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最近因為我大舅得了膽結石,而我又恰好辭職在家,閒來無事,就開始誦地藏經,為我大舅回向,希望他的結石在治療過程中,能夠有效減小,最後排出體內。
今天在誦經的時候,我想起了一個故事,今天分享給大家。
01王鳳儀先生簡介
民國時期,有個善人,他的名字叫王鳳儀。
後人都叫他王善人,王老師。其實這個人沒有上過學,沒有接受古正規的教育,為何還被稱為老師呢?
王鳳儀先生,年少的時候,父親去世的早,後來給父親守了三年孝,得了個孝子的美名,也在此期間開了竅,悟道了性理化性驅病的方法,並且成果顯著。他為了使女子明白道理,昌明家教,致力於興辦女子義務學校。他所興辦的女義學一時間遍及「白山黑水」之間和長城內外。晚年又提出「崇儉結婚」、「儲金立業」和創辦「新捉村」。特別難能可貴的是在那君權、夫權、族權橫行的年代,敢於提出並實行「翻轉世界,重立人根」。幾十年間,他創辦了七百餘所女子義務學校,推助女子教育的發展,被人們譽為「王善人」。
02王鳳儀先生如何看待念佛誦經
對於學佛信佛,王老先生看法也有獨到之處,如果不是從寺廟的法物流通處請回王老師的書的話,看到一些話,依著我以前的脾氣和狂熱,必然是要說他是謗佛、謗法的。王先生對於學佛,認為應當「知行合一」,他說:「學道的人,不去學佛,先去修廟,是叫佛把他支使遠啦!念書的人光念不行,是叫書把他支使遠啦!學道德的人,光講道不行道,是叫道把他支使遠啦!我知道一位古人就學一位古人,知道一位今人就學一位今人,知道一個字,就行一個字,才是『知行合一』。」
甚至對於讀誦經典也是有不同於常人的理解的,而是與儒學的看法一樣:「世人都說念經是修好,只念不修哪能好?吃素的人,人稱他為善人,其實吃素只是了斷迴圈,你不吃它,它不吃你。」這與達摩《血脈論》所說「若不見性,念佛誦經持齋持戒亦無益處。念佛得因果,誦經得聰明,持戒得生天,布施得福報,覓佛終不得也」的論述完全一致。
江希張問:「老先生認為,注《金剛經》的能成佛呢?還是講《金剛經》的能成佛呢?」
王鳳儀先生回答:「注的、講的都未必成佛,行《金剛經》的才能成佛。」
王鳳儀先生的回答,雖然精妙,可是很多人無緣見到,即使見到也未必有覺悟,依舊會為了所謂的功德,去用功利心誦經的。
王鳳儀先生還說過:「佛是人的榜樣,照佛說的去做,才能成佛。天天講佛,日日說佛,顯示自己知道的多,那是學『好』,不是學道,象開個謊花,不能結果。」「人天的諸神諸佛,都眼睜睜的盼著人們,體他的志學他,可惜世人都不肯去作呢!」只說不行,「開個謊花,不能結果」,點出了我們文化的病灶。
現在佛學圈就是這麼個情況,大師們都是說,哪個經功德很大啊,一定要多讀。這其實也沒有錯,畢竟經典上也是這麼說的,可是我們上班族,該怎麼修啊,晚上回來,打掃下衛生,七八點鐘了,再稍微洗漱娛樂一下,就是休息時間了,那該咋辦啊?
03正確理解佛法奧義,合理安排時間
佛法是「心地法門」,由修心性處著手。
我個人理解,小乘經典是針對我們自性弊端的基礎教科書,而大乘經典則是升華,小乘經典多注重四聖諦,十二因緣,八正道等名詞名相和義理方面的講說。而大乘經典則是表彰榜樣,幫我們樹立目標。
如果要下手的話,我覺得一定要從小乘下手,夯實基礎。而大乘經典所說的內容則應該是選修課。因為「打鐵尚需自身硬」,「沒有金剛鑽莫攬瓷器活」,如果沒有相應的基礎,一上來就學大乘,很多內容也不理解,而且看到佛經裡,對很多菩薩的功德講述,大家也不會相信,因為釋迦佛自己就說了,「不可思議」,即使信了也是人云亦云,碰到境界現前,就會像地藏經說的那樣,「一切眾生未解脫者,性識無定,惡習結業,善習結果。為善為惡,逐境而生。」
倘若碰到有人自尋短見,我們想學菩薩行,去勸導對方,我想很多人往往一上來就會說,想想你的父母,想想你的朋友,想想這個那個的,倘若人但凡有一丁點的希望,沒有人會自尋短見,這個時候,不勸還好,說不定他自己一慫就不敢死了,這個時候,說這些話,讓對方一聽,哎呀,我恰恰就是因為他們給我壓力太大,才想輕生的,這一說跟火上澆油似的,好事沒辦成,反而變相的成了殺生。
我跟很多學大乘的佛友交流過,哎呀,智慧沒開,那逮誰訓誰的傲慢勁,可算是比釋迦佛在世還牛,尤其是我這樣晚婚的,讓她一頓訓,直說我不孝,不懂事。可是這幾年,這位大乘的佛友倒好,孩子離婚了,跟親家鬧得不可開交,這可真是懂事啊!
04念經、念佛、念咒都能成佛,也不能成佛
這個成佛需要兩個要素,一個是得有成佛的福德,第二個得有成佛的功德,缺一不可。
念佛、念經、念咒是能夠幫我們提升功德,增長福報的,這個不假,但是倘若用一個貪婪的心去做這些事情,反而沒有任何功德可言了。再說了,念那麼多遍經,念那麼多佛,念那麼多咒,很多人的脾氣還是原來那樣,那學的哪門子佛啊?
倘若是退休老幹部還好些,有錢有閒,可是對於剛參加工作的年輕人,就各種方面的壓力,能有個信仰寄託一下,讓自己還能有希望,這就已經很不錯了,還要各種的上綱上線就有些吹毛求疵了。
文章最後,又要引用南懷瑾先生的話來做落幕了,希望大家可以好好的甄別,祝大家工作順利,身體健康,家庭美滿,也希望讀這篇文章的朋友,能夠祝福我的舅舅早日康復。
我常常告訴人,世界上有兩種學問不要去碰,第一是佛學,第二是《易經》--中國文化的根根。如果有人碰這兩種學問,鑽進去一輩子不容易爬出來,所以最好大家不要去研究。不過,這兩樣學問有兩種人可以研究,一種是有第一流超人的智慧、能力的,其次是完全沒有讀過書的,一張白紙,那也可以研究。至於中間的一般人,最好不要去摸;萬一要研究的話,最好學一半,不要鑽到底。如果這兩門學問,任何一門鑽到了底了,你就變一個廢人了。我呢,還是半個廢人。所以要了解佛教、了解佛學、了解佛法,這三方面太難了。
我是一個傳統文化的愛好者,希望傳統文化能夠更多地幫到所以的朋友,大家如果喜歡這篇文章的話,覺得我的文章能讓人受益的話,就請點讚、收藏、轉發,讓更多的朋友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