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程菡 來源:致匠心(ID:Heart-Hands)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如來源標註有誤請告知,我們及時予以更正/刪除
O2O商學院投稿及建議:842645227@qq.com
—— 美豔影后與琉璃巨匠 ——
文 / 程菡
你想去遠方,就要離開你現在站的地方
「我想過生命最好的樣子應是:手裡有事業,身邊有愛人,眼裡有光,心中自在。」
北京正午時分,爬上景山,遠眺故宮,金光閃閃,像鋪了層金子一般。「朱牆金瓦,朱門金釘」,這裡「金瓦」指的就是琉璃。
琉璃距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被譽為中國「五大名器」(琉璃、金銀、玉翠、陶瓷、青銅)之首,佛家「七寶」之一。琉璃是以各種稀有金屬及水晶為原料,在1000多度的高溫下燒制而成,因其流光溢彩、變幻瑰麗,歷經千年不磨損而備受讚譽。
中國古代,琉璃一直是皇室專用,曾一度被認為比玉石還要珍貴。它曾經輝煌,也曾經沒落,經過漫長沉寂,技藝幾經失傳。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中國當代琉璃的復興,靠的竟然是曾經紅遍中國的亞太影后——楊惠姍。
▲年輕時期的楊惠姍
關於楊惠姍,江湖間有太多她的傳說:
從影11年,主演過120多部電影;
金馬影史上第一個兩年連莊的影后;
拍過上世紀的色戒《玉卿嫂》,摘得亞太影后桂冠。
人生事業巔峰時,楊惠姍卻毅然轉身。
從藝人到匠人,她投身陌生的琉璃藝術,苦心孤詣摸索琉璃脫臘鑄造法,終被世界肯定:
作品獲世界級重要博物館的永久典藏;
全世界上百位國家元首接受過她的作品作為贈禮;
並多次選入奧斯卡及艾美獎頒獎盛典禮籃;
兩個完全不同的領域,楊惠姍都做到了極致,讓人驚嘆,也讓人好奇。
其實,34歲之前,楊惠姍從來沒想過自己會離開電影界,去一個完全陌生的工藝界,從「零」開始。這樣的人生轉折,來自一次無意中的相遇。
一天,楊惠姍在電影片場,見到許多擺放的琉璃藝術品。陽光下,一片片琉璃之光澄明清澈,楊惠姍一瞬間就被震撼了:「我當時就看呆了,沒想到琉璃能夠呈現如此美妙變幻的色彩和穿透力」。
此時,楊惠姍已經出演了100多部電影,塑造過無數角色。而《玉卿嫂》、《小逃犯》、《我就這樣過了一生》更是讓她連獲金馬、亞太影后殊榮。三年三個影后桂冠,讓她在電影事業上進無可進。
▲楊惠姍獲得金馬影后,張毅獲得最佳導演
「該演的角色都演過了,該拿的獎也拿到了,再堅持下去只是不斷的複製。」
從楊惠姍挑選電影角色就可以看出,她一直是喜歡挑戰的人。當時文藝言情片當道的臺灣,楊惠姍不按套路出牌,專挑別人不要的角色:不良少女、日本忍者、黑社會頭目、性感殺手、賭場老千……
「我已經拍了100多部電影,體驗了各種各樣的人生悲喜,我突然發現一個比電影更迷人的琉璃世界,就義無反顧地投身進去。」
此後,楊惠姍把對電影的熱情轉移到琉璃工藝品上。
在當時,所有的琉璃藝術作品,來自世界各國,唯獨沒有中國。
要知道,在明清時期,中國皇家還設有專門的「琉璃窯廠」製作高級琉工藝品。故宮三大殿、圓明園、萬壽山、承德避暑山莊等建築都有琉璃的蹤跡,中國琉璃曾經一派繁榮。
而現在,這顆工藝明珠居然隕落了,這深深地刺痛了楊惠姍。斷舍離容易說,卻很難做,而楊惠姍早已透過電影看到人生種種的不安,開始嘗試放下。
▲楊惠姍和林青霞是當時臺灣兩大巨星
「以前我演別人不要的角色,現在我要去做別人不做的琉璃工藝。」
就這樣,11年最好的年華、120多部電影、3個影后桂冠,楊惠姍說放就放下了,轉而投身琉璃藝術。
1987年,楊惠姍和後來成為自己丈夫的導演張毅,一同隱退演藝圈,建立了水晶玻璃工作室「琉璃工房」,決心打造屬於中國人自己的琉璃作品!
▲楊惠姍與張毅
遵循現代中國琉璃風格,玻璃工房選定「脫臘鑄造法」為主要創作技術。當時國際上,只有法國的一家工作室知曉此法。但這個密法,早在中國漢代業已運用嫻熟。河北滿城縣中山靖王劉勝墓裡,兩隻琉璃耳杯就是以脫蠟法鑄造的高鉛琉璃。
然而,這種方法是琉璃製作中最為繁瑣也是難度最高的。有的琉璃匠人,終其一生,也只能掌握其中的一兩道工序。楊惠姍暗下決心:要用「脫臘鑄造法」將中國琉璃傳承下去,而不會再中斷2200年。
半路出家,毫無經驗,唯有不斷學習,不斷摸索一途。從醞釀、創意、設計、雕刻、燃燒、雕琢….. 幾十步的工序創作,稍有疏忽便會造成失敗或瑕疵。
三年半光陰,楊惠姍與張毅花光了所有積蓄,並負債7500萬臺幣,琉璃工房陷入不知明日為何的困境。每日面對籌錢的問題,張毅竟日焦慮,而在工作室裡,楊惠姍依然每日面對一爐又一爐破碎的琉璃。
「有人做到過呀,只是我還沒有找到答案。」
這就像穿透無邊黑暗的那束微光,給了楊惠姍莫大的信心與勇氣。
最困難的時候,他們在淡水賣過玻璃,差點驚掉人們的下巴,而他們努力顯得釋然。楊惠姍說:「我不是什麼電光火石的天才,都是死工夫、下笨功夫。電影如此,我花了11年,琉璃也如此。」
雕塑、燒制、細修、打磨……楊惠姍經常在高溫煅燒的工作室做滿50個小時,汗溼衣背,手指僵硬,雙腳腫脹到無法穿鞋。
琉璃製作周期高達數十天,各個環節的把握相當困難,其火候把握之難更可以說是一半靠技藝一半憑運氣。僅出爐一項,成品率就只有70%。任何一道工序把握不當,所有的努力都將付之東流。
由於釉色不同,燒制的溫度也有所變化:如綠釉需要880℃左右,黃釉要980℃左右,而孔雀藍釉則要1000℃左右……琉璃技師要根據火的顏色來判斷溫度,爐門上留一個觀察孔,隨時調整爐火的溫度,才能燒出漂亮的釉色,達到流光溢彩的效果。
楊惠姍一邊摸索,一邊不停拜訪學界,實務界,赴國外琉璃藝術學院研習進修。終於苦盡甘來,研究開發出更精良有效的琉璃脫臘鑄造技術。
▲星雲大師前來參觀楊惠姍琉璃作品
琉璃工藝品被高度認可,除了因技法造就其本真的神韻、驛動,更重要是創作者的創意與情思。楊惠姍把從影11年積累的靈感都給了琉璃。
「我在100多部電影中,學習生老病死,這個過程讓我接近所有的生命;而做琉璃,就是讓我去釋放這些感悟。」
楊惠姍開始以「身如琉璃」為主題,創作一系列的作品,旨在以「琉璃」的佛教概念——「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身如琉璃,內外明徹,淨無瑕穢」去感染鼓舞更多的人。
「如果說琉璃有什麼精神指向,我覺得是無常,透過這種半透明的材質,讓人會有思考,對於生命的意義、對於美好事物的態度。」
有人說,他們從楊惠姍的作品看到了生命的不安,看到了釋然,看到了安靜,看到了放下……
用作品去表述心中的感動,然後去激勵別人。這不就是藝術文化最真切的價值嗎?電影如是,琉璃工藝品也如是,楊惠姍有一根金手指。
1993年,她的作品被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這是北京故宮建館以來第一次收藏當代的琉璃藝術品。
她的中國風格作品,成熟的思維,極具潛力的雕塑才能,以及令人不可思議的脫臘琉璃完成度,也驚豔了國際琉璃界。
她用七年時間在一個全新的領域,再次證明了自己,而琉璃也讓她迸發出無限的創作熱情,持續不輟28年。
林青霞在書裡對楊惠姍日常工作是這樣描繪的:
「吹制工作室室內溫度高達45攝氏度,一千四百度熔爐的爐門打開,惠姍撩起大長棍,就往爐裡伸,馬步十分穩健,又仿佛孔武有力,就像是置身沙場指揮若定的女將軍,他們分秒必爭不容有失,看得我心驚膽顫。工作人員透過那枝大長棍把琉璃吹製成花瓶。」
這個曾經的美豔影后,脫掉華服美鑽,穿上布衣布鞋,憑著一顆匠心,用素白的雙手燒制精美的琉璃品,背影依然動人。
《大願》
如今,琉璃工房從最初的7人發展到800多人,培養了數百名琉璃技師,製作了大量精美的琉璃工藝品,讓中國琉璃在國際工藝界佔有了一席之地。而她也成了「中國現代琉璃」的代名詞,琉璃工房更成為一個重要的中國文化品牌。
「生命最好的樣子應是:手裡有事業,身邊有愛人,眼裡有光,心中自在。」
楊惠姍都做到了。曾經她遍嘗匱乏,困苦掙扎,如今終得豐繞。她說:沒有人生的掙扎,何來自在的感悟,你想去遠方,就要離開你現在站的地方。
-END-
以全平臺日均超50萬閱讀的影響力,致力為讀者提供精彩、深度、有料的商業財經讀物,為企業提供全媒體品牌策劃、內容創作、推廣傳播。
商務合作QQ:842645227
微信ID:o2obus長按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