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擊新冠疫情的阻擊戰中,有這樣一個場所,既是抗疫的「特殊戰場」,又是密切接觸人群的「健康港灣」,這裡就是普陀區集中隔離健康觀察點,一個讓許多人繞著走、避之唯恐不及的場所,卻有一群人臨危受命、不辱使命,在此集結,演繹了一個個冷峻又充滿溫情的故事,用行動延續「隔離不隔愛」的暖心守護。
「最美」逆行迅速集結,構築健康防禦牆
在健康觀察點,一扇扇門將人們隔開了,築起的卻是一道守護健康的防禦之牆。
1月26日晚,普陀區疫情防控領導小組決定籌建集中隔離健康觀察點。1月27日,區內首個集中隔離健康觀察點在某快捷酒店內改建成功。在區領導的駐陣指揮下,全區精兵強將組成先鋒隊第一時間報到,區衛監所、街鎮、公安、城管、社區衛生、消防、酒店服務、安保等8個部門的工作人員迅速集結,在這個無聲的戰場上演了一場「最美」逆行,一道防禦之牆一天內築成。
「很難想像各部門會對一項工作如此重視,如此迅速地投入人力物力。」令觀察點工作人員感觸頗深的是,「觀察點改建過程中,無論是徵用場所、改造籌建、運行保障等各個環節,各部門都第一時間響應,幾乎是需要哪方面的配合,就能得到哪方面的支持。」
為了保障與醫院隔離病房同等要求的衛生環境,觀察點制定了接收觀察工作規範、留觀人員管理機制、醫廢處置流程等9項工作制度,8個工作小組迅速建立了起來——衛生管理組、客房服務組、醫務護理組、安保前臺組、公安管控組、機動轉運組、後勤保障組、消防應急組。
觀察點的二、三層共有108個間房被徵用,大門口有安保人員值守,出入人員都必須測溫,一旁還放置著裝滿酒精的消毒噴壺。每天,轉運收住、消毒供餐、醫療監測、員工管理等一項項內容,匯聚成了觀察點的日常。
在這裡,防護服、餐食、醫療物資、消殺設備、棉衣等物資一一配備,各小組各司其職——衛監所所長儼然成了「酒店經理」;醫務工作人員是「專屬醫生」;轉運接送「司機」由衛生監督員和城管隊員客串;消殺隊員每天完成多區域的保潔消毒;中環國際酒店專業隊伍承擔「客房服務」,提供送餐、清潔等日常服務;網格中心工作人員是迎接「客人」的前臺和安保;街鎮提供「後勤保障」,公安民警、消防部門確保場所安全。
觀察點成立了臨時黨支部,原先交集甚少的工作人員此刻成為了一個戰壕的戰友,他們凝聚在這個溫暖的臨時黨支部,以「看得出、頂得上、拿得下」的姿態衝鋒在前、毅然堅守,開啟了一場與時間的賽跑。
歷經多個忐忑「第一次」,煉就專業守護團
如果沒有新冠肺炎疫情,很多工作人員都不曾想到,每天要穿戴隔離服、多次消毒、與隔離人員近距離接觸……在觀察點的許多「第一次」早已經成為他們腦海中難以忘懷的畫面。
為住客送餐,醫護組、消殺組的先後次序怎麼安排?轉運隊員、街道、公安怎麼對接,客房組收集的住客信息如何報送?第一次例會,各部門圍繞業務深入探討,區衛監所理順職責並制定流暢的分工;
第一次前往社區接收「住客」,團隊成員「心中沒底」,區衛監所負責人主動 「押首車」,帶領城管隊員、醫護人員等組成第一隊人馬,指導大家麻利地穿好「全副」防護裝備啟程轉運;
第一次在社區轉運,隊員們冒著寒風耐心解釋,化解隔離人員顧慮,把「住客」請上了車。途中又克服護目鏡起霧等重重困難,保障路途安全,順利完成轉運;
第一次「住客」入住後的消殺,消殺隊員卡準時間,背著幾十斤的裝備沿著走道和工作區域邊走邊噴灑消毒劑,不放過每一個細節,確保消殺到位;
第一次接待「住客」,醫務人員耐心為客人測體溫、開展健康管理,衛生監督員及時「登記」住客情況,順暢完成信息流轉;
第一次脫下防護服,工作人員有點緊張,「手不能接觸防護服外部、完成每一步後都要消毒」,消殺隊員、衛生監督員悉心指導,確保步驟不出錯,整個過程持續了半個多小時,等到脫下裝備,每個人早已是滿頭大汗;
第一次「送餐」,客房服務員身穿防護服踏上冷清的走道,內心忐忑卻要表現得專業熱情,確保客人吃上熱乎的飯菜;
第一次送發熱「住客」外出就診,衛生監督員、轉運隊員冒著寒風在夜間出徵,迅速把「住客」送到指定醫院就診;
第一位「客人」解除隔離,工作人員完成最後一次測溫,並送上解除隔離單和暖心健康禮包,叮囑他們自我防護事項……
事實上,沒有這些忐忑的「第一次」,工作團隊也不會成長為專業過硬的守護者, 「現在工作人員對每個環節都牢記在心,可以稱得上『專業』人士了。」
隨著觀察點的運行不斷完善,組織架構圖、接收觀察工作規範、各部門工作職責等機制不斷優化逐步固化。
每天早晨和傍晚,一場例會都會準時在觀察點指揮處召開,「盤點」並解決各項問題。正如一位工作人員所總結的,「觀察點的組織框架好、條快分工好、問題響應機制好,不論問題多複雜、牽涉多少部門,在例會制度的保障下都能妥善得以解決。」
2月1日,區疫情防控領導小組決定開設第二個隔離健康觀察點,有了第一個點的成熟經驗,新觀察點區域劃分、人員保障、物資儲備等各項工作就更順暢了。
悉心照料「特殊客人」,築起溫情暖心家
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許多人生活和工作安排,卻讓一群特殊的客人在觀察點匯聚,收穫了一份特殊而又溫暖的回憶。
外地來滬的小方(化名)沒想到,這個春節會在觀察點度過,入住觀察點之前,她在公園露宿了兩夜,此後的14天,這裡成為了她的「家」。觀察點有乾淨的床單被子、有洗漱用品,房間裡暖烘烘的。入住當天是元宵節,醫護人員送來了晚飯,還有湯圓。入住期間,小方因發燒而恐慌,醫護人員為她悉心檢查治療,安慰她「只是感冒,好好休息,不用擔心。」小方一直銘記這些暖心的時刻,她說,「等隔離結束以後,不知道還能不能找到理想中的工作,以前我總覺得沒有信心,可是現在,我突然感覺自己有勇氣了。」
新加坡夫妻芸芸、力坤(化名)剛入住時十分牴觸,沒想到,一次意外卻改變了他們的態度。入住後芸芸常常不斷胃痛,她曾找醫護人員幫忙買胃藥,醫護人員詳細詢問情況後感到不放心,特意買了2根驗孕棒讓她自測。令人意外的是,芸芸在解除隔離當天測試出了懷孕的喜訊,對他們夫妻而言,這也是「雙喜臨門」的好消息。
今年春節,小王(化名)帶著父母到上海探親,沒想到卻住到了觀察點。「一開始我很無措,但幸運的是,這裡工作人員暖心的照顧讓我們放心了許多。」令小王感動的是,得知他父母有高血壓、糖尿病等症狀,工作人員在餐食安排上頗為費心。告別之際,小王用文字寫下了感激,「今天要離開了,被你們『寵愛』的日子也要結束了,大恩不言謝!」
觀察點的「住客」人來人往,工作人員盡己所能提供服務,有的住客對餐飲口味有特別需求需求,他們就儘量滿足;有的「住客」帶著「小寶寶」,他們就為客人送上繪本;有的外籍客人籤證即將過期,他們聯繫幫助辦理延期手續;有年紀大的客人要含鈣量高的奶粉,他們幫忙代買;有的客人在房間抽菸、想外帶白酒等食品,他們及時勸阻……
一次次暖心的付出、一句句安慰的話語,讓客人們在特殊的時期感受到了別樣的「愛」。正如一位客人所說,「觀察點『保護』了我們,儘管這裡是『隔離場所』,但隔離不隔愛,這裡的工作人員有愛有專業,真的很贊!立春意味著春暖花開、意味著希望。我們堅信,這次戰『疫』終將贏得勝利。」
(來源:上海普陀)
(責編:王文娟、韓慶)