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三釵》原本是個中篇小說,篇幅並不長。小說描寫的是發生在我們中華民族最難忘的那場苦難——南京大屠殺時的故事。這「金陵」是指南京,「十三釵」指的是故事中13位俠肝義膽的妓女。
2011年由張藝謀改編執導成戰爭題材電影《金陵十三釵》,影片前後籌備4年,並起用數十位全新女演員出演。劇情講述了:
1937年12月,南京淪陷,全城遭日軍攻佔而已滿目瘡痍、遍地死屍,唯獨只有一座天主教堂沒有被佔領。十幾名正在前往教堂避難的教會女學生,於城門口受日軍追逐過程中被由李教官率領的教導隊營救,為摧毀三輛日軍九四式輕裝甲車而幾近全隊犧牲後,僅剩一人的李教官抬著重傷但倖存的小兵浦生,暫時跟著女學生背後並躲在教堂附近視察。
幾位由孟書娟帶頭的女學生和隊伍走散,在街上躲避過程中巧遇一位美國人約翰·米勒,由於同時面對過生死浩劫,她們便將約翰一同帶去教堂。但後來,十四位秦淮河畔的風塵女子因為和教堂管理者老顧談過交易,其答應會將她們收納進教堂庇護,但因為老顧早已落跑,她們只好越牆爬入教堂裡佔據收藏葡萄酒的地下室。
夜晚,女學生們和女子們在廚房找食物時,女子們的領頭玉墨因為也上過教會學校而說出一口流利英文,和約翰交流過程中談好帶領她們集體出城的協議。李教官被迫將受傷的浦生背至教堂地下室躲避,只希望能讓他最後一刻能保持溫暖,隨後將路上撿到的女鞋還給禱告中的學生們。隔天早上,女學生們和三位女子因爭廁所而起衝突,一群日軍卻放肆般的攻入教堂破壞,兩名女學生因此喪生。
昨晚喝醉的約翰在這緊急情況之下清醒,並換上神父袍大喊這座「上帝之屋」不可放肆,但沒有一名日軍理會他。在外的李教官放槍將日軍引出教堂後殊死抵抗,最後身負重傷之下還是將眾日軍引至他所在的建築頂樓,最後引爆所有手榴彈炸毀整棟樓,與全體日軍同歸於盡。襲擊的發生使日軍將領長谷川大佐帶人前來慰問,表示他們會提供教堂任何所需並派兵看守。
安葬死者後,約翰決定幫助受委屈的女學生離開城市,正想辦法發動教堂的一輛破舊卡車時,注意到書娟的父親前來探望女兒,而書娟靠父親佩戴的日本旗發現他是漢奸。孟先生離開前和約翰見面,約翰希望他能提供修卡車的工具以贖罪。不久,浦生因傷口腐爛而去世,約翰曾為已故女兒學過殯葬化妝,幫忙為死去浦生埋葬。
然而,玉墨等女子突然發現她們當中兩人豆蔻和香蘭不見,胖美花才坦白她們堅持跑回秦淮河翠囍樓拿備用的琵琶弦和耳墜。因擔心她們倆的安危,玉墨拜託約翰和隨行的喬治去找她們。豆蔻和香蘭雖然拿到想要的東西,但離開過程中集體被日軍抓獲,遭折磨和蹂躪之下被殘忍殺害。晚去一步的約翰目睹慘況後只能取回琵琶弦,對玉墨等人說她們倆「沒受過苦」。孟先生帶著需要工具回到教堂給約翰,包括一個一次有效的出城通行證。
幾天後,長谷川大佐回來教堂觀看女學生唱歌時,卻突然改口強徵女學生去日軍的慶功會演唱,說隔天下午會派人來帶女學生走。而玉墨當中的小蚊子因找貓而無意間走入女學生行列,日軍離開時數下十三人。所有人意識到這會是一條兇多吉少的不歸路,小蚊子則是嚇得跑掉,書娟認為走投無路而本想帶領其他學生跳樓自盡,直到約翰和玉墨等人前來制止,玉墨說她們這些女子將會「代替」她們去,才將書娟一行人勸下來。
玉墨最後說服全體女子隔天集體冒充並頂替女學生去慶功會,這個英勇舉動也讓所有女學生對她們徹底改觀,女子們還為學生們彈唱一首《秦淮景》作為離別禮。約翰和玉墨互相表示愛意後獨處一會,隨後花一晚上時間為她們修飾頭髮等等工作,隔天卻發現她們只有十二人,而喬治堅持要靠戴假髮男扮女裝加入行列來補充人數。
下午,日軍帶隊前來取人,約翰對十三名「女學生」告別、為她們每人留下一件慰問物後目送她們離開。當孟先生前來希望他的女兒不要去慶功會時,剛目睹女兒不在隊伍裡,隨即直接被佐藤中尉槍殺。日軍走後,約翰沒來得及埋葬孟先生,立刻讓藏在地下室的書娟等人藏身於修好的卡車內部,上方由多數葡萄酒箱子掩蓋好讓她們不容易被發現。約翰啟動卡車離開人去樓空的教堂,來到日軍駐守的城市邊境,用通行證得以過關離開南京城。離開的路上,書娟無法預測捨身代替她們前去的女子們最後的結局,只能再次浮現出她站在教堂窗前,目睹她們走近教堂時的景象……
電影比小說更充實飽滿,色彩的運用體現了張藝謀獨特的美學,教堂彩色的玻璃在電影中其實起到了很重要的視覺效果,玉墨的旗袍件件精心。更重要的是,電影情節很緊湊,一環扣一環,不像小說天馬行空。作為電影來說,無論是情節人物設置,還是畫面拍攝手法,大到戰爭場面,小到地窖裡的十四釵生活,都看得到張導的用心良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