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要想成佛,先從做人開始,人成即佛成

2020-12-22 白衣居士念佛

一個人學佛,就是發心發願,立志成佛,然後按照佛的教誨,老老實實去修行,「佛」者,「覺」也,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就是「佛」,佛是修行人最高的果位。

成佛是道德的成就,是智慧的成就,一個人要想成佛,就要先從做人開始,如果連人也做不好,又怎麼會成佛呢?

太虛法師曰: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此名真現實。所有的聖人教化,都是教導我們怎樣做人,怎樣做一個善良的人,道德高尚的人,人格完善的人。

成佛作祖,是為了奉獻社會,服務大眾,利益天下眾生,挑起人間的苦難,而不是為了求得功名利祿,升官發財,學佛,也不是萬事不管,什麼也不做,那是偷懶。

佛說:一切治生產業皆與實相不想違背。一個世俗的人學佛就是在生活中練心,障礙多,檢驗的機會多,鍛鍊的機會也多。一個人要想真正學佛,就要從做好這幾件事開始。

一、孝敬父母。

佛說:孝敬父母是人世間最大的福田,能夠孝養父母,恭敬尊重,就與供養佛沒有什麼兩樣,一定會受到世人的尊重,得到人天的讚嘆,佛菩薩也會心生歡喜。

父母給了我們生命,給了我們一個溫暖的家,儘自己最大的能力,給我們最好的生活,費盡千辛萬苦把我們養大,父母為了我們無怨無悔,甚至可以為我們犧牲自己的生命,孝敬父母就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孝敬自己的父母,就是自己的責任和義務,也是懂得感恩的表現,一個人孝敬父母,尊重長輩,懂得知恩圖報,就是懂得做人的原則。

百善孝為先,聽從父母的教導,尊重父母,孝順父母,令父母老有所養,老有所依,一個人就會問心無愧,做人就會心安理得,學佛就有了基礎。

二、為家庭儘自己的責任和義務。

生世為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責任和義務;每個人都要有擔當,完成自己的該幹的工作,儘自己的責任和義務,一個人對別人或許不重要,但對自己的家人至關重要。

一個成年人有了自己的家,就要擔負起養家餬口的責任,維護家庭的穩定,善待家人,教育好兒女,讓自己的家溫暖和睦,有溫馨的氛圍,讓家人幸福快樂。

父母家人,是我們的眷屬情業,也是我們的冤親債主,一個人要想成佛,就要先度化自己的家人,你要為他們做好榜樣,任勞任怨地奉獻自己,犧牲自己,如果緣分不好,你要逆來順受,把他們當做度化你的逆行菩薩。

一個人學佛,如果萬事不管,連自己的老婆孩子都不顧,不是太懶就是自欺欺人,不是學佛的精神。

三、講道德,遵章守紀,做人做事有自己的原則和底線。

一個人先要學會做一個人格完善的人,才會有資格學佛,社會是一個大家庭,就是你我他,只有互幫互助,彼此善待,才會有社會的和諧,只有遵章守紀,才會有良好的公共秩序,才能夠和平共處。

活著,沒有真正的自由,你所做的一切,都要以不妨害別人為準則,有許多事不是你想做就能做,有許多東西不是你想要就能要,每個人都要有自己的原則和底線,不去做又失道德原則的事,不去做傷害別人的事,不去做違法犯罪的事。有許多事,更是不能越雷池一步。

人格的修養很難,隨時都要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世上無如人慾險,一念往往就會喪身失命,所謂一念是天堂,一念是地獄,所以一定要小心謹慎,防微杜漸,不要放縱自己行為。

四、始終把善良進行到底。

福禍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每個人的生活都是自己的一場因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正義會遲到,但從不會缺席。

佛教的基礎是建立在三世因果,六道輪迴的基礎之上的,一個人學佛,信佛就要先相信因果,不去做違背因果的事,不去做違背良心道德的事。

一個人的善良,是做人做事發心的基礎,不管這個社會人心怎樣險惡,不管別人怎樣說你痴傻,都不要背離善良的初衷,相信人善人欺天不欺,把善良進行到底。

一個人能夠善良,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就會活得心安理得,理直氣壯,所謂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此之謂大丈夫,一個人心心念念,念茲在茲都是「善」的境界,就會與佛的境界相感應,學佛就會有了基礎了。

一個人學佛要想有點心得,有點感應,有點成就,都不是簡單的事,連人都做不好,是沒有資格學佛的,願我們每個人都從學會做人開始,從遵守佛教的戒律開始去學佛。願與大家共勉!

我是白衣居士念佛,感恩閱讀與分享!#佛學#

念一聲佛號,結一世佛緣!祝願大家六時吉祥,一切如意!南無阿彌陀佛!

相關焦點

  • 在人間不僅要學佛,還要學會做人,人成即佛成
    人生很多的痛苦都是別人給予的,反過來說,每個人都曾經說過傷害別人的話或者做過傷害別人的事,這是常見的一種說法。還有另外一種說法,人生的痛苦都是自找的。在人世間想要減少痛苦,那麼就要走向學佛之路。在人間不僅要學佛,還要學會做人,人成即佛成。
  • 佛教:成佛之道,心空成佛,它也是禪修的境界!
    中國的佛教文化,特別是從禪宗開始,禪修就成了禪宗的重要法門。不過,在中國的禪宗史上,被人念念在道,較為廣泛的就是「心即是佛」這四個字。只是,我們應該如何理解呢?本文就來探討佛教文化,成佛之道,心即是佛,心空成佛,它也是禪修的境界!
  • 如來成佛前曾被人砍了3刀,他說:待我成佛後,必取你身上3樣東西
    如來成佛前曾被人砍3刀,他說:待我成佛後,必取你身上3樣東西!哈嘍,大家好,很高興又到了小編和見面的時刻了。今天咱們要說的是關於佛祖的事。而說到佛祖,又不得不說他的信仰和他的精神了。我們都知道,信仰是一個人必不可少的,而且,不論是在哪個國家,政府也都是不阻礙那些正規的宗教的傳播的。而在我國,影響力最深的宗教莫過於佛教了。眾所周知,在外國像伊斯蘭教、基督教是比較流行的,而我國大陸最主要的信仰是佛教、道教,道家是我國的本土宗教,暫且不多說。而關於佛教,雖然是從外國傳入我國的,但是卻是在我國傳播最好的,影響也堪稱最廣的。
  • 佛教心理學——理想人格的塑造(二)
    具有這些德性,才是合格的佛教徒,或佛教所謂的「好人」、「善人」。周叔迦《蟲葉集·從佛教徒的人格說起》認為佛教徒應有三重人格:善人、修行人、明白人,其訣要依次為孝、信、悟。善人,當以《大學》誠意、正心、修身為要。佛教理想的人格目標,是阿羅漢、菩薩、佛陀,佛陀為圓滿人格的楷模。太虛《佛陀學綱》謂「覺者為人類最高人格的表現」。
  • 佛教預言:轉輪聖王在家成佛
    前言:萬般諸法,吾心即佛。身住色界,心性不染。三千輪迴,乾坤顛倒。廟宇汙穢,聚眾邪魔。在家修道,即身成佛!注釋:任何形式的修行及佛法綱要,以心為根本心正即可成佛(成佛以心為根本,不注重形式)。在古印度,佛教歷史中和「吠陀本集」都有預言:人中有兩個偉大的覺者降世──佛陀(釋迦摩尼佛)和轉輪聖王(可能是預言中的「紫薇聖人」)。經中說,王生於人間,在家則為聖王,出家則得正覺成佛。十地菩薩要有與佛一樣的功德,才能為聖王。
  • 科普:佛教中「唵嘛呢叭咪吽」應該怎麼讀?是什麼意思?
    六字真言:藏傳佛教名詞。從字面上解釋,六字真言是「如意寶啊,蓮花呦!」這一感嘆語句。據說是佛教秘密蓮花部之「根本真言」。它包含佛部心、寶部心、蓮花部心及金剛部心等內容。具體解釋是:「唵」,表示「佛部心」,謂念此字時,自己的身體要應於佛身,口要應於佛口,意要應於佛意,認為身、口、意與佛成一體,才能獲得成就;「嘛呢」,梵文意為「如意寶」,表示「寶部心」,據說此寶出白龍王腦中,若得此寶珠,入海能無寶不聚,上山能無珍不得,故又名「聚寶」;「叭咪」,梵文意為「蓮花」,表示「蓮花部心」,以此比喻法性如蓮花一樣純潔無瑕;「
  • 漢藏佛教的溝通:先要做好互譯工作
    所以一開始可以先進行漢藏兩地所有版本佛教《大藏經》的對勘工作,先把藏文和漢文大藏經的總目錄互相對譯,然後再進行經目和具體內容的對勘,這對於漢藏佛教界全面了解佛教經籍在中國譯傳和發展的基本概況很有好處。這一步之後,可以先選譯一些篇幅比較短小一點的、在整個大藏中屬於精華部分的、具有代表性的經籍。
  • 惟賢長老 太虛大師是怎麼判攝佛教的?
    歷代以來,儘管各宗派的思想各有側重,但在「做人」這一方面是基本一致的。做人是基礎,離不開人乘,這是各宗各派最基本的思想。共法就是說這三乘雖有差殊,但要斷煩惱了生死,修解脫行,必須要通過四諦、三法印的修習,求證出世涅槃,所以叫三乘共法。 第三級,大乘特法。即緣起性空、唯識法相、真如法界,是菩薩所特有、不共於人天二乘的,也叫大乘不共法。
  • 佛教:一念成佛,一念成魔;一念放下,萬般自在
    這與曾經的父母判若兩人,小的時候,父母含著嘴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怕摔了的態度完全不一致,現在幾乎都成了敵人似的感覺。而那些女孩子們,尤其是那種表示完好感之後,把男生勾搭的開始行動了,然後開始退卻,各種理由拒絕的那種女生,這樣的女孩子還要繼續傷害多少人才能罷手!
  • 佛教:要想研究部派佛教的歷史,一定要先學懂俱舍論
    於是,六百頌就成八千頌,這個我們要知道,俱舍論的六百頌是根本頌,一解釋就是八千頌。這八千頌,內容有非常的浩瀚廣大,裡邊還有很多地方是對他們有部有種嘲笑和批駁的意思,我們現在是這麼說的,但真正學到裡面去了,不是這樣的,若是真正嘲笑和批駁,我們還在這學嗎?
  • 佛教中所指的無始劫,到底有沒有開始,那無始劫的罪業該如何消除
    佛教中所指的無始劫,到底有沒有開始,那無始劫的罪業該如何消除。「無始劫」,就是人很多很多的劫難之前,講的就是很長很長時間之前。實際上就是時間沒有起點和終點,「無始劫」、「無量劫」就是無數的劫難。因為佛說了生死無始,「無始劫」就是生死的根本。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的,叫「無始劫」。
  • 成魔成佛一念之間——《娑婆訶》
    成魔成佛一念之間——《娑婆訶》2015年時,樸牧師開始調查新興宗教團體「韓國東方教」。 「韓國東方教」完全沒有騙財騙色、教唆殺人等各種惡劣行徑,反正像一個真正的宗教團體一樣,顯得過於「正常」。過於「正常」反而顯得不正常,樸牧師對「韓國東方教」充滿疑惑,經人指點後決定根據「韓國東方教」的經書查找蛛絲馬跡。
  • 禪樂 |《花開見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蓮花與佛教有著極深的淵源,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有佛教的地方就會有蓮花。人們記憶最深的莫過於佛菩薩或坐或站於蓮花臺之上,手執蓮花神態如蓮花般安祥慈悲的模樣。 蓮花在佛教的天國中是一種神聖的花,其出汙泥而不染的聖潔性,生動象徵了佛陀與諸菩薩在生死、煩惱中出生,超脫紅塵、不為世事煩惱所困擾的大智慧。
  • 宣化上人:釋迦牟尼佛成道前如何了降服魔女誘惑?
    虛雲老和尚為上人傳授禪宗法脈,賜法號宣化。後陸續至香港、美國等地弘法,在美建立「萬佛城」等諸多佛教道場,畢生弘化東西方弟子眾多,於1995年圓寂,留存舍利子若干。鳳凰佛教《般若講堂》欄目今日刊登法師開示如下佛陀成道前降服諸魔圖因為恐怕世人誤會,說是成佛一定要受苦,才能成佛;於是就不在雪山打坐了,走到菩提樹下。坐到菩提樹下,他就發願;發什麼願呢?他說:「我坐這個地方,如果不成佛,我始終不起於座,我始終就在這兒坐著。」
  • 南懷瑾老師:這是佛法修持最高原理的深密,必須要在色界才能成佛
    《梵網經》、《華嚴經》講到,真正成佛要在色界。欲界不能成佛,無色界也不能成佛。必須要在色界才能成就報身佛。色界身就是這個肉身轉了,我們現在這個肉身是在欲界裡,要把他轉化變成色界身,成就光明之身。普通一般學佛的人,在理論上所走的都是法身的路線,密教號稱要三身成就,因為三身成就的人,學佛才算真正到家。三身成就另外一個名稱,也叫做即身成就。這個裡頭兩個字不同,即「生」成就,這一生成就、成功了,了了生死,這是即生成就,生命的生。
  • 宗教的起源與發展(佛教篇上)
    宗教的起源與發展(佛教篇上)作者:讀裁者黃遠輝,專注人文歷史,質量標準,智慧財產權推薦閱讀書單:《宗教的起源與發展》《宗教經驗種種》《人類與宗教》《人的宗教》《悉達多》《維摩詰的花雨滿天》《走近藏傳佛教》《禪的行囊》《空谷幽蘭》《禪與摩託車維修藝術
  • 你要做人上人,就必須躋身進入到這22%的人當中!
    就是你要成為人上人,你要成為有錢人,那你就必須要做那22%的人,如果······你是做那87%的人,那麼你這輩子口袋裡的現金是非常少的,你要做那一種的人,是要做78%的人,還是22%的人,取決於什麼?其實······最開始不是取決於你口袋裡的財富,而是取決於你的思維,你的思維是窮人思維還是富人思維,就決定了,你未來會成為哪一種人·······那麼如果你從小接觸的窮人思維,保守思維,很多很多舊的思想禁錮了你的大腦,這樣的話,你就很難跨越到那22%的人當中,所以這個核心的秘密是什麼,你要成為那22%的人,前提是什麼,記下來······
  • 因緣和合,諸事可成,未成佛道,先結人緣
    今生的富貴,是過去乃至現在修善因的善果,所以一切皆要從因上去努力。時時刻刻都要注重因,起心動念是因,不起心動念也是因。起心動念是生滅因,不起心動念是不生不滅因。生滅因感生滅的果報,不生不滅因感不生不滅的果報。悟了自心,直了成佛,這個因就是不生不滅的因,依據這個因來修,是最快、最究竟的。
  • 夢參長老:明心見性絕不等於成佛 !
    所以稱開悟的禪宗大德「成佛了」是錯誤的。開悟並沒有成佛,明心見性之後還需要學習。如果不識文字就從文字學起。例如六祖大師雖然做到了明心見性,但因為不識字所以讀經要由別人代讀。由此也可見理可頓悟,事須漸修。另一方面,我們知道釋迦牟尼佛只授記彌勒佛而並沒有授記他人,所以也可以知道明心見性絕不等同於成佛。開悟只是明理,成佛還需要三大阿僧祇劫修行的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