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去看了個展,在金鷹國際購物廣場5F,叫黑色博物館。也是在點評首頁被安利的,介紹上說這是一個專門展示精神病人內心世界和外在表現的沉浸式空間。開展的地方選得就不是很沉浸,沿著商場電梯一層層往上走,路過餐館、服裝店和兒童樂園、培訓機構,我有點懷疑它如何能讓人快速忘記這些熙熙攘攘。
門票66元,直接刷二維碼入場。我去的時候剛好是午飯飯點,幾乎沒啥人(很重要,人越多越難沉浸)。進去先走一段彎彎拐拐的路,伸手不見五指,BGM好像指甲輕輕刮著木板,讓人莫名感到焦慮。
走進第一個房間,發現是按精神疾病的種類分開布置,比如強迫症、精神分裂、抑鬱症、躁鬱症等等。展品來自真實病例,病人會用文字、繪畫、音樂等方式來描繪自己的感受,有些則會被策展者用具象化的形式搭建出來。
有個小房間的牆上掛著一臺老式電話,人走近就會自動響起來電鈴聲。拿起電話,裡面會傳來各種方言的謾罵,總有一句能刺痛你的心。如果你放下話筒,聲音會自動切換為免提,那些難聽的話始終在你耳邊迴響,也許這就是某些精神病人的日常。
還有些幻覺充滿血腥味,比如牆角的洗臉盆裡翻湧著鮮血,即使燈光明亮,你仍能感覺到冷冷的殺意。
展覽的最後一間屋子裡,簡單描述了精神疾病的治療史。在相當長的時間裡,人們對它無計可施,只能用最粗暴的方式去壓制它。比如在腦袋上開孔,比如電擊、比如捆綁束縛,甚至切除腦白質。值得慶幸的是,現在已經可以用藥物去部分控制病人情緒。
病人自己也想尋找出路,他們表達,向世界伸出求助的手。
我去看這個展有兩個原因。我身邊有朋友罹患抑鬱症,而我跟她相處幾年竟然完全沒有發現,直到她自己告訴我她為此住院。你知道,生活中有太多人把抑鬱症當作裝飾品,他們輕鬆地談論自己的病情,要求別人額外的照顧和寬容。而真正的抑鬱症患者卻強裝正常人,在黑暗中忍耐著暗潮洶湧的痛苦。我甚至無法當面告訴她我有多麼喜歡她,多麼希望能幫幫她。
還有一個原因是我自己有時候也會有非常負面的情緒,當然還沒有到需要治療的程度,但需要不斷調整,才能保持站在光裡。
我們這樣的人,一生的魔咒是安全感。其實那些來自外界的精神傷害,無非都是戳中心裡的某個隱痛。想要不被戳,就得自我療愈,通過完全接納不那麼好的自己,變成活得理直氣壯的人。敏感固然讓我們更容易受傷,同時也更容易體會到美好的事物。
在結尾的某個房間裡發現一個裝置,站在鏡子前,望進一層層鏡子裡,看不見自己的臉。有意思的是,我曾經拍過這樣的照片,在某次出差的酒店房間裡。
最後我們一起聽首歌吧。
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