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有同性戀?同性戀的成因是什麼?

2021-01-16 老少樂園

作者:哪吒左腳的風火輪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5874367/answer/1437081457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關注這個問題並不是知乎的推送邀請,而是今天正在blued上閒逛 ,突然一個平時聊的不錯的朋友把這個連結發給我,讓我看下,同性戀這個曾幾何時非常敏感的話題,即使到了今天也熱度不減,大家對這個都很好奇。

先不說同性戀的成因,對於同性戀這件事的看待方式,我覺得社會已經變得越來越包容了,畢竟對於男同性戀群體有blued、女同性戀群體都有了lesdo這類交友的app,還抱著幾十年前的舊態度來看現在的話,那真的是落後了。不止是同性戀,對於各種群體,只要它不違法亂紀,不破壞道德,我們就應該以互相尊重的態度來對待,囉嗦這麼多,最終目的就是一個,希望大家可以和和氣氣。

下面回歸主題,對於同性戀成因問題,很早之前就看過一些文章:

科學家通過分析近 48 萬人的數據,找到了 5 個可能與同性性行為相關的基因位點;不過,這些基因所能解釋的性行為差異,還不到1%——所以它們並不是「同性戀基因」。

同性性行為非常複雜,它受到許多基因的共同影響,而非某一個。另外,社會文化的作用也不可忽略。

研究者認為,對於同性性行為,目前從基因層面的了解還很初淺。基因研究的結果,不應當被用於對性取向的預測、幹涉或所謂的「治療」。大量與同性戀有關的基因,關聯著人在性別特性上的豐富多彩。

通常來說,我們認為,性取向是先天基因遺傳與後天環境共同作用下的複雜結果。許多科學家曾經試圖找出影響性取向的「同性戀基因」(gay gene)。

然而,最新的研究結果顯示,並不存在某個「同性戀基因」。這項研究於 8 月 30 日發表在著名科學期刊《科學》上,這也是迄今為止關於同性性行為最大型的研究,由美國、荷蘭、英國等多個國家的科學家合作完成。

關於「同性戀基因」的研究,這不是第一個

先前已經發現,同性性行為可能會在家族中遺傳,而且相比於異卵雙胞胎,同卵雙胞胎的性取向更一致;1993 年,科學家迪恩·哈默(Dean Hamer)發現,X 染色體上的一個片段 Xq28 ,可能是「同性戀基因」之一。

不過,過往的這些研究,大都存在樣本量過小、結論難以重複等問題,而且研究對象多集中於男性;家庭和雙胞胎的研究,雖然證明了遺傳基礎的作用,卻沒能找到一段與之相關的確定的基因。

這次確認沒有特定的「同性戀基因」

最新的這項研究中,科學家們分析了來自英國生物銀行(UK Biobank)和美國基因技術公司 23andMe 將近 48 萬人的樣本(已獲得研究對象知情同意),試圖找到與同性性行為相關的基因。他們發現了 5 個可能相關的基因位點,但結論卻是——並不存在一個「同性戀基因」。

5.6% 的受試者聲稱自己有過同性性行為,其他受試者則只有過異性性伴侶;研究者據此將他們分為兩組。隨後,研究者進行了全基因組關聯分析:如果某一個基因位點上的核苷酸,在這兩組人群中有明顯差異(例如,在一組的樣本中,該位點的核苷酸大多為 T,另一組則大多為 G),那麼這個位點很有可能就與同性性行為有關。

在逐一分析了上百萬個位點之後,研究者找到了 5 個在兩組之間表現出顯著差異的位點。其中,1 個位點的差異只存在於女性樣本當中,2 個只存在於男性,另外 2 個則男女皆有。

5個差別顯著的位點對性行為差異的解釋不到1%

既然找到了 5 個有顯著差異的基因位點,為什麼又說「不存在『同性戀基因』」?

隨著研究的深入,研究者發現,同性性行為具有高度複雜性,所受的影響因素非常多。



這 5 個最顯著的位點,對於同性性行為的影響其實很小。例如在男性上出現差異的 rs34730029 位點上,基因型為 TT 的男性,發生同性性行為的比例為 3.6%;而基因型為 GT 的男性為 4%,只多了 0.4%。這 5 個位點綜合在一起,能解釋的性行為差異也不足 1%。

但如果將這上百萬個位點綜合起來,而不僅僅局限於最突出的這 5 個,則可以解釋 8~25% 的同性性行為。

為什麼差異最顯著的這 5 個基因位點,能夠解釋的同性性行為如此有限呢?研究者認為,同性性行為受到非常多的遺傳差異的累加影響,每一個基因差異單獨造成的影響都很小;在目前的樣本規模下,許多微小但有影響的遺傳差異還無法被檢測到。

也就是說,我們所找到的這 5 個位點,其實只是影響同性性行為的遺傳因素裡的冰山一角。

正如作者在論文中所說的,他們的研究其實進一步確認了,同性性行為的遺傳背景是非常複雜的。它受到多基因的影響,而並不存在某一個起決定性作用的基因,也就是人們所說的「同性戀基因」。想要通過基因研究的結果,來預測、幹預,甚至是所謂的「治療」同性性行為,都是完全不可能的。

基因之外

研究者關注的,是同性性行為的遺傳背景;但結果,他們得到的許多結論,卻指向了社會文化範疇。

一個非常直觀的例子,是同性性行為在樣本中的比例。

越年輕的受試者,自我報告有過同性性行為的比例越高;這可能是因為社會的開放性、對於性少數群體的接納和認可程度正在不斷地增加。男性的同性性行為比例也總是高於女性,這一方面可能源於不同性別的生理特徵,例如性激素的作用;另一方面,可能也與不同性別在性行為方面所受到的社會規範有關。



不同年齡的男性和女性中,有過同性性行為的比例 。

另外,23andMe 的樣本中,自我報告有同性性行為的比例高達 18.9%,遠遠高於預計的 2~10%。研究者認為,這是因為樣本採集過程中,被試者要先同意參與研究,並完成一份關於性取向的調查;曾經有過同性性行為的人,可能更願意參與這樣的研究。

在分析過程中,研究者把性行為簡化為兩類:有過同性性行為和從未有過同性性行為。但其實,「有過同性性行為」的人群,還可以細分為「少數為同性性行為」、「多數為同性性行為」、「完全為同性性行為」等,各個細分範疇匯總也存在部分的基因差異。研究者認為,從基因層面來說,同性和異性的偏好,並不是非此即彼的二分法;意識到這種複雜性,有助於我們了解更多元的性取向,例如雙性戀、無性戀等。

研究者設計了一個網站介紹他們的研究,還製作了動畫視頻:通過基因、環境和文化,我們試著了解自己的行為。

這項研究並沒有考量跨性別者、雙性人以及酷兒群體中的其他人群,研究者認為,這是本項研究的一大局限。另外,受試者均為歐洲血統,只來自幾個西方國家,並且年齡都在 40~70 歲之間。如果能夠有更大的、更多元的樣本,跨越過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我們可以得到更全面的數據。

也有科學家對這項研究提出疑問。雖然認可研究者的巨大工作量,但曾在 X 染色體上發現了 Xq28 的迪恩·哈默認為,這項研究本身所解釋的,並不是性取向的生理機制,而是受試者的冒險行為和對新體驗的開放性。演化遺傳學家威廉·萊斯(William Rice)也認為,研究的結論還不夠清楚;關於性行為的探究,我們還需要更多的細節。



一直以來,對於性取向與性行為的研究,既吸引人,又需要十分謹慎。這不僅是因為它太複雜了,也因為不少社會文化仍對性少數群體存有歧視和偏見,甚至視之為非法行為;研究一旦被誤讀,可能會加深這種印象,甚至被當成預測、幹涉或「治療」的手段。

研究者在論文中特別提及,他們在研究過程中,曾經與科普團隊以及 LGBTQIA+ 群體接觸過。他們不希望研究會指向某種歧視,也不希望對先天或後天所形成的性偏好定下什麼結論。他們希望,研究最終所導向的,是我們人類在性別特性上所具有的豐富和多彩。

我們試著揭開遺傳的秘密,從來都不是為了用基因劃分人群,甚至把它當作歧視的論據。我們只是試著在不同的核苷酸裡了解自己,理解每個人生而不同,然後尊重每種不同的色彩。

①如果您想喜歡老少戀同志微信公眾號,請您點擊文章的頂部藍色字體:老少之戀;然後點擊「關注」即可,我們有發小說都會提醒您哦~~


②需要發布交友信息的朋友請加我微信17850878875,說明來意;沒有說明來意的朋友都不加哦~~我們會刊登你們的交友信息(不刪除,但要收取廣告費2元微信紅包哦~)


③我們也承接各種商業廣告,私人廣告(如:招聘信息、求職信息、房屋出租等)商業廣告要收取廣告費一則5元微信紅包,而私人廣告都免費!


④所有轉載文章都屬於第三方網站,如有侵權請聯繫小編進行刪除;


⑤交友需謹慎,社會有好人,當然也就有壞人!請注意自身安全!


⑥我們也收原創文章,不管是短篇小說、散文還是現代詩歌;一經採用,立即刊登發布;(默認顯示您的網名,如果要求顯示您的真名也可以的。)


(聲明:本公眾號文章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您聯繫小編;我們會及時刪掉!)


相關焦點

  • 同性戀的成因是什麼?同性戀到底是先天的還是後天的?
    同性戀的成因是什麼?同性戀到底是先天的還是後天的?以往關於同性戀的研究當中,有大量的材料證實,同性戀是先天的,但是也有同樣多的材料證實,同性戀是後天的。這本質上都是將同性戀視為一種疾病,或是一種「錯誤教養」及「創傷經歷」的結果。到底同性戀是先天的還是後天的,這可以被視為一個哥德巴赫猜想,也就是一個難以解開的題。如今,人們已經很少討論同性戀到底是先天的還是後天的了,學術界反而經常要問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我們不討論異性戀是先天的還是後天的?
  • 同性戀成因三大因素
    為什麼有些人會成為同性戀者?為什麼有些人會偏好同性間的性行為?目前仍末有明確而肯定的答案,也欠缺能被嚴謹驗證的完整理論。
  • 動物界的同性戀,都有哪些操作
    這也許可以解釋為什麼這個島上的蕾絲海鷗這麼多。  不過在上世紀70年代,科學家研究蕾絲海鷗這件事兒,引起了軒然大波。因為此前人們認為動物界不會有搞基的現象(對異性沒有興趣,那不就滅絕了嗎?),同性戀只是人類社會的某些人誤入歧途而已。  「花納稅人的錢,研究什麼同性戀海鷗?還不考慮縮減這些科學家的經費嗎?」
  • 科普丨同性戀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在討論同性戀的產生原因時,我們還要先思考一個問題:以往傳統上關於同性戀成因的研究有一個「前提」,即同性戀是正常狀態的偏離,沒有人去研究異性戀的形成原因。我們的研究表明性取向可能受基因控制,已經有證據可以證明,有兩組基因會影響男性的性取向。」研究人員抽取了409對同性戀兄弟及其異性戀家屬的血液,分析確認X染色體上的某個區域確實對性取向有影響,也確認了8號染色體上一些DNA會影響男性的性取向。
  • 彩虹、同性戀與婚姻
    彩虹旗由紅橙黃綠藍紫六種顏色組成,它的含義有很多,最廣為人知的當然是作為「同性戀驕傲」的標誌,更準確地說,是LGBT驕傲旗,每種顏色都有其意義,感興趣的可以自己查一下,我在此就不展開了,繽紛的顏色也代表了同性戀社區的多元性。
  • 同性戀在西方為什麼被合法化?
    關於性取向的產生有很多種理論,當今絕大多數科學家、心理學家、醫學專家認為性取向是先天決定的,美國心理學協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APA)發表的一篇科學文獻表明:長期的實驗記錄證明,同性戀是無法被「矯正」的,性取向無法改變同性戀產生的原因至今未明,可能與生物因素、環境因素及二者相互作用有關;心理學、人類學等不同學科對同性戀也作出自己的解釋
  • 為什麼同性戀會越來越多?原因有這三點……真實!
    但是隨著人們思想觀念的改變,在近代就出現了一個群體—同性戀。這對於許多人來說,是比較排斥的,因為很多人受中國傳統觀念的影響。就我本人而言,我對其是不排斥,但是也不接受的。據blued的用戶數據顯示,中國大陸的同性戀保守估計至少有六千萬人,人口佔比至少4.5%。為什麼我們的同性戀者,會越來越多呢?
  • 你為什麼排斥甚至噁心同性戀?
    因此,了解恐同情緒的來源,也是消除同性戀歧視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  為什麼會「恐同」?  與單純的偏見相比,恐同者的情況似乎更讓旁人感到難以理解—同性戀群體通常對他們並不構成什麼實質的威脅,為什麼他們還會產生如此明顯的負面情緒呢?
  • 你為什麼排斥甚至噁心同性戀?-同性戀,恐同,生科醫學,戀愛,心理學...
    為什麼會「恐同」?與單純的偏見相比,恐同者的情況似乎更讓旁人感到難以理解——同性戀群體通常對他們並不構成什麼實質的威脅,為什麼他們還會產生如此明顯的負面情緒呢?「恐同」產生的機制也一直困擾著心理學家們,直到現在,人們還沒有得到一個明確的結論。不過,這其中有一些觀點確實值得我們思考。
  • 同性戀產生的原因是什麼
    關於性取向的產生有很多種理論,當今絕大多數科學家、心理學家、醫學專家認為性取向是先天決定的,美國心理學協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APA)發表的一篇科學文獻表明:長期的實驗記錄證明,同性戀是無法被「矯正」的,性取向無法改變。
  • 社會是多元的,差異是永存的---同性戀的性與愛(圖)
    為什麼會有的人是異性戀,有的人是同性戀,我們也知道對於同性戀的成因,有先天論、後天論、還有綜合因素論,那在你的……就是通過你的這些調查和了解進行研究,你覺得哪一種論點更有說服力?  李銀河:覺得先天的人好多就是說比如說我三、四歲的時候我就有這個感覺,或者是說青春期的時候,然後就發現自己突然間跟別人不一樣,為什麼別人都在議論小女孩,或者什麼的,他就毫無興趣,然後就是對男孩感興趣。(比如說遇到挫折了,或者是受到什麼傷害了)有些人會這樣感覺。  許戈輝:那你最早什麼時候發現自己有同性戀傾向的?
  • ta們是真愛卻遭遇歧視,八大事實帶你了解真實的同性戀群體
    有些人將同性戀或雙性戀視為一種可以自主選擇的生活方式,但是,目前沒有任何科學證據可以證明你可以自主選擇你的性傾向,但同時也沒有確鑿的證據證明你一定是天生的。喜歡同性還是異性,只是你內心深處的感受,僅此而已。為什麼沒有人問異性戀的成因的呢?
  • 關於姜貞羽同性戀:不要成為同性戀的「殭屍保護者」
    我越想越不願意再下筆談論這些,因為愛情應當是你情我願兩個人的事啊,為什麼,憑什麼可以指手畫腳,甚至歧視呢? 可是,直到2020年,同性戀依然是一個博人眼球的關鍵詞。 相信看過《創造營3》的人都知道姜貞羽,9月3日晚上她的微博小號發文,承認自己的戀情,是同性。
  • 為什麼動物有那麼多同性戀,同性之間才是真愛?
    哪些動物有同性戀行為  在大自然中,同性戀行為是一種司空見慣的現象。據記載,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在2300年前就發現了土狼之間存在顯的同性戀行為,截止到目前,科學家已經在1500多種動物中觀察到同性戀或雙性戀現象,其中詳細記錄的有500多種。
  • 這個模擬同性戀人生的遊戲,怎麼突然就火了?
    不要以為通過審判就結束了,成功公開性取向只是同性戀生活的開始,會得到什麼結局,那就要看你後面的選擇啦~🏳️‍🌈 玩家有話說 「我什麼時候才能摘掉偽裝成異性戀的面具」 @嘎吱 | 男 | 22歲 | 同性戀
  • 同性戀產生的原因
    隨著年紀的增長和大人的引導下慢慢有了性別的認識和意義的區分。但為什麼依舊有一部分人成為了同性戀?這是因為人體本身攜帶有同性戀基因的個體細胞,在適宜的條件下,易於發展成同性戀細胞。有一部分同性戀從第一次青春懵懂時便被同性無可救藥的吸引了。這就說明,同性戀的性取向是遺傳基因所產生的結果。
  • 我兒子說自己是同性戀 怎麼鑑定?
    結果他吞吞吐吐的說他可能喜歡上了他們班的一個男生同學,說自己可能是同性戀。這對我們家來說簡直就是個晴天霹靂,萬一我兒子真是個同性戀,我和老公可都活不下去了,請老師一定要幫幫我。     【專家答】這位女士你好。
  • 同性戀書店在美國
    王爾德那時萬萬不會想到,在幾十年後,美國居然會出現一家以他為名的書店。「奧斯卡·王爾德紀念書店」成立於1967年,其並非為彰顯大作家的文採或是唯美風格而創立,最主要在於紀念王爾德因同性戀罪名而被起訴,兩度入獄的不幸事件。
  • 韓國同性戀的苦楚
    I create these fake stories to cover up."他回憶道:「我覺得在這個環境中,我無法呼吸,因為現在我必須突然假裝自己是另一個人,我帶上面具,告訴他們我現在已經有女朋友了,並且已經交往一年了,我需要編織謊言來掩蓋自己是同性戀這一事實。」
  • 如何看待同性戀,如果有一天發現自己是同性戀怎麼辦?
    我不是同性戀,但是我也不反對同性戀感覺能跨出性別的愛情勇敢又美好。這個問題,依我磕cp的經驗來,其實同性戀也沒啥,你不要壓力太大,把心態擺正,不要壓抑自己內心,有些天性的事,人是改不掉的,天註定躲不掉的,遵循自己的內心,你要相信自己,再堅持幾年可能就合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