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3 呂虔 67 43
前期靠弩兵混個B-,全時期C,按理來說這人的滿級實力已經是D檔了
漫談呂虔:
漢獻帝初平三年(192年),曹操在擔任代理兗州牧時,聽說呂虔有勇有謀,便任命他為從事,讓他帶領自己的家丁鎮守湖陸城。
《三國志·呂虔傳》:太祖在兗州,聞虔有膽策,以為從事,將家兵守湖陸。
當時,襄賁校尉杜松的部下炅母等人作亂,與昌豨勾結,曹操命呂虔接替杜松。呂虔到任後,招誘炅母和他的首領及黨羽數十人,賜他們酒飯,暗中派壯士埋伏在兩側。等看到炅母等人都喝醉後,呂虔便命兩側的伏兵把他們全部殺死,並安撫炅母的部下,這批叛賊於是都被掃平。
《三國志·呂虔傳》:校尉杜松部民炅母等作亂,與昌豨通。太祖以虔代松。虔到,招誘炅母渠率及同惡數十人,賜酒食。簡壯士伏其側,虔察炅母等皆醉,使伏兵盡格殺之。撫其餘眾,群賊乃平。
曹操於是任命呂虔為泰山郡太守。泰山郡依山連海,世道混亂,百姓大多躲藏起來或四處流竄。袁紹所任命的中郎將郭祖、公孫犢等數十人佔山為寇,百姓深受其害。呂虔率領家兵到泰山郡赴任,他施行恩惠、講求信用,郭祖等人都出來投降,躲藏在山裡的百姓都返回鄉裡定居從事生產。呂虔挑選強壯的人補充到軍隊中,泰山郡從此便有了精兵,在各州郡中名列第一。
《三國志·呂虔傳》:太祖以虔領泰山太守。郡接山海,世亂,聞民人多藏竄。袁紹所置中郎將郭祖、公孫犢等數十輩,保山為寇,百姓苦之。虔將家兵到郡,開恩信,祖等黨屬皆降服,諸山中亡匿者盡出安土業。簡其強者補戰士,泰山由是遂有精兵,冠名州郡。
當時濟南的黃巾軍首領徐和等人,所到之處劫持縣令官吏,攻打城邑。呂虔率兵與夏侯淵一同前去攻打他們,前後數十仗,斬首俘虜數千人。曹操又派呂虔總督青州各郡的部隊討伐東萊地區的李條等各路賊寇,立有戰功。
《三國志·呂虔傳》:濟南黃巾徐和等,所在劫長吏,攻城邑。虔引兵與夏侯淵會擊之,前後數十戰,斬首獲生數千人。太祖使督青州諸郡兵以討東萊群賊李條等,有功。
呂虔在泰山郡十幾年,有許多威德恩惠。黃初元年(220年),曹丕繼任魏王,加呂虔為裨將軍,封益壽亭侯。後又升任徐州刺史、威虜將軍。
《三國志·呂虔傳》:虔在泰山十數年,甚有威惠。文帝即王位,加裨將軍,封益壽亭侯,遷徐州刺史,加威虜將軍。
太和元年(227年),魏明帝曹叡繼位,改封呂虔為萬年亭侯,增加食邑二百戶,連同以前的共計六百戶。呂虔去世後,由其子呂翻襲封萬年亭侯的爵位。
《三國志·呂虔傳》:明帝即位,徙封萬年亭侯,增邑二百,並前六百戶。虔薨,子翻嗣。
074 呂翔71 33
27級的烈燈就很尷尬了,人稱炮灰型大火,出烈燈後B+,其餘時期B-,滿級B-
075 呂義 73 68
前期:比王真舒服不少,初始連弩的都不會有一技男的問題,8級的班陣不晚,雙70的屬性還算結實,A+。考慮小恢體,可以給個A++
中期A-,後期滿級B+。屬性上比王真厚實,但是單連弩在高等級戰鬥裡只能當收割技能用,沒有落日的先手壓制效果,雖說王真也沒先手。
漫談呂義:
這位實際上應該叫呂乂[yì],呂乂的父親呂常(和曹操手下的呂常不是同一個人),送原先的益州牧劉焉進入蜀郡。因官道堵塞,遂不能返回中原。
《三國志·呂乂傳》:呂乂字季陽,南陽人也。父常,送故將劉焉入蜀,值王路隔塞,遂不得還。
呂乂自幼失去父親,喜好讀書彈琴。當初,劉備平定益州,設置鹽府校尉一職,管理鹽鐵的財政收益。校尉王連請呂乂與杜祺、劉幹等共為典曹都尉。呂乂後被升任為新都、綿竹縣縣令。心地善良,體恤百姓,百姓無不稱頌,在本州各縣城中首屈一指。又升任巴西太守。
《三國志·呂乂傳》:乂少孤,好讀書鼓琴。初,先主定益州,置鹽府校尉,較鹽鐵之利,後校尉王連請乂及南陽杜祺、南鄉劉幹等並為典曹都尉。乂遷新都、綿竹令,乃心隱恤,百姓稱之,為一州諸城之首。遷巴西太守。
丞相諸葛亮連年出兵,徵調各郡兵員、錢糧,不少地方都不能及時如數送交,呂乂召募士兵五千人交給諸葛亮,他對這些人進行慰問講明道理並加以監督制約,這些人竟沒有一人逃走。呂乂被轉任為漢中太守,兼任督農,負責供應軍需糧草。
《三國志·呂乂傳》:丞相諸葛亮連年出軍,調發諸郡,多不相救,乂募取兵五千人詣亮,慰喻檢制,無逃竄者。徙為漢中太守,兼領督農,供繼軍糧。
諸葛亮去世後,呂乂累次升任為廣漢、蜀郡太守。蜀郡為京都所在地,戶口眾多,又逢諸葛亮死後,士兵開小差的很多,又有人冒領這些人空額的軍餉,各地奸巧紛紛出現。呂乂到任後,進行防範禁止,他對士兵們開導勸諭,幾年之間,那些脫漏軍籍而自願出來的人有一萬多。
《三國志·呂乂傳》:亮卒,累遷廣漢、蜀郡太守。蜀郡一都之會,戶口眾多,又亮卒之後,士伍亡命,更相重冒,奸巧非一。乂到官,為之防禁,開喻勸導,數年之中,漏脫自出者萬餘口。
後來呂乂入朝,擔任尚書,接替董允擔任尚書令,公事都及時處理不留拖延,門內沒有停留的賓客。呂乂先後任職朝廷內外,自己生活儉樸,謙虛少言,為政簡明而不繁瑣,以清明能幹著稱於朝;然而用法過嚴過深,喜愛起用文官俗吏,所以雖說官居高位,但在各郡縣中的名聲不大好。延熙十四年(251年),呂乂去世。
《三國志·呂乂傳》:後入為尚書,代董允為尚書令,眾事無留,門無停賓。乂歷職內外,治身儉約,謙靖少言,為政簡而不煩,號為清能;然持法刻深,好用文俗吏,故居大官,名聲損於郡縣。延熙十四年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