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經能成佛嗎?持咒能成佛嗎?念佛能成佛嗎?辯證看待這個問題

2021-01-18 劍儒墨涵談修身養性

民最近因為我大舅得了膽結石,而我又恰好辭職在家,閒來無事,就開始誦地藏經,為我大舅回向,希望他的結石在治療過程中,能夠有效減小,最後排出體內。

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

今天在誦經的時候,我想起了一個故事,今天分享給大家。

01王鳳儀先生簡介

民國時期,有個善人,他的名字叫王鳳儀。

後人都叫他王善人,王老師。其實這個人沒有上過學,沒有接受古正規的教育,為何還被稱為老師呢?

王鳳儀善人

王鳳儀先生,年少的時候,父親去世的早,後來給父親守了三年孝,得了個孝子的美名,也在此期間開了竅,悟道了性理化性驅病的方法,並且成果顯著。他為了使女子明白道理,昌明家教,致力於興辦女子義務學校。他所興辦的女義學一時間遍及「白山黑水」之間和長城內外。晚年又提出「崇儉結婚」、「儲金立業」和創辦「新捉村」。特別難能可貴的是在那君權、夫權、族權橫行的年代,敢於提出並實行「翻轉世界,重立人根」。幾十年間,他創辦了七百餘所女子義務學校,推助女子教育的發展,被人們譽為「王善人」。

02王鳳儀先生如何看待念佛誦經

對於學佛信佛,王老先生看法也有獨到之處,如果不是從寺廟的法物流通處請回王老師的書的話,看到一些話,依著我以前的脾氣和狂熱,必然是要說他是謗佛、謗法的。王先生對於學佛,認為應當「知行合一」,他說:「學道的人,不去學佛,先去修廟,是叫佛把他支使遠啦!念書的人光念不行,是叫書把他支使遠啦!學道德的人,光講道不行道,是叫道把他支使遠啦!我知道一位古人就學一位古人,知道一位今人就學一位今人,知道一個字,就行一個字,才是『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

甚至對於讀誦經典也是有不同於常人的理解的,而是與儒學的看法一樣:「世人都說念經是修好,只念不修哪能好?吃素的人,人稱他為善人,其實吃素只是了斷迴圈,你不吃它,它不吃你。」這與達摩《血脈論》所說「若不見性,念佛誦經持齋持戒亦無益處。念佛得因果,誦經得聰明,持戒得生天,布施得福報,覓佛終不得也」的論述完全一致。

江希張問:「老先生認為,注《金剛經》的能成佛呢?還是講《金剛經》的能成佛呢?」

王鳳儀先生回答:「注的、講的都未必成佛,行《金剛經》的才能成佛。」

王鳳儀先生的回答,雖然精妙,可是很多人無緣見到,即使見到也未必有覺悟,依舊會為了所謂的功德,去用功利心誦經的。

心經

王鳳儀先生還說過:「佛是人的榜樣,照佛說的去做,才能成佛。天天講佛,日日說佛,顯示自己知道的多,那是學『好』,不是學道,象開個謊花,不能結果。」「人天的諸神諸佛,都眼睜睜的盼著人們,體他的志學他,可惜世人都不肯去作呢!」只說不行,「開個謊花,不能結果」,點出了我們文化的病灶。

現在佛學圈就是這麼個情況,大師們都是說,哪個經功德很大啊,一定要多讀。這其實也沒有錯,畢竟經典上也是這麼說的,可是我們上班族,該怎麼修啊,晚上回來,打掃下衛生,七八點鐘了,再稍微洗漱娛樂一下,就是休息時間了,那該咋辦啊?

03正確理解佛法奧義,合理安排時間

佛法是「心地法門」,由修心性處著手。

我個人理解,小乘經典是針對我們自性弊端的基礎教科書,而大乘經典則是升華,小乘經典多注重四聖諦,十二因緣,八正道等名詞名相和義理方面的講說。而大乘經典則是表彰榜樣,幫我們樹立目標。

蓮花

如果要下手的話,我覺得一定要從小乘下手,夯實基礎。而大乘經典所說的內容則應該是選修課。因為「打鐵尚需自身硬」,「沒有金剛鑽莫攬瓷器活」,如果沒有相應的基礎,一上來就學大乘,很多內容也不理解,而且看到佛經裡,對很多菩薩的功德講述,大家也不會相信,因為釋迦佛自己就說了,「不可思議」,即使信了也是人云亦云,碰到境界現前,就會像地藏經說的那樣,「一切眾生未解脫者,性識無定,惡習結業,善習結果。為善為惡,逐境而生。」

佛菩薩

倘若碰到有人自尋短見,我們想學菩薩行,去勸導對方,我想很多人往往一上來就會說,想想你的父母,想想你的朋友,想想這個那個的,倘若人但凡有一丁點的希望,沒有人會自尋短見,這個時候,不勸還好,說不定他自己一慫就不敢死了,這個時候,說這些話,讓對方一聽,哎呀,我恰恰就是因為他們給我壓力太大,才想輕生的,這一說跟火上澆油似的,好事沒辦成,反而變相的成了殺生。

我跟很多學大乘的佛友交流過,哎呀,智慧沒開,那逮誰訓誰的傲慢勁,可算是比釋迦佛在世還牛,尤其是我這樣晚婚的,讓她一頓訓,直說我不孝,不懂事。可是這幾年,這位大乘的佛友倒好,孩子離婚了,跟親家鬧得不可開交,這可真是懂事啊!

04念經、念佛、念咒都能成佛,也不能成佛

這個成佛需要兩個要素,一個是得有成佛的福德,第二個得有成佛的功德,缺一不可。

念佛、念經、念咒是能夠幫我們提升功德,增長福報的,這個不假,但是倘若用一個貪婪的心去做這些事情,反而沒有任何功德可言了。再說了,念那麼多遍經,念那麼多佛,念那麼多咒,很多人的脾氣還是原來那樣,那學的哪門子佛啊?

倘若是退休老幹部還好些,有錢有閒,可是對於剛參加工作的年輕人,就各種方面的壓力,能有個信仰寄託一下,讓自己還能有希望,這就已經很不錯了,還要各種的上綱上線就有些吹毛求疵了。

磨磚不能成鏡,坐禪豈能成佛?

文章最後,又要引用南懷瑾先生的話來做落幕了,希望大家可以好好的甄別,祝大家工作順利,身體健康,家庭美滿,也希望讀這篇文章的朋友,能夠祝福我的舅舅早日康復。

我常常告訴人,世界上有兩種學問不要去碰,第一是佛學,第二是《易經》--中國文化的根根。如果有人碰這兩種學問,鑽進去一輩子不容易爬出來,所以最好大家不要去研究。不過,這兩樣學問有兩種人可以研究,一種是有第一流超人的智慧、能力的,其次是完全沒有讀過書的,一張白紙,那也可以研究。至於中間的一般人,最好不要去摸;萬一要研究的話,最好學一半,不要鑽到底。如果這兩門學問,任何一門鑽到了底了,你就變一個廢人了。我呢,還是半個廢人。所以要了解佛教、了解佛學、了解佛法,這三方面太難了。

我是一個傳統文化的愛好者,希望傳統文化能夠更多地幫到所以的朋友,大家如果喜歡這篇文章的話,覺得我的文章能讓人受益的話,就請點讚、收藏、轉發,讓更多的朋友看到!

相關焦點

  • 手持智能佛珠,你就真的會功德加倍,一念成佛嗎?
    朋友,最近工作順利嗎?家庭幸福嗎?生活美滿嗎?看你心情複雜,要不要了解一下宏碁剛發布的智能佛珠?不不不,你沒走錯片場,作為老牌電腦廠商的宏碁(ACER),的確發布了這樣一款產品——主打智能祈福的 Leap Beads,這串看似其貌不揚的佛珠在預定階段就被搶購一空,而憑藉與佛教的跨界合作,一些品牌這些年也漸漸獲得了「佛系青年」們的追捧。
  • 達摩祖師:若不見性,念佛誦經布施持戒不得成佛!
    問曰:「若不見性,念佛、誦經、布施、持戒、精進,廣興福利,得成佛否?」答曰:「有少法可得,是有為法,是因果、是受報、是輪迴法,不免生死,何時得成佛道?成佛須是見性。若不見性,因果等語,是外道法。顛倒眾生不知自心是佛,向外馳求,終日忙忙;念佛禮佛,佛在何處?不應作如是等見,但識自心,心外更無別佛。問:「如經說言,至心念佛,必得往生西方淨土。以此一門即應成佛,何假觀心,求於解脫?」
  • 佛教:「念經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如何理解?
    學佛的人都知道,念經、念咒、念佛都是佛教修行的法門。其目的都是出離生死輪迴苦海,覺悟成佛。佛講法圖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看,所有的法門都是一樣,並沒有好與不好之分。也就是說,無論是念經還是念咒或念佛,其實本質上都是一樣的。
  • 願眾生皆成佛,不要再麻煩地藏菩薩!
    對地藏菩薩所有的感恩,皆化作一句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唯有念佛成佛,徹底出離輪迴,才是對地藏菩薩對大、最真切的感恩。如果一切眾生都念佛成佛,那麼地獄自然就空了,地藏菩薩也能成佛了。根本不可能,他只是不明白念佛的功德,覺得一句佛號太平常了,為自己不念佛找一個理由罷了。若說消業障,念佛才是最快、最簡單的方法,念一聲佛,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可以消除我們生生世世所有的罪業,能讓我們轉凡成聖。
  • 佛教:祈禱、持咒、禮佛真能治病嗎?需注意什麼?|佛典讀解
    眾所周知,「祈禱、念佛、持咒、禮佛、觀空」等是修佛人的日常功課。修佛的人都說,這些修佛功課不但有利於功業精進,而且還有醫治身心病痛的功效。真的能醫治病痛嗎?為什麼?我們先看佛典裡的說法。為什麼這些特定的祈禱、持咒、觀想等修佛功課能治療身心病痛?對於這個問題,似乎可以從兩個角度進行回答:一是信仰,一是科學。
  • 唐僧成佛後,能打得過孫悟空嗎?你看封唐僧為佛時,如來怎麼說的
    那麼,成佛後的唐僧,能打得過孫悟空嗎?  有人認為,唐僧成佛後,法力必然在孫悟空之上,因為唐僧的地位比孫悟空高,作為比孫悟空更高級的佛,實力沒理由不如孫悟空。  其實不然。我們知道,唐僧成佛前,不過是一個凡人,肉體凡胎,沒有任何法術,甚至連武功也不會,怎麼可能一成佛,便搖身一變成為法力比孫悟空還強的頂級高手?如果如來擁有這等超能力,佛教集團的弟子還犯得著苦心修煉法術嗎?
  • 《念佛成佛有聲書》6一10集(文字版)
    我們今天要求這個,能求得到嗎?決定求得到。只要你把經典中的教訓都做到,沒有一個求不到的,這是真的。我們學佛,將來往生要是生病,就不好看了。人家站著走,坐著走。我們不能站著走,也應該坐著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生病的走,這才對得起。你只要依照這部經典的理論、方法修學,決定做的到。
  • 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就是表:阿彌陀佛成佛圓滿的智慧
    大勢至菩薩表的《念佛圓通》是:心想佛、口念佛、耳聽佛就是《大佛頂首楞嚴經》。這兩位大菩薩都是念「阿彌陀佛」成就的吧!就是來弘揚「阿彌陀佛」的佛號的。這兩位大菩薩表的「阿彌陀佛」這句佛號就是宇宙成佛的密訣!只要想成佛的人,仔細想想、聽聽。離開念佛能成佛嗎?妖魔鬼怪再怎麼說,你離開念「阿彌陀佛」就成不了佛!
  • 您在做成佛的修行嗎?
    佛道,指的是成佛的修行。這裡的非道,指的是我們常說的貪、嗔、痴、嫉妒和傲慢,也即五毒或三毒。世人公認的佛教正道,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她心想:「如果他能和我在一起,我一定發無上菩提心。」這位出家人以他心通知曉了她的心願,就與她一起生活了一段時間,因為越親近就越有機會度化她。後來,當因緣成熟時,便對她宣說了空性方面的法義,這個女人因此而獲得了聖果。阿難尊者看到他們在一起生活,心中極為不滿,因為他自己是位戒律非常清淨的比丘,遂將此事狀告了佛陀。佛陀聽後既未制止,也未讚嘆。過了一會兒,那位比丘示現神變在空中飛行。
  • 如來成佛前曾被人砍了3刀,他說:待我成佛後,必取你身上3樣東西
    如來成佛前曾被人砍3刀,他說:待我成佛後,必取你身上3樣東西!哈嘍,大家好,很高興又到了小編和見面的時刻了。今天咱們要說的是關於佛祖的事。而說到佛祖,又不得不說他的信仰和他的精神了。傳說佛祖曾經在林中念經打坐參禪的時候被一隻孔雀給吃進了肚子中,但佛祖並沒有大驚小怪,而是安然自在的依舊修行,最終,佛祖佛法大成,修成佛光顯靈從孔雀的背後出來了,而佛祖成佛後機緣巧合下還封了這個孔雀做菩薩,也就是我們今日所說的孔雀大明王菩薩。還有一次,佛祖在山林裡面修煉,但是卻碰到一個不好的國王。
  • 能讓你功德加倍,一念成佛的智能佛珠了解一下?
    怎麼還有雲端成佛這種操作!」這款 Leap Beads 智能佛珠,看起來並不特別。佛珠外表採用陳年崖柏製作,散發清香。中間一顆是可以無線充電的主珠,配13顆原木的子珠。據說,在佛教中,這個含義是「十四無畏」,表示觀音菩薩與十方、三世、六道等一切眾生同一悲仰,令諸眾生獲得十四種無畏的功德。
  • 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祖師大德如何講的呢?
    誠所謂一代時教,皆念佛法門之註腳也。"「《大佛頂首楞嚴經》者,乃三世諸佛圓滿菩提之因,一切菩薩趣向覺道之妙行。」這個果位即小乘人的阿羅漢,闢支佛。屬於不了義二乘人的果位。所謂不了義是指這個所證是有漏的菩提。
  • 一位剛出家師傅看了您的講法,想請問念楞嚴咒真的可以成佛嗎?
    問:老師好,一位去年剛出家師兄,接觸寂滅法後發心實修,現轉發二個問題,恭請老師開示:問題1,念楞嚴咒真的可以成佛嗎?2,以前我看過幾位古來大德的修行事跡,他們打坐都是幾天幾夜的,不吃不喝!要得到修行功夫一定要走這個過程嗎?
  • 一念成佛,一念成魔,你真的了解嗎?
    一念成佛,一念成魔,你真的了解嗎?所謂的「念」指的只不過是人的千萬種性格,所謂的「佛魔」指只不過是人的千萬種因果報應。也就是說人的起心動念可能會有千萬種,人的因果報應也可能就會有千萬種。關於「一念成佛,一念成魔」,你又是怎麼看的呢?備註:原創作品!來源於生活的最小細節。記得關注兩面真相,了解更多精彩內容!
  • 修行的六個要點,只要按著這個做必定能成佛
    老陽按:以前寫文章介紹過很多東西,有朋友想學,這個也要看緣分。能學習一下也行,但是根本大道也希望大家不要忘記。老陽現在學佛,主要學的是禪宗和心中心法,今天就和大家介紹一下心中心法。簡介佛法心中心,又稱心密、心中心法。
  • 佛教:成佛之道,心空成佛,它也是禪修的境界!
    本文就來探討佛教文化,成佛之道,心即是佛,心空成佛,它也是禪修的境界!《達摩血脈論》中有云:「即心是佛,亦復如是。」從禪宗的初祖達摩大師開始,就教導人們,不要心外求佛,除此心外,終無別佛可得;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就因『心即是佛』的因緣,所以,中國的禪宗的法門,大多以自心上下功夫為主。
  • 夢參長老:明心見性絕不等於成佛 !
    所以稱開悟的禪宗大德「成佛了」是錯誤的。開悟並沒有成佛,明心見性之後還需要學習。如果不識文字就從文字學起。例如六祖大師雖然做到了明心見性,但因為不識字所以讀經要由別人代讀。由此也可見理可頓悟,事須漸修。另一方面,我們知道釋迦牟尼佛只授記彌勒佛而並沒有授記他人,所以也可以知道明心見性絕不等同於成佛。開悟只是明理,成佛還需要三大阿僧祇劫修行的功德。
  • 地藏菩薩說,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那麼地獄會空嗎?
    這次,有一位好友提出了一個問題來討論,地藏菩薩會成佛嗎?地獄眾生有度盡的時候嗎?《地藏經》裡不是說到地藏菩薩化身成婆羅門女和光目女的時期就清空過地獄,是不是已成佛了?可是地獄鬼道何其多,璇出又璇入,地藏菩薩又乘願再來度脫一切眾生?
  • 印光大師:諸佛以八苦為師,成無上道,是苦為成佛之本
    印光大師:諸佛以八苦為師,成無上道,是苦為成佛之本佛說我們眾生有四種顛倒即無常常倒、苦樂顛倒、無我我倒、不淨淨倒。學習佛法是從深刻認識人生的本質是八苦開始,人生八苦就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及五蘊熾盛苦。
  • 見性成佛
    老子張開嘴巴讓孔子看,問道:「我的牙齒還在嗎?」孔子如實回答:「不在了。」老子又問:「我的舌頭還在嗎?」孔子告訴老子:「還在。」老子意味深長地告誡孔子:「堅硬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牙齒是堅硬的,所以它老早就掉了;舌頭是柔軟的,所以它至今還存在。」人生於世,若能學水的清澈本性和謙退之道,則不僅精神居於高處,人生也將進入開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