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講師,男,1987年生,湖南永州人。暨南大學文學博士,現任教於海南大學人文傳播學院。
敬請關注「汪榮書影記憶」
出生於1935年的電影導演伍迪•艾倫(Woody Allen)寶刀未老,他不僅以每年一部作品的節奏拍片,還每部都保持了一貫的高水準。《摩天輪》(Wonder Wheel)是伍迪•艾倫的新片。這一次,伍迪•艾倫將焦慮的人物心理與炙熱的夏日氛圍結合在一起,凸顯了潛藏在日常生活中的戲劇感,他將日常劇場化了。與此同時,《摩天輪》是一部充滿了戲劇感的電影,包含了很多與戲劇有關的互文。
話說從頭,《摩天輪》的故事發生在1950年代,背景是紐約布魯克林區度假勝地康尼島(Coney Island)。在這個島上,有一個大型的遊樂園,遊樂園的摩天輪下住著一個生活拮据的家庭。這個家庭有四個成員:父親霍普提(Humpty)、他的妻子、二婚的女人金妮(Ginny)、他的繼子、金妮與前夫生的兒子裡奇(Richie)以及他與前妻的女兒卡羅萊娜(Carolina)。卡羅萊娜為了逃避自己的黑幫丈夫來到此地。隨後,金妮和卡羅萊娜同時愛上風流倜儻的海灘救生員米奇(Mickey)。
金妮無疑是整部電影的主角和靈魂所在。她曾經是一個女演員,但是由於出軌毀掉了自己的生活,現在只能在康尼島的酒吧打工,領著可憐的薪水。她一直沉浸在舊日的輝煌之中無法自拔,而生活卻一次又一次地打擊了她。在夏日的海灘,她邂逅了米奇,一個劇作家和詩人。她瘋狂的愛上了米奇,試圖抓住這根救命稻草,從泥淖般的生活中脫身而出。而米奇本身卻並不是一個穩定的戀人,他在遇見卡羅萊娜之後就見異思遷了。金妮因愛成狂,她歇斯底裡又喜怒無常,既狂躁又神經質。在演員凱特·溫絲萊特(Kate Winslet)入木三分的演繹下,金妮在種種壓力下的焦慮和失控被充分展示出來。金妮反覆說自己有偏頭痛,就是她內心焦灼狀態的外在表徵。在金妮身上,日常生活充滿了戲劇感。
「戲劇感」還呈現在電影的各個方面。例如,不僅金妮的身份是曾經是女演員,米奇是一個劇作家,連整個電影背景的設定都充滿了舞臺感。例如電影中的一幕,金妮生日的那晚,金妮在幽暗的房間裡,卡羅萊娜向金妮傾訴說自己愛上了米奇,而金妮則向她大發脾氣。在那個場景中,遠處的霓虹燈閃耀,照亮了金妮的臉,瞬間她的臥室變成了一個舞臺。金妮的臉因為激動而變形,她的情緒虛張而飽滿,如同入戲的演員。類似的,結尾處金妮穿上以前演出的華服之後與米奇對話的場景,十分具有儀式感。
伍迪•艾倫通過燈光和服裝的應用,巧妙地處理了日常與舞臺之間的關係,將日常變形為非日常。
貫穿全片的疏離感也是「戲劇感」的體現。這種「疏離」,類似於布萊希特所謂的「間離效果」。在《摩天輪》中,伍迪•艾倫採用了一種非常旁觀性的語調來進行敘事。米奇是電影的敘事人,也是攪亂一池春水的罪魁禍首,他始終以一種「雙重視角」來進行故事的講述,既置身其中又超然世外。而在電影文本之外的伍迪•艾倫似乎又對米奇有所調侃,他諷刺了米奇那不切實際的浪漫想像,也諷刺了電影中各色人等的欲望和匱乏。在他看來,他們為了反抗平庸的日常所做的努力都會變得徒然,並且還將接受最終的道德評判。
在《摩天輪》的文本織體中,還值得關注的是大量象徵手法的運用。在電影的開頭,充當敘事者的米奇•魯本(Mickey Ruben)就說:「在這個故事裡我也有個角色,先提醒你們一句,作為一名詩人,運用象徵是我的慣用手法」。在《摩天輪》中,很多人物和細節的設定都具有深意。例如金妮的兒子裡奇,他是一個行為怪異的小孩,他唯一的愛好就是玩火,他到處放火燒東西,甚至到了心理醫生的診所裡依舊如此。這似乎暗示著他母親出軌的行為是「玩火」。電影中還詭異地出現了中國園林的場景,這個園林是金妮和米奇約會的地方,也是金妮最喜愛的一個地方。這個空間是一個異託邦,與電影裡的其他空間有明顯的差異,承載了金妮想從日常生活中脫身而出的嚮往。通過這些象徵手法的使用,伍迪•艾倫為日常生活賦予了神秘性和深度,從而提升了日常生活的戲劇感。
《摩天輪》中與戲劇的互文性體現得最為強烈的是片中反覆提及的劇作家尤金•奧尼爾(Eugene O'Neill)。電影裡的米奇是一個尤金•奧尼爾的粉絲,他送了尤金•奧尼爾的書給金妮做生日禮物,也因為尤金•奧尼爾的書從椅子上掉落而與卡羅萊娜搭訕結緣。
有影評人提及,《摩天輪》是一部伍迪•艾倫向尤金•奧尼爾致敬的作品。
誠哉斯言,《摩天輪》的確混合了很多尤金•奧尼爾的元素。更多的細節不提,僅僅以尤金•奧尼爾的自傳性代表作《長夜漫漫路迢迢》(1941)為例。該作描寫的是泰倫一家四個成員從早到晚的日常生活,他們互相爭吵、傷害、和解。這種日常生活看起來平淡無奇,但是內部蘊藏的戲劇張力卻使觀眾充滿代入感之餘感到驚心動魄。《摩天輪》將視線聚焦在一個家庭之中,通過對家庭四個成員破碎生活與熱切欲望的展示凸顯了日常生活的戲劇感,這無疑是對《長夜漫漫路迢迢》的隔代對話和呼應。
回到看電影的感性經驗上,《摩天輪》是一部十分「賞心悅目」的電影。貫穿全片的懷舊慵懶的音樂以及華麗飽和的攝影給電影增色不少。而繁複的對白、流暢的敘事和戲劇的張力則凸顯了導演功力的老辣。經過多年的「風格練習」,伍迪•艾倫在影像敘事的技術上已經爐火純青。《摩天輪》綜合了他既往作品的諸多元素,可謂是他「晚期風格」的代表。這不禁讓人開始期待他的下一部作品《紐約的一個雨天》(A Rainy Day in New York),他還會玩出更新的花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