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哪吒左腳的風火輪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5874367/answer/1437081457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關注這個問題並不是知乎的推送邀請,而是今天正在blued上閒逛 ,突然一個平時聊的不錯的朋友把這個連結發給我,讓我看下,同性戀這個曾幾何時非常敏感的話題,即使到了今天也熱度不減,大家對這個都很好奇。
先不說同性戀的成因,對於同性戀這件事的看待方式,我覺得社會已經變得越來越包容了,畢竟對於男同性戀群體有blued、女同性戀群體都有了lesdo這類交友的app,還抱著幾十年前的舊態度來看現在的話,那真的是落後了。不止是同性戀,對於各種群體,只要它不違法亂紀,不破壞道德,我們就應該以互相尊重的態度來對待,囉嗦這麼多,最終目的就是一個,希望大家可以和和氣氣。
下面回歸主題,對於同性戀成因問題,很早之前就看過一些文章:科學家通過分析近 48 萬人的數據,找到了 5 個可能與同性性行為相關的基因位點;不過,這些基因所能解釋的性行為差異,還不到1%——所以它們並不是「同性戀基因」。
同性性行為非常複雜,它受到許多基因的共同影響,而非某一個。另外,社會文化的作用也不可忽略。
研究者認為,對於同性性行為,目前從基因層面的了解還很初淺。基因研究的結果,不應當被用於對性取向的預測、幹涉或所謂的「治療」。大量與同性戀有關的基因,關聯著人在性別特性上的豐富多彩。
通常來說,我們認為,性取向是先天基因遺傳與後天環境共同作用下的複雜結果。許多科學家曾經試圖找出影響性取向的「同性戀基因」(gay gene)。
然而,最新的研究結果顯示,並不存在某個「同性戀基因」。這項研究於 8 月 30 日發表在著名科學期刊《科學》上,這也是迄今為止關於同性性行為最大型的研究,由美國、荷蘭、英國等多個國家的科學家合作完成。
關於「同性戀基因」的研究,這不是第一個
先前已經發現,同性性行為可能會在家族中遺傳,而且相比於異卵雙胞胎,同卵雙胞胎的性取向更一致;1993 年,科學家迪恩·哈默(Dean Hamer)發現,X 染色體上的一個片段 Xq28 ,可能是「同性戀基因」之一。
不過,過往的這些研究,大都存在樣本量過小、結論難以重複等問題,而且研究對象多集中於男性;家庭和雙胞胎的研究,雖然證明了遺傳基礎的作用,卻沒能找到一段與之相關的確定的基因。
這次確認沒有特定的「同性戀基因」
最新的這項研究中,科學家們分析了來自英國生物銀行(UK Biobank)和美國基因技術公司 23andMe 將近 48 萬人的樣本(已獲得研究對象知情同意),試圖找到與同性性行為相關的基因。他們發現了 5 個可能相關的基因位點,但結論卻是——並不存在一個「同性戀基因」。
5.6% 的受試者聲稱自己有過同性性行為,其他受試者則只有過異性性伴侶;研究者據此將他們分為兩組。隨後,研究者進行了全基因組關聯分析:如果某一個基因位點上的核苷酸,在這兩組人群中有明顯差異(例如,在一組的樣本中,該位點的核苷酸大多為 T,另一組則大多為 G),那麼這個位點很有可能就與同性性行為有關。
在逐一分析了上百萬個位點之後,研究者找到了 5 個在兩組之間表現出顯著差異的位點。其中,1 個位點的差異只存在於女性樣本當中,2 個只存在於男性,另外 2 個則男女皆有。
5個差別顯著的位點對性行為差異的解釋不到1%
既然找到了 5 個有顯著差異的基因位點,為什麼又說「不存在『同性戀基因』」?
隨著研究的深入,研究者發現,同性性行為具有高度複雜性,所受的影響因素非常多。
這 5 個最顯著的位點,對於同性性行為的影響其實很小。例如在男性上出現差異的 rs34730029 位點上,基因型為 TT 的男性,發生同性性行為的比例為 3.6%;而基因型為 GT 的男性為 4%,只多了 0.4%。這 5 個位點綜合在一起,能解釋的性行為差異也不足 1%。
但如果將這上百萬個位點綜合起來,而不僅僅局限於最突出的這 5 個,則可以解釋 8~25% 的同性性行為。
為什麼差異最顯著的這 5 個基因位點,能夠解釋的同性性行為如此有限呢?研究者認為,同性性行為受到非常多的遺傳差異的累加影響,每一個基因差異單獨造成的影響都很小;在目前的樣本規模下,許多微小但有影響的遺傳差異還無法被檢測到。
也就是說,我們所找到的這 5 個位點,其實只是影響同性性行為的遺傳因素裡的冰山一角。
正如作者在論文中所說的,他們的研究其實進一步確認了,同性性行為的遺傳背景是非常複雜的。它受到多基因的影響,而並不存在某一個起決定性作用的基因,也就是人們所說的「同性戀基因」。想要通過基因研究的結果,來預測、幹預,甚至是所謂的「治療」同性性行為,都是完全不可能的。
基因之外
研究者關注的,是同性性行為的遺傳背景;但結果,他們得到的許多結論,卻指向了社會文化範疇。
一個非常直觀的例子,是同性性行為在樣本中的比例。
越年輕的受試者,自我報告有過同性性行為的比例越高;這可能是因為社會的開放性、對於性少數群體的接納和認可程度正在不斷地增加。男性的同性性行為比例也總是高於女性,這一方面可能源於不同性別的生理特徵,例如性激素的作用;另一方面,可能也與不同性別在性行為方面所受到的社會規範有關。
不同年齡的男性和女性中,有過同性性行為的比例 。
另外,23andMe 的樣本中,自我報告有同性性行為的比例高達 18.9%,遠遠高於預計的 2~10%。研究者認為,這是因為樣本採集過程中,被試者要先同意參與研究,並完成一份關於性取向的調查;曾經有過同性性行為的人,可能更願意參與這樣的研究。
在分析過程中,研究者把性行為簡化為兩類:有過同性性行為和從未有過同性性行為。但其實,「有過同性性行為」的人群,還可以細分為「少數為同性性行為」、「多數為同性性行為」、「完全為同性性行為」等,各個細分範疇匯總也存在部分的基因差異。研究者認為,從基因層面來說,同性和異性的偏好,並不是非此即彼的二分法;意識到這種複雜性,有助於我們了解更多元的性取向,例如雙性戀、無性戀等。
研究者設計了一個網站介紹他們的研究,還製作了動畫視頻:通過基因、環境和文化,我們試著了解自己的行為。
這項研究並沒有考量跨性別者、雙性人以及酷兒群體中的其他人群,研究者認為,這是本項研究的一大局限。另外,受試者均為歐洲血統,只來自幾個西方國家,並且年齡都在 40~70 歲之間。如果能夠有更大的、更多元的樣本,跨越過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我們可以得到更全面的數據。
也有科學家對這項研究提出疑問。雖然認可研究者的巨大工作量,但曾在 X 染色體上發現了 Xq28 的迪恩·哈默認為,這項研究本身所解釋的,並不是性取向的生理機制,而是受試者的冒險行為和對新體驗的開放性。演化遺傳學家威廉·萊斯(William Rice)也認為,研究的結論還不夠清楚;關於性行為的探究,我們還需要更多的細節。
一直以來,對於性取向與性行為的研究,既吸引人,又需要十分謹慎。這不僅是因為它太複雜了,也因為不少社會文化仍對性少數群體存有歧視和偏見,甚至視之為非法行為;研究一旦被誤讀,可能會加深這種印象,甚至被當成預測、幹涉或「治療」的手段。
研究者在論文中特別提及,他們在研究過程中,曾經與科普團隊以及 LGBTQIA+ 群體接觸過。他們不希望研究會指向某種歧視,也不希望對先天或後天所形成的性偏好定下什麼結論。他們希望,研究最終所導向的,是我們人類在性別特性上所具有的豐富和多彩。
我們試著揭開遺傳的秘密,從來都不是為了用基因劃分人群,甚至把它當作歧視的論據。我們只是試著在不同的核苷酸裡了解自己,理解每個人生而不同,然後尊重每種不同的色彩。
①如果您想喜歡老少戀同志微信公眾號,請您點擊文章的頂部藍色字體:老少之戀;然後點擊「關注」即可,我們有發小說都會提醒您哦~~
②需要發布交友信息的朋友請加我微信17850878875,說明來意;沒有說明來意的朋友都不加哦~~我們會刊登你們的交友信息(不刪除,但要收取廣告費2元微信紅包哦~)
③我們也承接各種商業廣告,私人廣告(如:招聘信息、求職信息、房屋出租等)商業廣告要收取廣告費一則5元微信紅包,而私人廣告都免費!
④所有轉載文章都屬於第三方網站,如有侵權請聯繫小編進行刪除;
⑤交友需謹慎,社會有好人,當然也就有壞人!請注意自身安全!
⑥我們也收原創文章,不管是短篇小說、散文還是現代詩歌;一經採用,立即刊登發布;(默認顯示您的網名,如果要求顯示您的真名也可以的。)
(聲明:本公眾號文章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您聯繫小編;我們會及時刪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