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做成佛的修行嗎?

2021-01-18 一家之言不可信

佛道,指的是成佛的修行。這裡的非道,指的是我們常說的貪、嗔、痴、嫉妒和傲慢,也即五毒或三毒。

世人公認的佛教正道,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許多居士甚至出家人都認為,如果一個修行人能按照原始佛教聲聞乘的規矩和見解行持,則是一位很好的佛教徒、出色的修行人,是在行持真正的佛道,但如果打破了常規、超出了框架,破壞了人們心中對佛教的定位,他們就會認為:「哇,這是非法,是不如法的!」其實,我們眼中的「如法」或「不如法」,都是以我們有限的認知來衡量和判斷的。

一次,一位出家人到街上化緣,因其相貌莊嚴,一位女性對他產生了極大的貪慾心。她心想:「如果他能和我在一起,我一定發無上菩提心。」這位出家人以他心通知曉了她的心願,就與她一起生活了一段時間,因為越親近就越有機會度化她。後來,當因緣成熟時,便對她宣說了空性方面的法義,這個女人因此而獲得了聖果。

阿難尊者看到他們在一起生活,心中極為不滿,因為他自己是位戒律非常清淨的比丘,遂將此事狀告了佛陀。佛陀聽後既未制止,也未讚嘆。過了一會兒,那位比丘示現神變在空中飛行。阿難問佛:「空中飛的是誰?」佛陀告訴他:「是你剛才狀告的那位破戒比丘。」

「云何菩薩行於非道?」

「若菩薩行五無間,而無惱恚」

一次,文殊菩薩見到一人殺了自己的母親,並因此痛不欲生。文殊菩薩知道度化他的因緣成熟了,便幻化成一位與父母同行的男子,因為在分岔路口與父母意見相左而發生爭執,結果男子將父母都殺死了。之前那位殺了母親的人,正在痛苦中煎熬,看到這位男子的行為後,覺得他與自己同病相憐,於是兩人相伴同行。

文殊菩薩幻化的男子也顯得悲痛欲絕,聲稱自己殺了父母,罪業深重,於是決定去拜見佛陀,請求佛陀指點給予救贖。之後,佛陀為他宣說了空性法門,他也因此而獲得證悟。殺害母親的那個人心想:「這個人殺了自己的父親和母親,而我只是殺了母親,他都獲得了解脫,我也應該可以獲得解脫!」後來,他也在佛陀面前深切懺悔並勵力修行,最終獲得了證悟。

這個故事說明,有時菩薩表面上殺害了父母,造了許多惡業,但其實從未傷害任何人的生命,並未造五無間罪。世間有些看起來非常兇惡的人,或許也是菩薩的化身。因為菩薩可能會通過造五無間罪等方式,讓其他眾生心生懺悔、清淨罪障,最終獲得解脫。

正在講授的《維摩詰所說經》中,還有許多如是精彩的公案。

龍猛菩薩在《大智度論》中云:「貪慾即是道,恚痴亦如是,如此三事中,無量諸佛道。」雖然貪心、嗔心和痴心三者,是我們平時應當斷除的,是一切惡與痛苦的根本,但對於有些行者而言,貪、嗔、痴中有無量佛道,依靠貪、嗔、痴和八萬四千煩惱,便能獲得解脫。

作為佛教徒,希望各位在行持佛法時,能夠開拓自己的思維方式。你曾經認可的佛法,也許只是其中的一種。佛法的種類成千上萬,以你的思維方式來看待佛教,也許與其他眾生的認知完全不同,其中的道理需要仔細權衡。不但要讓自己接納這些道理,且在通達其中的甚深意義後,還能以善巧方便引導眾生。

實際上,佛陀宣說的一切甘露妙法,都是一味一體的,只不過我們學得比較片面,只能從一個維度來觀察,對佛法真正的甚深含義也並未完全通達。

如果我們具有智慧,無論表面上如何行持,最後都會成為正道;如果缺乏善巧方便的智慧,哪怕我們是在勵力念佛或行善,卻不一定能成為解脫之因。這一點很重要。

大家應當踏實、深入地學習,讓自心有所收穫,這樣才能真實地改變自相續。否則,若聽聞時馬馬虎虎,思維時迷迷糊糊,修行時渾渾噩噩,如此連自利都困難,更談不上利益眾生了。

佛菩薩無處不在,很難與六道眾生加以區分,表面上看,有些眾生在行凡夫道,但實際上卻是具足功德的大菩薩。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云:「菩薩常清淨,方便利眾生,實無諸染垢,示現行染行。」僅以眾生的智慧力,是難以區分凡夫與菩薩的。

因此,我們不能小看任何一個眾生,不能認為:「這個是畜生道的,沒什麼了不起;這個是造五無間罪的人、造惡業的人、黑社會的人……」我們在生活中經常對他人妄下定論,覺得自己更為超勝。其他眾生也許表面上看來行為不如法,但或許其境界卻遠遠超勝於我們。

「雖受一切戲樂等事。未嘗暫起一念愛樂。無自作無他作。一切無著。」

「若有菩薩能為一眾生發一善根者。於諸色愛不起罪心。若如所起罪垢心者。當於百千劫中受地獄苦。世尊。若彼菩薩起是罪心受斯地獄苦者。當知是菩薩即舍離眾生所發善根。令彼善根不能成就。」

——《佛說大方廣善巧方便經》

菩薩示現上可能比普通世間人的貪慾還要強烈,但其實菩薩已經遠離了一切染汙。如果沒有這樣的境界,僅僅因為自己的自相煩惱,來行持染行,則是對戒律和因果的輕毀,有極大過失。在自己沒有到達這種境界前,若產生了自相煩惱,最好不要將其與菩薩的示現混為一談。

如今是末法時代,有些人自相續低劣無比,卻在他人面前故作高深,口頭上說「染淨無二無別」,但內心連一點定解也沒有,這是非常可笑可恥的,大家對此務必注意。

菩薩有種種善巧方便來自利利他,我們凡夫卻常常固執己見。如果我們不管到哪裡都死認單一教條的行為,即便行為上看似特別清淨,卻會因為沒有靈活性錯過很多利益眾生的機會。畢竟眾生的根基千差萬別,僅僅以一種行為無法利益所有眾生。

所以,我們也需要根據實際情況作取捨——不管是佛教還是其他宗教,在不同場合要學會靈活運用不同的方式方法。

雖然我們不是真正證悟二無我的大菩薩,但畢竟是菩薩的隨順者,所以,作為出家人或居士,為了利益眾生,在沒有風險、不觸及底線的情況下,應該示現方便行,並以此來利益眾生。這一點很重要。

總之,不論我們自稱是修學何種宗派,不論我們外顯的行為是一本正經還是離經叛道,當我們自以為是在進行成佛的修行時,請對自己誠實一些,看看自己目前到底處在什麼境界,是一邊以猛烈的貪嗔痴做著「相似的修行」卻看誰都覺得特別低劣,還是一邊以自相煩惱來行持種種非法卻還喊著「染淨無二無別」的高深口號?畢竟,從根本上來說,我們的目標是證悟真理,但證悟真理的道路上有一個很大的障礙叫自欺。

作為凡夫人有煩惱很正常,即使煩惱熾盛也不是無藥可救,因為我們已經遇到像《維摩詰所說經》這樣融合顯密教言的經典,在聽聞善知識傳授的同時,還能學到種種對治煩惱的竅訣。一旦我們通過甚深竅訣攝持,認識了煩惱的本體,就會發現貪嗔痴非但不可怕,甚至能夠成為解脫最好的助伴。只要我們堅持聞思修行,有一天也可以像大菩薩一樣,「示行諸煩惱,而心常清淨」,圓滿自利利他。

——本文教言摘錄自

《維摩詰經講記》

《維摩詰經》原文

相關焦點

  • 一位剛出家師傅看了您的講法,想請問念楞嚴咒真的可以成佛嗎?
    問:老師好,一位去年剛出家師兄,接觸寂滅法後發心實修,現轉發二個問題,恭請老師開示:問題1,念楞嚴咒真的可以成佛嗎?2,以前我看過幾位古來大德的修行事跡,他們打坐都是幾天幾夜的,不吃不喝!要得到修行功夫一定要走這個過程嗎?
  • 修行的真相您了解嗎?
    每個人都是佛魔結合體,當你修行成佛了,你的另一面就成了魔,一佛出必有一魔出,這是宇宙不變的規律。人其實是一個善惡矛盾體,不能說絕對的好與壞,就像太極陰陽圖,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陽極生陰,陰極生陽,陰陽之間有著既對立又統一的辯證關係。一旦你修行成佛,你的另外一面就成為了魔佛。魔佛出世,妖魔鬼怪當道,一個個不如理不如法的大師靠妖魔附體。
  • 慧淨法師:為何阿彌陀佛因地修行用了兆載永劫才成佛?
    【為何阿彌陀佛因地修行用了兆載永劫才成佛?】慧淨法師:依文釋義第十八願願文只有36字,但是教理和意涵,卻是非常深廣。儘管如此,對我們來說,也很容易了解。假使這個目標沒有達成,那他就要再繼續修行,一直到達成目標,他才成為一尊救度眾生的佛,成為一尊讓十方眾生都來稱揚讚嘆的佛,所以才用這個「設」字。「設」就是「若」,也就是「如果」的意思。如果沒有成佛便罷,只要成佛,就必需達成某種目的和理想,這就是「設」。 但也不是說,可以達成就達成,若無法達成就放棄,並不是這種意思。
  • 佛法修行中的兩大目標
    說實在我們尊重每一個人自己的選擇,可是如果我們問到說:我們發心要修行的初衷的話,您會不會覺得,如果在修行的過程中,始終都沒有辦法接觸到佛法真實的義理,而只有在作善事、布施,甚至於只有在僧團裡面幫忙一些個職務的話,那麼這樣子過了這個修行的一生,您是不是會覺得有一些可惜呢!  事實上真正的修行,我們如果談佛教的修行,就必須要回到佛法的範疇來談修行。
  • 佛教:成佛之道,心空成佛,它也是禪修的境界!
    包括禪宗的一年一度的冬季禪七,都是教導人們,如何在心內求佛,以禪修靜坐方式,觀照自己的內心,帶你通往走向成佛的道路。當然,禪宗的修行法門有頓漸之分,且不一定要以禪修方式進行次第修行,但如六祖慧能大師所說,人有根性之分,悟道不同,修持的方法則不同。
  • 見性成佛
    老子張開嘴巴讓孔子看,問道:「我的牙齒還在嗎?」孔子如實回答:「不在了。」老子又問:「我的舌頭還在嗎?」孔子告訴老子:「還在。」老子意味深長地告誡孔子:「堅硬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牙齒是堅硬的,所以它老早就掉了;舌頭是柔軟的,所以它至今還存在。」人生於世,若能學水的清澈本性和謙退之道,則不僅精神居於高處,人生也將進入開闊處。
  • 夢參長老:明心見性絕不等於成佛 !
    開悟只是明「理」而已;而斷煩惱、證菩提的修行才是「事」。「理可頓悟,事須漸除」。所以稱開悟的禪宗大德「成佛了」是錯誤的。開悟並沒有成佛,明心見性之後還需要學習。如果不識文字就從文字學起。例如六祖大師雖然做到了明心見性,但因為不識字所以讀經要由別人代讀。由此也可見理可頓悟,事須漸修。另一方面,我們知道釋迦牟尼佛只授記彌勒佛而並沒有授記他人,所以也可以知道明心見性絕不等同於成佛。
  • 佛法:發願有多重要您知道嗎?如何發願才能讓你的修行事半功倍
    佛門中人,對待發願都是非常重視的,因為發願直接關係到修行能否成就、成就的高低,另外對現世的影響一樣很大。我們讀經明理,在經中經常看到諸佛菩薩無不是因為前期發願,而後經過精進修行才成就的。如地藏王菩薩因地做大長者子的時候,就曾在獅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前發願:「我今盡未來際不可計劫。為是罪苦六道眾生。廣設方便。盡令解脫。
  • 修行的和尚很多,為什麼成佛的卻很少,因為有一樣東西沒能放下!
    為什麼修行的和尚很多,成佛的卻很少,因為有一樣東西沒放下!有一位法師一輩子做好事、做功德、蓋廟子、講經說法,自己雖沒有打坐、修行,可是他功德大。他年紀大了,就看到兩個小鬼來捉他,那個鬼在閻王那裡拿了拘票,還帶了刑具手銬。這個法師說:「我們打個商量好不好?
  • 【您造嗎】晨鐘暮鼓是什麼意思?這麼做有什麼作用?
    師父:大家知道晨鐘暮鼓是啥意思嗎?這麼做有什麼作用嗎? 眾弟子: 晚上打鼓,早上敲鐘的意思嗎?是不是用來警醒作用的? 師父:其實早上和晚上都有打鐘和鼓。因為敲鐘的時候有個偈頌:聞鐘聲煩惱輕,智慧長菩提生,離地獄出火坑,願成佛度眾生。這個偈頌說明了最主要的意思,在六道輪迴中地獄眾生的眾生是最苦的,平時都是無間無量的苦。沒有任何因緣得到暫時的休息。而只有鐘聲能夠傳達到地獄裡,當地獄裡的眾生聽到鐘聲所有痛苦都能暫停。
  • 佛教預言:轉輪聖王在家成佛
    在家修道,即身成佛!注釋:任何形式的修行及佛法綱要,以心為根本心正即可成佛(成佛以心為根本,不注重形式)。肉身常住色慾世界,心性不被欲望汙染(在色慾世界能夠保持純潔的佛性)。三千年輪迴,世間黑白顛倒,世人善惡不分(末法時代一切都發生顛倒)。
  • 真正的修行不是為了成佛,而是為這兩字,千萬別走偏了
    過去佛陀留下的經書咒語中說道,不是所有人入了佛門就能參悟得道,修行的最終目的也從來不是成佛。因為念佛只是表象,其實修行的真正目的是要在佛法中悟出人生真諦,印證佛心,所謂「心即是佛」,佛心具成,那麼自己才算是真正意義上做到與佛無異。修行,說到底其實就是兩個字,即修心。
  • 九華山136歲老尼對所有女眾修行的開示 : 守住口業 成佛一半!!!
    友情連結  點擊下面關注        九華山有位老尼師,年紀已136歲,身體健朗,從出家至今從不講任何閒話,開口閉口一句「阿彌陀佛」;有人問她話,若有關修行師父曾言:「女眾無論在家出家修行,若能守住口業,則成佛一半。」從老尼師之修行,便可體悟念佛實相功德與口業的真實相。
  • 九華山136歲師父開示:女眾修行,守住口業,成佛一半!
    師父曾言:"女眾無論在家出家修行,若能守住口業,則成佛一半。"從老尼師之修行,便可體悟念佛實相功德與口業的真實相。當如:"口業"是女眾修行最難克服的業力;"口業"是女眾修行證道的最大阻力;"口業"是女眾修行最大致命殺傷力;"口業"是女眾墮入惡道的主要業力;"口業"是女眾往生西方的最大抗力;"口業"令道場不得清淨,是非不斷;"口業"令僧團不得和合,法道不興;"口業"令眾生退失信心,斷人善根;
  • 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祖師大德如何講的呢?
    3.佛又針對眾生不同的喜好執著,比如有的人喜歡執相修行,有的人喜歡執空修行等,都為他們講各自的經典進行進一步的引導:藏教菩薩→他們的發心很大,執著在事相上來行持,也就是說他們是執相修行,行有為法,比如念佛念咒,拜佛拜懺,只懂得拜有形相的佛,不懂得拜法界佛,天天有為的去行善,這叫有為法,有為法是生滅法,不能成佛。因為佛法不講善只講真。
  • 佛教:修行人不學會「苦集滅道」這四諦,註定不能成佛!
    我們要想修行,解脫生死,必須要了解四諦,修學四諦,最後證得四諦,才能夠解脫生死,所以我們初一步必須要了解四諦,四諦法要學的。要是不學四諦法,對苦諦就是世間的果不知道,不能生厭離心;對集諦不知道,不能生恐怖心。
  • 手持智能佛珠,你就真的會功德加倍,一念成佛嗎?
    朋友,最近工作順利嗎?家庭幸福嗎?生活美滿嗎?看你心情複雜,要不要了解一下宏碁剛發布的智能佛珠?不不不,你沒走錯片場,作為老牌電腦廠商的宏碁(ACER),的確發布了這樣一款產品——主打智能祈福的 Leap Beads,這串看似其貌不揚的佛珠在預定階段就被搶購一空,而憑藉與佛教的跨界合作,一些品牌這些年也漸漸獲得了「佛系青年」們的追捧。
  • 修行的六個要點,只要按著這個做必定能成佛
    其法以六印一咒為方便,以每日坐禪兩小時為功課,以千座為期,以明心見性為首要目的,是當今之世學人明心見性、證成佛智、離苦得樂、解脫生死的當機之法,在佛教徒中影響甚大。心中心法在藏密、東密都有傳承。但該法在密部屬於上乘無相密法,在西藏須修二三十年有相密,有阿闍梨位者,方可傳習。因此該法在藏地未得廣傳,致使無上密法,幾將湮沒無聞。
  • 念經能成佛嗎?持咒能成佛嗎?念佛能成佛嗎?辯證看待這個問題
    江希張問:「老先生認為,注《金剛經》的能成佛呢?還是講《金剛經》的能成佛呢?」王鳳儀先生回答:「注的、講的都未必成佛,行《金剛經》的才能成佛。」王鳳儀先生的回答,雖然精妙,可是很多人無緣見到,即使見到也未必有覺悟,依舊會為了所謂的功德,去用功利心誦經的。
  • 如果明白淨土宗修行中的難行道和易行道,你才會懂得如何修行
    完全靠倒阿彌陀佛,靠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靠阿彌陀佛的一句名號修行淨土就是正定業。平生業成,靠他力不是靠自力修行就易行道。易行道萬修萬人去。善導大師教人專持佛名、不須作觀,一切佛法自力難行,持名念佛他力易行,才真正確立了中國淨土宗的念佛法門。什麼是難行道?一是靠自力修行,修禪,修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