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衛視的原創音樂節目《聲入人心》自從開播以來便好評如潮,剛播出的第四期更是引起全網熱議。無論是王晰充滿磁性的低音,還是蔡程昱直衝雲霄的高音,無論是高天鶴華麗多變的花腔,還是周深如夢似幻的吟唱,都給觀眾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而在觀眾深陷眾多小哥哥們的驚人的顏值和才華的同時,也讓一個名詞越來越被觀眾熟知,那就是音樂劇。
因為缺乏文化背景和氛圍,我國的音樂劇的發展遠不及歐美發達國家。甚至,很多音樂劇演員連生存都成為困難,更別說追尋自己的音樂夢想了。而因為舞臺的有限,很有可能一個音樂劇演員都一生都不能演A角,聚光燈的焦點永遠屬於別人。音樂劇三個字,對於國人來說聽起來似乎很熟悉,但距離我們的生活非常遙遠。大部分人可能從來沒有走進過劇場去看過一場音樂劇。而音樂劇對於國人來說,也只是一項曲高和寡的藝術。真實的情況是,往往一部音樂劇的觀眾本身就是音樂劇演員出身。
而《聲入人心》這檔音樂節目的誕生,正是為了通過綜藝的手段顛覆觀眾對音樂劇和演唱者的固有印象,強烈的反差感將給觀眾帶來新鮮的體驗,讓大家重新認識更多高雅且極具正能量的音樂作品。作為一檔原創勵志聲樂競演節目,36位演唱成員在「首席」和「替補」兩個角色間輪換,而僅有的6個首席之位也將引發他們最為激烈的角逐。演唱成員對聲樂作品的演繹形式也將有二重唱、三重唱、四重唱等多樣的變化,新鮮的組合和搭檔將給你別致的感受。 36位演唱成員也是在以往電視節目中難得一見的「高學歷、高素養、高顏值」的群體,他們來自世界各大頂尖音樂學院、藝術學院,包括中國音樂學院、伯克利音樂學院、朱莉亞音樂學院、維也納音樂學院、北京電影學院、中央戲劇學院、中央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耶魯大學等,很多成員都獲得過世界級專業大獎。
在大家沉醉於《聲入人心》小哥哥們的美貌與才華的同時,羊仔作為課代表為大家補補課,和大家一起學習音樂劇的相關知識,在豐富自己的音樂素養的同時,也更能理解小哥哥們的艱辛與不易。
音樂劇,英文全稱為「Musical Theater」,常用簡稱「Musical」,顧名思義是以音樂與戲劇為主要元素的舞臺藝術,確切地說音樂劇是一種以聲樂、表演、舞蹈三項基本技能結合於演員一身,同時輔以舞美、聲光、特效等舞臺技術的戲劇表演形式。
嚴格意義上,西方音樂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公元前五世紀,音樂劇指的是包含舞蹈和音樂在內的一種悲喜劇。19到了都鐸王朝,舉辦的宮廷假面舞會逐漸在戲劇演出中加入音樂、舞蹈、歌唱和表演等多種形式,並配以昂貴的服裝和複雜的舞臺設計,繼而形成了最早的英國歌劇,標誌性的作品是 1656年《圍攻羅斯特》(The Siege of Rhodes)。
從 18 世紀起,英國最常見的一種音樂戲劇是敘事歌劇,這類劇目中會引入一些當時流行的曲調,並在戲劇表演中配上歌詞。1928 年上演的《乞丐歌劇》(The beggar’s opera)是當時敘事歌劇的代表,也是當時演出時間最長的歌劇,在 18 世紀 20 年代創造了演出場次近 150 場的紀錄。
1752 年,倫敦的企業家威廉·哈勒姆在殖民地地區開設了一家演員經紀公司,逐漸將英國的戲劇、音樂劇傳入美國,在此之前美國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戲劇。早期的美國音樂劇主要是沿襲了英國的形式,比如喜歌劇、歌舞雜耍表演等。到了 18 世紀中葉,音樂劇開始在美國進行第一輪的「本土化」,英國音樂劇逐漸與美國的當地表演相結合,發展出歌舞雜耍、黑人說唱秀等多種形式,並傳回英國。
1866 年《黑色牧羊棍》(The Black Crook)的上演,標誌著現代音樂劇的開端。音樂劇作為通過音樂、舞蹈來講述故事的表演形式也逐步確立。同年,又出現了一批喜劇音樂劇,多通過音樂劇來反映紐約底層人民的日常生活,這也是音樂劇逐漸走向通俗化、大眾化的重要一步。
19 世紀末,越來越多的喜劇音樂劇進入百老匯,開始出現美國風格的吉爾伯特與蘇利文音樂劇,一些成功的紐約演出也開始在全國範圍內進行巡演。同時,在英國,音樂劇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逐漸出現了現代舞音樂劇、家庭友好音樂劇等多種音樂劇風格,配以流行音樂、輕音樂,以及一些華麗的表演,而這類演出也很快在美國得到複製。在此時期,英國音樂劇帶動著美國音樂劇的發展,而美國則在此基礎上又不斷融入本土化元素進行創新,再將創新發展的成果傳到英國,二者相輔相成。
1927 年,百老匯音樂劇《演藝船》(Show Boat)的誕生真正標誌著整合音樂劇的形成。通過音樂、對白、背景和織體來表現戲劇性主題。整合音樂劇中最重要的三個元素是音樂、歌詞和劇本。音樂和歌詞構成了音樂劇的配樂,而創作團隊決定劇本在舞臺上的演繹方式。相比之前的音樂喜劇、歌舞綜藝秀,在整合音樂劇中,創作團隊扮演更為重要的地位,也由此開始更加細緻的分工。整合音樂劇的創作團隊主要包括導演、音樂劇導演、編舞和交響樂演奏家。另外,音樂劇的技術團隊也會參與到音樂劇的後續創作中,技術團隊主要包括舞美、燈光、音響。在演出時間上,整合音樂劇沒有固定的長度限制,但總體上是在 1 個半小時到 3 個小時之間。一般由兩幕組成,中間穿插一個短暫的幕間休息。所有劇中的演員和主要歌曲會在第一幕中得到表現,第一幕往往伴隨著最主要戲劇衝突的出現而結束。第二幕會出現一些新的歌曲,並重複音樂劇的主題,最後解決戲劇衝突。在整合音樂劇中,歌曲都是根據情節和角色而進行設計,用歌唱的形式來代替原本戲劇中的對白。無論是在形式上還是理念上,我們所常提到的現代音樂劇正是整合音樂劇的不斷發展和延續。
從 20 世紀 70 年代開始,音樂劇無論是戲劇主題上還是表現風格上都呈現出更加多元化的趨勢。尤其在美國,很多拉美元素、流行元素、搖滾元素被融入到百老匯以及外百老匯的音樂劇表演中,出現了搖滾音樂劇、概念音樂劇、巨型音樂劇等多種類型。音樂劇也越來越注重其文學性與思想性。20 世紀 80 年代,有著豪華演員陣容、高預算、大製作的巨型音樂劇多改編自文學著作,最具代表性的有至今仍風靡全球的《劇院魅影》和《悲慘世界》,這類音樂劇必須要依託長時間的演出才能收回成本。
20 世紀 90 年代開始,一大批新一代的音樂劇創作人才開始湧現,音樂劇創作呈現出整體繁榮的景象。一些低成本、小規模的音樂劇再次回歸音樂劇市場,與大製作音樂劇並行,構成音樂劇市場多元化的發展格局。如《綠魔先生》(littleshop of horrors)、《蝙蝠俠:音樂劇》(Bat Boy: the Musical)、《結盟兄弟》(Blood Brother)。在此階段,大型企業也開始逐漸涉足到音樂劇領域,其中最重要的是迪斯尼戲劇產業,1994 年的《美女與野獸》(Beauty and The beast);1997 年的《獅子王》(The Lion King);2000 年的《阿依達》(Aida),從整體運作上進一步推動了音樂劇產業的發展與繁榮。
到了 21 世紀,音樂劇開始更加注重商業價值和產業化運營,百老匯以及倫敦西區也逐漸被重新定義為吸引遊客的商區,而不僅僅是音樂劇創作的輸出地。百老匯逐漸被一些大企業投資人所控制,這些投資人往往通過聯盟的方式來為某些音樂劇做聯合投資。但從市場表現來看,很多大製作的音樂劇如一些根據電影翻拍的音樂劇,2007 年的《指環王》(The Lord of Rings)、2008 年的《飄》(Gone with the Wind)等,均因詞曲作家缺少戲劇經驗,劇目難以吸引大量觀眾,使票房無法彌補高額的製作費而最終虧損。反而是一些小規模的劇目如《Q 大道》(Avenue Q)、《半醉的護花使者》(The Drowsy Chaperone)等在短期內獲得盈利。
從整個音樂劇的創製作形式來看,從 20 世紀至今基本沒有大的改變。只是在劇本題材方面更加豐富了,在技術表現方面更加先進了。從音樂劇的功能來看,卻發生了較大的變化。音樂劇不再單純的只是一種舞臺表演藝術,而逐漸演化成一種具有極大產業價值的文化符號,甚至成為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文化產業源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