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成佛之道,心空成佛,它也是禪修的境界!

2020-12-24 大茶經

中國的佛教文化,特別是從禪宗開始,禪修就成了禪宗的重要法門。不過,在中國的禪宗史上,被人念念在道,較為廣泛的就是「心即是佛」這四個字。只是,我們應該如何理解呢?本文就來探討佛教文化,成佛之道,心即是佛,心空成佛,它也是禪修的境界!

《達摩血脈論》中有云:「即心是佛,亦復如是。」從禪宗的初祖達摩大師開始,就教導人們,不要心外求佛,除此心外,終無別佛可得;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

就因『心即是佛』的因緣,所以,中國的禪宗的法門,大多以自心上下功夫為主。包括禪宗的一年一度的冬季禪七,都是教導人們,如何在心內求佛,以禪修靜坐方式,觀照自己的內心,帶你通往走向成佛的道路。

當然,禪宗的修行法門有頓漸之分,且不一定要以禪修方式進行次第修行,但如六祖慧能大師所說,人有根性之分,悟道不同,修持的方法則不同。

唐代的龐蘊 《雜詩》有句詩,常被貼在禪宗寺院禪修道場上,給人警示,它也是禪宗有名的公案,裡有四句話,其中一句很重要,詩云:「十方同聚會,個個學無為,此是選佛場,心空及第歸。」

重要的就是詩中最後一句,它是給禪修者的一個警示,也是禪修的境界。《華嚴經》上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禪宗的祖師也教導人們心即是佛,那如何成佛呢?這首詩中給了答案,即「心空成佛。」

只是,所謂的「心空成佛」這裡的空,並非空無所有,而是佛教般若法門真空妙有之意。就如禪宗淨慧長老在禪修法會上說言:「心空者,不是不要這顆心,而是空去自己當下這一念的情識分別、妄想執著,在空掉妄想執著的同時,本有的智慧光明即刻顯現。」

可見,般若空性的法門,在禪修之中,一樣的圍繞著佛家「空性」法門來教導人們,佛陀在證悟之後三嘆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每個人都有如佛一樣的智慧,我們禪修為何呢?也是學習佛陀的教導,走向成佛之路。

只不過成佛之路,並非易事,簡單的說,成佛就是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智慧,因為佛陀證悟了,所以成佛了。所以,雖然修禪,修行各種法門,難以成佛,但是,它始終是我們通往智慧的一道方法。

所謂「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修行的深淺不一,悟道智慧也不一,但懂得了「心即是佛,」懂得了「心空成佛」的道理,我們修行就有了方向,有了目標。

終上所述,禪修最高的境界,即是「心空成佛,」它是我們修行的目標,是提高我們智慧的方法,雖然眾生想要做到「心空成佛」並非易事,但只要懂得成就佛道之理,不管是禪修,還是它修,懂得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哪怕是行、住、坐、臥中,知因善果,知行合一,在通往成佛道路之上,智慧的提高也會在修行路上逐步顯現。

相關焦點

  • 佛教預言:轉輪聖王在家成佛
    在家修道,即身成佛!注釋:任何形式的修行及佛法綱要,以心為根本心正即可成佛(成佛以心為根本,不注重形式)。肉身常住色慾世界,心性不被欲望汙染(在色慾世界能夠保持純潔的佛性)。三千年輪迴,世間黑白顛倒,世人善惡不分(末法時代一切都發生顛倒)。
  • 念經能成佛嗎?持咒能成佛嗎?念佛能成佛嗎?辯證看待這個問題
    王先生對於學佛,認為應當「知行合一」,他說:「學道的人,不去學佛,先去修廟,是叫佛把他支使遠啦!念書的人光念不行,是叫書把他支使遠啦!學道德的人,光講道不行道,是叫道把他支使遠啦!我知道一位古人就學一位古人,知道一位今人就學一位今人,知道一個字,就行一個字,才是『知行合一』。」
  • 佛教:要想成佛,先從做人開始,人成即佛成
    一個人學佛,就是發心發願,立志成佛,然後按照佛的教誨,老老實實去修行,「佛」者,「覺」也,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就是「佛」,佛是修行人最高的果位。成佛是道德的成就,是智慧的成就,一個人要想成佛,就要先從做人開始,如果連人也做不好,又怎麼會成佛呢?
  • 佛教:為什麼要講阿彌陀佛成佛十劫?意義在哪裡?
    但是,阿彌陀佛度眾生,不是要求眾生做得跟他一樣——自度,自己成就,自己修行成佛。如果阿彌陀佛也要求我們自度的話,那淨土這個法門就不成立了,那我們去學禪宗、唯識宗,或其他宗就可以了,因為理論都一樣,最多深淺、方法有所不同,但原則上是一樣的。這就是自力和他力的區分。
  • 大乘佛經女性觀:成佛路上,不分男女
    大乘佛教秉持「眾生平等」的主張,無論是佛性上人人皆可成佛的平等,抑或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這種以不住相而不分你我眾生的平等,都傳達著大乘佛教對世間萬物「普施福惠」的大愛關懷。 相較於古時「男尊女卑」的主流觀念,許多大乘佛經擁有在當時社會背景下較為平等的性別觀。
  • 沈衛榮:男女雙修是成佛捷徑還是藉機淫亂?
    密教研究正在不斷深入,曾經是秘密的「秘密大喜樂禪定」於學術的角度今天已經不再是秘密了,它更是漢藏文化交流史上一段需要認真總結和清理的歷史記憶。但是,在揭開了「秘密大喜樂禪定」之秘密後,我們依然沒有徹底消除這樣的疑問:成佛的法門多至八萬四千,何以還曾有此「雙修」法門呢?
  • 夢參長老:明心見性絕不等於成佛 !
    所以稱開悟的禪宗大德「成佛了」是錯誤的。開悟並沒有成佛,明心見性之後還需要學習。如果不識文字就從文字學起。例如六祖大師雖然做到了明心見性,但因為不識字所以讀經要由別人代讀。由此也可見理可頓悟,事須漸修。另一方面,我們知道釋迦牟尼佛只授記彌勒佛而並沒有授記他人,所以也可以知道明心見性絕不等同於成佛。開悟只是明理,成佛還需要三大阿僧祇劫修行的功德。
  • 讀華嚴方知,地藏菩薩早已成佛
    別說民間人士,哪怕有些學佛的人,甚至接觸佛教多年的人,亦存此邪見。我一聽深感很奇怪,稍微理性思維就知其錯謬,能稱為大菩薩,必定皆是發大菩提心者,慈悲和威力遍及十方界,豈會止於鬼道,怎會只度鬼?且菩薩之威神力,十方一切諸大阿羅漢,一切大天天神所不能及,念誦者何以擔心招鬼?
  • 大自在天(溼婆神)是如何成佛的?
    偶然間看到大自在天(又名摩醯首羅天,即溼婆神)是三千大千世界之主,十地菩薩,將紹佛位的說法。相信許多朋友一定跟七葉一樣心存疑惑:佛教中不是將「大自在天」和「他化自在天(魔波旬)」定義為「天魔」麼?阿閦佛的忿怒相降三世明王正將大自在天踩在腳底呢?怎麼一下又說它是十地大菩薩,要紹隆佛統,證道成佛了?查了一下,這種說法不是瞎編亂造。
  • 一念成佛,一念成魔,佛魔之戰
    這些資料在《大寶積經》中很多,你每天做功夫,什麼時間碰到哪一種境界是哪一種天魔,你曉得了,只要叫他的名字,要他不要囉嗦,他就不來了。有人修道,剛進步一點就出個岔子,見解上有偏差了,走上岔路。這就是四魔的障礙,魔是不希望你成道的,你成道了,變成「寂寞無言,無說無示,無識無作無為而作佛事」,魔就沒得玩了。魔不是壞東西,就是貪玩,你不和他玩,他就不高興了。
  • 【佛教法寶】《校正》新編佛咒古音之十九:有情決定成佛真言及上品悉地真言梵音
    【佛教法寶】《校正》新編佛咒古音之十九:有情決定成佛真言及上品悉地真言梵音    有情決定成佛真言為微信公眾平臺佛友請求我們工作室注音轉寫
  • 慈誠羅珠堪布最新開示一分鐘禪修法:踐行生活中的六波羅蜜多
    禪定分很多種,有深淺之別,今天給大家介紹的較為簡單,是我們生活中隨時隨地都可以使用的禪修法。請大家先發菩提心,我們今天之所以聽課,是為了將來可以成佛,成佛是為了幫助天下所有的眾生,當然,只有自己先成佛了,才有這樣救度的能力。因此我們學佛的目標就是成佛,成佛的終極目標是利益眾生。因此,我們為了成佛,所以學習成佛的方法,首先聞思,之後再去做,即是修(行動)。
  • 如來成佛前曾被人砍了3刀,他說:待我成佛後,必取你身上3樣東西
    如來成佛前曾被人砍3刀,他說:待我成佛後,必取你身上3樣東西!哈嘍,大家好,很高興又到了小編和見面的時刻了。今天咱們要說的是關於佛祖的事。而說到佛祖,又不得不說他的信仰和他的精神了。而在我國,影響力最深的宗教莫過於佛教了。眾所周知,在外國像伊斯蘭教、基督教是比較流行的,而我國大陸最主要的信仰是佛教、道教,道家是我國的本土宗教,暫且不多說。而關於佛教,雖然是從外國傳入我國的,但是卻是在我國傳播最好的,影響也堪稱最廣的。甚至可以說,現在在我國,佛教的信徒是最多的,其影響力也是獨一無二的。
  • 【佛教法寶】新編佛咒古音之十九:有情決定成佛真言及上品悉地真言古音
    【佛教法寶】新編佛咒古音之十九:有情決定成佛真言及上品悉地真言古音    有情決定成佛真言為微信公眾平臺佛友請求我們工作室注音轉寫,我們看這個咒比較簡單也就做了一下
  • 您在做成佛的修行嗎?
    佛道,指的是成佛的修行。這裡的非道,指的是我們常說的貪、嗔、痴、嫉妒和傲慢,也即五毒或三毒。世人公認的佛教正道,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世間有些看起來非常兇惡的人,或許也是菩薩的化身。因為菩薩可能會通過造五無間罪等方式,讓其他眾生心生懺悔、清淨罪障,最終獲得解脫。正在講授的《維摩詰所說經》中,還有許多如是精彩的公案。龍猛菩薩在《大智度論》中云:「貪慾即是道,恚痴亦如是,如此三事中,無量諸佛道。」
  • 見性成佛
    人生最好的境界是安靜,因為安靜,如同林中溪水,點滴入耳,超凡脫俗;安靜,可納萬壑而不露聲色,胸懷大海而不見波瀾。在我們生活的世界,利益的驅動超越一切,物質的誘惑淹沒精神的愉悅,我們很難再聽到來自心靈本真的呼喚。
  • 見性成佛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見性成佛,性:本性。佛教禪宗認為只要「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就可以成佛。出自:宋·釋惟白《續傳燈錄》卷五:「久參泐潭,潭因問:『禪師西來單傳心印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子作麼生會?』師曰:『某甲不會。』」見性成佛是中性成語,可作賓語、定語;用於佛教等。
  • 南懷瑾老師:這是佛法修持最高原理的深密,必須要在色界才能成佛
    《梵網經》、《華嚴經》講到,真正成佛要在色界。欲界不能成佛,無色界也不能成佛。必須要在色界才能成就報身佛。色界身就是這個肉身轉了,我們現在這個肉身是在欲界裡,要把他轉化變成色界身,成就光明之身。所以佛教羅睺羅修氣息的路線,是修色界的方法。報身佛的成就,是屬於色界的成就,不到色界,不能成佛。未升華到色界的境界,不能成就報身佛,毗盧遮那佛是法身佛,法身是體,報身是相,釋迦牟尼佛則代表化身佛,就是用。
  • 文殊菩薩是如何成佛的?
    文殊菩薩在佛教中地位尊貴。《法華經》稱他是燃燈古佛(或說龍尊王佛)的化身,過去七佛常受他電話,故被譽為「七佛之師」。事實上,文殊師利與舍利弗尊者一樣,歷史上確有其人。《佛說文殊師利般涅槃經》記載:文殊菩薩將取大涅槃之際,佛向四眾弟子講述了文殊菩薩出生、學道的故事。與舍利弗、須菩提、彌勒菩薩一樣,歷史上確有其人。
  • 成魔成佛一念之間——《娑婆訶》
    《娑婆訶》上映後即刻登頂韓國票房冠軍寶座,不由得讓人十分好奇電影有何過人之處。這部充滿宗教色彩的電影有著強烈的恐怖驚悚元素,不由得讓人想起2016年獲獎無數、口碑票房雙豐收的《哭聲》。片中大量出現佛教元素,可能在基督教中選出分屬四個方位的神明不太合適,就在佛教中選取了大家耳熟能詳的「四大天王」作為關鍵點。在《雙瞳》中,根據五行殺人,在《娑婆訶》中,四大天王方位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