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軍九十周年即將到來之際,由浙江永樂影視出品,歷時三年精心籌備的革命歷史題材劇《血染大青山》也即將登陸衛視開播。該劇編劇康麗雯——其影視作品曾多次獲得中國電視飛天獎、「五個一」工程獎、夏衍電影文學獎,近日接受筆者採訪,從創作理念、情節看點等多個方面,為我們分享了《血染大青山》作品背後的故事。
歷時三年創作,依託真實歷史,講好中國故事
《血染大青山》是由程力棟任出品人兼總製片人,趙軼超執導,谷智鑫、嚴屹寬、袁弘、趙韓櫻子、謝聞軒、周放、李昊翰、張旭、孟蔚、孟子義、郭冬冬等聯袂主演,為獻禮建軍九十周年而歷時三年精心創作的革命戰爭題材作品。該劇以沂蒙老區為背景,描寫了以雲鐵錚、莊子安為代表愛國青年,在北平淪陷、國家危亡之際,毅然投身於革命隊伍,經過抗大鍛造和戰爭洗禮,成長為真正的革命軍人,最後帶領軍民在山東費縣大青山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故事。
其中,當下影視作品裡鮮少提及的「大青山突圍戰」和「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簡稱『抗大』)」的呈現,是該劇最亮點之處。
發生在1941年11月的「大青山突圍戰」是山東沂蒙抗日根據地軍民反擊5.3萬日軍「鐵壁合圍」「大掃蕩」中的一次戰鬥,也是抗日戰爭時期津浦鐵路以東山東敵後戰場我方意義最為重大的一場突圍戰。大青山戰役的成敗,關係到羅榮桓領導的山東抗日根據地主力和數千幹部群眾能否順利轉移,關係到山東敵後戰場的局勢,直至影響整個抗日進程。而在日軍的重兵合圍下,身陷大青山狹長山谷包圍圈的抗大一分校師生和近6000餘名山東黨、政、軍機關人員幾乎都是非戰鬥人員,最終抗大一分校軍事隊學員和分局警衛連以數百人的犧牲,打開突破口掩護大部隊成功突圍。
在這場戰役中,湧現出無數感人肺腑的動人故事,戰役的主角——一群出自抗大一分校的年輕子弟兵,也讓歷史見證了中華兒女「笑臥沙場死,犧牲為國殤」的英雄氣魄。正是這群愛國青年的青春與悲壯,令康麗雯深受感染,決定提起筆來,敘寫這段「浸透著鮮血的少年青春,驚天地泣鬼神的壯懷激烈。」
而「抗大」則更記錄了一代先進青年的成長史。
「抗大」是「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的簡稱,成立於1936年,在抗日戰爭時期由中國共產黨創辦。從1936年到1945年,抗大前後培養了十多萬軍政人才,大多日後擔任著黨政軍要職,更有數位元帥和大將都在抗大學習或工作過,可以說,這裡是無數抗日英雄起步成長的地方。迄今為止,鮮有影視作品描述過抗大的真實生活,而這樣的題材對觀眾顯然充滿了新鮮感,在建軍九十周年即將到來之際,《血染大青山》應運而生,正當其時。
對於一部雙男主的電視劇作品,康麗雯在創作《血染大青山》時也加入了諸多思考。由谷智鑫和嚴屹寬飾演的雲鐵錚和莊子安,一個是抗日遊擊隊長和抗大軍事隊隊長,一個是有愛國情懷的國民黨軍旅長,兩人在立場和感情上都有著千絲萬縷的交集,最後也因為同樣的一顆愛國之心成為了槍林彈雨下的生死兄弟。再加上面冷心熱的抗大教員劉嘯然(袁弘飾演),火辣率真的女孩林充茹(趙韓櫻子飾演),戰爭主線外,年輕人間的個性成長和相互扶持也充滿了看點。
尊重與堅守:不能讓「抗戰神劇」毀了革命歷史題材
從小生活在軍營,聽著父母親唱的《延安頌》和《遊擊隊之歌》長大,康麗雯對那個年代有著特殊的記憶與深情,她說:
「編劇的創作都有生命的印記,我在軍營長大,十七歲時也成為一名軍人,我所有的職業生涯都穿著軍裝,與軍人有天然的血脈相通」。
這種情感令她一直鍾愛革命歷史題材的創作,也是這份天然的責任感,驅使著她堅持用文藝影視作品謳歌我們民族的英雄和先烈。
創作《血染大青山》是需要勇氣的。這種勇氣不僅僅源於創作長篇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對於生活資料和戰爭素材的海量需要,還因為「大青山突圍戰」特殊的歷史影響力與同類型作品的稀缺性。為了搜集這場戰役的資料,康麗雯翻閱了所有能夠找到的黨史、軍史、戰史、地方志、人物傳記、回憶錄,以及與那個時代和地域相關的人文地理民俗常識文化書籍。同時,她還親身遠赴戰爭遺址所在地,參觀紀念館並實地採訪,求教當地黨史專家和學者,再三考證校對。
上下求索,都是為了踐行創作的初心——讓《血染大青山》的劇本創作堅持在尊重歷史和紮根生活的基礎上。
近三十年都在從事革命歷史和戰爭題材影視作品的創作,康麗雯對這類題材的創作有著始終如一的理解:長達14年的抗日戰爭貫穿著中華民族偉大而崇高的民族精神,為換取民族獨立與自由,先輩們前僕後繼、眾志成城,這種精神和歷史值得永遠銘記和歌頌。
「所有創作者和參與者都應該懷著百倍千倍的敬畏之心,小心謹慎嚴肅認真,任何敷衍、將就,不負責任、甚至以此娛樂、調侃的行為和心態都應該受到嚴厲譴責。」
對於時下一些「抗戰神劇、雷劇」的出現,康麗雯也表示了對不負責任的影視從業者的不贊同。同時,「希望觀眾能有辨別力,不要因為少數一些違背歷史真實、生活真實、庸俗、低級的作品就把所有抗日戰爭題材的電視劇都歸為抗戰神劇和雷劇。」
壯美青春之歌,影視作品引導正確價值觀
「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當談到希望《血染大青山》這部以愛國青年為主人公的電視劇能帶給當下年輕人什麼樣的影響,康麗雯如是說。
從雲鐵錚、莊子安,到劉嘯然、林充茹、莊靜姝(謝聞軒飾)、蘇允芃(周放飾),《血染大青山》中的主要人物都是青年學生,他們是一群年輕、帥氣、勇敢、美麗的男孩、女孩,在席捲全民族的戰爭中,他們沒有退卻,而是勇敢站出來,參與殘酷的對日作戰,經歷戰火洗禮,也在其中鍛鍊成長為堅強戰士。戰爭是艱難、慘烈、悲壯和血性的,他們的愛情、友情、兄弟情、戰友情是燦爛的、純潔的。
從北平學生軍訓團到山東抗日遊擊隊,從抗大一分校到大青山突圍戰,青春、愛情、戰爭、死亡是《血染大青山》的情節主線,而理想、堅強、愛國、犧牲是它的靈魂。
創作《血染大青山》一劇的最終目的也正是為了讚美這群年輕而美麗的生命,這群在七十多年前民族危難時期挺身而出的青年學生。戰爭固然可憎,但在戰爭中迸發和留存下來的中華民族優秀精神值得後輩學習和傳承不朽。
正如康麗雯所說:
「七十多年是漫長也是短暫的,希望這部作品能夠讓今天的年輕人記住過去,不忘歷史,知道我們來自哪裡,知道我們曾經經歷過什麼,同時,也讓《血染大青山》喚起年輕人的愛國主義精神和陽剛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