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道,指的是成佛的修行。這裡的非道,指的是我們常說的貪、嗔、痴、嫉妒和傲慢,也即五毒或三毒。
世人公認的佛教正道,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許多居士甚至出家人都認為,如果一個修行人能按照原始佛教聲聞乘的規矩和見解行持,則是一位很好的佛教徒、出色的修行人,是在行持真正的佛道,但如果打破了常規、超出了框架,破壞了人們心中對佛教的定位,他們就會認為:「哇,這是非法,是不如法的!」其實,我們眼中的「如法」或「不如法」,都是以我們有限的認知來衡量和判斷的。
一次,一位出家人到街上化緣,因其相貌莊嚴,一位女性對他產生了極大的貪慾心。她心想:「如果他能和我在一起,我一定發無上菩提心。」這位出家人以他心通知曉了她的心願,就與她一起生活了一段時間,因為越親近就越有機會度化她。後來,當因緣成熟時,便對她宣說了空性方面的法義,這個女人因此而獲得了聖果。
阿難尊者看到他們在一起生活,心中極為不滿,因為他自己是位戒律非常清淨的比丘,遂將此事狀告了佛陀。佛陀聽後既未制止,也未讚嘆。過了一會兒,那位比丘示現神變在空中飛行。阿難問佛:「空中飛的是誰?」佛陀告訴他:「是你剛才狀告的那位破戒比丘。」
「云何菩薩行於非道?」
「若菩薩行五無間,而無惱恚」
一次,文殊菩薩見到一人殺了自己的母親,並因此痛不欲生。文殊菩薩知道度化他的因緣成熟了,便幻化成一位與父母同行的男子,因為在分岔路口與父母意見相左而發生爭執,結果男子將父母都殺死了。之前那位殺了母親的人,正在痛苦中煎熬,看到這位男子的行為後,覺得他與自己同病相憐,於是兩人相伴同行。
文殊菩薩幻化的男子也顯得悲痛欲絕,聲稱自己殺了父母,罪業深重,於是決定去拜見佛陀,請求佛陀指點給予救贖。之後,佛陀為他宣說了空性法門,他也因此而獲得證悟。殺害母親的那個人心想:「這個人殺了自己的父親和母親,而我只是殺了母親,他都獲得了解脫,我也應該可以獲得解脫!」後來,他也在佛陀面前深切懺悔並勵力修行,最終獲得了證悟。
這個故事說明,有時菩薩表面上殺害了父母,造了許多惡業,但其實從未傷害任何人的生命,並未造五無間罪。世間有些看起來非常兇惡的人,或許也是菩薩的化身。因為菩薩可能會通過造五無間罪等方式,讓其他眾生心生懺悔、清淨罪障,最終獲得解脫。
正在講授的《維摩詰所說經》中,還有許多如是精彩的公案。
龍猛菩薩在《大智度論》中云:「貪慾即是道,恚痴亦如是,如此三事中,無量諸佛道。」雖然貪心、嗔心和痴心三者,是我們平時應當斷除的,是一切惡與痛苦的根本,但對於有些行者而言,貪、嗔、痴中有無量佛道,依靠貪、嗔、痴和八萬四千煩惱,便能獲得解脫。
作為佛教徒,希望各位在行持佛法時,能夠開拓自己的思維方式。你曾經認可的佛法,也許只是其中的一種。佛法的種類成千上萬,以你的思維方式來看待佛教,也許與其他眾生的認知完全不同,其中的道理需要仔細權衡。不但要讓自己接納這些道理,且在通達其中的甚深意義後,還能以善巧方便引導眾生。
實際上,佛陀宣說的一切甘露妙法,都是一味一體的,只不過我們學得比較片面,只能從一個維度來觀察,對佛法真正的甚深含義也並未完全通達。
如果我們具有智慧,無論表面上如何行持,最後都會成為正道;如果缺乏善巧方便的智慧,哪怕我們是在勵力念佛或行善,卻不一定能成為解脫之因。這一點很重要。
大家應當踏實、深入地學習,讓自心有所收穫,這樣才能真實地改變自相續。否則,若聽聞時馬馬虎虎,思維時迷迷糊糊,修行時渾渾噩噩,如此連自利都困難,更談不上利益眾生了。
佛菩薩無處不在,很難與六道眾生加以區分,表面上看,有些眾生在行凡夫道,但實際上卻是具足功德的大菩薩。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云:「菩薩常清淨,方便利眾生,實無諸染垢,示現行染行。」僅以眾生的智慧力,是難以區分凡夫與菩薩的。
因此,我們不能小看任何一個眾生,不能認為:「這個是畜生道的,沒什麼了不起;這個是造五無間罪的人、造惡業的人、黑社會的人……」我們在生活中經常對他人妄下定論,覺得自己更為超勝。其他眾生也許表面上看來行為不如法,但或許其境界卻遠遠超勝於我們。
「雖受一切戲樂等事。未嘗暫起一念愛樂。無自作無他作。一切無著。」
「若有菩薩能為一眾生發一善根者。於諸色愛不起罪心。若如所起罪垢心者。當於百千劫中受地獄苦。世尊。若彼菩薩起是罪心受斯地獄苦者。當知是菩薩即舍離眾生所發善根。令彼善根不能成就。」
——《佛說大方廣善巧方便經》
菩薩示現上可能比普通世間人的貪慾還要強烈,但其實菩薩已經遠離了一切染汙。如果沒有這樣的境界,僅僅因為自己的自相煩惱,來行持染行,則是對戒律和因果的輕毀,有極大過失。在自己沒有到達這種境界前,若產生了自相煩惱,最好不要將其與菩薩的示現混為一談。
如今是末法時代,有些人自相續低劣無比,卻在他人面前故作高深,口頭上說「染淨無二無別」,但內心連一點定解也沒有,這是非常可笑可恥的,大家對此務必注意。
菩薩有種種善巧方便來自利利他,我們凡夫卻常常固執己見。如果我們不管到哪裡都死認單一教條的行為,即便行為上看似特別清淨,卻會因為沒有靈活性錯過很多利益眾生的機會。畢竟眾生的根基千差萬別,僅僅以一種行為無法利益所有眾生。
所以,我們也需要根據實際情況作取捨——不管是佛教還是其他宗教,在不同場合要學會靈活運用不同的方式方法。
雖然我們不是真正證悟二無我的大菩薩,但畢竟是菩薩的隨順者,所以,作為出家人或居士,為了利益眾生,在沒有風險、不觸及底線的情況下,應該示現方便行,並以此來利益眾生。這一點很重要。
總之,不論我們自稱是修學何種宗派,不論我們外顯的行為是一本正經還是離經叛道,當我們自以為是在進行成佛的修行時,請對自己誠實一些,看看自己目前到底處在什麼境界,是一邊以猛烈的貪嗔痴做著「相似的修行」卻看誰都覺得特別低劣,還是一邊以自相煩惱來行持種種非法卻還喊著「染淨無二無別」的高深口號?畢竟,從根本上來說,我們的目標是證悟真理,但證悟真理的道路上有一個很大的障礙叫自欺。
作為凡夫人有煩惱很正常,即使煩惱熾盛也不是無藥可救,因為我們已經遇到像《維摩詰所說經》這樣融合顯密教言的經典,在聽聞善知識傳授的同時,還能學到種種對治煩惱的竅訣。一旦我們通過甚深竅訣攝持,認識了煩惱的本體,就會發現貪嗔痴非但不可怕,甚至能夠成為解脫最好的助伴。只要我們堅持聞思修行,有一天也可以像大菩薩一樣,「示行諸煩惱,而心常清淨」,圓滿自利利他。
——本文教言摘錄自
《維摩詰經講記》
《維摩詰經》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