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觀察者網 郭涵
為了紀念75年前的諾曼第登陸戰役,美、英、法、德、加等多國領導人從周三開始「抱團」參加活動。可這個本該凸顯盟友與團結的場合,氛圍卻有些微妙。
一方面,德國總理默克爾因「敵國」身份遭到揶揄,面見川普時又遇「冷場」。另一方面,同為二戰反法西斯同盟國成員、為歐洲戰場做出重要貢獻的俄羅斯,今年卻被排除在紀念活動之外。
俄外交部發言人扎哈洛娃周三指出,諾曼第登陸對二戰結局「並無決定性影響」,「沒有蘇聯的巨大付出,勝利根本無從談起」。外交部長拉夫羅夫稱,西方正「虛假」解讀歷史,欲抹殺蘇聯對二戰的貢獻。
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周二發表關於「二戰勝利日」文章 截圖:俄羅斯外交部網站
美英多國領導人齊聚 默克爾尷尬、普京未獲邀
周三(5日)至周四,英、法兩國先後在樸茨茅斯、諾曼第舉行紀念諾曼第登陸戰役75周年的盛大紀念活動,美、英、法、德、加等多個西方國家領導人出席。
諾曼第登陸戰役於1944年6月6日展開,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陸作戰。登陸當天(D-Day),17.6萬名盟軍士兵橫渡英吉利海峽,在法國諾曼第地區開闢對納粹德國的第二(西線)戰場。
在英美盟軍與蘇軍的兩面夾擊下,德軍節節敗退,8月25日巴黎解放。1945年5月9日,蘇軍攻克柏林,二戰歐洲戰場取得勝利。
當天演講時,川普特別感謝了在場的美國老兵,稱其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美國人」,是美國的「驕傲」與「榮耀」。英國首相梅則形容登陸日「改變了英法、歐洲乃至全世界無數後代的命運」。
6月6日,川普等西方國家領導人在法國諾曼第參與紀念 @Photo IC
不過這個本該凸顯盟友團結、慶祝反法西斯勝利的場合,氛圍卻有些微妙。
先是默克爾被福克斯新聞撰稿人、前共和黨總統候選人麥克·赫卡比嘲笑「尷尬」,暗示德國二戰時是盟軍之敵。她本人則在會後表示,歐洲和解與戰後秩序值得驕傲,「自由與和平需要被守護」。
而她在周三與川普的短暫見面中,又遭遇尷尬冷場。兩人連握手環節都省了,默克爾被形容為「猶猶豫豫,像個女學生一樣被川普無視」。
6月5日,川普、默克爾與梅等領導人在英國樸茨茅斯出席紀念
令人諷刺的是,相較德國領導人的尷尬,作為反法西斯同盟重要成員、為二戰歐洲戰場做出重要貢獻的俄羅斯(蘇聯),今年乾脆沒有收到邀請。
總統普京對此倒是十分大度,他6日在聖彼得堡表示,未收到邀請「不是問題」,「我們不可能每場活動都邀請到每一個人」,還說俄羅斯「事情已經夠多了」。
每年5月9日,莫斯科紅場都會舉行慶祝「二戰(歐洲戰場)勝利日」閱兵。2014年,普京也曾受邀前往法國諾曼第參與登陸紀念活動。
普京7日在聖彼得堡出席出席國際經濟論壇
扎哈洛娃:諾曼第登陸並無決定性影響
周三,俄外交部發言人扎哈洛娃指出,諾曼第登陸戰役「並無決定性影響」,不應誇大其意義。
在例行記者會上,她首先對西線戰場陣亡的盟軍士兵致敬,但隨即指出,「不應該同時貶低蘇聯的巨大付出,否則勝利根本無從談起。」
「正如歷史學家指出,諾曼第登陸對於二戰以及偉大的衛國戰爭結局並沒有決定性的影響。(結果)是由蘇聯紅軍取得的一系列勝利奠定,主要是在史達林格勒與庫爾斯克。」
她還提到,(英美)「有一種期待,即等待德軍在東線遭到慘重損失,最大程度被削弱後(再發起登陸),從而減少在西線的損失」。而到最後,蘇聯「反過來要幫助在阿登(突出部戰役)被納粹擊敗的西方盟友」,「希望我們的夥伴記住這事」。
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扎哈洛娃 圖自:俄外交部
截至1944年6月諾曼第登陸行動展開時,東線蘇德戰場的戰事已持續3年。經過戰爭初期的慘重損失後,蘇軍先後在莫斯科戰役、史達林格勒戰役與庫爾斯克等戰役中奪回戰略主動權,並開始反擊。
當年夏天,蘇軍已接近收復全部領土,並開始向德國本土發動進攻。整個二戰期間,蘇聯軍民超過2500萬人付出生命,其中超過800萬蘇軍士兵犧牲。
資料圖 史達林格勒戰役
2000年,德國歷史學家歐維曼(Rüdiger Overmans)發表了得到該國國防部認可的最新研究,顯示二戰期間德軍陣亡、失蹤、推測死亡的總人數約531萬人。
其中截至1944年12月31日,共有約274萬人死在東線蘇德戰場,僅不到34萬人死在西線與盟軍的戰鬥中,相當於每10名德軍有9人死在東線。
從1945年1月1日直到德國投降的「最終戰役」期間,德軍一共死亡123萬人。歐維曼本人估計,其中三分之二發生在東線。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春秋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鄭若麟曾介紹,德軍在蘇德戰場投入了60%至79%的主力。在被公認為二戰史最為權威的著作《第三帝國的興亡》裡,美國著名歷史學家威廉·夏伊勒對諾曼第登陸一筆帶過,而是將「史達林格勒戰役與阿拉曼戰役、英美在北非登陸」列為二戰的偉大轉折點。
資料圖 諾曼第登陸行動
據法國IFOP民意測驗機構所調查顯示,被問及「對戰勝納粹德國起決定性作用的國家」時,1945年時有57%的法國人認為是蘇聯、20%的人認為是美國、12%的人認為是英國。
然而到了2015年,卻有54%的法國人認為是美國,只有23%的人認為是蘇聯,以及18%的人認為是英國。鄭若麟認為,造成這一轉變的決定性因素,是九十年代以來選擇性的新聞報導對法國人進行深入、持續的「洗腦」。
周二,俄羅斯外交部長拉夫羅夫在國際事務雜誌上發表文章,指責西方正宣傳對歷史的「虛假」解讀,欲抹殺蘇聯對二戰的貢獻。
「西方教育系統正使用故弄玄虛與野史理論進行虛假解讀,目的是貶低我們先輩的事跡。(西方)年輕人被告知,對納粹作戰的勝利與歐洲的解放並不歸功於蘇聯部隊,而是在諾曼第登陸的英美軍隊,那時距離納粹德國戰敗只剩不到一年了。」
拉夫羅夫強調,是「蘇聯人民擊垮了第三帝國,這是事實」。
責編|於楊
審核|邱荔
在看的你正在變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