺囑之後,他旁邊的學生詢問是否還有什麼要留下的。這位老人想了一會,只留下了一句遺言:「中國將來一定會大放光彩,要注意《周易》。」而這位老人就是馮友蘭先生,他是著名哲學家,歷任中國清華大學的哲學系教授,同時也是中國中央研究院院士,是《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簡史》等的作者。這樣一位學識淵博的老者,在去世之前,最放不下的竟然是《易經》。
  • 一位中國院士臨終前的告誡
    1990年一位中國老人臨終前告誡:要注意《易經》1990年11月26日,在北京友誼醫院,一位老人病逝,在臨終前,他留下了一句忠告:「中國將來一定會大放光彩,要注意《周易》。」這位老人就是馮友蘭先生。馮友蘭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曾獲得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清華大學教授,中國中央研究院院士。也是《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簡史》、《中國哲學史新編》、《貞元六書》等的作者,被譽為現代新儒家。
  • 清華教授的臨終遺言:被誤解千年的「迷信」,中國會因其大放光彩
    在"獨尊儒術"的漢代,《周易》被奉為儒家經典,成為經學家們研治的一項專門學問,這就是易學。《周易》是對中華文化影響最深遠的一部書,但它也是謎案最多的一部書。甚至在30年前,一位清華教授在臨終前也提到了《易經》在囑咐完遺囑之後,他旁邊的學生詢問是否還有什麼要留下的。這位老人想了一會,只留下了一句遺言:「中國將來一定會大放光彩,要注意《周易》。」
  • 被質疑6500年的易經被證實是超科學,中國院士臨終前曾留下告誡
    中國院士臨終前留下的告誡1990年11月26日,北京友誼醫院裡面,一位老人在囑咐完遺囑之後,他旁邊的學生問是否還有什麼要留下的。這位老人想了一會,只留下了一句遺言:「中國將來一定會大放光彩,要注意《周易》。」
  • 老人臨終前的告誡:謹記《易經》這三句話,日子會過得更順當
    老人臨終前的告誡:謹記《易經》3句增福口訣,日子會越過越順!說起《易經》,大家都有所耳聞,知道是一部奇書,但很多人都覺得這本書很難懂。《易經》乃群經之首,是中國古代人民思想、智慧的結晶,直指大道之源,自然會有一些難懂。但其蘊含的至理,可為人生之天機,細細感悟,可終生受用不盡。
  • 一位老人在臨終前告誡學生:中國一定會大放異彩,注意《易經》
    30多年前,在北京友誼醫院裡面,一位奄奄一息的老人囑咐他的學生:「中國將來一定會大放異彩,要注意《易經》。」這位老人就是被譽為現代新儒家,《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簡史》、《中國哲學史新編》、《貞元六書》等的作者馮友蘭先生。
  • 老人臨終前很痛苦,做兒女的一定要注意這些徵兆
    上帝會讓老人臨終之前有幾天的迴光返照,老人臨終之前有那麼幾天精神很好,身體也不會出現什麼毛病。
  • 老人臨終前一天的表現
    老人臨終前一天的表現是什麼?生命走到盡頭時候,自己是能感知到的,如果老人以下徵兆,可能真的是要臨終了!死是一定的,活著卻有太多的不定數!所以,作為兒女,在老人生前要好好盡孝,別再老人去世才後悔,追悔莫及!
  • 周文王臨終前給兒子留下一段話,為何稱說出《周易》的核心
    在三千年前的羑裡城,發生過一個非常著名的事件,那就是周文王姬昌入獄,並在入獄的7年內推演出了《周易》。這件事情大約發生在公元前的1064年,商朝天子帝乙去世,帝辛即位。這位帝辛便是聲名狼藉的商紂王。但是,要說《周易》的核心,卻是在周文王死前留下的一段話。在周文王在臨終前,把兒子周武王叫到身邊,並跟兒子說了一段話,讓兒子銘記於心。後人稱後人稱為《保訓》,這段話也是《周易》的核心。
  • 老人臨終前,身體可能會有3種表現,多陪陪他們
    雖然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長輩可以長生不老,但是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的事情,相信不少人都有個擔心就是害怕家裡的老人突然去世,沒能做好最後的陪伴。一旦發現下面3個症狀時就要注意了,不要錯過陪伴老人的最後時光。出現意識模糊的情況老人在快要去世時會出現意識模糊的情況,甚至記不清親人的名字,記憶發生錯亂,無法將人跟人名對上號。
  • 紅頂商人胡雪巖,臨終前告誡後代勿近白虎,白虎是什麼?
    「勿近白虎」,這句話是胡雪巖臨終前囑咐自己子孫後代的,那為什麼晚清富豪臨終前要囑咐這麼一句話,白虎究竟又是什麼呢?胡雪巖是誰?胡雪巖於1923年出生於安徽,小時候的名字叫順官,是近代著名的徽商。然而就在胡雪巖臨死前,他曾拉著太太的手,語重心長的告誡後代「勿近白虎」。白虎究竟是什麼?所謂成功的商人總有他成功的道理,而當時首富胡雪巖臨終前的最後一句話,後入認為也可能是他成功的秘訣,因此也是對白虎二字做了不少的猜想和假設。
  • 《周易》中最高深的10句話,暗藏改命之法!天道忌滿,人道忌全
    《易經》是中國古代一部神秘的著作,被儒家尊為群經之首,是我國最古老的一部佔筮書,同時也是一部凝結著遠古先民睿智卓識的哲學著作,成為中國哲學思想的總源頭它既陌生又熟悉,既高深莫測又簡單易讀,對中華文化的形成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 周易提醒你:走路時有這3種表現的人,都沒啥真本事,要敬而遠之
    周易是一本非常神奇的書,它不是我們長期觀念裡那種「迷信」、「算命之書」,而是有一定科學智慧的書。它像是一套語言編程一樣,可以套用在各個方面,告訴你想知道的答案。周易曾經還出現在全國數學高考卷、國考當中,足以見周易的科學性和實用性。
  • 周易告誡:久負大恩必成仇!人過50,這3種人別再來往了
    我們要注意提防欲望無度,貪得無厭之人。這些人平時和我們來往的時候,當和我們沒有多大利益往來的時候,也是很大方豪爽的,但是當他們需要幫助的時候,往往便會識字大開口。我們一旦選擇了幫忙,那麼一定會有下一次在找你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